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3 F六2煤 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设备配备平、剖面图-布局1
- 格式:pdf
- 大小:964.19 KB
- 文档页数:1
煤矿掘进工作面作业一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第一节巷道布置1、运输巷布置在14#煤层中,水平标高为1310.17,巷道断面为在13.641∏2(宽4.4mX高3.1m),净断面12.6nV(净宽4.2mX净高3.0m),巷道预计总掘进量为905m,沿煤层顶板施工。
运输巷在Π402专用回风巷k11点处开门,按339°方位煤巷沿顶板掘进施工18m后按41。
方位角调向开门掘进23m,再按158°方位角调向开门掘进56m后贯通11401运输巷,然后在y2点处反向开门掘进130m揭露断层后,退回至y2点前52m处向右按36°方位角开门掘进678m止2、运输巷平面图(附图二)3、运输巷巷道剖面图(附图三)4、运输巷开门大样图(附图四)第二节支护设计一、巷道断面运输巷沿14#煤掘进,掘进采用矩形断面,掘进断面13.64ι∏2(宽 4.4mX高3.1m),净断面12.6Hf(净宽4.2mX净高3.0m);运输巷沿14#煤掘进,煤层变薄不能满足通风断面需求时,掘进改用半圆拱断面,掘进断面13.32∏Λ净断面12.38∏Λ拱基线13m,半径2.1m;顶板破碎达不到支护要求时,掘进改用架棚支护。
使用吊环式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当顶板完整稳定时,前探梁采用2根3寸钢管制作;当顶板破碎,巷道压力大时,前探梁采用2根矿用11#工字钢制作;前探梁长度4∙5m,用专用吊环固定在顶板锚杆上,前探梁上方用板梁木垛式接顶,并用木楔加紧;前探梁要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前探梁间距为1600mm,到迎头的端面距不得大于0.3m,前探梁上方的板梁距巷道两帮端面距不得大于0.3m。
二、支护方式(-)临时支护使用吊环式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前探梁采用2棵15kg轨道制作,长4.5m,用专用吊环固定在顶板锚杆上,前端用方木及木枇接实顶板,前探梁要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前探梁间距为800mm,到迎头的端面距不得大于0.3m,前探方木距两帮端面距不得大于0.3m,使用3根。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第一节巷道布置二采区六煤+897m中部车场南翼绕道设计长度172.54m(可调),二采区六煤+897m中部车场南翼绕道在+897m中部车场一号交叉点处开口,与Ⅱ020604运输顺槽贯通,开口位置坐标为:X=4209286.798、Y=36380576.411、Z=+902.814(底板)。
开口时,由地测科放好施工中腰线,严格按中、腰线掘进。
1、开口掘进为平巷段,以3‰上坡掘进60.89m;2、再以16°上坡掘进29.03m3、最后以3‰上坡掘进82.62m后与Ⅱ020604运输顺槽附:二采区六煤+897m中部车场平、剖面图(1: 500)。
第二节矿压观测该巷道为锚网喷+锚索联合支护,岩巷掘进,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该巷需要进行顶板安全检查及锚杆和锚索载荷监测,具体观测内容、目的及方法见锚杆拉力检测每班必须抽查,由每班验收员负责检测、记录。
技术员对锚杆检测结果进行监督和分析并存档。
第三节开口设计开口处支护设计:因二采区六煤+897m中部车场南翼绕道在+897中部车场一号交叉点处开口,巷道内有原支护完善。
待掘进5m完成前必须对开口处进行加强支护。
14#槽钢桁架长2500mm,锚索规格φ21.98x8300mm。
加强支护处锚索上双锁具。
附:加强支护图第四节支护设计一、巷道断面设计1-1断面设计为半圆拱形,掘进宽度为4240mm,掘进高度为3620mm,掘进断面面积为13.57m2;净宽为4000mm,净高为3300mm,净断面面积为11.48m2。
喷浆厚度120mm,地坪厚度200mm。
二、永久支护设计1、1-1断面均采用锚网喷+锚索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20mm,砼标号C20。
巷道全断面挂φ6.5mm的钢筋网,网孔尺寸为150mm×150mm;拱、帮部锚杆均为φ20×2400mm的左旋螺纹钢筋树脂锚杆,锚杆间排距为800mm×1000mm,三花眼布置;拱、帮部每根锚杆均充填药卷2节φ23mm×700mm树脂药卷;托板为铁制,规格为长×宽×厚为150mm×150mm×10mm。
任务三 采煤工作面布置图
