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旅游文学是指以旅游为主要内容,以描写旅游胜地、景色、历史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旅游的认识、体验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中国旅游文学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旅游随笔和游记。
《河图洛书》、《山海经》、《游记》等是古代旅游文学的代表作品。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旅游文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旅游文学在体裁上不断丰富,作品类型包括游记、游记散文、旅行随笔、旅行日记、地方风俗文学等等。
作品内容也更加多样化,既有对名胜古迹的描写,也有对人文风情的描述,更多地涉及到旅游与生活、旅游与环境、旅游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旅游文学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加深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各章知识结构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二、西方审美文化要点与旅游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学派::美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
柏拉图:美是善。
直觉论:克罗齐、闵斯特伯格、叔本华等。
移情论:菲舍尔和李普斯。
内模仿:格罗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和荣格。
格式塔学派:阿恩海姆。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自然之美主要表现于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移情美等六个方面。
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尚书•皋陶谟》书中关于“尧之子丹朱好游失德”之论述,为旅游最早的记录。
《庄子·秋水篇》《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小雅·采薇》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诗经•郑风•溱洧》表现了先秦时重要的民俗――上巳节;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诗经《溱洧》等讲读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3课时)一、魏晋玄学对山水诗文的影响竹林七贤士二、魏晋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曹操、陶渊明等三、南朝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谢灵运、谢眺等第四章: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6课时)一、唐代旅游文学及其作品选读1、踏歌民俗与节事文化李白《赠汪伦》刘禹锡《竹枝词》踏歌在日本的流传与嬗变2、山水田园诗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杜甫:《望岳》、《后游》韩愈:《山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王维:王维的诗与禅。
《竹里馆》、《鹿柴》、《辛夷坞》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刘禹锡:《望洞庭》3、旅怀别绪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许浑:《咸阳城东楼》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张继:《枫桥夜泊》王湾:《次北固山下》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散文与游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滕王阁序》郦道元:《水經注》二、宋代旅游诗文的发展及其特点1.旅游诗歌林逋:《宿洞宵宫》苏轼:《新城道中》、《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叶绍翁:《游园不值》朱熹:《水口行舟》、《春日》、《观书有感》陆游:《游山西村》2.词潘阆:《酒泉子》柳永:《望海潮》李清照:《如梦令》张孝祥:《念奴娇》3.散文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前赤壁赋》第五章:旅游文学的兴盛――明清时代一、明清时代旅游文学的兴盛与性灵学说二、明清时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西湖七月半》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徐宏祖:《游黄山日记》恽敬《游庐山后记》。
旅游文学一、填空1、我国当代诗人刘湛秋说:“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
”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3、有评论家认为汉代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我国第一部游记散文。
4、清代方玉润称“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的是《溱洧》。
5、文学史上第一首写景诗,也是旅游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的旅游诗诗曹操的《观沧海》。
6、南朝有两位姓谢的同族诗人,分别被后人称为“大谢”和“小谢”。
其中“大谢”是指谢灵运,曾做过永嘉太守,我们学过他的《登池上楼》,其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
“小谢”是指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是李白最敬佩的诗人,他写过一首与南京有关的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中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
7、我国最早的一位大量写作山水旅游诗的作家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8、韩愈的《山石》中所游的寺庙为洛城北惠林寺,是“三生石”故事的发生地。
9、“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出自苏轼《游金山寺》,高度概括了他十多年来的为官活动。
10、明代诗人高启诗“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是指南京市著名景点雨花台。
11、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旅游诗的诗人是孟浩然。
12、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而且大量创作慢词,其词多歌咏都市风光,湖光胜景的著名词人是柳永。
13、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1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唐代诗人韩愈,描写桂林的水的诗句。
15、自称“一生好入名山”的诗人是李白。
16、因善写五言诗而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是刘长卿。
17、唐代科举考试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诗《终南望余雪》,作者是祖咏。
