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病人监护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42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危重症监护是指通过各种监护手段和方法对患者的病情变化适时进行生命和器官功能监测,及时评估病情、提供生命和器官功能支持和细致的护理。
急诊重症监护主要是为了手指急性中毒,急诊危重病、严重慢性病急性发作、创伤以及未能确诊但存在高危因素患者。
根据不同疾病从生命体征、循环、呼吸、神经、肾功能及其他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监护。
一、生命体征的监测体温过高或过低对病情发展不利,因此加强体温监护,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确保危重病人尽快转危为安;对各种危重病人和在心肺复苏(CPR)期间,需常规监测病人的心率和心律,严密的心律监测,配合恰当及时和熟练的治疗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呼吸频率和节律变化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中毒、内分泌代谢紊乱、高颅压、临终患者等;适当的血压数值才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休克、脑血管意外、各种危重患者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硝普钠时均应常规监测。
二、循环功能监测1、心电监测(EKG):心电图是心脏电学活动的记录。
对了解心脏的节律变化和传导情况有肯定价值,对诊断心房、心室增大及心肌方面的异常如梗塞、缺血、劳损、药物与电解质影响等都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使用监护仪可以24h持续监测,数据可靠,可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正常心率60~100/分,随年龄而变化,小儿心率较快。
老年人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病人的心率较慢。
同时注意心率是否和脉率相符,必要时可以结合听诊、触摸脉搏搏动强弱来判断。
通过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动态变化,是否有P波及P波的形态,注意P-R间期及Q-T间期,观察QRS波形是否正常,P波与QRS波群的相互关系,T波是否正常,注意有无异常波形出现,判断有无心率失常等心脏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2、血压监测(NBP、ABP):分为无创与有创血压监测。
收缩压:正常值90~139mmHg舒张压:正常值60~89mmHg,脉压差:正常值30~40mmHg(由每搏量和血容量决定) 无创血压监测时注意袖带宽度适宜,应为上臂周径的1/2,成人12~14cm,小儿应覆盖上臂长度2/3。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指南一、迅速评估1.意识状态: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是否能回答问题。
2.呼吸状态:观察患者呼吸是否正常,是否有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
3.循环状态:观察患者的脉搏是否正常,心率是否过快或过慢,血压是否正常。
4.其他体征: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外伤等伴随症状。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危重程度和紧急程度。
二、采取紧急措施1.呼吸支持: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采用口对口呼吸或人工气道插管等方法。
2.心脏支持: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可以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基本生命支持措施。
3.出血控制:如果患者有大量出血,需要及时控制出血源,止血措施可以包括压迫止血、包扎止血等。
三、进一步处理1.采集必要的检查样本:如血液、尿液等,以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2.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给予抗生素、抗休克药物等治疗。
3.导管插入:如果患者需要静脉输液等治疗,可以插入外周静脉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
4.病情监测:对于危重患者,需要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电监护、血压监测等。
4.病情转诊:如果患者的病情无法在现场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及时转诊至更高水平的医疗机构。
四、持续关注和观察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判断抢救措施是否有效。
2.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是否有新的症状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给予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疼痛缓解等。
4.抢救过程记录:对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采取的措施、药物使用等。
危重患者管理制度一、危重患者的识别与评估1、危重患者的定义:危重患者是指病情严重,可能随时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
这类患者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危重患者的识别:医护人员应具备对危重患者的识别能力,密切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判断为危重患者:a.意识障碍或昏迷;b.呼吸、心跳骤停;c.严重创伤或大出血;d.严重感染或器官功能衰竭;e.其他可能随时出现生命危险的病情。
3、危重患者的评估:对于疑似危重患者,应立即进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
评估结果应迅速反馈给主治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二、危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1、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状况、病因、并发症等因素,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2、护理措施:护理工作是保障危重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专科护理服务,如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等。
3、心理护理:危重患者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三、危重患者的转运与交接1、危重患者的转运:对于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应提前通知接收部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全程陪同,确保患者的安全。
2、危重患者的交接:到达接收部门后,应将患者的情况详细交接给新的医护人员。
交接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等。
确保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四、危重患者的家属管理1、通知家属:在处理危重患者的过程中,应及时通知患者家属。
通知方式应迅速、准确,如、短信等。
同时,应告知家属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治疗方案。
2、家属探视:为保障患者和家属的权益,应合理安排家属的探视时间。
探视过程中,应确保家属不干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为第一”的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对于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为病人提供安全、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现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一、门诊管理1、门诊部应对一站式服务台相关人员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对来院就诊人员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可疑危重病人,应及时引导至便民门诊医师前,给予初步检查、筛选,如有必要护送至急诊就医.2、门诊便民门诊医师,应熟悉急救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异常,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诊疗,按照分科收治的原则,优先转送对应专科病房、ICU或急诊留观。
3、护理部应对门诊候诊区护理人员必须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对诊候人员体态、神色等进行基本观察,发现可疑危急重病人,应优先引导至对应科室门诊医师诊室,以便及时处理,必要时协助医师抢救或护送患者至病房.4、门诊医师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就地抢救处理,并及时向家属履行告知与沟通,必要时邀请其它科室医师到场协助处理、会诊;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及时完善门诊病历及抢救记录等,按临床专业范围分科收治的原则,优先收入ICU或相应专业科室病房。
5、门诊部定期对各单元急救车检查,督促对相关器械进行维护,对急救药品进行数量核对、效期核查,确保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二、急诊管理1、急诊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急诊科24小时负责应诊急危重症病人,按照“及时、迅速、准确、安全”的原则,接诊后及时处臵,特殊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2、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给予初步诊断的同时,向上级医师或二线班报告,上级医师或住院总医师接到医生或护士报告后必须在10分钟内到场指导处理,对诊断不明的应立即请求院内相关专科主任会诊。
