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如何讲故事讲故事1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幼儿园教师如何讲故事《幼儿园教师如何讲故事》嘿,咱今儿就来说说幼儿园教师咋讲故事。
就拿我那次去幼儿园看到的一位老师来讲吧。
那天我一进教室,就看到小朋友们都乖乖地围坐在老师身边,小眼睛那叫一个亮闪闪的,充满了期待呢。
这位老师呀,先不慌不忙地清了清嗓子,然后神秘兮兮地拿出了一本绘本。
你瞧她呀,那表情可丰富了,就好像自己就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似的。
她开始讲了,声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着急,一会儿慢悠悠的,把小朋友们的情绪都给带起来了。
讲到小兔子跑的时候,她自己也在那儿假装跑,手还不停地挥着,小朋友们也跟着兴奋地舞动着小手。
当讲到大灰狼出现的时候,她的声音立马变得恶狠狠的,那模样,好像真有只大灰狼要扑过来一样,吓得几个胆小的小朋友都抱紧了旁边的小伙伴。
但她很快又用温柔的声音安慰起大家来,特别有耐心。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啊,她还会时不时地停下来,问小朋友们一些问题,比如“小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呀?”“你们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小朋友们就叽叽喳喳地开始发表自己的想法,那场面可热闹了。
她则微笑着倾听每一个小朋友的回答,不管说得多离谱,她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我觉得呀,幼儿园教师讲故事就得像这位老师这样。
首先呢,得有足够的激情和投入,让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故事里。
还有就是要会表演,把各种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的。
当然啦,还要和孩子们互动起来,让他们也参与到故事中去,这样他们才会更感兴趣呀。
咱想想哦,要是老师干巴巴地讲,小朋友们能喜欢听吗?肯定不能呀!所以呀,幼儿园教师讲故事可是一门大学问,得用心去琢磨,去实践,才能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快乐成长呀!这不就是咱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最重要的目的嘛。
幼儿园教师讲故事方案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讲故事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故事,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观念。
幼儿园教师在讲故事时,既要注重故事的选择,又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教师讲故事的方案,以提供给教师参考。
二、故事的选择幼儿园教师在讲故事时,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发展水平的故事。
故事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帮助幼儿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故事的内容应简单易懂,情节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兴趣。
此外,故事的长度也要适中,不宜过长过复杂。
故事的选择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主题和教学目标来确定。
三、讲故事的方式和方法1. 讲故事前的准备工作在讲故事之前,教师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故事进行仔细阅读,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熟悉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其次,要准备好讲故事所需要的道具和图片,以便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故事。
最后,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故事。
2. 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在讲故事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和方法:(1)声音的运用:讲故事时,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
可以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角色。
(2)肢体语言的运用: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如手势、表情和动作等,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可以用手指点画故事中的物体和情节,或者用动作来模拟故事中的场景和动作,让幼儿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
(3)交互式的讲述:在讲故事时,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通过提问、回答和讨论,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故事,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情感的引导:在讲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让幼儿在情感上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培养他们的情绪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故事的评价和反思在讲故事后,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故事的评价和反思,包括对幼儿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评估,对讲故事的方式和技巧的反思,以及对故事的效果和教育意义的评价等。
幼儿教师讲故事技巧幼儿教师是小朋友的启蒙老师,在幼儿园中,教师除了教授知识,还要进行育儿教育,培养孩子的心智发展。
