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2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5
第3课远古的传说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过程与方法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20年4月4日上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庚子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祭祀广场庄严举行。
今年的公祭典礼采用“视频祭祖”的方式,突出“抗击疫情福佑中华”的主题,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了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视频连线点。
共同追念人文初祖万古流长的洪恩浩德,表达中华儿女追远怀祖的拳拳之情,弘扬全国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多媒体展示)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一)神话传说与传说人物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会图片)说一说:你能说出我国哪些远古先民的神话传说?提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挂、神农尝草等故事。
总结:早期社会有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二)部落联盟时期——炎帝、黄帝、蚩尤部落1.【图片展示】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图文,对黄河流域的主要部落和传说中的人物加以小结:(1)五六千年前,中国步入部落联盟时期(2)黄河流域的主要部落: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部落结成联盟,推选联盟首领。
(三)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认识炎黄部落之间的战与和:(四)华夏族的形成1.【展示图片】2.教师提问: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炎帝和黄帝有何尊称?提示:涿鹿之战后,黄帝因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编号:备课组别课程名称历史所在年级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系部授课班级授课日期课题第三节华夏辉煌文明的肇始(第3课时)教学目标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文艺和科技成就2.通过《诗经》和《离骚》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诗和历史的关系3.通过学习,加深对祖国文明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成就难点文学艺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社会的关系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教学设备教材、教案、PPT课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个案补充教学内一、组织教学课前点名。
二、课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成为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我们把文字组合,吟唱出来,以表达思想感情,这就是“诗”。
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诗,谁能告诉大家,我国最早的诗是什么?学生回答:《诗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和科技。
四、鲁班战国时期出现了杰出的土木工匠鲁班。
据说他发明了很多木工工具,如曲尺、墨斗、刨等,制造了攻城用的云梯,还用竹木削成能飞行的鹊。
鲁班后代尊称为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
四、课堂小结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结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五、作业布置梳理春秋战国文学和科技知识。
板书设计教后札记。
中华先祖观后感【最新版3篇】目录(篇1)1.中华先祖观的概念与意义2.中华先祖观的主要内容3.中华先祖观的现代价值4.总结正文(篇1)一、中华先祖观的概念与意义中华先祖观是指对中华民族的先祖们所持有的一种崇敬、感激和怀念的心态。
先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尊崇先祖、弘扬先祖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先祖观的主要内容1.崇敬先祖:中华先祖观强调对先祖的敬仰和尊崇,认为先祖们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
这种敬仰不仅仅是对个体先祖的尊敬,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尊重。
2.感激先祖:中华先祖观强调对先祖们的感激之情。
先祖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感激先祖,就是要珍惜他们为我们创造的优越条件,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努力拼搏。
3.怀念先祖:中华先祖观强调对先祖们的怀念之情。
怀念先祖,就是要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先祖观的现代价值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先祖观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中华先祖观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人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3.促进国家文化建设:中华先祖观有助于推动国家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总结总之,中华先祖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篇2)1.中华先祖观的概念和意义2.中华先祖观的特点3.中华先祖观的影响和启示正文(篇2)中华先祖观是指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创立者和先驱者的尊崇和敬仰。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先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仅开创了中华文明,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遗产。
首先,中华先祖观的概念和意义。
中华先祖观源于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这种敬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是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二、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是怎么样的?二、学生自主学习:1、涿鹿之战(阅读课本12页,找出有关涿鹿之战的以下问题):①、时间:;交战双方:、对抗;地点:,所在流域。
②、结果:。
③、影响:。
2、黄帝----人文初祖后人尊称黄帝是,他建造,制作,教人,还发明了,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他的妻子发明了,他的手下发明了,编出了。
3、尧舜禹的禅让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
②、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是。
③、夏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王朝的地位。
影响,。
④、原始社会终结:原因、,标志:年,禹建立。
影响:原始社会结束,开始。
4、你对黄帝的发明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更科学?5、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6、禅让”是怎么回事?“禅让”的实质:“禅让”表现为:7、大禹治水治水方法:治水效果:8、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9、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0、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葬里,大都有随葬品,但数量多少差别很大。
二年级下册黄帝的传说课堂笔记一、生字组词1. 皇帝:皇帝(huáng dì)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称号,通常指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
2. 炎黄子孙:炎黄是指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黄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3. 蚩尤:蚩尤(chīyóu)是古代的一位部落首领,传说中是黄帝的敌人。
4. 炎帝:炎帝(Yán huáng)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帝王,被认为是农业、医药、商业等领域的发明者。
5. 蚕丝:蚕丝(cán sī)是指由蚕蛾分泌的丝质物质,是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料。
6. 指南车:指南车(zhǐnán chē)是一种古代的指示方向的工具,类似于现代的指南针。
7. 伶俐:伶俐(líng lì)是指聪明、机智、灵活的意思。
8. 蒙昧:蒙昧(méng mèi)是指缺乏知识、文化落后的意思。
9. 败坏:败坏(bài huài)是指破坏、糟蹋、浪费的意思。
10. 洪水猛兽:洪水猛兽(hóng shuǐměng shòu)是指大水冲来的猛兽,比喻灾难或危险的事物。
二、多音字组词1. 都:dū(首都)、dōu(都是)2. 种:zhǒng(种类)、zhòng(种地)3.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4. 没:méi(没有)、mò(淹没)5. 藏:cáng(藏起来)、zàng(西藏)6. 少:shào(少年)、shǎo(很少)7. 都:dū(首都)、dōu(都是)8. 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9. 种:zhǒng(种类)、zhòng(种地)10. 要:yào(重要)、yāo(要求)三、近义词辨析1. 著名—有名“著名”强调显著、突出,表示有名气、有地位的意思;“有名”强调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不一定有名气或有地位。
我们的祖先课文二年级篇一:我们的祖先课文二年级:我们的祖先是我们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支柱。
课文讲述了我们的祖先如何生活和建立我们的国家。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1. 祖先是如何建立我们的国家的: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
他们通过与自然互动和合作,逐渐建立了我们的国家。
课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原始社会的建立、语言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形成。
2. 祖先是如何工作的:我们的的祖先们通过劳动和分工,建立了我们的社会。
他们将不同的技能和职责分配给不同的人群,以便更好地协作和工作。
课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农业革命、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3. 祖先是如何教育和传承文化的:我们的的祖先们通过文化和教育来传承他们的知识和价值观。
他们创造了文字、语言和宗教,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课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文字的发明、语言的演化、宗教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
除了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外,课文还将引导我们思考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
扩展:除了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外,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学习到许多重要的道德和价值观。
例如:1. 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课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文化的传承、宗教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并将它们传递给后代。
2. 劳动和分工的重要性。