18、“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其中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19、曾做过“太医院尹”的元代戏曲家是关汉卿。
20、建安时期的山水旅游文学的倡导者,首开宴游活动中临景作诗风气的是曹丕。
21、曹丕的《登城赋》代表了魏代旅游赋的最高成就。
一、旅游文学的概念:旅游文学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
它主要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
2、旅游文学的特点:抒情性特点审美特点知识性特点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特点二旅游文学的特征;1.旅游性。
旅游文学创作反应的对象是“旅游生活”。
旅游是旅游文学的创作的基础,没有现实存在的旅游生活,也就是没有旅游文学。
2.文学性。
旅游文学不是对“旅游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抒发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审美情趣,是对旅游生活的艺术反映,这就是决定了旅游文学的:“文学性”。
3.地理性。
反映旅游者游历见闻的旅游文学,因精心描写旅游的特有的风土人情而具备地理性,它既强调地质地貌的游览特殊性,也突出民俗风情的独特性。
还展示古今建筑的民族与地方特色。
4.知识性旅游文学作品中容纳大量有关旅游地的知识信息,包括名声知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名人生活逸事,等等。
我们能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得到“知”的启迪也充实。
三学习旅游文学的目的是什么?1。
激发爱国情感,提升旅游文学修养我们祖国地域宽广,山川秀丽,媚俗风情各异,有大量的自然景观和任务呢景观。
几千年来,在这块文化底蕴丰厚的广袤国土上,产生了大量的旅游文学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写景抒情言志,既描写了祖国河山的魅力景色,有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也重重生活体验。
阅读这些作品,不但可以激发爱国旗杆,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2.旅游文学作品,是对经典美得描绘,更是对景点没的宣扬。
旅游史上,一两篇诗文名作是一座山峰一条河流一座寺庙,乃至一个城市声名远扬的实力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如果没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很难想象今天会有这么多的人去安徽琅琊山。
旅游工作者学习旅游文学可以全面提高修养,可以促进工作,其意义就更为重要了。
四旅游文学的发展史旅游时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我,旅游文学也只有当文学发展到一定的时代才随着旅游生活为萌芽发展成熟起来。
旅游文学:以文字抒写旅行的美好与情感引言•观光旅游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旅行来放松身心,探索世界的奇妙之处。
而旅游文学则是用文字来表达旅行的美好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什么是旅游文学•旅游文学是一种以旅行为主题的文学形式,通过文字描绘旅程中的见闻、感受和思考。
它包含了游记、游记集、旅行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
旅游文学的意义•旅游文学记录了旅行者在不同地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文字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享受和启发,还可以成为一种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旅行的憧憬。
•旅游文学可以带给人们心灵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让读者像身临其境一样感受到旅行的乐趣和美好。
旅游文学的特点1.具有客观真实性:旅游文学注重真实记录旅行的细节,以呈现出旅行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2.具有感性与情感张力:旅游文学不仅仅是描述旅行的经历和风景,更重要的是通过旅行的体验和感受来传达旅行者的情感与情绪。
3.具有文学性与艺术性:旅游文学追求艺术的表达与美感,通过独特的词句和构图来呈现旅行者的视角和感受。
旅游文学的影响•旅游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旅行的方式,它还对旅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宣传旅游景点:旅游文学可以通过描绘旅游景点的美景和文化背景,吸引更多的人们前往旅行。
2.传播旅游文化:旅游文学可以传达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播旅游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3.增进人与自然的联系:通过旅游文学的描写,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环境和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旅游文学的魅力•旅游文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让读者在不出门的情况下感受到旅行的乐趣和美好。
1.让读者开拓眼界:通过旅游文学,读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地方、文化和风景,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见识。
2.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情感:旅游文学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旅行中的喜悦、孤独、激动等各种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3.让旅行变得更加有趣: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旅游文学获得旅行的攻略和建议,让自己的旅行更加顺利和有趣。
旅游文学发展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旅行的需求增加,旅游文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旅游导览知识:旅游与文学——如何通过文学了解和领略世界的历史和文化旅游和文学都是人类表达自己的方式,它们可以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和领略世界的历史和文化,进而更好地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讨论旅游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文学了解和领略世界的历史和文化。
一、旅游与文学的关系旅游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旅游可以让人们暂时抛开繁琐的日常生活,去探索异地风情,积累生活经验。
然而,旅游仅仅是观光和感受当下的景观是不够的。
如果你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目的地,了解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那么读些当地的优秀文学作品可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文学作品的存在并不仅仅是教人阅读和欣赏,还体现了人类的心灵精神和世界不断发展的历史脉络,它承载着当地社会、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等多元领域的信息。
旅游与文学相结合,游客可以通过文学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这样旅游才能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探索。