·专家论坛·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发展的历程与展望王今达危重病急救医学(critical care m edicine )是当今国际上一门新兴的学科。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每个学科的专业越分越细,但是急性危重病人的抢救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分科过细既不便于及时的诊断,也不便于及时统一抢救治疗的意见。
直至70年代,这个问题才引起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国外的部分医院建立了危重病监护病房(in ten sive care un it ,简称I CU )。
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于1980年正式批准危重病急救医学为一门新学科。
从事这个专业的医护人员,需要通过专门的培训,掌握跨学科跨专业横向联系的有关危重病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
从危重病急救医学的整体而论,它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及院后康复三个部分。
院前急救应该社会化,院内急救应该专业化,院后康复应该家庭化。
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起步并不晚。
1974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创建了急性三衰(心肺肾)抢救研究室,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I CU 。
1980年,在哈尔滨市召开了首次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交流会。
1984年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学会,1987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救医学学会。
这两个专业学会的相继成立,对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此期间,我国在危重病急救医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 C )、菌毒并治防治感染性多系统器官衰竭(M SO F ),泻法清除肠道内毒素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 RD S )等,对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会联合会于1989年接纳我国为该学会的成员国,并接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学会为该世界联合会的成员国学会。
从此,我国的危重病急救医学组织,跨进了国际医学专业组织的行列,为促进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
重症监护工作计划5篇重症监护工作计划篇120xx年度,护理部将围绕卫生部、卫生厅医政工作要点及医院工作计划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及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夯实基础护理(1)进一步规范病房管理,规范陪检队、护理员管理,夯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病人满意度。
(2)积极探索护理临床路径,进一步规范护理服务行为,优化护理服务流程;积极参与电子病历运行工作,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与后勤部门合作,加强门禁管理工作,逐步减少陪护人员,营造安静、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4)积极创建全国“百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和“全国百家优质医院”。
2.创新护理管理机制(1)继续完善护理基础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加大基础护理工作指标内容的权重,促进基础护理与危重患者的护理。
加强质量检查与督导,促进基础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2)不断探索和改进护理总值班工作模式,提高护理应急能力,确保关键时段临床护理安全。
(2)科学合理配置与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继续探索护士分层使用与管理方法,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3)积极探索绩效考核办法,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劳务分配向临床一线、晚夜班岗位倾斜,从政策上支持神经内、外科,传染科,儿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等工作量大、待遇偏低的临床科室。
3.加强护士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以创建全国百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为契机,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护士长培训,转变护理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能力;继续加强“三基三严”训练,着力提高护士综合能力;以讲座、辩论赛等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护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活动;继续加强新毕业一年以内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选送30名左右的优秀护士前往国内先进医院进修学习。
4.加强护理专业建设,着力发展专科护理与特色护理着力加强重症监护、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提高专科护理的能力。
进一步规范“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小组”、“静脉治疗小组”的管理,继续加强培训;扩大服务范围,开展造口病人及置管病友联谊会。
急危重症优先诊治的相关规定一、目的通过对病人病情进行分级,高效、合理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分流,合理运用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二、分级依据(一)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二)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置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三、分级原则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一)1级: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需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各种严重休克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二)2级:危重病人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的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及早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VAS疼痛评分7-10分),也属于该级别。
(三)3级: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危重症护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进展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危重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多变,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精细化、全面的护理。
本文将探讨危重症护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进展,以期为未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近年来,危重症护理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危重症患者的增多,护士队伍逐渐壮大。
越来越多的护士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危重症护理经验,成为危重症护理领域的专业人才。
危重症护理学教育训练体系逐渐完善。
在高等教育方面,许多医学院校和护理学院均开设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
同时,医院和ICU等医疗机构也加强了对护士的危重症护理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危重症护理学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越来越严谨。
例如,对于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营养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虽然危重症护理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需要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
长期的高压工作环境可能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影响护理质量。
危重症护理学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人才培养周期较长。
目前的护士队伍仍存在年轻化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锻炼。
面对问题和挑战,危重症护理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护理技术将在危重症护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协助护士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减轻护士的负担,提高护理效率。
危重症护理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可以共同研究解决危重症患者治疗和护理中的难题,推动危重症护理学的快速发展。
个性化与人性化护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的危重症护理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人性化。
护士需要患者的心理、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