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85.28 KB
- 文档页数:13
1 引言伴随着短距离、低功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成熟,无线数据传输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新的领域。
与有线通信方式相比,无线通信以其不需铺设明线,使用便捷等一系列优点,在现代通信领域占重要地位。
但以往的无线产品存在范围和方向上的局限。
例如,一些无线产品在使用时,无法将信息反馈给控制者;还有一些无线产品不能很好地显示参数或状态信息,如果能在系统中增加一块小型液晶显示电路,产品不仅能向用户显示其状态或状态的改变,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正如人们所发现的,只要建立双向无线通信-双工通信并且选择成本低的收发芯片,就会出现许多新应用。
本次设计主要是利用无线收发电路,加上单片机控制与液晶显示制成一套完整的数据收发系统。
考虑到目前市场上的一些需求,设计的主要要求是方案成本低,体积小,低功耗,集成度高,尽量无需调外部元件,传输时间短,接口简单。
nRF401是国外最新推出的单片无线收发一体芯片,它在一个20脚的芯片中包括了高频发射、高频接收、PLL合成、FSK调制、多频道切换等功能,并且外围元件少,便于设计生产,功耗极低,集成度高,是目前集成度较高的无线数传产品,它为低速率低成本的无线技术提出了解决方案。
2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2.1 系统组成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有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多点对多点三种。
本系统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接收器和数据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nRF401进行,构成点对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整个系统中,两数据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采用433MHz的频段作为载波频率,收发通过串口通信。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可以分为无线收发控制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显示电路和按键电路四部分组成,系统原理如图2-1所示:图2-1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原理图2.2 实现过程当我们需要发送数据时,使用按键来输入所需发送的信息。
按键与单片机AT89S52的P3.2-P3.5口相接,单片机的 P1.0口控制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并且TXD 端与收发器输入端相连,通过TXD将数据传入收发器,收发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FSK调制,将信号发送出去;接收端的收发器通过解调,将载波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完成信息传输过程;收发器的输出端通过RXD端将数字信号输入到单片机;单片机将数据传送到显示器,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数据发送与接收并显示的过程。
基于 51 单片机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设计摘要:系统使用 51 单片机通过NRF24L01 模块远程传输数据,接收端通过NRF24L01 模块接收无线数据。
处理后由液晶进行数据显示,可根据需要设置声音提示。
系统接收与发送端模块均单片机、无线发送模块/ 接收、显示、声音提示模块。
关键词:51 单片机;NRF24L01;液晶显示;无线通讯1硬件设计1.1系统组成该系统将数据经过控制器由无线发送模块进行远距离发送,再通过接收端进行无线数据接收。
接收的数据经控制器处理后由液晶显示器显示,并根据需要可以实现一定的声音提示。
1.2无线收发模块本设计使用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数据的传送,能够实现此功能的硬件电路模块总类较多。
为符合设计需求,采用以NRF24L01 为核心的无线通讯模块。
该方案可以使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体积小等特点。
NRF24L01 无线模块出至 NORDIC 公司。
其工作频段在 2.4G— 5GHz,该模块正常工作电压为 1.9V—3.6V,内部具有 FSK 调制功能,集成了 NORDIC 公司自创的增强短脉冲协议。
该模块最多可实现 1 对 6 的数据发送与接收。
其每秒最高可传输两兆比特,能够实现地址检验及循环冗余检验。
若使用 SPI 接口,其每秒最高可传输八兆比特,多达 128 个可选工作频道,将该芯片的最小系统集成后,构成NRF24L01 无线通信模块。
1、引脚功能此模块有 6 个数据传输和控制引脚,采用 SPI 传输方式,实现全双工串口通讯,其中 CE脚为芯片模式控制线,工作情况下,CE 端协配合寄存器来决定模块的工作状态。
当4 脚电平为低时,模块开始工作。
数据写入的控制时钟由第 5 脚输入,数据写入与输出分别为 6、7 脚,中断信号放在了第 8 脚。
2、电器特性NRF24L01 采用全球广泛使用的 2.4Ghz 频率,传输速率可达 2Mbps,一次数据传输宽度可达 32 字节,其传输距离空旷地带可达2000M 此模块增强版空旷地带传输距离可达 5000M—6000M, 因内部具有 6 个数据通道,可实现 1 对 6 数据发送,还可实现 6 对 1 数据接收,其工作电压为 1.9V-3.6V,当没有数据传输时可进入低功耗模式运行,微控制器对其控制时可对数据控制引脚输入 5V 电平信号,可实现 GFSK 调制。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无线通信系统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光纤等方式进行通信的系统。
本文将基于单片机来设计一个无线通信系统。
一、系统概述本系统基于单片机,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数据的收发功能。
系统主要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个方面。
硬件部分包括单片机、无线通信模块、外围电路和电源等。
单片机主控系统整体工作,通过外围电路与无线通信模块和其他外部设备进行连接。