二、文学对旅游的贡献文学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向游客介绍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信息,让游客了解该地的特点和风情。
文学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意,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有趣的阅读方式可以让人们通过一个故事进入当地的文化和人文环境,并且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充满热情和精神的体验。
例如,在英国伦敦乘坐地铁时,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手上拿着一本名为《寻找葛丽泰》的小说。
这是一本讲述一个英国女孩在30年代的伦敦城市寻找她的祖母和祖母的故事。
这本小说描述了20世纪初伦敦社会的历史,改编成电影之后更是大获成功。
这部分影视作品如果结合当地历史,在伦敦旅游期间,无疑更有意义。
这样一来,不仅游客可以在旅行中领略城市风景,更可以通过电影、小说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让旅行变得更加有深度。
三、文学和旅游结合的例子文学作品与旅游结合的例子屡见不鲜,接下来将列举几个例子,来展现文学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1.《鲁迅故里游》《鲁迅故里游》是鲁迅学者刘云所著的一本书。
旅游文学一、填空1、我国当代诗人刘湛秋说:“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
”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3、有评论家认为汉代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我国第一部游记散文。
4、清代方玉润称“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的是《溱洧》。
5、文学史上第一首写景诗,也是旅游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的旅游诗诗曹操的《观沧海》。
6、南朝有两位姓谢的同族诗人,分别被后人称为“大谢”和“小谢”。
其中“大谢”是指谢灵运,曾做过永嘉太守,我们学过他的《登池上楼》,其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
“小谢”是指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是李白最敬佩的诗人,他写过一首与南京有关的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其中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
7、我国最早的一位大量写作山水旅游诗的作家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8、韩愈的《山石》中所游的寺庙为洛城北惠林寺,是“三生石”故事的发生地。
9、“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出自苏轼《游金山寺》,高度概括了他十多年来的为官活动。
10、明代诗人高启诗“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是指南京市著名景点雨花台。
11、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旅游诗的诗人是孟浩然。
12、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而且大量创作慢词,其词多歌咏都市风光,湖光胜景的著名词人是柳永。
13、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1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唐代诗人韩愈,描写桂林的水的诗句。
15、自称“一生好入名山”的诗人是李白。
16、因善写五言诗而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是刘长卿。
17、唐代科举考试最有名的一首应试诗诗《终南望余雪》,作者是祖咏。
18、“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其中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19、曾做过“太医院尹”的元代戏曲家是关汉卿。
20、建安时期的山水旅游文学的倡导者,首开宴游活动中临景作诗风气的是曹丕。
21、曹丕的《登城赋》代表了魏代旅游赋的最高成就。
22、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而三国时赤壁大战的真正发生地在湖北省蒲圻县。
23、《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作者旅游观的一个表述。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24、明代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文学创作强调“独抒性灵”,教材选入了他的《虎丘记》。
25、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平山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醉翁亭在今安徽省滁州市。
26、楹联用于旅游大约在北宋,明初开始普及,清代达到鼎盛。
27、钟云舫的《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00余字,为“古今长联之最”,但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联”的是孙髯(翁)的《昆明滇池大观楼联》,180余字。
28、“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峨眉山三苏祠联》)中的“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和苏辙。
“四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29、昆明西山因像睡佛卧于云中,又如美女卧于滇池边,故又称卧佛山、睡美人山。
二、解释加点字:1、士与女,方秉简兮(秉:持)2、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同“徂”;去,往)3、初景,革绪风(景:同“影”;日光)(革:改变)4、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塘:堤坝)5、佳气葱葱至今王(王:同“旺”)6、荆门九派通(派:支流)7、海日生残夜(残:剩余的)8、潭影空人心(空:使···没有杂念)9、户多输翠羽(输:进贡)10、晨起动征铎(铎:铃)11、返景入深林(景:日光)12、相看两不厌(厌:满足)13、天寒白屋贫(白屋:茅屋)14、七月既望(既往:农历十六)15、举酒属客(属:劝)16、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
侣:把···当做伴侣;友:把···看做朋友)17、北海虽赊,扶摇可及(赊:远)1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19、迟月生公石上(迟月:等待月亮)2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白:酒杯)21、汲来江水烹新茗(汲:取水)22、停琴伫凉月(伫:久立)23、风声、雨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梵呗:用古印度语诵经的声音)三、指出出处并赏析: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出自谢灵运的《登池楼上》。
这两句平中出奇,淡中见浓,用平直的语言,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景色,历来传为名句。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出自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一联,残留的晚霞“散”成一片锦缎,澄澈的江水“静”如一条白绸。