而讲故事是幼儿园育儿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故事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到快乐,更能够让他们懂得爱与勇气等感性因素。
那么,如何在讲故事时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小朋友更好地接受呢?1. 明确故事的目的在讲故事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讲故事的目的。
故事一般分为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讲故事之前,要明确自己要讲的故事属于哪个方面,以及希望孩子通过故事能获得什么。
这有利于故事的选取与讲述。
2. 场景设置要生动小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因此要讲故事生动有趣,营造出场景,让孩子投入其中。
可以利用道具、音乐或者手势等方式增加讲述的生动性,让小朋友们像亲身经历一样地参与其中,感受故事。
3. 语言简单易懂在讲故事中,语言一定要简短清晰,易于听懂,这有助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集中精力听故事的内容。
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语言程度调整语言水平,选择生动形象的词汇,切勿使用过于艰深的语言。
4. 角色刻画要细致故事中的角色刻画,要做到细致入微,让角色形象化,以便于孩子们理解和接受。
可以描述角色的性格特征或者语言习惯等,这有助于孩子们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增加故事的传达力。
5. 启发思考和想象讲故事不仅要生动有趣,更要启发孩子们的思考和想象,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故事所蕴含的含义和寓意。
故事的价值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让孩子在参与故事讲述时能够发现其中的启示和意义。
总之,幼儿教师在讲故事时,应该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刻画细致的角色形象,融入启发性要求,借此引导孩子们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小朋友们在快乐中得到启迪,体验故事所带来的善意和美好。
幼儿园讲故事的教案幼儿园讲故事的教案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幼儿园讲故事的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讲故事的教案(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讲故事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体味故事寓意。
了解逐一牵制的关系。
2:初步了解被字句的特点,尝试使用被字句。
3:体会传统民间故事的趣味。
二:教学准备大书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1)回顾游戏:出示老虎棒子鸡虫子的卡片,与幼儿共同摆出四种事物互相制约的关系2)讨论:它们当中谁最强大?你觉得世界上最强大的是什么?3)出示封面,引出故事:这是一个老鼠嫁女儿的故事,老鼠爸爸想把女儿嫁给最强大的人,他会把女儿嫁给谁?2:建构故事遮挡大书,观察与讨论1)第1-3页讨论:老鼠女儿要出嫁了,它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老鼠爸爸满意前来提亲的人吗?他为什么要看书?猜猜他找到的最强大的人会是谁呢?2)第4-8页讨论:老鼠爸爸先后找到了谁?他们都有什么强大的本领?3)9-12页讨论:老鼠爸爸决定将女儿嫁给谁?确定女婿人选后发生了哪些事?总结:故事发生在哪里?主人公式谁?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老鼠爸爸是怎么选女婿的?故事的结局如何?3:阅读文本1)教师揭示大书文字,为幼儿完整示范朗读2)再次阅读大书文本,幼儿跟读,解释一些传统风俗,讨论重点动词的含义和运用3)幼儿听光盘跟读四:活动反思《老鼠嫁女儿》这则寓言以老鼠村长给女儿选女婿为线索,逐一展现了相互制约的种种事物,故事语言整齐,有句式重复,孩子们很喜欢,活动当中,孩子们表现出乐于表达的自己见解的好现象,在互相讨论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鼠村长的几次改变主意,孩子们通过观察画面,认真观察,学会提炼语言进行表达,在语言的概括性上在这本读本的学习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孩子爱说,会说,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孩子们喜欢这一读本作为切入点,提供各种平台,如:角色扮演区投放头饰,木偶,收集不同画风的读本让幼儿阅读,以点带面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园是孩子们最初接触故事的地方,故事给予他们想象力、语言表达和共情能力的培养。
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掌握一些讲故事的技巧,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以下是讲故事的关键技巧。
1.选择适龄的故事:幼儿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故事非常重要。
幼儿园教师可以选择简单易懂、内容生动有趣的故事,以便孩子们能够理解和产生兴趣。
2.创造生动的语言表达:幼儿园教师在讲故事时应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同时,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并帮助孩子们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3.利用多媒体资源:在现代教学环境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讲故事,例如图片、音频或视频。
这些资源可以直观地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孩子们的感受和理解。
4.创设情境: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房间布置、道具、音乐等手段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加投入到故事当中。
他们可以穿上角色扮演服装,与孩子们一起参与故事的演绎,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5.引导思考和讨论:故事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乐趣,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好机会。