课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农业革命、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尊重劳动和分工,并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3. 合作的重要性。
课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原始社会的建立、语言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形成。
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尊重合作,并与他人协作实现共同目标。
篇二:以下是一篇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的《我们的祖先》课文,以及相应的拓展内容: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是我们民族的根,他们是我们的创造者和先烈。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请看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齐读课题。
理解“祖先”和“摇篮”。
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
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4.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些什么?5.同桌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1) 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2)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3) 练读2、3节。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的原因;“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准备: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和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图;《炎黄战蚩尤》图;祭黄帝陵活动相关图片;出土农具的图片;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同学们,前面学习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课后去阅读一些中国远古时代的故事。
其中有一篇叫《黄帝战蚩尤》,那是写一个黄河流域远古时代两个部落战争的故事。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我想同学们已经清楚了。
那么,黄帝除了打败蚩尤以外,还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被奉为华夏族的祖先?我相信,我们学了这一课后,这些问题都会解决的。
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的内容。
感知理解一、炎黄联盟1.出示《炎黄战蚩尤》示意图,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炎帝、黄帝和蚩尤部落的位置。
然后说说自己从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关于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讲述:黄帝与炎帝是住在黄河流域的两个部族,他们因争夺地盘发生战争,最终以黄帝获胜而告终。
从此黄帝声威远扬,各部族纷纷前来归附,黄帝的势力不断壮大。
再加上四方安定,国泰民安,黄帝渐渐产生了享受一番的念头,于是大修宫殿都城,开始耽于享乐。
九黎族的首领见黄帝荒废政事,就起兵反叛。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展开一场大战。
黄帝的兵士被蚩尤布下的毒雾包围,黄帝踏上指南车指挥他们冲出毒阵。
蚩尤又请来风伯雨师助战,黄帝请天女帮忙,使风停雨散,并乘机打败了蚩尤。
黄帝从此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并与炎帝精心合作,和睦相处。
两个部落共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大家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
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记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接下来,请允许我以三分钟的时间,带大家穿越时空,回顾那些令人敬仰的祖先们。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和黄帝。
他们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
炎帝,又称神农氏,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农业始祖。
他教民耕种,尝遍百草,发明了农具,开创了我国农业文明的先河。
黄帝,又称轩辕氏,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统一了各个部落,建立了华夏族,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在炎帝和黄帝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先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铸造了大量的青铜器,如鼎、觚、爵等,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象征。
此外,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独特的汉字,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祖先们。
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这个时期纷纷涌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
庄子,则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揭示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秦朝,那个统一六国的伟大王朝。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大业,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在他的统治下,修建了万里长城,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此外,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货币等,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进入汉代,我们的祖先又创造了辉煌的汉文化。
《我们共同的祖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
〖教学准备〗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
〖教学活动及过程〗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
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
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
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
”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
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
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
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三课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三课篇1[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三、讲授新课:(1)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五、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三课篇2【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单元备课【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学习主题与内容要求】5.4骄人祖先灿烂文化道德教育:①理解平等待人的意义,懂得谦让.友善和宽容,学会尊重.同情. 关心和感恩,能够相互帮助,具有团结互助精神。
②体贴父母长辈,能够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感受劳动的意义,为父母分忧,懂得感恩。
③关心集体,在集体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④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服务性劳动,做一个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人,积极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①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②关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坚定文化自信。
③了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
国情教育:①知道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②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单元教材分析】1.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一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二上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三下第二单元: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四下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五上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五下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六下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2.内容分析:“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
它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不仅是历史的结晶,而且有着活的生命。
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共三课,呈并列关系,分别以文字.科技和美德为中心,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模块中国古代史【时空坐标】1.三种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2.两条基本线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强化。
3.一个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要相适应。
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石器、奴隶社会的青铜器、封建社会的铁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两大群体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5.多元一体格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们要自觉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6.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主流和趋势。
7.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
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3课)【时空坐标】【考点梳理】考点一北京人课标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见下图头盖骨化石)2.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
3.生产情况: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意义: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见下图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和烧石、烧骨)4.生活情况:共同劳动——采集和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