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中药方]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手足口病的中药治疗方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等。
虽然手足口病通常是自限性的,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手足口病。
一、中药治疗方法之清热解毒法1. 石膏:石膏能够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常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中。
将石膏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裹后敷于患处,每日多次更换。
这样能够有效地缓解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
2. 疏风解表法:此法适用于手足口病的早期,主要目的是祛除外邪。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荆芥等,可以单味或配伍使用。
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液温服,能够帮助降温、缓解发热症状。
二、中药治疗方法之清热燥湿法1. 黄连泻火汤:此方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作用。
将黄连、黄柏、黄芩等中药材一同煎煮,取汁液温服。
黄连泻火汤能够有效地改善手足口病患者的食欲不振、口舌生疮等症状。
2. 牛黄上清丸:该制剂由牛黄、黄芩、黄连、栀子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将牛黄上清丸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匀后口服,每日3次。
这样使用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三、中药治疗方法之滋阴清热法1. 龟龄集:龟龄集中的龟板具有滋阴清热、补益气血的作用。
将龟龄集研磨成细末后,与蜂蜜调成糊状,每日口服数次,能够帮助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康复。
2. 麦冬清热汤:此方由麦冬、生地、黄芩等多种中药材组成,可滋阴清热,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咽喉疼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将中药材煎煮后取汁液温服,每日2-3次。
四、中药治疗方法之祛湿化痰法1. 苦参碱:苦参碱具有抗病毒、抗炎等作用。
将苦参碱研磨成细末,与麦芽糖调成糊状,每日口服数次,能够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小儿解表颗粒:该制剂主要由黄芩、石膏、滑石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去湿、祛痰平喘的作用。
手足口病中医药健康处方手足口病发病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而通过食疗可提高手足口病抗病能力。
可参考以下中药方进行预防:组方:⑴ 红萝卜1条,白茅根15g,竹蔗一节,生薏仁15g,每日一剂,煎水代茶。
⑵ 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瘦猪肉50g,煲汤饮用。
用法:水煎服。
降压,调节失眠每天用15粒白果、18克枸杞子,加水用文火烧20分钟左右,把白果煮得糯糯的,汤烧得浓浓的,临睡前服下。
滋补肝肾熟地18山萸肉12山药15泽泻9云苓12丹皮9[主治]肝肾阴虚。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脑囟迟迟不合。
或者虚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糖尿病)、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养心,镇静安神[组方]生地12人参8玄参9丹参8茯苓10桔梗12远志10酸枣仁(炒)12柏子仁10天冬6麦冬8当归12五味子6适应证:阴虚血少,虚热烦躁,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失眠、梦遗、心悸、健忘,精神不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现代应用]对于心脏病,出现眩晕不寐者,可缓解症状。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组成]桂枝12炙甘草6大枣6枚 白芍15 生姜4片 饴糖30适应证:腹痛(腹中急痛,产后腹痛),重按、久按或得温熨后则痛减,脉象弦涩。
[现代应用]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补气升阳,聪耳明目[组成]人参10黄芪24蔓荆子15葛根15黄柏9白芍12升麻9炙甘草4[功用]补气升阳,聪耳明目。
适应证:气虚,清阳不升,头昏,视力减退,或耳聋耳鸣。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小处方
*导读:随着天气转热,小儿手足口病又有疫情。
该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下面介绍几种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处方,供选用:……
随着天气转热,小儿手足口病又有疫情。
该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下面介绍几种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处方,供选用:
1.蒲公英20克、板蓝根2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左右,分次饮服。
此适用于预防。
2.金银花20克、荷叶10克,加水煎成汤液,待凉后分次漱口。
此适用于口腔疱疹儿童。
3.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每日二次。
此适用于治疗。
第1 页。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
该疾病主要以皮疹、口腔、手和足部溃疡等为主要症状。
中医药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药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手足口病。
一、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原则在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1. 温凉相济:在病情较重或有高热等症状时,可选择温药进行治疗,如桂枝汤等。
而在病情较轻或体温正常时,可选用凉药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等。
温凉相济能够平衡体内的阴阳,帮助恢复机体的平衡。
2. 清热解毒: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和口腔溃疡等症状,其病因多为病毒感染。
因此,中药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如连翘、金银花等,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加快康复过程。
3. 调理脾胃:手足口病会导致食欲不振、口腔溃疡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
中药治疗应考虑调理脾胃,促进食欲,并有助于伤口的修复。
常用的中药有苓甘术汤等,具有健脾和胃、益气补中的作用。
二、中医药常用方剂1. 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络,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发热、疼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将药材煎煮后,取汤剂,一日三次,每次适量服用。
2. 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等。
功效:清热解毒,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
用法用量:将药材煎煮后,取汤剂,一日三次,每次适量服用。
3. 苓甘术汤组成:茯苓、白术、甘草等。
功效:健脾和胃,益气补中,有助于恢复患者的食欲和口腔溃疡的修复。
用法用量:将药材煎煮后,取汤剂,一日三次,每次适量服用。
三、中医药治疗的注意事项1. 饮食调理:手足口病期间,应适量摄入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和水果等。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2. 保持休息:患者应多休息,减少外出活动,帮助身体更早地恢复。
3. 保持个人卫生: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
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
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
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
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
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
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
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热退或微热。
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
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
泻黄导赤汤合清泉散内外合治手足口病例手足口病是一种由enterovirus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儿童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为口腔及手足出现红斑、水泡,容易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困扰。
临床中,选择中药进行治疗的方式越来越多,其中以泻黄导赤汤和清泉散合用内外合治手足口病的效果较好。
泻黄导赤汤,出自《伤寒杂病论》。
方剂由黄连、黄芩、枳实、大黄、芒硝等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清泉散,出自《神农本草经》。
方剂以银花、连翘、苍术、车前草、生甘草等组成,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合用泻黄导赤汤和清泉散可达到清热祛湿、解毒除疮、调理脾胃等功效。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内服泻黄导赤汤:将泻黄导赤汤6克加入200ml水中煮沸,煮10分钟以后滤出汤液,分3次服用。
外用清泉散:将清泉散取适量,加入温水中搅匀,涂抹患处,每天3次。