幼儿园教师可以在讲完故事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道德、情感或现实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6.制作故事绘本: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故事绘本的方式来讲故事。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7.耐心倾听孩子们的故事:在幼儿园教师讲故事的同时,也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倾听和表达的机会。
教师可以邀请孩子们讲述自己编写的故事,或者根据故事图画进行自由创作。
这样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8.营造积极的氛围:故事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要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师可以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故事,通过表情和声音的变化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的热情和喜爱也会感染孩子们,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和参与度。
幼儿园教师讲故事十篇1.幼儿园教师讲故事篇一小猫跟着妈妈去小兔子家做客,兔子妈妈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来招待小猫,到了吃午饭的时间,猫妈妈和小猫被兔妈妈留下来一起吃午餐。
兔妈妈和猫妈妈进厨房忙活了半天,小猫看见桌子上的菜等不及的吃了起来,小猫在盘子里面夹来夹去,还挑三拣四的说:“这个太油,这个太淡,这个不好吃。
”一旁的小兔子生气的说:“小猫你怎么可以不等妈妈们就自己先吃了?这样是不礼貌的行为。
”小猫“哼”了一声,没有理睬小兔!小兔又说:“妈妈们辛苦做的食物是吃的,你怎么可以挑三拣四,妈妈们会伤心的,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小猫听了小兔子的话,觉得很羞愧,连忙跟妈妈和兔子妈妈道歉,妈妈们原谅了小猫。
故事点评:小朋友们,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的人,要懂得感恩别人对我们的好,懂得感恩也是一种对别人的爱,我们要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2.幼儿园教师讲故事篇二海海和洋洋,是袋鼠妈妈的一对小宝贝。
星期天,他们高高兴兴跟妈妈乘车去看姥姥。
刚上车时,车上人少,他们坐上了舒舒服服的座位。
跑过一程,车上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这时,羊公公、鸡婆婆也挤上了车,可早没座位了。
他们只好站着。
看着羊公公喜鸡婆婆站在身边,海海和洋洋心里好不自在。
他们想起幼儿园里鹿阿姨的话:“要尊敬师长,做好孩子!”海海和洋洋说着一哨一哨话,便离开座位,异口同声地说:“羊公公、鸡婆婆,你们请坐吧!”“不!这么挤,站都没法站,你们还小,会挤伤的,还是你们坐吧!”羊公公关心地说。
“羊公公,你们坐吧!”袋鼠妈妈一边招呼着羊公公和鸡婆婆,一边搂住海海和洋洋:“宝贝,来,到妈妈怀里来!”海海和洋洋,跳进妈妈胸前的大口袋里,再也挤不着了。
他们虽然看不见外面的好风光,可心里甜蜜蜜的。
听!羊公公、鸡婆婆正在夸他们是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呢!3.幼儿园教师讲故事篇三牛大叔在田地里辛勤耕耘了一整年,期待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
可是,当他看到自己种植的玉米倒在地上,玉米杆全部倒伏时,他感到十分沮丧,甚至在田地里哭泣。
幼儿小班讲故事教案8篇幼儿小班讲故事教案篇1活动目标1.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发言并表演.2.学说故事中的短句,模仿短句进行创编。
3.感受小动物的美好心灵,初步懂得与别人分享并表达感谢。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难点:模仿故事中的短句进行创编,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发言并表演。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认识故事中出现的动物,了解常见动物的叫声,有过表演的经历;教师熟悉故事内容。
物质准备:ppt 课件、香蕉、糖果、各种小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事香蕉,激发幼儿兴趣1、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你们喜欢吃香蕉吗?香蕉是什么味道的呀?2、师:看看这香蕉像什么呀?(月亮、小船、小桥、跷跷板……)二、出示课件,教师讲故事1、师:有一天,天气很好,小鸡出来玩,在草地上捡到一个大香蕉,它会怎么样那?我们来听听小鸡是怎么说的(课件中传出小鸡的声音:叽叽叽,好香啊,好甜啊,我请小鸭一起吃)小鸡要请谁和它一起吃香蕉呀?它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幼儿集体复述小鸡的话。
2、师:于是,小鸡就去找小鸭。
小鸡走过草地,爬过山坡,到了小河边,小鸭住在河对岸,小鸡过不了河,这可怎么办呐?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它想个好办法,怎么样过河那?(个别提问)3、师:我们来看看小鸡是怎么过河的那!小鸡把香蕉放在水里,成了一只香蕉船,小鸡坐着香蕉船,稳稳地过了河,走上岸,小鸡抱起香蕉船,送给小鸭一起吃。
小鸡请小鸭吃香蕉,小鸭心里觉得怎样?(高兴)高兴了会怎样叫?它会对小鸡说什么那?我们来听听小鸭是怎么说的(课件中传出小鸭的声音:嘎嘎嘎,小鸡小鸡你真好!)谁会说这句话?(个别提问)三、幼儿模仿短句进行创编并表演1、师:小鸡捡到了一只大香蕉,会请小鸭一起吃,那它还会请哪些小动物一起吃那?个别提问,请有答案的幼儿模仿自己想到的动物的叫声,并学说短句。
2、部分幼儿戴头饰表演四、活动结束,集体分享糖果1、师:小朋友们要是有好吃的想请谁一起吃啊?为什么?(个别提问)2、师: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幼儿园讲故事教案【15篇】幼儿园讲故事的教案【篇1】活动目标:1、能安静的倾听故事,复述故事。
2、在理解的基础上,懂得爱干净才能让人喜欢。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小猪、小白兔和小白鹅手偶。
