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9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生动、详细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的形成和发现,并由此推测出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想象合理,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推测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对它的推测,体会作者表达的严密性和生动性。
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作者对它的推测。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了解琥珀形成的年代及其对琥珀形成过程的合理推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教学过程(一)出示琥珀图片,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琥珀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是什么吗?(琥珀)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琥珀》这篇课文。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关于琥珀的传说吗?(有松脂球变成琥珀的传说)3. 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师可从琥珀的质地、形成过程及有关琥珀的奇异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如:琥珀是古代松脂渗入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化石,它大多半透明,有美丽的色泽和花纹。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等。
由于在松脂球形成过程中要经历长期的沉积和地壳的运动变化,所以,松脂球有时内部会有一些细小的昆虫、树枝等。
当人们发现这种松脂球并将它挖掘出来后,经过漫长的时间,松脂球就会变得坚硬,成为化石。
琥珀的内部常常保留着原来的结构和样子,因此人们可以用它推测出很久以前的气象情况和昆虫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神奇的琥珀现象。
通过学生的介绍及师生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对琥珀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琥珀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提出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如下:(1)自学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读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2.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块陆地上很少见的稀罕的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
这是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具体说,它是一个有关人生观和自然观的寓言故事。
课文以生动细腻、活泼传神的文学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类散文。
作家主要讲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情况。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掌握琥珀的特点及价值意义。
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想象的依据。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反复诵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想象的依据和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特点及价值意义;体会作者想象的依据和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体会时间的深远和琥珀的价值意义;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体会琥珀的特点及价值意义;3. 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想象的依据。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琥珀》。
这是一种珍贵的宝石,传说可以驱赶恶魔,使人恢复信仰。
但事实上,琥珀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稀有和神秘。
2. 揭示课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探索和了解这种神奇的物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揭开琥珀的神秘面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3.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用笔在书上画下来。
4. 交流、讨论、明确。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1. 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2.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琥珀的特点:透明、圆润、光亮、完整等。
再结合琥珀图片进行理解。
3.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这么美丽的琥珀,那他对这块琥珀有着怎样的感受呢?4. 品读课文第13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想?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节,加深对琥珀特点的理解和对作者想象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那块透明的琥珀的故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激发学生从小善于观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读写本课“瞻望、葱郁、躯体、淹没、慧心、纯净、兴致勃勃、茁壮成长”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词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3. 体会作者在松脂球形成和发现过程中引发的奇特想象,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体会想象的句子表达特点,能按顺序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有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块透明的琥珀)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琥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琥珀》。
它是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
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晶莹剔透)那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依据回答点拨引导学生把相应的语句读成“语气饱满、声音响亮的短句”如“在那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这块琥珀真是太美了,可在它里面有两个小东西好好地躺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解决这个问题好吗?(齐读课题《琥珀》。
) (二)初读交流,感知“美丽”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出课文中的数量词短语。
2. 交流课前预习中自学生字词情况:(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脂”字的读音。
(3)词语解释:理解“拂拭”、“挣扎”、“怜悯”、“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并引导学生找近义词、反义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 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琥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琥珀》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文章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价值意义。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科学价值。 2.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宝贵和努力奋斗的意义,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和作者的想象部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琥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琥珀)“你们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吗?”(不知道)“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琥珀》。” 2.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语气。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一对苍蝇和蜘蛛的松脂球)“这个松脂球有什么特点?”(颜色金黄、透明发亮、美丽极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松脂球的美?”(为下文做铺垫)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松脂球在阳光照射下会变得晶莹透亮,非常美丽。 (2)学习第二部分(3-13自然段) 教师提问:“松脂球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 松脂球是怎样被发现的? b. 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块琥珀的样子的? c. 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时间和情形的? d. 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同时,通过描写琥珀的样子和形成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和珍惜之情。教师补充相关知识:琥珀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非常稀少。在地质历史上,许多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遗留下了珍贵的化石遗产。这些化石对于研究古生物的生活习性、种群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一些特殊的化石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科学价值。 (3)学习第三部分(14-17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作者的感悟)“作者对这块琥珀有什么样的感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这块琥珀的观察和想象,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作者认为,生命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和所拥有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活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4. 巩固拓展 (1)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2)讨论:这块琥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价值意义,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通过体会作者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也明白了要珍惜眼前时光,努力奋斗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块神奇的琥珀中获得启示,活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6.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生命的珍贵”的短文。
