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MX469A列尾装置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98.35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CMX469开发的无线调制解调器在远程统控防灾警报系统中的应用吴琨愉;潘俊峰;刘雪芳【摘要】主要介绍基于CMX469所开发的无线调制解调器在远程统控防灾警报系统中的应用.远程统控防灾警报系统采用基于CMX469的透明式无线调制解调模块作为无线MODEM模块,可为防灾警报控制信号提供一个准确、稳定的无线信号传输方式,已实现远程统一集中控制.【期刊名称】《机电工程技术》【年(卷),期】2012(041)008【总页数】4页(P208-210,248)【关键词】无线调制解调器;远程控制;CMX469【作者】吴琨愉;潘俊峰;刘雪芳【作者单位】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现代控制与光机电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31;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现代控制与光机电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31;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现代控制与光机电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760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版图不断扩大。
面向防火、防灾等应用场合的警报系统需求逐渐增多,并要求实现远程控制功能。
为了提高防灾警报系统的适用性和稳定性,本文基于CMX469 开发了透明式无线调制解调器作为无线通讯模块,该模块可为防灾警报控制信号提供一个准确、稳定的无线信号传输方式。
本文将根据远程统控的实际应用需求以及CMX469的使用特性,论述基于CMX469 所开发的无线调制解调器的控制软件设计部分。
1 CMX469解码芯片现代数字调制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最小频带占用率的恒包络数字调制技术,其关键在于相位变化的连续性,从而减少频带占用带宽。
连续相位频移键控调制技术(CPFSK)在码元转换期间无相位突变,较好地解决了频谱扩散的问题,提高了频带利用效率。
最小频移键控(Minimum shifting Keying,MSK)是CPFSK的一种改进形式,是全响应连续相位频移键控信号的特殊情况,是调制指数为0.5的正交信号。
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无线弱场通信解决方案
赵新红
【期刊名称】《中国铁路》
【年(卷),期】2014(0)1
【摘要】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系统已经广泛地运用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以下简称列尾装置).列尾装置作为重要的行车安全设备,在铁路运输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400 MHz为通信平台的列尾装置在运用中,由于铁路沿线地形复杂,在山区、隧道、路堑、高大建筑物等地段容易受障碍物的遮挡;或因货物列车计长的增加,形
成无线通信弱场,给货物列车行车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解决列尾装置无线弱场通信尤
为重要.在现有的条件下,要解决列尾装置无线弱场通信问题,首选是采用中继器的解决方案.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赵新红
【作者单位】太原铁路局电务处,山西太原,0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在大秦线应用探讨
2.数字式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与管理系统探讨
3.双模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在大秦线应用探讨
4.“XTF货物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通过CRCC产品认证
5.数字列车尾部安全
防护装置基本检测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列尾装置中继设备的研制
顾芳
【期刊名称】《铁道通信信号》
【年(卷),期】2017(53)6
【摘要】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简称列尾装置),借助无线列调车站台和区间直放站,以异频转信的方式实现列尾主机与机车电台之间的通信.但是异频转信启动时间长、过程复杂、优先级低,可靠性不高,使用效果不好,尤其在450MHz无线列调向GSM-R系统升级改造过程中,列尾装置在无线通信弱场区域的通信更加无从保证.因此,研制450MHz列尾装置中继设备(简称列尾中继),具有可靠、实用、便捷和经济等优点,达到了路内先进水平.
