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一)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37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课, 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 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 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态度层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 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 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 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 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 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 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由三个模块构成, 共十六个专题,三次实践活动。
模块一: 大学生涯规划通过本部分的教学, 激发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 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 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 了解自我、了解职业, 学习决策方法, 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 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
第一讲: 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课题的教学, 使学生初步建立职业生涯和职业意识, 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 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重点与难点:大学学习的任务及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一、人生追求与职业规划1.人生目的与价值2.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二、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1.为什么上大学2.大学学习特点及现代学习观3.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第二讲: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课题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提高对大学生涯规划意义认识, 学会运用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附件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9901002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性质:考查课英文名称:College Student Vocational Counsel学时:理论34学时实践4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先行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业认识》等。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了解和探索自己的职业人格、兴趣、能力、价值观,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决策方法,做好学涯规划,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求职择业与自主创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自觉的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相结合,为个人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不懈努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基本掌握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学会运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职业探索、生涯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创业等能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
二、课程教学要求(一)了解生涯规划的概念,掌握生涯与人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掌握人格、能力、价值观和兴趣的内涵、分类及其差异性,学会运3. MBTI性格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使用测评工具、案例分析。
(三)能力发展(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能力的内涵和分类,了解分析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了解能力评价的方法和能力培养的途径。
教学内容:1. 能力概述;2. 自我效能感;3.职业能力;4.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使用测评工具、案例分析。
(四)价值观澄清(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价值观对人生的意义,通过价值澄清,明确自身真实需要,分清终极价值与工具价值,通过改变价值规则来改变价值观,走出价值困惑,树立正确全面地成功观。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背景调查显示,就业压力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困扰,作为大学生最为关心的大事——就业,也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最为关注的热点与难点之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的新情况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背景紧密相连,当代大学生就业背景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息息相关。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一)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演变过程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息息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总体上处于“统包统分”制度;在经济体制由计划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就业机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大体上属于由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大学生就业机制则步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机遇;其次,扩大了用人自主权和毕业生的选择自主权,为大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就业环境;第三,市场经济和就业机制改革使高等教育和毕业生面临更多的挑战。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一)高等教育扩招及现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1999—2004年,我国高校招生数以年均20%的幅度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直接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加,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