5《琥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五章《宝石与矿石》中的《琥珀》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琥珀的形成过程、分类与特点、琥珀中昆虫的保存与科研价值、琥珀的鉴别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分类与特点,认识到琥珀中昆虫的科学价值。
2. 学会鉴别琥珀真伪,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琥珀的鉴别方法。
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分类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琥珀标本、放大镜、PPT、实验器材。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放大镜、小刀、酒精、火柴、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琥珀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琥珀的形成过程(10分钟)通过PPT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琥珀的由来。
引导学生思考琥珀中昆虫的保存与科研价值。
3. 琥珀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介绍琥珀的分类,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琥珀。
4. 琥珀鉴别方法(10分钟)讲解琥珀的鉴别方法,如观察、闻味、火烧、酒精浸泡等。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琥珀鉴别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7.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琥珀》2. 内容: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分类与特点琥珀鉴别方法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琥珀的形成、分类、特点及鉴别方法。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琥珀标本,深入了解琥珀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琥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课文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用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推测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文章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文学性的描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动的想象相结合,使学生在了解琥珀形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的推测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 体会科学家合理推测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1 对于琥珀形成过程的理解,教材中有详细的描写。
例如,从松脂球的形成开始,松脂的不断渗出,苍蝇和蜘蛛的相遇被包裹其中,到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成化石。
这一系列的过程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如“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是炎热的天气使松脂渗出。
1.2 在体会科学家合理推测的依据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
例如,“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从这些描写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情景,同时也为琥珀中两只小虫的形态提供了解释。
2. 难点- 理解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已知现象进行合理推测。
统编版小学语文《琥珀》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琥珀》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奥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而成。
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价值,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
文章既有科学的依据,又有丰富的想象,行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琥、珀、嗡、脂、拭、渗、俯、扎、番、埋、澎、湃”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怒、吼、脂、拭、餐、划、晌、辣、渗、挣、番、埋、刷、测、详”等15个生字。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 学习作者合理想象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 体会文章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琥珀的形成过程是课文的核心内容,这一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科学知识,如松脂的形成、松脂球的形成、化石的形成等,学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知识,才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文中描述松脂球的形成是因为炎热的夏天,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正好滴在蜘蛛和苍蝇所在的地方,将它们包裹起来。
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琥珀形成的关键因素,学生需要明确这些环节之间的联系。
-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文中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描述是基于科学依据的想象,如作者根据琥珀中苍蝇和蜘蛛的姿态,推测出它们当时的活动情况,这需要学生理解科学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学习这种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琥珀》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琥珀》的主要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琥珀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琥珀》的主要内容。
(2)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生字词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2)如何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琥珀》的课件或黑板。
(2)琥珀的实物或图片。
(3)生字词的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琥珀》。
(2)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琥珀的实物或图片。
(2)引导学生说出对琥珀的初步认识。
(3)简介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琥珀》。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学生结合预习资料,进一步了解琥珀的用途和价值。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琥珀是如何形成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琥珀的形成过程。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谁解释得更好。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琥珀》。
(2)抄写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琥珀的资料或图片。
(2)以“琥珀的奇妙之旅”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手抄报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琥珀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琥珀》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琥珀》的基本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获取琥珀的相关知识。
(3)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琥珀》的内容理解。
(2)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生字词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琥珀的形成过程的的理解。
(2)琥珀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琥珀》的课件或黑板。
(2)琥珀的实物或图片。
(3)生字词的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琥珀》。
(2)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琥珀的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琥珀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琥珀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琥珀》,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琥珀的理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生字词练习。
(2)学生运用琥珀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琥珀》。
(2)家长协助孩子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了解琥珀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拓展作业:(1)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一次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同学。
(2)孩子和家长一起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珍惜资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练习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生字词的掌握和琥珀相关知识的学习。
《琥珀》语文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琥珀》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琥珀》语文教案1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代替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同学运用自身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
要使同学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效果,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
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
