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中的侧信道攻击面
- 格式:pdf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7
硬件安全性中的电路攻击与防范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路安全性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电路攻击行为的防范,尤其是电路攻击技术的防范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电路攻击技术的基本原理入手,探讨电路攻击的种类以及各种电路攻击方法,并针对这些攻击手段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电路攻击技术的基本原理电路攻击技术是指黑客通过物理手段对硬件电路进行攻击,从而破坏其安全性或窃取数据等敏感信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路设计的漏洞或者物理特性,从而对电路进行攻击,使其产生异常或者破坏。
电路攻击技术可以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类型。
其中,主动攻击是指攻击者主动干预电路,从而改变其原有的工作状态。
这种攻击主要包括电路干扰和电路注入两种方式。
电路干扰是指根据电磁学的原理,在电路周围产生高强度的电磁信号,导致电路受到干扰,使其产生异常或者出现错误。
电路注入则是指通过加入外部信号,从而使电路进入到非正常状态,实现攻击的目的。
相比之下,被动攻击则是指黑客采用监控、分析、拦截等技术手段,从电路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破解。
这种攻击主要包括侧信道攻击和物理攻击两种方式。
侧信道攻击是指通过电磁波、功耗分析、时间分析等手段,从电路的侧面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破解电路中的敏感信息。
物理攻击则是指通过物理手段,例如机械破坏、化学腐蚀等方式来攻击电路,破坏其安全性。
二、电路攻击的种类基于上述电路攻击技术的手段,可以将电路攻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敏感电路数据泄露攻击敏感电路数据泄露攻击主要是通过侧信道攻击手段,例如电磁辐射、功耗分析、时序分析等方式获取电路中的敏感数据。
例如电磁辐射分析技术可以探测电路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辐射能量,从而了解电路中携带的信息;功耗分析技术则是通过分析电路在不同状态时的功耗变化情况,推出电路的加密密钥等重要信息。
2. 硬件后门攻击硬件后门攻击是指在制造过程中刻意留下的恶意硬件,用于破解电路中的安全措施,实现数据窃取或控制电路。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高安全性的愈发重视,国家密码管理局颁布了安全三级密码模块相关标准,增加了对物理安全、环境失效性检测、抗侧信道攻击3 个方面的要求。
其中,抗侧信道攻击涉及对国密算法的研究和改造,因而难度较大,而国密算法中,又以非对称算法SM2 的原理和实现最为复杂。
行业内典型设计架构的外设组件互联高速总线(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密码卡一般采用多芯片设计架构,即采用一颗专用安全一级算法芯片来负责SM2 算法加速,一颗主控芯片来负责任务调度和敏感数据管理。
该架构下,多数算法专用芯片没有针对侧信道攻击进行加固,且密码卡在进行密码算法运算时,存在关键安全参数在芯片间传输等问题。
因此,研究缓解侧信道攻击的典型架构PCI-E 密码卡的SM2 算法设计,可使得现存的典型架构的PCI-E 密码卡在未来的市场应用上继续发挥作用。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PCI-E 密码卡的典型设计架构以及架构面临侧信道攻击时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分别从SM2 算法的攻击原理[2]、抗侧信道攻击的针对性改造方法、Inspetor 工具验证3 个方面详细说明缓解技术的设计。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填补典型架构的PCI-E密码卡在抗侧信道攻击方面的设计空缺,也可以指导安全二级PCI-E 密码卡的升级改造,使其具有安全三级的实用价值,满足国密检测规范和市场需求。
1典型PCI-E 密码卡设计架构因此,典型PCI-E 密码卡在更高级别安全要求下存在架构上的缺陷,可能导致关键安全参数在跨芯片传输时存在泄露的风险。
2SM2 算法攻击原理分析标准SM2 数字签名算法流程如图3 所示。
在签名过程中,设待签名的消息为M,它的数字签名(r,s),签名者A 的公私钥分别为为长度为v 比特的密码杂凑算法,G 为椭圆曲线的一个基点,其阶为素数,k 为临时私钥。
同时,攻击者也可以通过计时攻击,构建不同比特序列的伪密钥k' 对相同的消息M 进行签名运算,由于点乘运算中的点加运算次数与k 中比特1的位数相关,所以可以通过统计k'p 与kp 运算的时间来推测k 中1 的比特位,进而推断出密钥k。
侧信道攻击原理
侧信道攻击(SideChannelAttack,简称SCA)是一种攻击手段,它利用攻击者对被攻击系统的构架或硬件特征进行检测,从而收集信息,揭露系统的秘密信息;或以收集的信息引起系统崩溃。