调查显示,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困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和全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
(二)高等教育扩招与大学生就业实践表明,高等教育扩招一方面拉动了教育内需,缓解了当时消费低迷的经济状况;同时推迟了中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缓解了当时下岗人员就业紧张的矛盾。
另一方面扩招满足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愿望,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提高了国民素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各专业学时:20学时开课学期:一般在第5学期,也可根据各专业需求作相应调整一、课程性质与作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求职择业与自主创业。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自觉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个人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不懈努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基本掌握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学会运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大学生职业探索、生涯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创业等能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二)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三)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用能力》及《创新与创业教育》等课程的学习,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为专业公选课,结合各专业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进行实践活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B070051二、课程名称中文名:大学生就业指导英文名:College Student Vocational Counsel三、课程类型理论课四、开课系(部)外语系、国贸系、财经系、管理系、信息技术系五、大纲说明3.课程开设目的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字[2003]6号文件)和辽宁省政府《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辽政发[2003]26号文件)中关于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有关规定,我校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
目的是通过系统教学活动,使毕业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法规,具有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即通过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需求的信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不断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做好就业创业准备,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
六、教学模块第一模块第一章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形势【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国家整体劳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内容,重点掌握我国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方针、政策,毕业就业工作的管理体制,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生就业一般性的政策和规定,就业职能部门的管理体制,聘用单位的分类管理体制,使学生客观地了解判断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主动更新观念,增强就业和创业意识,努力实现顺利就业。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哪些政策和规定?难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内容】第一节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极其改革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的目标第二节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及管理体制一、毕业生就业政策概述二、毕业生就业一般性政策与规定三、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一)毕业生就业职能部门的管理体制(二)聘用单位的分类管理体制第三节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形势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三、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考核方案及评分标准四川长江职业学院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课程考核方案及评分标准课程名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2019级课程代码:JCA0008212一、完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过程性考核手册(随堂提交)(一)考核内容1、本学期学习规划进度表2、心得体会——学习感悟3、合理使用生活费4、“肯定自我的一天”日记5、阳光心态珍爱生命(二)评分标准1.(优)90分以上:能够完全按照题目要求完成过程性考核手册,能够按照课程的训练要求熟练运用生涯规划的法则来完成手册。
手册各个模块认真思考制作,符合自身实际,笔记工整。
作业整体性较强并反映了制作者的个体特性。
在手册中语句表达恰当,撰写内容条理清楚,文笔畅达,视角新颖,见解独特,具有创新性。
2.(良)80—89分:能够按照手册考核要求较好的完成内容,各个考核内容认真思考制作,符合自身实际,笔记工整。
作业整体性较强并反映了制作者的个体特性。
但在完成考核内容的过程中精致程度不够,存在一定的微小瑕疵。
3.(中)70—79分:能够完成全部考核,但是考核内容反馈的知识掌握一般。
内容创意良好,整体性有局部缺点,在完成上需要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4.(及格)60—69分:能够完成全部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整体效果基本符合题目要求,创意一般,在完成的内容观点上存在明显的问题。
整体效果不强。
5.(不及格)60分以下: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内容混乱,表达和各要素有严重错误,页面脏乱。