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电源负责为系统提供工作电压。
软件部分包括单片机内部的主程序和通信协议等。
主程序负责系统的整体控制和数据处理,通过通信协议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
二、系统设计1.硬件设计单片机选择常见的51系列芯片,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外设接口。
无线通信模块选择常见的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具有较远的通信距离和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
外围电路包括键盘、LCD显示屏、电路保护和电源等。
2.软件设计主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通过调用单片机的相关函数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
主程序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1)系统初始化:包括单片机和无线通信模块的初始化,外围设备的初始化等。
(2)数据传输:通过调用无线通信模块的发送和接收函数,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
(3)数据处理: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LCD显示屏输出或者通过外围设备进行控制。
(4)系统控制:根据外部设备的输入,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
三、系统实现1.硬件连接将单片机与无线通信模块、外围设备和电源等进行连接,确保信号的传输畅通稳定。
2.主程序编写3.调试测试将系统进行调试和测试,检查系统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主要包括单片机与无线通信模块的通信是否正常,数据的传输是否准确,外围设备是否能够正常控制等。
四、系统应用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智能家居、远程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监测。
五、总结本文基于单片机设计了一个无线通信系统,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数据的收发功能。
学号:课程设计题目基于单片机的433M无线通信系统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2018年 1月 13日《单片机应用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题目: 基于单片机的433M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目的:1、熟悉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2、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应用系统中;3、训练单片机应用技术,锻炼实际动手能力4、提高正确地撰写论文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1、完成硬件电路的设计,其中包括单片机和CC1101模块的设计;2、完成无线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与实现,上机运行调试程序,记录实验结果(如图表等),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3、课程设计报告书按学校统一规范来撰写,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目录、摘要、关键词、基本原理、方案论证、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带流程图、程序清单)、仿真结果、实物运行结果照片、结论献等;4、查阅不少于6篇参考文献。
初始条件:1、STC89C52和CC1100H模块;2、先修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时间安排:第19周,安排设计任务,完成硬件设计;第20周,完成软件设计、撰写报告,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基本原理 (1)1.1无线通信系统 (1)1.2芯片简介 (1)1.2.1单片机STC89C52 (1)1.2.2 无线通信CC1101芯片 (3)2方案论证与设计 (5)2.1无线通信模块选择 (5)2.2 单片机最小系统选择 (5)2.3整体方案设计 (6)3 硬件电路设计 (6)4软件程序设计 (8)4.1发送端编程 (8)4.2接收端编程 (9)4.3程序调试与下载 (10)5硬件仿真 (12)6实物制作与调试 (12)6.1 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 (12)6.2无线通信模块CC1101 (13)6.3稳压电路模块 (13)7心得体会 (15)8参考文献 (16)附录 (17)摘要随着通信系统信息容量的不断提高,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的课程设计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的课程设计一、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构建一个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实现无线数据传输和控制功能。
该系统将具备低功耗、远距离传输和高可靠性等特点,适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遥控设备等领域。
二、系统组成1.单片机:选用一款常用的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负责处理和控制整个系统。
2.2.4G无线通信模块:选用一款符合2.4G无线通信标准的模块,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
3.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4.传感器模块:根据实际需求,可以添加各类传感器模块,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5.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接收到的数据或状态信息。
