颤抖,面部烘热,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气郁化火,肝火旺盛。
治法: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方药:栀子清肝饮合藻药散。
4.心肝阴虚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 兼症: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
干,目眩,倦怠乏力。
舌脉: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证机: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
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当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神昏、高热、大汗、脉疾等症状时, 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气滞 痰气郁结 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质地 坚硬, 结节高低不平者, 可能恶 变, 预后不佳。
深入血分, 血液运行不畅, 形成痰结血瘀之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症: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
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 人割瘿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 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二)晋隋唐时期指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对含碘药物及脏器治疗已有相当认识。
晋《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 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指出瘿病的 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
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 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 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伴随症状: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
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 赤、脉数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