2、材料配套: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小猪变干净了》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手偶,引出活动。
教师引出故事名,并逐一出示小动物手偶。
2、教师边操作手偶边讲故事,请幼儿带着问题欣赏故事。
3、用提问的方式帮忙幼儿回忆和理解故事资料。
组织幼儿讨论:小猪原先是不是干干净净的?小猪为什么变干净了?4、教师操作手偶,引导幼儿学习对话。
设计提问:引导幼儿复述对话。
(1)小猪怎样对小白兔说的?小白兔又是怎样回答小猪的?(2)小猪怎样对小白鹅说的?小白鹅又是怎样回答小猪的?(3)最后小白鹅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小猪洗干净后小白鹅说了什么?最后它们做什么了?请幼儿戴上手偶分主角学说对话。
5、幼儿边看教育挂图边复述故事。
活动推荐:1、区域活动:在表演区带给头饰让幼儿进行表演;在美工区带给绘画材料画小猪。
2、生活活动: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要爱干净、讲卫生。
3、家园共育:在家培养幼儿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
幼儿园讲故事的教案【篇2】《聪明的小鸭子》【活动设计】这是选自20__年《幼教博览》第六期中的一篇故事,看完这篇故事后,我就在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困难时,往往手足无措,不会积极主动去想办法解决。
我设计这个活动旨在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幼儿懂得遇到危险、困难时不哭闹、不慌张,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明白懂得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哭叫,不慌张,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2、丰富词汇:冲、抓、游、跺脚、扑通。
3、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大胆讲述故事。
【活动准备】故事VCD《聪明的小鸭子》录音机《数鸭子》磁带字卡片。
【活动过程】一、听音乐,激发幼儿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故事的技巧幼儿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幼儿的认识也是感性的,所以我们讲故事要借助于其他的介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加深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
这样才会使我们讲的故事受到孩子的欢迎,从而达到故事的教育效果。
1、语言是讲故事的第一基础。
讲故事语言要生动形象,不同的角色,语气语调要富于变化,要善于运用象声词,拟声词。
比如小猫的叫声是非常温柔可爱的“喵喵”声,老虎的吼声则十分凶狠。
必要时还要扩充故事中角色的对白,添加角色的对话,使故事显得更真实。
在适当的地方可以进行语言的重复,特别是重要,精彩部分的重复。
另外,故事的开始和结束也可以用特殊的语言来表示,比如用神秘的语言来导入,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产生认真听故事的欲望。
2、老师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神态语言和肢体语言帮助幼儿完成对故事的表达。
尤其是经常用手势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如用一只手做孔雀,用两只手表演狐狸等。
运用手势能有效地提高故事教学的效果。
手势具有形象性,动态性,表演性,象征性等特点,他能从视觉角度增加动态,使角色和情节在幼儿眼前活起来。
从而促使幼儿展开积极的形象思维。
而表情和眼神,则会是幼儿更准确的把握故事中角色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3、还可以借助图画,手偶,头饰来完成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特别是在观察图画时,要引导让孩子学会细心观查,有顺序地观察,尤其是对细节的观察。
比如故事角色的表情,动作,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等。
有一个绘本故事叫《小熊裁缝》,为了体现小熊帮大象做出一件衣服多么不容易,在主题图面的背后一直出现着一本日期变换的小日历,小朋友可以根据日历上的数字变化猜测到小熊做这件衣服花了很长时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象的衣服很大。
幼儿通过对图画的观察,作出判断,进行合理想象,构思故事,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讲故事时要合理停顿。
在故事讲述中间,做有意义的暂时停顿、中断,我们称之为“关键中断法”。
幼儿园讲故事教案大全教案1:《小兔子乖乖》故事背景:这是一个关于小兔子学习乖巧的故事,通过小兔子的努力和勇气,教会幼儿学会乖巧听话。
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2.引导幼儿学会乖巧听话,尊重他人。
3.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讲解,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故事书《小兔子乖乖》2.小兔子的剪纸玩偶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拿着小兔子的剪纸玩偶走进教室,并且带着羊羊的声音问:“大家猜猜我手上的是什么?”引导幼儿讨论并猜测。
故事讲解:1.教师打开故事书,通过插图逐页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体会故事的内容和情感。
2.教师在关键点停顿,提问:“小兔子为什么要乖乖听话?”“小兔子的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故事表演:1.教师将小兔子的剪纸玩偶发给幼儿,带领幼儿一起学唱歌曲《小兔子乖乖》。
2.教师给幼儿们分发一些小纸条,请他们在纸条上写下“乖乖听话”,然后把纸条放进小兔子的围裙口袋里。
小结:教师与幼儿共同回顾故事内容和教学目标,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
教案2:《小猪佩奇去旅行》故事背景:小猪佩奇和她的家人一起外出旅行,故事中通过描述他们的旅行经历,带领幼儿了解外出旅行的乐趣和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2.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讲解,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