三、设计步骤1.硬件电路设计:根据系统组成,设计各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和PCB板图。
2.单片机编程: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功能。
3.2.4G无线通信模块编程:根据模块的接口协议,编写无线通信模块的驱动程序,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
4.传感器模块编程:根据传感器类型和接口协议,编写传感器模块的驱动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
5.显示模块编程:根据显示模块的类型和接口协议,编写显示模块的驱动程序,实现数据显示。
6.系统调试:将各模块与单片机连接,进行系统调试,确保各模块正常工作并实现预期功能。
7.优化与改进:根据调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性能和稳定性。
四、总结本课程设计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使学生能够掌握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调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该设计还可以为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提供一种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无线通信方案。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发展,无线传输模块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具备WIFI功能的无线传输模块。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
常见的选择有Arduino、Raspberry Pi等。
这里我们选择Arduino作为控制核心,因为它具备易上手、低功耗等特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WIFI模块。
常见的选择有ESP8266、ESP32等。
这里我们选择ESP8266作为WIFI模块,因为它具备低功耗、价格便宜等特点。
在硬件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将单片机与WIFI模块进行连接。
首先,将单片机的R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TX引脚,将单片机的T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RX引脚。
接下来,将单片机的VCC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VCC引脚,将单片机的GND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GND引脚。
在软件设计方面,我们需要编写程序将单片机与WIFI模块进行通信。
首先,我们需要初始化单片机和WIFI模块的串口通信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单片机的串口发送AT指令给WIFI模块,实现无线传输功能。
常用的AT指令有连接WIFI网络、断开WIFI网络、发送数据等。
由于字数限制的原因,无法详细展开所有的设计细节。
但是希望通过以上的描述,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思路,方便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
总之,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等多方面因素。
然而,一旦成功设计和实现,它将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无线通信系统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系统,其中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是指利用单片机作为中心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
本文将介绍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需求:1.长距离通信:系统需要能够在较长的距离范围内进行通信,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2.数据传输可靠性:系统需要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不会丢失或损坏。
3.低功耗设计:系统需要能够实现低功耗工作,以延长电池寿命,减少能源消耗。
4.多设备通信:系统需要支持多个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数据安全性: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安全性能,确保通信数据不被非法获取或篡改。
二、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1.系统架构设计:2.通信模块选择:在选择通信模块时,需要考虑通信距离、传输速率、功耗等因素。
目前常用的通信模块有蓝牙、Wi-Fi、LoRa等。
蓝牙适用于短距离通信,传输速率较快;Wi-Fi适用于中距离通信,传输速率较高;LoRa适用于长距离通信,功耗较低。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模块。
3.数据传输协议选择: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协议来保障数据的正确传输。
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有UART、SPI、I2C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
4.电源管理设计:由于无线通信系统需要长时间工作,为了延长电池寿命,需要设计合理的电源管理方案。
可选用低功耗模式,同时对系统进行功耗优化,减少电路的静态功耗。