【总页数】4页(P42-44,48)
【作者】顾芳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 710054 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车站货车列尾中继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2.2C1-H(K)DS型列尾装置的研制
3.列尾装置设备在口泉站的运用探讨
4.列尾中继设备
5.【新设备】十一化建1000吨液压溜尾装置研制成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SM-R的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的设计和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铁路行业的通信系统中,GSM-R通信系统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数字化铁路通信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是一种实现GSM-R与列车车载信号系统互联的重要设备,可以用于实现列车自动化控制、列车运行信息采集和传输、车站和列车的双向数据传输等功能。
因此,开展基于GSM-R的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的设计和实现研究,对于推进我国铁路行业现代化建设,提升我国铁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将从列车车载信号系统、GSM-R通信系统和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等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电信、信息技术和控制理论等知识,研究基于GSM-R的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的设计和实现问题。
研究内容和目标主要包括:1.分析列车车载信号系统和GSM-R通信系统的架构、技术特点和关键性能指标,明确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的技术需求和功能要求。
2.设计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的硬件电路,包括信号采集、信号处理、数据存储和通信模块等。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模拟信号滤波、A/D转换、数字信号处理、数据压缩和加密、GSM-R模块选型与接口设计等。
3.设计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的软件系统,包括通信协议设计、实时运行系统设计等。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GSM-R协议栈开发、TCP/IP协议栈开发、驱动程序开发、应用程序开发等。
4.对设计的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进行实验和测试,验证其功能和性能。
包括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两个方面,以评估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的可靠性、实用性和适应性。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调研和整理相关文献,了解GSM-R通信系统和列车车载信号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关键性能指标,明确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的技术需求和功能要求。
2.设计可控列尾数据通信单元的硬件电路,完成信号采集、信号处理、数据存储和通信模块等模块的设计和组装,测试硬件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DOI :10.19392/j.cnki.1671-7341.201919146浅析列尾装置的技术作业组织与管理———以成都局集团公司为例钟燕成都工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列尾装置全称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是用于货物列车取消守车后,在尾部无人职守情况下为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而研制的专用运输安全装置,设备应用计算机编码、无线遥控、语音合成、计算机处理技术,保证列车运行安全而设计生产的安全防护设备,也是重要的铁路行车设备。
车站正确合理运用列尾装置、完成列尾作业与科学高效地管理列尾装置在列车安全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列尾装置;技术作业;组织与管理一、列尾作业组织办法列尾主机(含移动中继器)安装使用前,列尾作业点作业人员必须使用列尾主机自动检测台进行列尾主机检测作业,符合规定的使用条件(包括电池容量)方可安装使用。
列尾到达后必须及时检测,检测后超过48小时未上线运行的,出发前需再次进行检测,并按照先到先发的原则使用。
车站在列尾主机故障时禁止发出列车。
自动检测台故障时的处理办法:(1)运转车间Ⅲ、Ⅵ场列尾作业点配置的列尾自动检测台均能对管内运用的列尾主机进行检测,互为备用检测台。
(2)列尾作业点发生检测台故障时,该作业点检测员应立即通知车间值班干部与列尾管理点值班人员,由管理点及时联系设备厂家(列尾技术中心)及时安排人员进行维修处理。
(3)若因特殊原因故障无法及时修复,影响该作业点列尾主机检测作业时,由列尾管理点根据站内列车开行需要,组织各场间列尾主机调配工作(由另一列尾作业点辅助检测)。
列尾电池每次使用前必须经过充电,充电完毕后电池静态电压值(大于8.20伏)、电量值(大于10000毫安时)须符合使用标准(有电池检测仪时须经检测合格),作业人员需在《列尾电池充电记录簿》内记录列尾电池电压、电量值;电池充电容量低于额定容量70%或检测故障时不得上线运用。
二、列尾主机安装(1)列尾作业人员出务作业必须遵守《铁路行车人身安全标准》的规定,严禁在场内骑自行车、电动车和钻车等。
摘要:CMX469A是CML公司推出的FFSK/MSK全双工MODEM芯片,它内部集成了载波检测、RX时钟恢复电路和振荡电路,并具有很好的信噪比以及低电压、低功耗等特性,能够接收、发射FFSK/MSK信号,同时可提供收发时钟。
文中给出了CMX469A的工作原理、应用电路和程序控制流程。
关键词:快速移频键控;CMX469A;调制解调器1CMX469A的主要特点CMX469A是CML(公司新推出的全双工无线Modem芯片)它采用CMOS工艺制造,工作电压为2.7V~5.5V,当电源电压为3V时,它的典型工作电流为2mA,数据传输速率可设定为1200bps、2400bps和4800bps。