3.引导幼儿学会礼貌用语和沟通技巧。
教学准备:1.故事书《小猪佩奇去旅行》2.小猪佩奇的玩偶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拿着小猪佩奇的玩偶走进教室,并且带着小猪佩奇的声音问:“大家好,我是小猪佩奇,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旅行!”引导幼儿兴奋讨论。
故事讲解:1.教师打开故事书,通过插图逐页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体会故事的内容和情感。
2.教师在关键点停顿,提问:“小猪佩奇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去旅行?”“小猪佩奇在旅行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故事表演:1.教师将小猪佩奇的玩偶发给幼儿,带领幼儿一起模仿小猪佩奇的声音说出一些礼貌用语,如“你好”、“谢谢”、“再见”等。
幼儿园老师的讲故事技巧分享幼儿园老师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如何通过故事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念,是幼儿园教师需要掌握的技巧之一。
以下是我分享的幼儿园老师讲故事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准备好故事讲述前的意识调整1.确认自己的故事选好了。
选择好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容易接受,而且比较有教育意义。
2. 了解自己要讲的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要多次阅读自己要讲的故事,了解故事的情节框架、主要人物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信息。
3.掌握讲故事的技巧。
讲故事的技巧不仅包括语言准确、形象生动,还要注意言语语调、表情神态、声音节奏等方面的表达。
4.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讲故事之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讲故事时的技巧1. 开场白的魅力。
在讲故事之前,老师可以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幽默的开场白、互动式的讨论,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境。
2. 控制节奏。
讲故事时,老师要注意场景转换和节奏掌握,尽量让故事情节连贯有序、步步紧扣,避免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快速转换和剧情不合理而感到无法适应。
3. 言语表达和声音调节。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呈现的语言要清晰、准确、富有表情,声音也要注意抑扬顿挫,切换声音语调来表现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4. 互动式讲述。
可以通过现场配乐、色彩渲染等手段增加故事的趣味和生动性,或是适当地增加魔术表演等节目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达到互动式讲述的效果。
5. 表情、动作表现。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度的表情和动作表演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特征和情感变化。
这些表现可以妆点故事,增强故事的趣味和活力。
6. 多感官参与。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孩子们多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创造特殊环境氛围、感官刺激的手段来增加孩子们的参与性和听故事的兴趣。
7. 重点强化。
在故事讲述结束时,老师要总结故事的主旨和教育意义,在重点强化故事中的教育内容和价值观。
幼儿园教师如何开展讲故事活动活动目的讲故事活动是幼儿园教师常见且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
通过讲故事,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集中注意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播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本文将介绍如何开展讲故事活动。
活动准备在开展讲故事活动前,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选择故事、准备故事道具和素材、熟悉故事情节、设计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等。
1. 选择故事选择故事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筛选。
可以选择富有想象力、情节生动有趣的故事,同时要注意故事内容的正面教育意义。
2. 准备故事道具和素材根据故事情节需要,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道具和素材。
例如,用可爱的玩具代表故事角色,或制作一些图片、绘本、手偶等。
3. 熟悉故事情节教师在讲故事之前,要对故事情节进行充分的研究和理解,确保自己能够清晰、连贯地讲述故事。
同时,可以为故事配上一些声音效果或音乐,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4. 设计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活动流程,确保活动的连贯性和参与度。
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一些问题或小任务,引导幼儿参与互动。
此外,还要注意控制讲故事的时间,不宜过长。
活动开展讲故事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引入、讲述、互动和总结等阶段。
1. 引入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入活动或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打开他们的想象之门。
例如,可以用道具或图片让幼儿猜猜故事的主题或内容,或让他们说一些与故事相关的经历。
