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诊治
- 格式:pptx
- 大小:6.41 MB
- 文档页数:42
儿童手足口病怎么治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那么儿童手足病怎么治呢?手足口病属于自愈性疾病,一般一周就可痊愈。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面,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手足口处的皮疹或者疱疹、发烧和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小孩只要出疹,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一般性的皮疹无须处理,如果是疱疹破溃继发感染时,可以局部使用消炎药。
口腔的疱疹可以用淡盐水漱口,或者用棉签撰点淡盐水给小孩轻擦,也可以喷一点喉风散,多喝水。
虽然手足口病约90%的病例都是普通病例,但家长还是要注意观察小孩的精神状态和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普通病例治疗(1)加强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3)病因治疗:选用利巴韦林等。
重症病例治疗(1)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①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②控制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脱水,剂量每次0.5-1.0g/kg,Q4h-Q8h,根据病情调整给药时间和......并且,要搞好室内卫生,保持家居环境的干净,室内要注意通风,勤洗勤晒衣服被子。
每天都要对儿童的玩具和个人的餐具以及打扫卫生用的工具进行一轮清洗和消毒,避免滋生病菌。
当儿童表现出手足口病的疑似症状时,要马上到医院进行诊治,并且暂时不要让儿童接触其他人,对其穿过的衣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一次消毒。
如果是病症较轻的患儿,不需要进行住院,比较适宜在家里进行治疗和休息。
当家长带领儿童外出时,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幼儿园、小学等等儿童密集的地方应特别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加强对儿童和工作人员的教导。
手足口病诊治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病。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一、流行概况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 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我国台湾、天津、山东均曾发生手足口病流行。
二、病原学20多种肠道病毒可致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等型,B组的2、3、4等型。
埃可病毒4、6、9、11等型。
肠道病毒71型(分为A、B、C 3 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C2、C3、C4亚型)等。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耐酸,在PH3.5仍然稳定。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
对乙醚有抵抗力,20%乙醚、4℃作用18h,仍保留感染性(病毒结构中不含脂质)。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能使其灭活。
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病毒特征属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无外壳、正20面体、直径20-30nm、单链RNA 三、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流行间歇和非流行期: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四、传播途径粪-口消化道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经水或食物传播?五、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患者主要为儿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85%~95%六、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季节分布:四季均可发病,冬季发病较少见,夏秋季多见;流行方式: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七、EV71致病机理EV71病毒主要是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
该病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流行,对于0-5岁幼儿来说,容易感染。
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我在本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治疗方案1. 病情轻微时的治疗: 病情轻微时,主要是进行辅助治疗,如保持患者室内空气流通,杜绝对空气中的病毒的传播,适当使用温水、温凉开水或糖水来口服,防止患者发生脱水。
同时要避免患者感冒,减轻症状。
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在一周内自愈。
2. 病情严重时的治疗: 当病情较为严重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中成药。
抗病毒药物一般为瑞德西韦、阿昔洛韦、洛匹那韦等。
中成药多以清热解毒、润燥止痛为主,如银翘解毒片,连花清瘟、麻黄扁豆汤等。
3. 对于皮疹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局部护理,如擦上消炎药点霜和使用去痒药水,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同时要做好休息,增强体内免疫力,加强营养。
二、预防措施1.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多喝白开水或蜜水,避免输入过多的垃圾食品,增加日常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改善孩子体质,增强免疫能力。
2. 食品烹饪卫生,家长应严格遵守食品烹饪卫生规范,并严格检查购买食品的卫生标准和检疫证明,避免家庭内食品交叉污染。
3. 保持室内环境清新,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要注意定期清洁家具、织物和家庭用品。
4. 洗手频繁,避免与其他感染小儿接触,增强个人卫生意识。
儿童应常洗手,重点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地面物品后,应及时清洗手部,避免病毒通过手部传播。