这篇教学设计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同学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同学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同学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
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同学自身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
这一教学过程,同学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
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老师点拨,同学争论。
而老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
例如,要同学理解“约摸”一词时,徐老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争论,同学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晰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其次个条件必需是酷热的夏天。
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流露出来,让同学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
其次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同学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老师非常留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耀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同学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
文章通过一对父子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块琥珀的发现,通过科学家推测琥珀的由来,给读者展开一块头充满神奇的琥珀形象。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 体会琥珀的形象美和包含的科学价值。
3. 感受作者将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语言特色,并学习通过想象创造文学艺术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琥珀的形象美和它包含的科学价值。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想象的依据,并学习通过想象创造文学艺术形象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2. 复习旧课字词:朗读课文,检查对旧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题。
4. 教师总结导入:一个普通的松脂球在作者手中被描绘成了一块“美丽和神秘”的科学小品文;再由课文联想到了那件艺术品——琥珀;又联想到大自然是“奇妙的创作家”。
这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联想,使我们对这块“奇异的琥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现在我们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课文(8-17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块美丽而神秘的琥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同时我们要认真阅读第三部分课文(18-25自然段),思考:这块奇异的琥珀是谁的劳动成果?又是怎样形成的?(二)阅读理解第二部分课文(8-17自然段)。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8-17自然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讨论交流:(1)作者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而详细地描述的?(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第9自然段):理解什么是推理(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由此产生的新的状况与关系),讲科学家想象的依据是什(教学第10-17么?(联系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第9自然段。
《琥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有关人生哲理的散文。
文章从一块具体的琥珀入手,说明琥珀的形成过程,并且想象了琥珀的形成环境和过程。
文章中富有感情的语句,富有哲理的想象,会激发学生去感悟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了解有关化石的自然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琥珀的形象和意义。
3. 体会人生哲理,珍惜生命,把握现在,让生命更有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理解文章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难点: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琥珀和化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播放一组琥珀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
接着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琥珀的知识。
教师引入新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琥珀的文章。
这是一块美丽的琥珀,它不仅有着晶莹剔透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里面包含着一个人生的哲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更要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2.整体感知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这篇文章思路清晰,概括起来说就是“2800年前的一个故事”、“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小男孩和小女孩的遭遇”和“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相关的段落。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并指出:这篇文章通过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和意义,让人们从这块琥珀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了解琥珀的相关知识,更要从中领悟人生的意义。
3. 深入研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块琥珀的样子的?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2)作者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作者为什么认为这个故事是可信的?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文章中描述琥珀的美丽时运用了许多形容词和比喻句,请找出这些词语或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统编版教材《琥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1.教材分析1.1《琥珀》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根据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发现过程。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学生介绍了琥珀形成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到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1.2从文章结构来看,课文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接着讲述了琥珀的发现过程,最后描写了琥珀的样子。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在语言方面,课文用词准确、生动,例如在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使用了“推测”“约莫”等词语,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用词的严谨性;同时,文中对苍蝇和蜘蛛动作的描写,如“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
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生动地展现了苍蝇的形象,使文章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
✧ 2.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目标2.1.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怒、吼、脂、拭、餐、划、晌、辣、渗、挣、番、埋、刷、测、详”等生字词。
2.1.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1.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发现过程以及它的科学价值。
2.2过程与方法目标2.2.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词,如利用字形结构、结合语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3.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 3.教学重难点3.1重点3.1.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琥珀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理解松脂球的形成以及松脂球变成化石这两个过程中的多个条件。
例如,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天气炎热,松脂不断地往下滴,而且刚好滴在苍蝇和蜘蛛的身上,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课文中通过详细的描述,如“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教案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
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
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
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
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
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
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
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
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
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
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
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
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
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
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吗?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20琥珀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珀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
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
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
奥秘的兴趣。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