一、概念
采煤工作面布置图也称采煤工作面回采工艺图或采煤方法图。
它是综合反应采煤工作面采、装、运、支、回及设备布置的设计图件。
在煤矿生产中,采煤工作面布置图是最基本的图件,它是采煤工作面验收和技术管理的主要依据。
因此,在采煤工艺设计和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时,必须绘制采煤工作面布置图。
采煤工作面布置图常用比例为1:50、1:100、1:200。
某综采工作面布置图如图5-8所示。
图5-8 某采煤工作面布置图
二、采煤工作面布置图的图示内容
采煤工作面布置图主要反映以下内容:
(1)煤层的产状要素及厚度。
(2
)采煤工作面的长度、循环进度、最大控顶距、最小控顶距、端面距、。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示例1 采区概况1.1 采区位置设计采区位于某矿一水平右翼,东以矿井边界为界,西与七采区相邻,南以±0 m等高线为界,走向平均长度1 230 m,采区平均倾斜长560 m(北+107 m以上为煤层风化带),采区面积为688 800 m2,如图1所示。
图1 采区境界m1煤层底板等高线图采区内有m1、m2两层可采煤层,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平均倾角11°,东部边界附近的煤层倾角略有变化。
1.2 采区内地质构造本采区根据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构造尚属简单。
1.3 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m1煤层:平均厚度2.21 m,为的密度为1.42 t/m3,为稳定煤层,含有0.1 m夹矸,煤质中硬,节理较为发育,低瓦斯。
m2煤层:平均厚度2.0 m,为的密度为1.43 t/m3,为稳定煤层,结构简单,煤质中硬,节理发育,低瓦斯。
m1煤层距m2煤层8 m。
m1煤层伪顶厚0.1 m,为泥岩;直接顶厚4 m,为沙质泥岩;老顶为中粒砂岩,底板为粉砂岩,底板上有0.3 m厚泥质页岩,较松软。
m2煤层伪顶厚0.4 m,为泥页岩,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无突水危险。
1.4 采区储量采区地质为413.7万t,可采储量为273.4万t。
1.5 采煤方法及采区生产能力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m1及m2煤层中要用走向长壁普通机械化采煤法回采。
采区日产量1 607 t,月产4.82 万t,服务年限为7.7 a。
2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设计2.1 采区形式采用普通机械化采煤法的采区,要求有一事实上的走向长度,采区上部走向长度1 200 m,下部走向长度1 250 m,平均走向长度1 230 m,采用双翼采区布置,每翼走向长度600 m,已满足高档普采工作面走向长度的要求,故采区形式采用双翼采区布置形式。
2.2 采区上山及设计方案根据采区煤层赋存稳定、采区地质构造简单的条件,采区上山可以提出三种布置方案。
方案一:采区上山联合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1第二章采区巷道布臵及采煤方法第一节采区边界及储量一、采区边界东采区为矿井西采区的接替采区,东采区位于井田东北部是一个双翼采区,采区北部和南部以并田边界为界,采区西部以井简及三条集中大巷为界,东部为人划定三号井开采边界线。
根据划定的采区范围,东采区南北长1920m,东西宽952m,采区面积1.828km2。
9+10号煤层底标高从1150m至1240m。
二、采区储量采区资源/储量(1)储量计算范围和工业指标储量计算范围为划定的采区范围,面积1.828km2,参与储量计算的煤层为9+10号煤层。
煤的容重:9+10号煤层为1.35t/m3 。
根据《煤、泥炭在质勘查规范》,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确定如下:能利用储量最低可采厚度为0.8m,最高可采灰分为40%,最高硫分为3%,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11b+122b+2M11+333k,可信度系数k取0.9.鉴于采区巷道已见9+10煤,采区内9+10煤层赋存、地质构造已基本摸清,所以采区9+10号工层储量级别划分为111b级。
(2)储量计算方法储量计算采用地段法,计算公式如下:Q=SMd式中:Q—地段煤炭储量,t;S—地段水平投影面积,m2;M—地段内煤层平均厚度,m;D—煤层视密度,t/m3 。
根据地质报告提交的9+10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对设计采区开采煤层的能利用储量进行了核算。