侧信道攻击可以分为两类:无线侧信道攻击和有线侧信道攻击。
无线侧信道攻击通常是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发起,攻击者可以利用信号强度变化来收集系统输出的信息,甚至可以通过接收系统发射的数据包,来获取系统的隐私信息。
而有线侧信道攻击,则是在有线网络环境下进行。
侧信道攻击原理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物理层,数据传输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攻击是从物理信号的不同表现中提取私密信息的一种攻击方式,比如以时间统计,可以从系统功耗和信号强度中得到攻击者所需的私密信息。
而数据传输层攻击和应用层攻击,分别从数据传输流和应用层程序中提取攻击者所需的私密信息。
为了防止侧信道攻击,有一些安全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抵御侧信道攻击。
首先,对数据传输流进行加密,以阻止攻击者从数据流中获取信息。
其次,确保系统的功耗和硬件参数的变化,以阻止攻击者从物理信号的不同表现中获取私密信息。
此外,还可以使用屏蔽技术来避免无线信号的传播,减少攻击者从外界获取私密信息的机会,这对防止无线侧信道攻击尤其重要。
在抵御侧信道攻击时,需要考虑系统架构,硬件特征,隐式信息,功耗,延迟,硬件参数等非加密信息,以此为基础,制定可行性的安全计划,以有效地阻止或降低侧信道攻击的发生。
总之,侧信道攻击是一种以收集系统的秘密信息或引起系统崩溃为目的的攻击手段,为了有效防御侧信道攻击,可以采用各种安全技术,从而避免攻击者利用特定的技术来获取敏感信息。
硬件安全中的侧信道攻击与防御技术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硬件也在不断发展,各种新型计算机设备不断涌现,计算机硬件的管理与保护也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而在计算机硬件安全领域,侧信道攻击已然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种攻击方法。
侧信道攻击是指黑客通过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不正常使用或设计缺陷的利用,从而获取计算机系统内部关键信息的一种攻击方式。
二、侧信道攻击原理侧信道攻击的攻击原理是基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特殊性质,即在执行某些操作时,设备可能会产生非预期的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被黑客所利用,潜在地泄露出计算机系统的机密信息。
这种攻击方式并不需要攻击者对被攻击的系统的完全控制,而是通过对系统中的信号进行捕获和分析,从而从中匿名地提取出关键信息,比如密码、密钥等。
在实际的侧信道攻击中,黑客常常会选择使用类似于功耗分析技术、电磁分析技术、时序分析技术等方法来展开攻击,从而获取目标系统的机密信息。
三、常见的侧信道攻击方式1、功耗分析功耗分析攻击的对象是计算系统中的功耗电流。
通过对功耗的分析,黑客可以了解到CPU中需要使用的指令、加密算法、秘钥等关键信息。
2、电磁分析电磁分析攻击是指通过捕获电磁波信号,从中获取敏感的系统内部信息。
黑客可以在距离目标设备一定的距离处放置接收器,对电磁辐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窃取计算机系统的机密信息。
3、时序分析时序分析攻击是指通过捕获执行时钟频率和时钟周期等信号,从中分析信息流。
黑客通过对时序信号的分析,可以揭示出计算机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实际的运行情况,从而窃取系统中的敏感信息。
四、常用的防御技术1、目标身份(Target Identity)技术此技术指的是对目标设备进行身份认证。
在传统的身份认证方式之外,通过采取静态功耗和动态功耗分析技术,对目标系统进行验证,对于身份未知的设备,及时识别并防御。
2、面向安全片(Secure chips)技术通过安装复杂和高级别的密码算法和其他安全协议,对硬件进行加密防护。
智能门锁破译方法
1. 通过密码破译:智能门锁的密码是最常见的破译方法之一。
黑客可以通过暴力破解或者通过分析推测常用的密码组合来获取门锁密码。
2. 无线攻击:一些智能门锁使用的无线通信协议可能存在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中间人攻击或者拦截通信来获取门锁的开锁信息。
3. 社会工程学:黑客可能通过伪装成维修人员或者其他合法的身份来获取门锁的物理访问权限,从而实施破译。
4. 利用漏洞:智能门锁系统可能存在软件或硬件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并获取门锁的控制权限。
5. 重放攻击:黑客可以通过拦截门锁通信的方式,并重放之前的有效通信来获取开锁的权限。
6. 破解虹膜识别:如果智能门锁采用虹膜识别技术,黑客可能利用虹膜复制或虚假虹膜图像进行识别来破译门锁。
7. 物理破解:黑客可以通过撬锁、拆卸或者破坏智能门锁的物理部分来获取进入房间的权限。
8. 钓鱼攻击:黑客可能发送虚假的升级固件或者系统更新通知,或者伪装成合法的通知来获取门锁的访问权限。
9. 远程攻击:如果智能门锁连接了Internet,黑客可能通过远程攻击的方式来获取控制权限,比如通过未授权访问系统。
10. 侧信道攻击:黑客可能利用门锁的侧信道信号,比如声音、光线、电磁波等来获取开锁的信息。