在这三种波特率下,逻辑高、低电平的频率相应为1200/1800Hz,1200/2400Hz,2400/4800Hz。
CMX469A采用快速移频键控FFSK/MSK调制方式,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讯系统中(例如水文检测系统、船载监控系统等)。
CMX469A的主要特性如下:●具有独立的发送、接收使能控制;●可以接外部1.008MHz或4.032MHz晶振;●可选择三种波特率:1200bps、2400bps、4800bps(4800bps传输时,需要外接4.032MHz晶振);●具有载波检测、接收时钟故障恢复功能;●低电压、低功耗(电源为3V时,典型工作电流为2mA;节能模式下,供电电流只有300μA);●抗干扰性能优良,在信号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具有优良的灵敏度,同时可通过外部电容设置载波检测周期,以使器件在高噪音环境下具有更完善的性能。
2CMX469A的引脚说明CMX429A有22脚PDIP、20脚SOIC、24脚TSSOP三种封装,这三种封装的对应引脚不同。
表1是20脚SOIC封装所对应的引脚功能介绍,其余两种封装只是引脚序号不相同。
基于CMX469A的无线调制解调器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CMX469A与电台的接口电路以及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两部分。
列尾无线风压监测系统的研究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风电场是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风能利用方式,但随着风电场规模的增大,风力发电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
其中,列尾系统是风力发电机组的重要部分,如果发生列尾系统失效,将会对整个风力发电机组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为了保证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能,开发一种列尾无线风压监测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并开发一款列尾无线风压监测系统,通过监测风力发电机组列尾处的风压变化,了解风力发电机组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为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团队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故障、优化维护计划、降低维护成本,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1.设计一个可以无线传输数据的列尾风压传感器,精准地测量风力发电机组的风压和气流速度。
2.开发一个可以接收传感器数据的计算机程序,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和展示。
3.使用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方法,测试并验证该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研究方法:1.介绍传感器的无线通信技术和风力发电机组列尾的工作原理,设计并制作相应的传感器。
2.编写数据处理程序,读取传感器产生的风压数据,并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
3.通过在实验室和风力发电机组现场进行测试,验证该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设计并开发一款列尾无线风压监测系统,该系统将可以精准地监测风力发电机组列尾的风压变化和气流速度,并提供实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
预期的主要成果和意义包括:1. 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降低运维成本。
2. 为风力发电机组的维护保养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分析帮助。
3. 为风力发电行业提供技术先进的监测手段,并进一步推动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五、研究进度计划研究阶段研究任务预计完成时间任务一设计开发列尾风压无线传感器3个月任务二开发数据处理程序3个月任务三系统测试与优化3个月任务四撰写最终论文和技术报告1个月总计10个月六、参考文献1. A. Munuzuri, M. Sanz-Bobi, J.I. Cubillo, and A. Carnicero. (2012). Wind turbine tower vibration measurement and diagnosis based on a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331(14), 3197-3210.2. S. Yang, X. Zhang, Q. Chen, and X. Wei. (2020). Wind turbine tower fatigue failure forecasting based on data mining and multivariate Gaussian distribution. Energy, 204,118065.3. C. Chen, X. Tang, H. Liu, et al. (2017). Fiber optic distributed sensing for health monitoring of wind turbine blades. Sensors, 17(11), 2645.4. A. Alzahrani, M.S. Gasim, and H.A. Al-Sulaiman. (2018). Wind turbines 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fault detection using hybrid neural network and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Renewable Energy, 119, 948-959.。
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和介绍了一种用于监视列车尾部信息的电子设备—列尾尾部装置国产化的实现过程,重点提出需要解决的是两种不同信令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GPS数据的接收和处理,并提出总体设计思路,以解决国内生产的列尾防护系统在可靠性和抗撞击强度等方面还不大理想,特别是在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的场合使用时的问题。