核实后,本采区地质储量为4927kt,全部为111b级储量。
矿井地质储量计算结果见表2—1—1。
东采区资源/储量汇总表单位:kt表2—1—1煤层111b 122b 133 111b+122b工业储量111b+122b+133111b+122b111b+122b+133(%)备注9+10 4927 4927 100合计4927 4927 1002、可采储量东采区设计可采储量计算公式如下:设计可采储量=(工业资源/储量-永久煤柱损失)×采区回采率式中:永久煤柱失量为保护工业场地及井筒、村庄和为保护安全生产的井田边界、断层、大巷等留设的煤柱失量。
2025采煤工作面巷道平面布置示意图2025采煤工作面巷道平面布置示意图(牌版规格800×1000mm)2025采煤工作面避灾路线示意图(牌版规格800×1000mm)2025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图(牌版规格800×1000mm)2025采煤工作面防尘系统图(牌版规格800×1000mm)2025采煤工作面回采工艺图表(牌版规格800×1000mm)采煤机技术特征表序号项目单位参数1 型号MG-200/475-W2 采高m 2-3.53 滚筒直径m 1.84 截深mm 6305 滚筒中心距mm 60966 最大牵引力kN 3507 牵引速度m/min 68 功率kW 4759 煤层倾角0≤202025工作面劳动组织于出勤表序号工种人员小计甲班乙班丙班1 队干 1 1 1 42 班组长 2 2 2 63 采机司机 3 3 64 支架工 4 4 85 输送机司机 1 1 1 36 控制台泵工 1 1 1 37 泵站支架修理工 2 28 采机维修工 1 2 1 49 输送机维修工 1 2 310 端头维护工 4 4 811 超前支护工 5 5 1012 材料员 1 1 1 313 送饭工 2 1 2 514 电气检修工 1 2 1 415 其它 2 4 2 816 合计29 20 28 772025工作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 走向长度m 3002 倾斜长度m 1003 煤层厚度m 4.014 煤层倾角°6~10º5 割煤高度m 3.56 循环产量T 2947 日循环个数个/日 68 日产量T 17649 循环进度m 0.610 月产量T 52920 30天计11 日出勤工数个7712 回采工效T/工22.913 坑木消耗M3/kt 2.014 截齿消耗个/万t 2015 抗磨油kg/万t 3516 乳化液kg/万t 10017 齿轮油kg/万t 5018 正规循环率% 9519 可采期月 2.32025工作面液压支架技术特征表序号项目单位参数1 型号ZZ-4000/18/382 采高m 2.1-3.83 工作阻力kN 40004 初撑力kN 31405 支护高度m 1.8-3.86 支护宽度mm 15007 支护强度MPa 0.7078 移架步距mm 7002025工作面概况工作面概况本工作面开采山西组2#煤,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确定本面采用倾斜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开采,全部跨落发管理顶板。
煤矿巷道断面图册说明一、巷道断面形状及支护形式根据矿区的地质特征、巷道的用途、服务年限以及各矿井巷道使用实践,矿区矿井巷道的岩巷一般采用半园拱锚(锚网)喷支护,半煤巷一般采用梯形金属支护或U型金属支护,煤巷一般采用U型金属支护。
二、巷道断面尺寸主要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矿井目前在用运输设备尺寸(8吨蓄电池电机车,轨距600,长×宽×高=2000×880×1550;1吨固定矿车,轨距600,长×宽×高=4500×1060×1150)及未来推行采掘机械化主要设备尺寸,行人宽度和安全间隙等,并满足矿井工作面风量需要进行设计,根据实践使用经验,矿井巷道断面尺寸一般确定为:(一)岩巷1.主要运输巷:水平顶(底)运输大巷、主运输石门、采区轨道上山,巷道规格要求净高不小于2.5m,净宽不小于2.6m。
支护形式:对稳定、稳定性较好岩层直接喷浆支护,喷浆厚度分别为20-30mm和50-70mm,对中等稳定或稳定性较差岩层,采用锚网喷支护。
(见图4)2.车场及硐室:机采工作面采区上、中部车场、区段运输石门(无机车运行),巷道规格净高不小于2.5m,净宽不小于3.2m;水平运输大巷车场、采区变电所及采区下部车场(有机车运行),巷道规格净高不小于2.8m,净宽不小于3.6m;中央变电所,巷道规格净高不小于3.0m,净宽不小于4.0m。
支护形式:对稳定、稳定性较好岩层直接喷浆支护,喷浆厚度分别为20-30mm和70-100mm,对中等稳定或稳定性较差岩层,采用锚网喷支护。
