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琥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设计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1、读词语,读准字音:约摸飒飒澎湃粘稠掸掸翅膀拂拭渗出前俯后仰埋没2、出示:琥珀(图片)板书:琥珀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板书:松脂化石上万年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奇异的(补全课题)读题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近距离描写的。
出示: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
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板书:看见想象推测知道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
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2024年5《琥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一、教学内容1. 琥珀的形成与种类2. 琥珀的物理与化学性质3. 琥珀的鉴赏与收藏4. 琥珀的鉴别方法二、教学目标1. 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种类及物理化学性质。
2. 学会鉴赏琥珀,提高审美能力。
3. 掌握琥珀的鉴别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琥珀的形成过程、鉴别方法。
2. 教学重点:琥珀的种类、物理化学性质、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琥珀标本、显微镜、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琥珀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琥珀的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吗?琥珀有哪些种类?”2. 琥珀的形成与种类(15分钟)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质变迁。
分类介绍琥珀的种类,让学生了解各种琥珀的特点。
3. 琥珀的物理与化学性质(15分钟)讲解琥珀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硬度、密度、颜色等。
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琥珀的性质。
4. 琥珀的鉴赏与收藏(15分钟)分析琥珀的鉴赏要素,如颜色、透明度、包裹体等。
举例讲解琥珀收藏的注意事项。
5. 琥珀的鉴别方法(10分钟)介绍琥珀的鉴别方法,如观察外观、比重、气味等。
演示鉴别过程,让学生实际操作。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30分钟)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琥珀的形成与种类2. 琥珀的物理与化学性质3. 琥珀的鉴赏与收藏4. 琥珀的鉴别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列举琥珀的常见种类及特点。
论述琥珀的鉴别方法。
分析琥珀的鉴赏要素。
2. 答案:琥珀的形成过程:略。
琥珀的常见种类及特点:略。
琥珀的鉴别方法:略。
琥珀的鉴赏要素: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琥珀的形成过程、种类及鉴别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对琥珀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
《琥珀》教学设计(5篇)《琥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顺序书写的表达方式。
过程和方法:抓住关键词,阅读感受,展开合理想象,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发展合理的想象力,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按一定顺序书写的表达。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阅读感受,展开合理想象,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
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
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优秀 10 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 10 篇《《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二、检查预习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 (1~12 自然段) 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 (13~17 自然段) 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 (18 自然段) 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琥珀》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是与自然、科技有关的科普类文章,它们共同指向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因此教师要在四年级上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多角度提问,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琥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推测”的定义为“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本文正是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和内部形态,展开合理想象,编写的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玻璃棺材》一文改写的。
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原本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动形象的想象和科学严谨的推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从而感受语言的文艺性与思维的严密性。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初步具有品词析句的能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通过四年级上册策略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有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本学期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作为重点的方法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积极地引导。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尝试用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解决。
2.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后,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这个过程,并且理解作者推测的依据,感受到作者思维的严密性。
3.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语言的文艺性。
【教学重难点】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后,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这个过程,并且理解作者推测的依据,感受到作者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准备】1.《跑跑镇》绘本2.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师:今天,王老师想先带你们去个小镇逛逛,好不好?这个小镇名叫跑跑镇,镇上的居民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奔跑。
•••••••••••••••••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题,板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二、简介琥珀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三、学习课文首尾段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
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
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
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1、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
PPT展示:(1)琥珀形成的过程;(2—13)(2)琥珀发现的过程。
(14---19)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
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7篇)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篇1教学目标:1、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得想像要科学、合理。
2、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像。
教学准备:CAI课件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1、齐读课题工:琥珀2、提问:你们见过真的琥珀吗?3、你们想了解琥珀吗?你们想从哪些方面了解琥珀?(出示CAI课件)站起来,大胆地说。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提得非常好,予明我们小朋友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聪明的孩子,也是最棒的孩子。
下面我们看这块琥珀(出示CAI课件),俗语说,无巧不成书,世界真奇妙,竟有这么巧的事,两只活蹦乱跳的动物,竟同时被一滴松脂包在里面。
这就是今天课文里要介绍的琥珀。
下面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刚才哪些同学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自由读课文)二、学习课文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通过读,大家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时间形成发现价值)2、好!说得非常准确。
下面我们分组合作学习,(出示CAI课件)合作要求:A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1~2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B你们组采用什么方法学习的?C通过讨论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三、检查合作学习情况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课件)天气热时间漫长松脂球松树毛琥珀苍蝇、蜘蛛地壳变化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海浪把琥珀冲到海岸上发现的条件小孩发现父亲识别这块琥珀的发现有什么价值?四、总结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发现和价值。
现在还有很多同学的问题在书上没有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大胆地提出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解答,谁答的问题最多,最好,谁就是我们班的小博士,小灵通,大家想不想当?好!提问开始。
五、质疑问答,扩展知识⑴一问一答⑵大胆介绍⑶评比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体会和收获?七、作业(出示课件)1、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像,和大家交流交流。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3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课件出示琥珀图片)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
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
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
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辣晌(shǎng)午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
(“拭”字不要多撇。
“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9篇)《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它的形成过程。
4 学习文中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1 读课题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 老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在学生交流之后,老师过渡到新课:我们今天文中介绍的是哪一块琥珀呢?(学生找准图片后,再一起欣赏文中琥珀的样子。
)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指多名学生进行描述,建议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来说,老师及时给予点评)那文中具体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二理解课文内容1 打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
(最后一个自然段)2 请学生一起读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里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有其它描写吗?(价值)老师过渡语: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具体描写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
(2到12自然段)3 分析琥珀形成过程(1)琥珀形成必须经历哪两个阶段?(松脂球与化石的形成)(2)仔细读课文,松脂球的形成应有哪些条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条件?(3)比较琥珀与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4 )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据?还有其他的故事发生吗?(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说出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4 学习琥珀的发现:学生朗读相关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动词。
三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1 对照板书,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琥珀》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
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
《琥珀》公开课精品教案说课稿及课后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琥珀”这一概念,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学会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解读琥珀中的古生物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琥珀的定义及形成过程:介绍琥珀的概念,解释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 琥珀的特点:讲解琥珀的颜色、硬度、透明度等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学会识别琥珀。