5.安全性设计:为了确保通信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数据加密算法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同时可以增加数据完整性校验,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6.多设备通信设计:如果系统需要支持多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引入网络拓扑结构,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设计合适的协议和数据格式,实现多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三、系统实施和测试:在进行系统实施前,可以进行原型设计和仿真测试,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性能。
基于51单片机与nRF24L01无线门禁控制系统设计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51单片机与nRF24L01无线门禁控制系统的设计。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趋势的加强,门禁控制系统作为保障场所安全的重要手段,其设计与实现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门禁系统多采用有线连接方式,布线复杂、成本较高且灵活性不足。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51单片机与nRF24L01无线模块的门禁控制系统设计,旨在实现门禁系统的无线化、智能化和便捷化。
本文将首先介绍51单片机和nRF24L01无线模块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随后,将详细阐述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无线模块的选型、电路设计以及门禁控制器的实现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软件设计的关键问题,包括无线通信协议的制定、门禁控制算法的实现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设计并实现一个稳定可靠、易于扩展的无线门禁控制系统,为各类场所提供高效便捷的门禁管理解决方案。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无线门禁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系统设计原理51单片机,作为一种经典的微控制器,其核心是基于Intel的8051架构。
它具备基本的输入输出控制能力,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以及一定的内存管理功能。
在本系统中,51单片机扮演着中央处理单元(CPU)的角色,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处理输入信号,并根据预设的逻辑控制输出设备,如无线通信模块和门禁机构。
nRF24L01是一款高性能的无线传输模块,基于Nordic Semiconductor的 NRF24L01 芯片。
它工作在4GHz的ISM频段,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通信模式。
nRF24L01模块具有自动应答和自动重发功能,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本系统中,nRF24L01用于无线传输门禁控制信号,包括身份验证数据和控制指令。
系统设计将51单片机和nRF24L01无线模块整合,形成一个高效、可靠的无线门禁控制系统。
基于STM32单片机的通信技术实验系统设计朱向庆;何昌毅;朱万鸿;钟创平【摘要】提出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通信技术实验系统设计方案,系统采取\"核心板+功能模块\"的设计理念,以STM32F103ZET6单片机最小系统为控制中心,集成电源模块、输入输出模块、有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及信源编译码模块,能够完成通用STM32单片机的仿真与下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集成度高、覆盖面大、适用性广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可在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推广使用.【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9(036)008【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STM32单片机;通信技术;实验系统;仿真实验;下载实验【作者】朱向庆;何昌毅;朱万鸿;钟创平【作者单位】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68;TP914.33近年,互联网+、智能制造 2025、工业 4.0等概念的提出,加大了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1]。
高等教育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2-3]。
很多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都开设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等课程。
实验仪器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装备,而市场上现有的设备基本都是实验箱或实验台,通常存在价格贵,体积大,硬件电路资料不够公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学习课程知识。
例如:移动通信实验箱多侧重于原理方面的验证,不利于做二次开发[4];物联网实验箱则侧重于传感检测、短距离无线通信[5],且通常追求功能大而全,不利于推广;单片机实验系统有很多,以51单片机和AVR单片机居多,STM32单片机也有,但侧重于通信技术应用的单片机实验系统目前还没有;即使涉及通信技术的单片机实验板,也只是单纯的某种通信技术而已,不够全面。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WIFI无线传输模块是一种可以实现无线通信的装置,通过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设计方案中,我们可以利用单片机来实现对WIFI模块的控制和数据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WIFI模块。