(三)(具体过程性考核手册见附件一)二、完成大学生职业发展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标准格式1)(结课提交)(一)撰写要求1、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及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从专业、就业、职业等方面,按照“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规划设计”三大步骤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职业生涯规划书具备合适性、合理性、真实性、逻辑性、创新性、可行性。
特别提示:以近期目标规划为撰写重点,近期目标规划指大学期间和毕业后五年内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答案必修雷五明大学生就业指导1.1求职择业前的思想准备1【多选题】从逻辑上讲,本课程包括哪几个部分内容?()A就业观念B就业政策C就业技巧D就业心理E职场适应我的答案:ABDE2【单选题】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多少?()A、15%B、25%C、35%D、45%我的答案:C3【多选题】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的就业观包括哪些?()A、就业主体意识B、职业规划意识C、能力本位意识D、竞争意识我的答案:ABCD1.2人-职匹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4【多选题】关于兴趣描述正确的有哪几个?()A、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情绪状态B、兴趣可以转变为乐趣C、兴趣影响绩效D、兴趣培养源于早期生活环境我的答案:ABCD5【多选题】智力与能力的关系包括哪些?()A、智力是能力的基础B、能力是智力的表现形式C、高智商者必定能力强D、职业能力强的人必定高智商我的答案:AB6【多选题】关于兴趣描述正确的有哪几个?()A、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情绪状态B、兴趣可以转变为乐趣C、兴趣影响绩效D、兴趣培养源于早期生活环境我的答案:ABCD1.3求职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7【多选题】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有哪些?()A、专业指向职业B、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不同职业C、专业数远大于职业数D、两者无关我的答案:ABD(待定)8【单选题】大学毕业生应当如何看待待遇和机遇?()A、待遇第一;B、两者兼顾;C、坐等机遇;D、藐视待遇我的答案:B9【多选题】听完该节课,你认为()A、大单位小单位各有优势B、学历越高能力越强C、学历主要代表学习能力D、求职只进大单位我的答案:AC2.1就业信息的内容及收集10【单选题】应届毕业生求职的第一步是A、写简历B、求职信C、市场调查,了解企业需求D、学习面试技巧我的答案:C11【多选题】广义的就业信息的内容包括()A、社会信息B、供求信息C、个人基本信息D、学校概况我的答案:AB12【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就业信息收集原则的是()A、真实性原则B、就近性原则C、完整性原则D、针对性原则我的答案:B13【多选题】就业信息的收集方法主要包括()A、学校就业中心B、熟人提供C、网络查询D、参加当地招聘会我的答案:ABCD14【多选题】企业招聘简章一般包括()A、工作职责C、公司简介D、业务介绍我的答案:ABCD2.2如何获取就业信息15【单选题】大部分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渠道是()A、网络招聘B、举办招聘会C、熟人推荐D、社会招聘我的答案:A16【单选题】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参加校园专场招聘会的注意事项?A、事先了解用人单位;B、认真听企业宣讲;C、了解需求岗位、应聘要求;D、制作个性化求职简历;E、可以应聘不同岗位;F、注意仪表;我的答案:E17【单选题】参加大型招聘会的技巧是()A、观、听、问B、观、听、递、记C、观、听、问、递D、观、听、问、递、记我的答案:D18【多选题】网络就业信息的特点是()A、信息量大B、真实性高C、种类齐全D、网申的必要通道我的答案:ACD19【单选题】下列关于理性看待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确认识社会关系B、利用社会关系求职不是走后门,而是起到信息获取、推荐的作用;不能过分依赖社会关系,求职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情,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1.1求职择业前的思想准备1【多选题】从逻辑上讲,本课程包括哪几个部分内容?()A就业观念B就业政策C就业技巧D就业心理E职场适应我的答案:ABDE2【单选题】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多少?()A、15%B、25%C、35%D、45%我的答案:C3【多选题】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的就业观包括哪些?()A、就业主体意识B、职业规划意识C、能力本位意识D、竞争意识我的答案:ABCD1.2人-职匹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4【多选题】关于兴趣描述正确的有哪几个?()A、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情绪状态B、兴趣可以转变为乐趣C、兴趣影响绩效D、兴趣培养源于早期生活环境我的答案:ABCD5【多选题】智力与能力的关系包括哪些?()A、智力是能力的基础B、能力是智力的表现形式C、高智商者必定能力强D、职业能力强的人必定高智商我的答案:AB6【多选题】关于兴趣描述正确的有哪几个?()A、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情绪状态B、兴趣可以转变为乐趣C、兴趣影响绩效D、兴趣培养源于早期生活环境我的答案:ABCD1.3求职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7【多选题】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有哪些?()A、专业指向职业B、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不同职业C、专业数远大于职业数D、两者无关我的答案:ABD(待定)8【单选题】大学毕业生应当如何看待待遇和机遇?()A、待遇第一;B、两者兼顾;C、坐等机遇;D、藐视待遇我的答案:B9【多选题】听完该节课,你认为()A、大单位小单位各有优势B、学历越高能力越强C、学历主要代表学习能力D、求职只进大单位我的答案:AC2.1就业信息的内容及收集10【单选题】应届毕业生求职的第一步是A、写简历B、求职信C、市场调查,了解企业需求D、学习面试技巧我的答案:C11【多选题】广义的就业信息的内容包括()A、社会信息B、供求信息C、个人基本信息D、学校概况我的答案:AB12【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就业信息收集原则的是()A、真实性原则B、就近性原则C、完整性原则D、针对性原则我的答案:B13【多选题】就业信息的收集方法主要包括()A、学校就业中心B、熟人提供C、网络查询D、参加当地招聘会我的答案:ABCD14【多选题】企业招聘简章一般包括()A、工作职责C、公司简介D、业务介绍我的答案:ABCD2.2如何获取就业信息15【单选题】大部分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渠道是()A、网络招聘B、举办招聘会C、熟人推荐D、社会招聘我的答案:A16【单选题】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参加校园专场招聘会的注意事项?A、事先了解用人单位;B、认真听企业宣讲;C、了解需求岗位、应聘要求;D、制作个性化求职简历;E、可以应聘不同岗位;F、注意仪表;我的答案:E17【单选题】参加大型招聘会的技巧是()A、观、听、问B、观、听、递、记C、观、听、问、递D、观、听、问、递、记我的答案:D18【多选题】网络就业信息的特点是()A、信息量大B、真实性高C、种类齐全D、网申的必要通道我的答案:ACD19【单选题】下列关于理性看待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确认识社会关系B、利用社会关系求职不是走后门,而是起到信息获取、推荐的作用;不能过分依赖社会关系,求职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情,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