此外,每天都应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饮白开水,保持口腔及身体卫生。
注意休息,不参与跑跳等高风险运动。
患者小张,女,7岁。
在家长照料下一开始使用了西药进行治疗,口服藿香正气口服液、银翘解毒片等,但症状并未明显减轻,进食及睡眠方面也受到影响。
后来,她前往附近中医诊所就诊。
经过对小张的身体状况及病情的综合评估,中医诊断为手足口病,并根据泻黄导赤汤及清泉散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为7天。
结果,小张的症状明显改善,手足口红斑消退,水泡消失,口腔疮口愈合。
她的食欲和睡眠也逐渐恢复良好。
因为中药治疗具有温和、安全、副作用小的特点,所以适合大多数患者。
虽然治疗周期长一些,但却更有利于恢复患者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复发。
在治疗手足口病时,选择中药进行治疗可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泻黄导赤汤合清泉散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因人而异,针对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与体质,制订合理方案,尽最大可能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中药饮片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并准确按照剂量和用法用量使用,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中医药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用藿香、艾叶、肉桂、山萘四种药即可,将药材混合磨碎,装在香袋里随身带着就可以,不光可以预防手口足病,还可以清热解毒有利身体。
一个香囊大约在3克左右,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大点,做小点,这些都无所谓的。
但是每种药要等量,基本在0.8克-1克左右。
(这四种药很便宜的,10副药才花了2.1元钱,一次可多买点,缝制大小不一的香囊带在身上,放在家里或车上都可以的。
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味。
香囊可以用红布自己制作,也可以去卖婚庆用品的商铺买用来盛喜糖的红带子,用纸巾包好,放在里面,非常漂亮。
我已经做了十多个,分给了周围的朋友,他们都很喜欢。
可惜没有相机,不能上传照片给大家欣赏。
)驱除蚊虫“香囊”的配方:1、取丁香、薄荷、薰衣草、七里香各适量,比例为1∶1∶1∶1即可。
2、艾叶10克菖蒲10克鳖甲10克闹羊花20克。
豫西山区端午节香囊配方:甘松10克三奈6克白芷6克苍术6克一起研成粉末,置入香囊少许。
佩带。
端午香袋配方:1.高良姜150g,佩兰、桂皮各50g,冰片20g。
2.雄黄60g,菖蒲80g,桂皮50g,朱砂20g。
3.川芎、白芷、苍术、零陵香各50g。
4.山奈100g,雄黄20g,冰片10g,樟脑10g。
上述各方,均研末混匀装于香袋内使用。
春季香囊制作:1、早春散:苍术10克,甘松10克,菖蒲10克,桂皮5克,高良姜15克,雄黄5克,冰片0.5克,樟脑1克,碾成粉末装入香袋即可。
做个“早春散”挂在脖子,香袋里的药物正好处在天突穴的位置,药味散发出来后不但留香,还可以祛散口鼻周围的不良空气,防止空气中的病菌通过呼吸系统侵入,可以有效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疾病。
这个香袋透出一股香味,有点甜,带点微苦,很清新。
2、丁香6克、川椒6克、白芷15克、辛夷10克、冰片10克、沉香6克、艾叶10克、佩兰10克、桂枝10克、益智仁10克、小茴香10克、石菖蒲10克、苍术10克、薄荷10克、藿香10克等。
中药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一预防口决:
1洗净手,2喝开水,3吃熟食,4多休息,5勤通风,6晒衣被。
二预防方法
1黄芪15克,生薏仁10克,绿豆10克,先煮黄芪取其汁,然后加入生薏仁,绿豆,煮粥食用。
2药枕;藿香,艾叶,白菊花各10克,洁净处理,去除杂质,制成药枕使用。
3中药漱口法:金银花10克,荷叶5克,加水煮药汁漱口。
4金银花12克,白菊花6克,板蓝根9克,竹叶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少量
频服,适用于平时健康儿童。
5黄芪12克,防风6克,炒白术6克,蚤休6克,竹叶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少量频服,适用于体弱易感者。
6中药饮片煎煮熏蒸法:藿香10克,艾叶10克,佩兰10克,每30平面积场所内,将上述中药加水1000毫升,在敞开器皿中煎煮30分钟熏蒸。
三特别推荐:给宝宝做个香囊:(预防手足口病)
做个香包挂在胸前,随身佩带,不但可以预防手足口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毒,有利身体健康,不管大人小孩,无论哪个季节,随身佩带一个香包,都可以避秽驱邪,香芳化浊。
这个香包放着四种中药,即:艾叶,肉桂,藿香,山奈。
河南省中医药预防手足口病参考处方
处方一:
白菊花6g 芦根15g 白茅根10g 生甘草6g
处方二:
金银花6g 麦冬10g 生苡仁10g 生甘草6g
煎煮方法:
加清水浸泡30分钟,煎煮20分钟,留取药汁200ml。
服用方法:
首次服用连服一周,每日一剂。
之后每3日服用一剂,每次服用50—100ml,每日2次。
注意事项:
1、上述方剂供各地参考,并根据当地春季传染病防治经验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
2、处方剂量以3—7岁幼儿一天预防剂量为标准,其他年龄幼儿可酌情减量使用。
集体预防时根据儿童数量计算剂量。
3、对于脾虚腹泻的幼儿应减量或停用。
4、尽量避免到公共场合活动,居室保持通风。
5、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