关于这些方法的详细描述,请查阅网络安全方面的资料和技术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并非鼓励进行非法活动,而是为了加强对智能门锁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措施。
侧信道攻击原理侧信道攻击(Side-ChannelAttack)是由安全研究者AdiShamir 发现的一种新型的安全攻击技术,它是将攻击者通过观察额外信息(侧信道)获取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网络内部数据的一种安全技术。
侧信道攻击以计算机漏洞、加密算法或者系统等为切入点,结合准确的分析方法给出解决方案,可以利用攻击者观察额外信息来获取机密信息。
侧信道攻击原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也就是通过观察计算机系统的外部活动,破解系统内部的保密信息。
侧信道攻击有很多种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令侧信道攻击,另一类是性能侧信道攻击。
指令侧信道攻击通过观察系统内部执行和控制的指令,进而破解机密信息。
这种攻击方式主要关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编译器等内部模块中指令序列的执行过程。
这种攻击事先需要获得攻击系统的完整指令集,同时要对每个指令的功能、性能和内部架构有所了解。
攻击者将分析指令序列的每一步,进而攻破系统的机密。
性能侧信道攻击通过观察系统性能状态,攻击系统中的机密信息。
攻击方式主要是利用性能指标变化来获取机密信息,如时间消耗、电压消耗、电流消耗和能量消耗等。
由于各种操作在运行时都会有一定的性能指标变化,攻击者可以基于这种变化来攻击系统中的机密信息。
为了防御侧信道攻击,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应该增强对系统的攻击行为的监控,检测和及时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其次,应该加强加密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能和保密性。
另外,在设计和开发系统时,也应当重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的设计。
再者,在开发系统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安全上的漏洞。
最后,应该探索新的防御技术,以抵御侧信道攻击。
总之,侧信道攻击是一种新型的安全攻击技术,它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也对系统架构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系统,确保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侧信道攻击与防御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和个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如今,网络安全已经不仅仅是系统漏洞、病毒攻击和网络钓鱼,还包括了侧信道攻击。
侧信道攻击是一种隐蔽而有效的攻击方式,它并不是通过直接攻击系统软硬件漏洞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获取系统运行时的一些信息,推测密钥的一些标准值等,从而对系统进行攻击。
本文将探讨侧信道攻击的原理、类型以及防御策略。
侧信道攻击的原理传统的密码体制的安全性是建立在关于密码本身的攻击模型之上的,而侧信道攻击则是一种基于计时、功耗、电磁泄漏、声音等物理特性的攻击方式。
侧信道攻击是一种利用被攻击者生成密文时,与密文和明文无关的物理特征进行攻击的方式。
攻击者通过侧信道来推测加密算法的状态信息,从中获取有关密码的信息。
其实现的基本原理是对加密系统启发式攻击,通过分析密文对明文的间接影响,探测加密算法的特点。
侧信道攻击的类型1. 计时攻击计时攻击是一种基于加解密算法运行时间的攻击方式,攻击者将探测时间和标准时间进行比较,借此推算出密码学密钥值的一些信息。
2. 电磁泄漏攻击电磁泄漏攻击基于计算机设备的电磁波,听其和扫描电镜等高敏感识别技术来侦测计算机装置发射出的电磁辐射,进而搜集电磁泄漏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进行信息解密。
3. 缓存攻击缓存攻击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缓存的攻击,攻击者分析缓存中的信息,利用时间差分析,推算密钥的信息。
防御侧信道攻击的策略1. 引入随机措施为了防止侧信道攻击,随机化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随机化应用在加解密草案的其他部分,例如密钥扩展和访问模式选择上。
对攻击者难以预料的随机性会使得攻击者的攻击变得更难,减小攻击者的成功率。
2. 区分式访问控制区分式访问控制也是另一种防御侧信道攻击的有效方法。
其方法是根据对不同安全等级的数据采用不同的访问方式。
例如,在使用Smarts卡键入PIN时,多的一次执行会提供不同的资源访问控制,这有助于减少侧信道攻击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