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5 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docx
- 大小:43.02 KB
- 文档页数:14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8上第11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叙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议论)。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基础知识1.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脚步。
在句中意思:2.一词多义念无与.同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与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点实词(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2)欣然..___________ 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行欣然(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__________ 至:_____________ (4)怀民亦未寝.(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_______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 (8)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_ 闲4.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二、问题探究与课后练习1.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一句中。
《记承天寺夜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题)(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月色入户②念无与为乐③是鱼之乐也④请循其本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23、苏轼与张怀民是好朋友,庄子与惠子也是好朋友。
两对好朋友都乐在游中,请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3分)24、你更欣赏他们中哪一对的相交之道,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分)答案:21、①门②考虑,想到③这④追溯22、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您不懂得鱼的乐趣,是完全的了。
23、(3)苏轼与张怀民未寝而结伴夜游,在中庭见到月下美景而心里愉悦;庄子与惠子一对冤家朋友,结伴游于濠梁之上,以相互诡辩斗嘴而乐。
乐点虽不一样,都很率性自在。
24、示例一:更欣赏苏东坡与张怀民。
东坡处贬谪中,超脱于物喜己悲,兴来即往寻伴;张怀民不因世俗炎凉而生嫌隙,有呼即应。
二人夜游而乐,自在闲适,难得难得!示例二:更欣赏庄子与惠子。
二人相游,不以吃喝玩乐、飞短流长为话题,面对自然万物,即兴而起,精神相契,争议的虽你我调侃,思考的却是哲学命题。
此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超然台记》(精选片段)(苏轼)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15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3)可以足.吾欲者_____________ (4)释.舟楫之安_____________1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15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一句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阐释理由。
158.比较甲、乙两文,你能发现作者在两文中所透露的思想的共性是什么?【答案】155.考虑,想到只,只是满足放下,放弃156.(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可我在这里住了满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意思对即可)157.例句一: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例句二: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例句三: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例句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备注:含原文、译文、教案、全国各省市相关习题及答案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19.空明:清澈透明。
20.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1.交横(héng):交错纵横。
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六)《记承天寺夜游》XXX一、作者:XXX,北宋著名的文学家,XXX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XXX(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XXX: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XXX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XXX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XXX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XXX。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综合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襟怀胸襟)(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弄月喜悦;(4)漫步落拓。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最新模拟1.(2023•上海市松江区一模)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唾,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杨朴事余昔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②,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皮③。
’”上大笑,放还山。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④,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注】①东封:封泰山。
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
③断送皮:意为被斩首。
④坐作诗追赴诏狱:指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坐:因犯……罪。
(1)【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及.召对②顾.语妻曰(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6)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2.(202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一模)小于想要了解黄州生活对苏轼的影响,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与探究。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真题专练【1-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四季交.替B. 阡陌交.通C. 交.口称赞D. 君子之交.12. 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
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雅趣的人。
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 有闲暇的人。
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 被闲置的人。
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 被贬谪的人。
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13. 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乘兴踏月,西入酒家。
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材料二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
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
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
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_______”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________”的感觉。
【答案】11.B12.D13. ①物我两忘②留恋徘徊,似在仙境【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是“交错”的意思。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乙】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
其隟也,则施施③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注:①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
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
僇,通“戮”,耻辱。
②惴栗:恐惧不安。
惴,恐惧。
栗,发抖。
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③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
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29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户.:_____ (2)怀民亦未寝.寝.:______(3)欣然..:____ (4)恒.惴栗恒.: ______ ..起行欣然294.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295.语段【甲】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说明。
296.语段【甲】写于作者被黄州其间,语段【乙】则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请谈两语段作者情感的异同。
【答案】293.门睡觉高兴的样子常常294.(1)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
295.语段【甲】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夜景图。
296.同:两个语段都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感情。
不同:语段【甲】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语段【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括为:□□□□。
(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答案:3.2分 A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二)(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
(1分):念( )8、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9、品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
答案:7、考虑、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二、解释句中重要的词: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
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
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书上元夜游》阅读下面两篇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酤④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指汉族。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酤: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B.放杖而.笑学而.不思则罔C.盖.竹柏影也盖.自笑也D.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归舍已三鼓矣。
133.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文“遂”和“亦”字点出作者与张怀民二人的趣味相投、心有灵犀,【乙】文“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夜游时脚步匆匆,走马观花。
D.【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词语解衣欲睡欲:想要。
月色入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表判断,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F]: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户[F]: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F]: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 寝[F]:___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步[F]: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F]: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 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间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2. 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答案】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3. 这篇文章中的“遂”“但”饱含情感,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赏析。 【答案】“遂”点出了二人志趣相投。“但”由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闲人”,“但”在两个“何处”的发问后,表明了其迥异流俗之意,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4. 文中“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慨,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 5.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念无与为乐者”一句的作用。 【答案】“念”由“行”而起,“行”因“念”而延宕,文章感情显得摇曳起伏。“念”已定,似无迟疑,径直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又为下文张本。 6. 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景物描写的句子: ①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寂寞之心,“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极富特色,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示例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凡人”雅趣。 2. 本文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然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情○感○主○旨 本文叙事、写景之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蕴含其中。两“闲人”漫步于中庭,一起赏月,闲适从容。因此,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金题演练 人物相关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东坡在儋耳①,因试笔,尝自书云: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②浮于水,蚁附于芥,惘然不
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③,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④乎!”念此可以一笑。(节选自《何氏语林》) 注:①儋耳:即儋州。②芥:很小的草叶。③见其类:见到它的同类。④方轨八达之路:宽阔的四通八达的大道。方轨,两车可以并行的道路。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 (2)有生孰.不在岛者 ______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如何理解语段(一)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含义?(2分)
4.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 两个语段都写于苏轼被贬谪期间,但抒发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语段(一)运用_____________的手法,通过描绘庭院月色,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二)则借寓言故事,阐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进行自我调适。 内容相关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⑤之。经宿方至,造门⑥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③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④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⑤就:拜访、访问。⑥造门:到门口。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乐念无与为乐.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 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色愈恭,礼愈至.
C. 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D. 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饮少.辄醉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 请从修辞角度分析语段(一)中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2分)
4. 两个语段都是写月夜访友,请比较其异同点。(4分) 手法相关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二)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峰,互相缀发。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节选自李流芳《游西山小记》,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解衣欲.睡 欲:快要。 B. 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C.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D. 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交错。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 语段(一)(二)都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