5. 定期检查儿童身体状况,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孩子有不适的感觉,如发烧、咳嗽、呕吐、口疮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进行专科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家长应及时进行预防,并注重儿童个人卫生,并应根据宝宝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次宣传和推广相关的疾病预防措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并减少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2篇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儿童。
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手脚出现疱疹等。
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特效药,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一、控制症状
1. 饮食调理。
手足口病患者口腔溃疡会引起口腔疼痛,
饮食会受到影响。
建议患者以软食、流质饮食为主,避免进食酸性、辛辣食物。
2. 控制体温。
手足口病患者常伴有发热,建议及时服用
退烧药物,注意不要过度服药。
3. 清洁口腔。
手足口病患者口腔溃疡容易感染,建议患
者勤刷牙、漱口,用温盐水或者酒精棉球消毒口腔。
4. 缓解疼痛。
手足口病患者大多伴有全身不适、头痛、
肌肉疼痛等症状。
建议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以缓解疼痛。
二、预防并发症
手足口病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肺炎等,需要注意预防。
1. 加强营养。
手足口病患者身体会产生免疫力的下降,
加强营养可以提高免疫力。
2. 保持室内清洁。
手足口病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保持室
内清洁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 避免过度劳累。
手足口病患者身体很虚弱,过度劳累
会让免疫力下降,容易并发症。
4. 隔离患者。
手足口病是属于传染病,患者需要隔离,
以防传染给他人。
总之,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清洁口腔、控制体温、注意休息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和口蹄病的诊治常规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主要发生于儿童的一种疱疹性病毒性传染病。
传染性较强,常在托幼机构中发生小流行,成人也可以发病,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Ais,也可由柯萨奇A;、A₁g引起。
【主诉】患者常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还可有流涎、拒食、烦躁等表现。
【临床特点】1.主要症状(1)口腔的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很快破溃成浅溃疡,周围绕以红晕。
(2)掌跖及足跟侧缘小水疱,周围有红晕。
此外,皮疹也可累及臀部、膝部、甚至全身。
2.次要症状好发于婴儿,潜伏期3~5日,可有食欲减退、低热、头痛等前驱症状。
3.误诊分析应与疱疹性咽峡炎相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局限于口腔内水疱、溃疡,手足、臀部无皮疹。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示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分类淋巴细胞增多。
【治疗要点】(一)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支持治疗。
(二)具体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10~15mg/(kg·d),分2次缓慢静脉滴注;板蓝根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抗病毒口服液10ml,每日3次,口服等。
2.发热时,首先宜用物理降温,高热时可酌用退热剂。
3.如果口腔溃疡严重,患儿进食少,要加强补液,支持治疗。
4.口腔溃疡可用淡盐水漱口,掌跖等部位皮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三)治疗注意事项1.该病易于在幼儿园中流行,一旦发现要注意隔离,并注意环境、用品消毒等。
2.要防止患儿脱水,加强支持治疗。
二、口蹄病口蹄病又称阿夫他热,是一种侵犯牛、羊、猪等有蹄类家畜的病毒性烈性传染病。
对家畜危害甚大。
偶尔传染给人,使人发病。
【主诉】患者皮肤先出现红点、继生水疱,水疱破裂后成溃疡、结痂后痊愈,有时伴有发热、头痛、四肢痛、眩晕、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
【临床特点】(一)临床症状1.潜伏期人的潜伏期为2~6日,人体发病过程和易感动物十分相似,表现为体温升高,口腔发热、口干、口腔黏膜潮红,出现水疱。
手足部位的皮肤亦出现水疱。
手足口病初期怎样治疗(方法)手足口病是很多的5岁以下的孩子会出现的一个病症的,那么手足口病初期怎样治疗?下面给大家带来手足口病初期怎样治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手足口病初期怎样治疗1.药物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柯萨奇病毒或者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
可以通过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来进行治疗,比较常用的有复方大青叶颗粒、金银花颗粒等中成药物,也可以服用利巴韦林颗粒、奥司他韦等西药抗病毒的药物。
如果患者有频繁的呕吐,可以适当给患者服用止吐的药物,比如大青叶、金银花等,可以清热解毒。
同时要注意增强营养补充,防止患者频繁呕吐出现体液丢失。
建议患者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
2.物理治理:如果患者有发热,需要及时测量体温,若患者的体温不超过38.5℃,尽量物理降温,多喝水、贴退热贴、温水擦拭患者的身体。
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8.5℃以上,可以口服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类的退烧药,比如小儿百服宁、加合百服宁、必理通等药物。
建议患者尽量饮食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手足口病治疗期间一定要保持身体卫生清洁,尽量避免与外界接触,患者用的炊具、玩具,要做好消毒工作,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饮食宜清淡。