常见的WIFI模块有ESP8266、ESP32等,这些模块都具备较强的无线通信能力和低功耗特性。
我们可以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WIFI模块与单片机进行连接。
一般情况下,WIFI模块通过串口与单片机进行通信。
我们可以通过将单片机的T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RX引脚,并将单片机的R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TX引脚,实现双向通信。
在单片机程序的设计中,我们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来控制WIFI模块。
首先,我们需要初始化WIFI模块的串口通信设置,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向WIFI模块发送特定的AT指令来进行控制和配置。
例如,可以通过AT指令连接到WIFI网络、获取本地IP地址、发送数据等。
在驱动程序中,我们还可以定义一些函数来简化AT指令的发送和接收,使控制更加方便。
另外,在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WIFI模块的电源供应。
一般情况下,WIFI模块需要3.3V的电压供应,而单片机输出的IO信号一般为5V。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逻辑电平转换器将单片机的IO信号转换为3.3V,以兼容WIFI模块的工作电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项目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远程控制系统,通过WIFI无线传输模块将用户的控制指令发送到被控制的设备上。
我们可以通过配置WIFI模块为TCP服务器,在单片机程序中监听特定的端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总结起来,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涉及到WIFI模块的选择、与单片机的连接、驱动程序编写、逻辑电平转换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编程,可以实现WIFI模块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1. 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在嵌入式系统中,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
本文将探讨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方案,并介绍其原理、实现步骤和应用场景。
2. 方案原理2.1 Wifi技术简介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基于IEEE 802.11系列协议。
通过Wifi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
2.2 单片机与Wifi模块的连接为了实现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需要将单片机与Wifi模块进行连接。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串口或SPI接口与Wifi模块通信。
在连接时,需要根据Wifi模块的规格和引脚定义,正确连接相应的引脚。
2.3 通信协议Wifi无线通信需要使用一定的通信协议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常见的通信协议有TCP/IP和UDP。
TCP/IP协议可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而UDP协议则更适合传输效率较高的数据。
3. 实现步骤3.1 硬件连接首先,根据Wifi模块的规格和引脚定义,连接单片机和Wifi模块的相应引脚。
一般情况下,需要连接供电引脚、地线、串口或SPI接口等。
3.2 编写驱动程序根据使用的单片机型号和Wifi模块型号,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
驱动程序包括初始化Wifi模块、配置网络参数、发送和接收数据等功能。
3.3 客户端程序开发在单片机端,开发相应的客户端程序,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根据通信协议的要求,将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封包,发送到目标设备。
同时,接收来自目标设备的数据,并进行解包处理。
3.4 服务器程序开发在目标设备的服务端,开发相应的服务器程序,用于接收来自单片机的数据,并处理响应。
根据通信协议的要求,解析接收到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4. 应用场景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方案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是物联网领域。
nRF905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物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领域中研究的热点,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组成,可以实现特殊环境连续不断地进行数据采集、事件检测、事件标识、位置监测和节点控制,无线通信模块的这些特性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能够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预报、智能家居、建筑物状态监控、城市、大型车间和仓库管理,以及机场、大型园区的安全监测等领域.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深人研究和广泛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渐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tmega16单片机和nRF905射频芯片的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适用于低功耗、短距离、小数据量的点对点无线数据传输和交换应用。