然后分别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在硬件方面着重介绍了几个关键部件和功能,微处理器C8051F020,MODEM,无线收发器,GPS 接收器以及电台省电模式并且增加全球定位功能;软件方面主要介绍了C8051F020交叉开关的设置、主程序的算法,几种不同校验方法和GPS 数据的处理。
这一设计方案在经过实验室模拟调试和现场装车试验后,已在条件极端恶劣的青藏铁路格拉段上投入使用.从使用的效果上可以证明本文的工作是成功的。
关键词:列尾防护系统,列尾尾部装置,FFSK,C8051F020,数字交叉开关,GPS,转换器,MODEM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oretically the localization procedure of a systematic electronic device to monitor the information on the end of trains, emphasizing that the key points are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two different signals and the reception and disposal of the GPS data. An overall design plan is introduced to solve the deficiency of home-made EOT in reliability and anti-shock performance, especially in bad environment. Secondly, the design plan is analyzed from both hardware aspect and software aspect. On the hardware aspect, some key parts and their function have been described such as microprocessor C8051F020,MODEM, transceiver, GPS and radio electric-saving mode; on the software aspect, 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 the setup of C8051F020 intercrossing switch, arithmetic of the master program, several different checking methods and the process of GPS data.This plan has been used at the Gela railway section in Qinghai-Tibet line after being successfully simulated at lab and trial running in the field, which testifies that the work described in the article is successful.KEY WORDS: EOTS, EOTD, FFSK, C8051F020,Digital Crossbar,GPS,Transformers,MODEM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列尾防护系统的发展概况 (1)1.1.1 列尾防护系统简述 (1)1.1.2 我国铁路行车状况和特点 (1)1.1.3 国内列尾系统的发展 (2)1.2项目背景 (3)1.3完成的主要工作 (4)第二章列尾防护系统尾部装置国产化的总体设计 (6)2.1引言 (6)2.2列尾防护系统尾部装置国产化的总体设计 (9)2.2.1 转接板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10)2.2.2 转接板的设计思路 (11)2.3总体设计方案 (13)第三章全球定位列车管压控列尾尾部装置国产化的硬件设计 (14)3.1引言 (14)3.2转接板的控制板 (15)3.2.1 数据处理模块——C8051F020 (15)3.2.2 MODEM模块 (23)3.2.3 小结 (27)3.3 GPS板 (27)3.3.1 概述 (27)3.3.2 GPS系统的特点 (29)3.3.3 GPS的定位原理 (30)3.3.4 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 (32)3.3.5 GPS天线 (33)3.3.6 GPS接收模块——TIM-LH (34)3.3.7 小结 (44)3.4无线收发器——电台 (45)3.4.1 技术特性 (45)3.4.2 Rnet JSLM电台的接口定义 (47)3.4.3 小结 (48)第四章全球定位列车管压控列尾尾部装置国产化的软件设计 (49)4.1引言 (49)4.2开发环境 (49)4.3主程序 (50)4.3.1 初始化 (51)4.3.2 数据处理 (54)4.4压控的工作原理 (57)4.5 GPS数据处理 (57)4.6本章小结 (58)第五章模拟试验和现场装车试验 (60)5.1模拟试验 (60)5.2现场装车试验 (61)结论 (63)参考文献 (64)致谢 (6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6)第一章绪论1.1 列尾防护系统的发展概况1.1.1 列尾防护系统简述列尾系统(EOTS)是列车尾部防护系统(End Of the Train System)简称,列尾系统是用于监视列车尾部信息(譬如,列车尾部主风管内的气压)的一种电子设备,所以形象的称呼为列尾系统。
列尾装置无线信令转换器
周冬苏;常越
【期刊名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7)004
【摘要】随着铁路的提速,列车的运行速度由原来的每小时几十公里提高到现在的每小时两、三百公里,机载设备的可靠性就成为研发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列尾防护系统无线信今转换器,它采用微处理器C8051F020实现列尾防护系统中两种不同FFSK(快速移频键控)之间信令格式的转换.
【总页数】2页(P217-218)
【作者】周冬苏;常越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7
【相关文献】
1.800MHz列尾设备无线干扰故障的处理 [J], 谢浩海
2.无线调车和列尾装置 [J], 徐祥军;苏京
3.800MHz列尾远程无线跟踪管理系统 [J], 张世华;万士云;彭波
4.基于CMX469A列尾装置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J], 王坤;潘峰;韩如成
5.重载组合列车可控列尾装置改进升级研究 [J], 白艳涛;王健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