第1页共3页手足口病都有什么症状手足口病的症状如下:1、疾病早期宝宝有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流鼻涕、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者头痛等,宝宝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烧,大部分是在38℃左右,低烧为主;2、宝宝手足口病可以出现手、足、口腔、臀部斑丘疹或者疱疹,皮疹的特点是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经过一周左右疱疹吸收;3、重症病例,孩子可能会出现高烧不退、精神差、嗜睡、易惊,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抽搐等,孩子还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还有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循环系统表现为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或降低等,对于重症病例都需要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一般几天能好1、轻微病症痊愈期手足口病极其轻微的患者大约5—7天就可以痊愈,而手足口病是种肌体自限病,一般都是轻微患者,依据临床病例看,基本从发病到出疹子算起,病愈时间基本在5—7天之间。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最快的速度根据病情轻重,做对这3步好得快!每年的春末夏初是都是手足口病高发的时候,小孩子得了这个病,家长都会很担心怎样才能快点好?但对于手足口病,我们应该采取先判断病情轻重,然后再对症治疗的方法来进行护理治疗才好得快。
一、第1步:判断病情轻重孩子手上、脚上、臀部起了疹子、口里有疱疹的病症,多半说明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此时作为家长,不要太过惊慌,临床上这种病,90%以上的患者都是病症轻微为主,不大严重,家长可根据以下方法先判断孩子病情轻重,再实施以下护理治疗措施。
如何初步判断手足口病病期轻重1、看是否有重症并发症表现(1)重症手足口病重症患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后的1—5天内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嗜睡、易惊、头痛、呕吐、惊厥、面色发白、心率增快或减慢等症状。
尤其是发高烧,温度超过38.5度的情况,很可能说明患者病情已经往重症方向发展了,家长需警惕。
(2)轻症若手足口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39°C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
发病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臀部和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等处会逐渐出现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发展为疱疹。
2、看患者精神状态好不好(1)重症若是手足口病患者表现出:精神差、嗜睡、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等,甚至面色苍灰、身体冒冷汗,看起来精神状态很不好的情况下,说明病症比较严重危险。
(2)轻症若是患仍然在家好好玩耍、有说有笑的,精神状态比较的情况下,说明病情并不严重。
3、看有无发热高低(1)重症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多是反复发烧,且发热温度高,持久不退,患者在这种长期高热状态下,很容易出现中枢神经并发症表现,引发脑膜炎、心肌炎等重症。
(2)轻症病症轻微的手足口病患者即使有发热情况,一般也比较容易退热,通常采取多喝水、给患者温水擦浴、敞开衣服、推拿退热的方法即可降温,不会反复发烧。
二、第2步:轻症患者——宜对症治疗如果家长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得出宝宝手足口病是属于轻微病症的,那宜采取对症护理治疗的方法来照顾患儿才好得快。
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而导致。
该病通常在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多见于幼儿园和学龄前儿童。
本文将对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以及诊疗规范进行探讨。
一、临床路径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潜伏期:通常为3-7天。
在这个阶段,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但已具有传染性。
2. 前驱期:持续1-2天,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喉咙痛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3. 手足口症状期:这个阶段持续3-7天。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炎症,患者可出现口腔疱疹、舌红、咽充血等症状。
同时,还会出现手部和足部疱疹、皮疹,以及发热等症状。
4. 恢复期:患者的发热和一些其他症状逐渐消退,通常需要7-10天康复。
二、诊疗规范针对手足口病的诊疗,我们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 早期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如持续高热、口腔粘膜炎症、手足疱疹等症状,结合病史和流行病学资料等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2. 辅助检查:常规的辅助检查包括咽拭子、血常规、病毒抗原检测等。
其中,病毒抗原检测是确诊手足口病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PCR 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
3. 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例如,对于发热患者,使用退热药物进行退热;对于口腔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局部麻醉剂或中药漱口液等缓解疼痛。
4. 防止并发症:手足口病的并发症较少,但仍需关注。
防止并发症的措施包括保持患者卧床休息、充足饮水、合理饮食、注意口腔卫生等。
5. 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手足口病属于法定传染病,任何医疗机构都有义务及时上报,以便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
6. 家庭隔离与幼儿园等场所防控:手足口病的传播容易造成群体感染,因此在疫情高发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同时加强幼儿园等场所的卫生防控工作,包括消毒、通风等。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的临床路径与诊疗规范是关键的治疗和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