3. 琥珀中的古生物:介绍琥珀中保存的古生物,如昆虫、植物等,引导学生关注琥珀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价值。
4. 琥珀的鉴赏与收藏:教授学生如何鉴赏琥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讲解琥珀的收藏价值,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意识。
5. 课后习题:(1)请简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2)请列举琥珀中的几种常见古生物。
(3)琥珀有哪些特点使其具有收藏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琥珀的定义及形成过程。
(2)琥珀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3)琥珀中的古生物及其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价值。
2. 教学难点:(1)琥珀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2)如何判断琥珀的真伪。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特点及鉴赏方法。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琥珀中的古生物及其意义。
3.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识别琥珀及其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琥珀标本、琥珀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放大镜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琥珀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琥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条件及所需时间。
琥珀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琥珀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琥珀的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
这个故事读过了吗?二、检查预习情况1、什么叫琥珀?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三、质疑定标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2、整理学生的质疑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
如(板书问题要点)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板书形成?)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四、个人自学,小组合作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
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
(教师巡视)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五、师生合作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要点如下: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指名读第6小节。
《琥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琥珀》的基本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琥珀的认知水平。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珍惜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琥珀》的基本内容及其知识点。
(2)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原理。
(2)如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琥珀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琥珀》及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3)实物琥珀或其他相关文物。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琥珀》。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了解琥珀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琥珀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简要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琥珀》,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搜集到的关于琥珀的资料。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原理。
(2)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琥珀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遗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琥珀矿床。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2)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课文《琥珀》教案课文《琥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琥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琥珀》教案篇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尺子、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CAI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1、[CAI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学生看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2、看完故事后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板书:松脂球形成。
3、小组同学讨论,合作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读出相关句子,归纳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
根据汇报情况板书: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松脂球形成松脂:厚厚的、继续滴苍蝇、蜘蛛:巧遇5、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太阳光热辣辣的,这会对松脂球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呢?指名读相关句子(暖暖——火热——热辣辣,阳光热度的变化说明天气很炎热)6、课文中哪一句话说苍蝇、蜘蛛同时巧遇松脂球呢?在这里“刚好”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读相关句子(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教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教案第1篇】一、激情,引入新课揭示课题,提示学生注意课题中两个字的'“王”字旁与“琥珀”的价值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琥珀”。
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想象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教案第2篇】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优秀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2024年《琥珀》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琥珀》的文本内容,掌握其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实验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尊重科学的态度,以及探究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重点词句。
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价值。
难点:深入理解琥珀的文化意义,感悟作者对琥珀的独特情感。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琥珀的内部结构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琥珀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谈论对琥珀的初步认识。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
2. 文本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本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重点句子,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琥珀的科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紫外线照射琥珀观察其荧光反应,感受琥珀的独特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琥珀的内部结构,了解其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讨论实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4. 拓展延伸介绍琥珀在历史上的应用,如制作珠宝、药物等,让学生了解琥珀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或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举办小型展览或展示活动,展示学生收集到的琥珀相关物品或图片,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琥珀的形成过程、科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身边的科学奥秘。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琥珀的小报告或绘制一幅琥珀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琥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琥珀》。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增加对琥珀的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琥珀》。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增加对琥珀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琥珀》文本。
2. 相关琥珀的图片、实物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琥珀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引发学生对琥珀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琥珀》,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增加对琥珀的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2)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琥珀的了解。
(2)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学习体验。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
《琥珀》教学设计《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琥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琥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我知道了…)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能说“猜测”吗?为什么?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
《琥珀》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推测”“飒飒”“热辣辣”“松脂”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并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及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培养学生学习能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并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通过“读、悟、议、赏、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读,即引导学生学会反复地阅读文本,深入地理解文本;悟,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议,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赏,即让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延,即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延续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琥珀图片,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2.教师简介琥珀,并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相机正音。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琥珀的特点及价值。
③教师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琥珀的美丽。
5.《琥珀》教案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
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
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
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
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
(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
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
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
(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
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
(文学性)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
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
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
——蒙田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板书:
琥珀
科学小品文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真实)(想象)发现
↓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