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上句写“动”,下句写“静”,上下结合,动静结合,不但描绘了绮丽的缤纷的色彩美,还描绘了天空江面的开阔美,故被传为千古佳句。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这一联被誉为“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时序的交替:残夜尚未退去,一轮红日已在海上孕育;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生动地景物、节令描写中蕴含着自然万物无不处在不断新陈代谢的理趣。
句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这两句生动而富有寓意的描写又有着其他各联的衬托。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
这一联是传诵的千古名句。
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漫步所见的深山野谷中的山村风光,又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生的境界,形象的反应了事物矛盾的转化,含有深刻的哲理,常为后人引以表示绝处逢生。
四、简答1、什么是旅游文学?有什么特征?旅游文学: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
特征:①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②浓郁的抒情性③强烈的美感性④丰富的知识性2、镇江金山寺的简介:金山寺位于镇江市西北,海拔43.7米,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誉。
由于金山位于长江边上,风景区建筑风格独特,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从江中远望金山,之间寺庙不见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国内外。
文学资源:①唐代张祜描述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②北宋沈括赞颂曰:“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
③苏东坡《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极次韵》,诗云:“病骨难堪玉带国,纯银仍落剑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3、试比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风格及意境上的特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雄浑,磅礴的气势,“蒸、撼”二字形象地传出了湖水波滚浪涌的神态和活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极力描绘洞庭湖宏伟壮阔的景致,气象万千,意境阔大,“坼,浮”二字,笔力雄健,生动鲜明,写出洞庭湖的湖态,气势及其跃然而出的胸怀,富于动态美和壮阔美;这两句所写既真实,又寓想象,既真切又具浪漫色彩,较唐诗中描写洞庭湖的其他诗句高出一筹。
4、试比较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两诗的异同。
相同点:①从诗的题材来看,二诗均从虚处生发,登临抒怀②从体裁形式上看,两诗均为七言律诗③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潇洒清丽④都是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⑤在写法上,都从虚处生发出去,意中有象,虚实结合不同点:①在体裁形式上,崔诗前四句是怀古,是半古半律的七言诗,而李诗则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各具特色②从写作背景看,崔颢是仕途不顺,远离家园,落拓飘泊而写出了《黄鹤楼》,而李诗一说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作,一说是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写③二诗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其境,与崔诗相比,李诗抒发的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历史的感受,而崔诗突出的是乡愁④两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崔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李诗则是奋发乐观的。
5、历代作家描写洞庭湖的诗文众多,列出5篇以上6、试根据《始得西山宴游记》介绍柳宗元的旅游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柳宗元以游西山为界,抒写了2种不同的旅游观。
在此前,作者的游览是无远不到,搜幽寻怪,以获一时忘忧,满足于“皆我有也”,但思想上并没有自觉的领会、思索山水真正的美妙、动人之处。
游西山则不同。
虽然从发现西山到渡水登山时,目的依旧,但当攀登上高峰后,俯视四下,仰望天外,感到胸襟天下,目光远大,才懂得“是山之持立”,真正体会到西山的美妙所在和游山的真正乐趣,那就是“与灏气俱”,“与造物者游”中获得了崇高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
这时才觉悟到“向之未始游”。
前后并不矛盾。
7、简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归之情前三句写枯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等九种事物,一物一景,又各有特点,构成了三组画面,相映成趣。
其中,所有“枯”、“老”、“昏”、“瘦”等字,又给景物涂上了厚厚的一层秋色,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苦的感情。
这三句景多、景明,画面弥漫着深秋悲凉之气,为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创造了典型环境。
而最后一句又反过来使前三句写景有了中心。
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又有着明显的映衬对比。
“小桥流水人家”衬托着“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的悲苦、惆怅。
而“夕阳西下”与“枯藤老树昏鸦”在色彩上的明暗对比,更加突出了视觉和情感效果。
8、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提出了实现旅游目的的三个条件。
请你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并说说王安石特别强调其中哪一个,这一观点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三个条件:志、力、物作者特别强调“力”作者借游洞所见,悟出人欲要有所得,必须有志尽力,并借助外物而决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亦不能至也”,表明志向再远大,没有尽力去尝试也不能有所得。
外物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力”更值得强调。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何讥,而在已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作者认为,有力量足以有所得而问有所得,别人会讥笑自己,自己也会有所悔恨;尽了自己的努力而不能有所得,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还能讥笑他吗?现实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