(见图5、6、7)3.区段运输中巷:区段顶(底)运输巷、石门,巷道规格要求净高不小于2.4m,净宽不小于2.4m;支护形式:对稳定、稳定性较好岩层直接喷浆支护,喷浆厚度分别为20-30mm和50-70mm,对中等稳定或稳定性较差岩层,采用锚网喷支护。
(见图3)4.采区岩石上山:为采区溜煤、通风、行人服务。
12011地面标高+265m ~周围无采、掘工作面。
一、巷道布置:12011采区上山西部。
12011+400m ,工作面标高-320m ~-238m 二、巷道用途:1、满足120112、满足120113、满足120114、是12011123附图一 12011附图一:12011工作面轨道顺槽巷道布置平面图附图一:12011工作面轨道顺槽巷道布置平面图第二章地质说明书第一节顶、底板岩性顶板岩性:工作面煤层为二1煤层。
伪顶不发育;直接顶为泥岩,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厚度0~3.5m;老顶为中粒石英砂岩(大占砂岩),厚9.9m~19.0m。
底板岩性:伪底不发育;直接底为泥岩、粉(细)砂岩,厚度8.3m~10.7m;老底为L7灰岩,厚5.0~6.3m。
附图二:12011工作面轨道顺槽煤岩层柱状图第二节地质构造该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褶曲宽缓。
根据地面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工作面西部发育有DF2、DF11正断层。
DF2断层落差为3m,断层深部切入L7灰岩,其尖灭端距轨道顺槽32m,其延伸线与轨道顺槽交点位置距回风大巷425m;DF11断层落差为2m,断层深部切入L7灰岩,与轨道顺槽斜交,交点位置距东回风大巷583m。
工作面东部发育有DF3正断层,落差为3m,深部切入L7灰岩,其尖灭端距轨道顺槽41m,其延伸线与轨道顺槽交点距轨道大巷304m。
第三节水文地质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充水水源为顶板砂岩裂隙水。
根据地面瞬变电磁勘探资料,工作面范围内分布有4个异常区,其中工作面外部异常区已揭露,加上过DF2、DF3、DF11正断层,应设专人观察巷道水流情况,特别是过断层和富水异常区段前后,及时做好井下物探及探水工作,以确保工作面的安全掘进。
在掘进过程中,应在巷道低洼处,安设水泵,便于抽排积水。
12011工作面柱状图附图二:12011工作面轨道顺槽煤岩层柱状图第四节煤层情况二1煤层:根据已有地质资料,该工作面煤层厚度较为稳定,为0.7m~8.2m,平均为6.0m,煤层结构简单。
采区巷道布置采区巷道布置目录一.采区布置 (2)二.采区下山 (2)三.采区车场 (2)四.区段平巷布置 (3)五.采区硐室 (3)六.采区主要生产系统 (3)1.采区通风系统 (3)2.采区风量设计 (4)七.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 (4)八.采掘工作面及硐室通风 (6)九.局部通风设备的选择: (6)十.通风设施及构筑物 (6)十一.运输系统 (6)1.运煤系统 (6)2.工作面运输设备的选择: (7)十二.排水系统 (7)十三.瓦斯管理 (8)十四.灾害预防措施 (9)1.瓦斯灾害 (9)2.防止出现引爆火源 (10)3.自救方式与抢救方法 (11)4.施工准备 (12)5.探放水措施 (14)采区巷道布置一.采区布置即将该水平划分四个采区:东一三采区、西二四采区,二采区在距五2西下山2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采区走向长1200米,倾斜长700米,四采区在距五2西下山15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然后由下向上布置采面进行回采,斜巷采用皮带运输。
此方案优点:生产系统比较完善、简单、合理,采区生产能力大,采掘相对独立,便于管理,斜巷运输人员少,运输能力大。
缺点:初期工程量大,工期长,下部资料不详,直接落底风险性大,每个采区都要布置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二.采区下山根据采区地质情况及采面布置情况,该采区布置两条下山,布置在采区中间即距五2 西下山200m处,两条下山均沿煤层底板布置在煤层中,一条运输下山作采区运输、进风用;另一条轨道下山,作采区行人、回风、运料用,两条下山间距40m。
采区下山采用锚喷支护,设计断面9.0m2,巷道形状采用圆弧供形。
三.采区车场在采区上部充分利用一水平±0大巷车场,在轨道平台设计一顺向平车场,采区中部、下部设计为甩车场。
采区总回风巷布置在煤层中,距五±0大巷以下110m处,开口于轨道下山,向东与东下山贯通。
四.区段平巷布置为了减少煤柱损失,提高煤炭回收率,设计采用沿空掘巷方式布置采面机风巷,采用单巷布置,根据五2煤层顶底板岩性,设计机风巷沿走向布置在煤层中,距采空区边缘2-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