ﻭ总体设计本文设计无线通讯模块是由数据发送模块和数据接收模块两个完全相同的节点模块构成,数据接收和发送模块都选用Atmega16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由单片机控制射频芯片nRF905实现无线数据的收发。
数据发送节点的A tmega16单片机采集上位机或数据采集模块的数字信号,经处理器处理后传送给节点内nRF905无线通信模块,由无线通信模块经调制和功率放大后将数据发送出去.数据接收节点通过节点内的nRF905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来自数据发送节点的数据,解调后传给节点的主控制器———Atmega16单片机,单片机经过和处理,发送相应的处理命令,完成一次数据通信任务。
2系统硬件设计无线通信节点模块的主控制器选R系列的Atmega16单片机,其电路有:RS232电平转换电路、U接口电路、1602液晶显示模块、nRF905无线模块以及蜂鸣器音电路等.ﻭ2.1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ﻭ本系统选用价格便宜的Atmega16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
该系列单片机是基于增强的RRISC结构的低功耗8位CS微控制器,以低功耗特性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由于其先进的指令集以及单时钟周期指令执行时间,ATmega16的数据吞吐率高达1MIPS/M,从而可以减缓系统在功耗和处理速度之间的矛盾。
单片机与无线网络模块通信技术原理分析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片机和无线网络模块的通信已成为现代物联网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对单片机与无线网络模块的通信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无线网络模块的分类及工作原理无线网络模块是指能够在无线网络中进行通信的硬件模块。
根据使用的通信标准和频段的不同,无线网络模块可以分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LoRa模块等多种类型。
这些无线网络模块的工作原理有所不同,但通信技术原理大致相似。
以蓝牙模块为例,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其工作频段在2.4GHz左右。
蓝牙模块通常由射频模块、基带处理器和外围电路组成。
射频模块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在接收时将无线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基带处理器则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并提供与单片机进行通信的接口。
通过蓝牙模块,单片机可以与其他蓝牙设备进行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二、单片机与无线网络模块的通信方式单片机与无线网络模块之间可以通过多种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主要包括串口通信和SPI通信。
1. 串口通信串口通信是一种常见的单片机与外部模块进行通信的方式。
无线网络模块通常会提供串口接口,方便与单片机进行连接。
在串口通信中,单片机将要发送的数据通过串口发送给无线网络模块,无线网络模块接收到数据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单片机。
在同一时刻,无线网络模块也可以将数据通过串口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接收到数据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2. SPI通信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接口,常用于单片机与外部存储器、传感器、无线网络模块等进行通信。
SPI通信需要使用到多根信号线,包括时钟线、数据输入线、数据输出线和片选线。
在SPI通信中,单片机通过控制时钟线、片选线和数据线与无线网络模块进行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三、单片机与无线网络模块通信技术的应用案例单片机与无线网络模块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物联网系统中,为物联网系统提供了无线数据传输的能力。
二零一四—二零一五学年_二_学期
山东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创新性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_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组长姓名联系电话成员姓名成员姓名成员姓名成员姓名专业卢兴
李洪川
陈卓
靳伟娜
张硕
通信工程
学号
E-mail
学号
学号
学号
学号
班级2011-1
指导教师及职称王凤瑛(教授)2014 年 4 月26 日
山东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一、实验摘要
创新性实验研究报告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场地及仪器、设备和材料:
四、实验内容
通过对 51 单片机汇编指令、STC89C52RC 单片机片上各功能模块的学习 和应用训练,进一步熟悉 51 单片机汇编程序设计。
掌握无线发射与接收模 块的相关知识,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学习创新性实验报告的撰写方 法。
1、基于 STC89C52RC 单片机,利用无线发射模块与无线接收模块实现两 台计算机间的无线通信。
2.两台计算机之间要求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另一台计算机实现无差错接收 。
3.利用 led 灯来显示传输的数据。
实验场地:院实验室 218。
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pc 机两台,无线接收与无线发射模块各一个,最 小系统板与开发板各一个,导线若干,电烙铁,锡丝,锡枪等。
1、实验原理:
(1)根据实验要求与指标,本系统选用一个 MCS-51 系列单片机为主控 机,通过连接发射模块实现与另一个连接有接收模块的 MCS-51 单片机的 数据传输,实现无差错的无线数据通信。
我们选择按顺序循环发送二进制 数据 0 到 255。
(2)通过 led 灯显示传输的数据并判断数据的正确与否。
系统模块图:
5.P0口带10K上拉电阻(STC单片机P0口必须接上拉电阻才能正常工作!)
6.带电源开关,方便做实验
7.外接直流电源插座(规格为5.5*2.1mm)
8.带1路电源指示灯
9.带电容滤波电路
10.引出3路外扩电源,方便外接模块取电
MCS-52单片机引脚图
(二)无线发射与接收模块的电路设计
发射模块:
1、技术参数
工作电压:3-12V
工作频率:315、433.92MHz(其它频率可定制)
待机电流:0mA
工作电流:20-28mA
传输距离:>500m(开阔地接收板灵敏度在-103dBm以上距离)
输出功率:16dBm(40mW)
传输速率:<10Kbps
调制方式:OOK(调幅)
工作温度:-10℃~+70℃
尺寸:19×19×8mm
2、产品特点:
声表稳频、性能稳定;工作电压范围宽;
3、脚位(从左到右)及使用说明:
脚位名称功能说明
1ATAD数据输入脚
2VCC电源正极
3、4DATA数据输出
5GND电源负极
接收模块一共有四个外部接口,上面有英文表示。
“VCC”表示接电源正极,“DATA”表示输出,“GND”表示接电源负极。
使用前要接上50欧姆1/4 波长的天线,并且天线应该是直的,以达到最佳的接收效果,波长=光速/频率。
注意:
VCC电压要与模块工作电压一致,且要做好电源滤波;
天线对模块的接收效果影响很大,最好接1/4波长的天线,一般采用50欧姆单芯导线,天线的长度315M的约为23cm,433M的约为17cm;天线位置对模块接收效果亦有影响,安装时,天线尽可能伸直,远离屏蔽体,高压,及干扰源的地方;使用时接收频率、解码方式及振荡电阻应与发射匹配。
实验步骤:
1.发送程序框图:
2.接收程序框图:
化
发送中断 T0 程序框图:
接收串口中断:
r1=0? ? 开始
数据初始 发送 a
结束 开始
数据初始化
接收 a
结束
装初值
A 加一
返回 N
A 送 P0 口
RI 置 0
返回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现象、数据记录
试验中,先打开发送端使发送端开始发送数据(数据是八位二进制),然后打开接收端接收发送的数据,然后控制八位指示灯的亮灭用来判断接
收数据是否正确。
指示灯开始都是熄灭的,过一段时间第一个点亮,再过一段时间第二个点亮。
亮灭的指示灯正好是按二进制的0 到255的顺序循
环点亮。
此现象与发送程序发送的数据一致。
现象截取了接收55h和aah
的实物图(见附件)。
2、对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该实验达到了实验的基本要求,但是需要改进和提高的还有很多。
我们的实验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了两台计算机间的无线通信,但是我们的数据传输过于简单,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也可以加入很多扩展的功能,
如蓝牙模块等。
对此,我们课下会继续需努力,争取做出更有技术含量的无线通信模块。
3、关键点:
实验过程中由于对单片机无线通信的了解的不彻底,想法太简单遇到了很多的阻碍。
由于一开始并没有接触过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对他们的了解很少,导致一开始做得时候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通过理解发射和接收模块的工作原理,我们一起讨论研究以后,使得我们的实验得以继续做下去。
该程序的逻辑性很强,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比如发送数据的时候不能一个数据只发送一次,这样发生的误码率太高,接收太困难,我们采用无限次发送寄存器a中的数据,用定时中断改变a中的数据值的方式解决误码
率问题。
再比如两个单片机所用的晶振必须一致,波特率必须一致等等。
调试程序需要一遍遍测试显示结果,直到得出最终正确的答案。
六、实验结论
创新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单片机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应用中空前活跃的领域,在生活中可以说得是无处不在。
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来说掌握单片机的开发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回顾起此次创新实验,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
通过这次课创新实验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这次创新实验使我得到了一次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全面系统的锻炼。
使我们在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以及在常用编程设计思路技
巧(特别是汇编语言)的掌握方面都能向前迈了一大步,为日后成为合格
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
签名:年月日
附件:源程序等。
发送程序清单: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0bh
ljmp t0_int
org 0100h
main: mov tmod,#21h;T0方式1T1方式2自动重装
mov tl0,#0h ;装初值
mov th0,#0h
mov tl1,#0f4h ;装初值
mov th1,#0f4h
setb ea ;开T0 中断
setb et0
setb tr0 ;开始计数
setb tr1
mov r1,#0fh ;用于延时计数
mov a,#0
mov scon,#40h ;方式1
amain:mov sbuf,a ;开始发送
jnb ti,$ ;判断发送是否结束
clr ti
ljmp amain
t0_int:mov tl0,#0h ;装初值
mov th0,#0h
djnz r1,next ;T0 计数r1次
inc a ;a数值加一
mmmm1,#0fh
nnnn: reti
end
接收程序清单: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23h
ljmp bis
org 0100h
main: mov tmod,#20h;设置T1计数方式波特率mov tl1,#0f4h ;波特率设置为2.4kb/s
mov th1,#0f4h
setb tr1 ;启动T1
mov scon,#50h ;方式1允许接受
mov ie,#90h ;开串口中断
sjmp $
bis: jnb ri,bis ;等待接收完成
clr ri ;清除接受标志位
mov a,sbuf
mov p0,a ;送p0 口显示
reti
end
发射模块实物图:
接收模块实物图:
接收数据后的现象图:接收到55h后的现象图:
接收到aah后的现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