2. 讲述教师在讲述故事时,既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又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呼吸控制和语速的变化,以及肢体语言的应用。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激发幼儿的听故事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3. 互动为了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在讲故事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或小任务,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教师可以问一些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或要求幼儿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故事。
4. 总结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小结时间,让幼儿回顾和总结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故事中的感悟。
幼儿教师讲故事注意事项
幼儿教师讲故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通过故事,幼儿能够获取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语言能力,并培养想象力。
以下是一些幼儿教师讲故事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语言简单生动:幼儿的语言理解水平有限,故事中的语言应简单生动,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宜过于复杂或抽象。
声音抑扬顿挫教师讲故事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使故事更有趣味性。
适时变换音调,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互动参与:通过提问、鼓励幼儿表达观点、参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增加互动性,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想象力。
图画辅助:利用图画或教具辅助讲故事,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提高视觉认知。
注意情感表达:在讲述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表达故事中的情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选择适龄故事: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故事,既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又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
重视道德教育:故事中可以融入一些简单的道德教育元素,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注意时间掌控: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故事的时间宜短不宜长,以确保幼儿能够专注聆听。
尊重个体差异:不同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教
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幼儿的反馈,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度调整。
建立故事时间:在教学日程中建立固定的故事时间,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听故事的习惯,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遵循这些注意事项,幼儿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讲故事活动,创造出一个有趣、富有教育性的学习环境。
幼儿讲故事的教案5篇幼儿讲故事的教案篇1活动目标:1、仔细观看图片,理解故事的内容。
2、大胆想象并叙述故事内容。
3、愿意参加集体嬉戏。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加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想与想象。
活动预备:1、幼儿在活动前对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有所了解。
2、《粽子里的故事》ppt活动重难点:1、重点:通过观看小动物们的动作、表情,大胆猜想故事内容。
2、难点:在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活动过程:一、谜语导入,引出主题。
1、谜语:三角四楞长,珍宝里面藏,要吃珍宝肉,解带脱衣裳。
提问:猜猜是什么食物?小朋友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节日我们要吃粽子?(端午节)你喜爱吃什么味道的粽子?2、师:今日教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关于粽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粽子里面包的和你们吃过的都不一样,那它包着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图书、听故事吧,答案就在故事里。
3、教师出示ppt1,引导幼儿熟悉故事题目《粽子里的故事》。
二、出示图片,幼儿观看图片内容,大胆叙述故事情节。
1、出示ppt2,师:老奶奶的肚子里装满了故事,她的故事可多啦!大家都喜爱听她的故事。
提问: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老奶奶讲故事啦?(小松鼠、小狐狸、小兔子、小猴子、小鸟)这么好听的故事,大家听的怎么样?(仔细、用心致志)2、出示ppt3,提问:⑴老奶奶生了一场大病以后,不能大声讲话了,大家再也听不到好听的故事了。
老奶奶很焦急,那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鼓舞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⑵师:小朋友们帮老奶奶想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来看看老奶奶她是怎么做的呢。
3、出示ppt4,提问:⑵上有哪些东西?(粽子叶、糯米)⑵老奶奶在干什么?(包粽子)她的表情是怎样的?⑶教师小结:原来,老奶奶她有一个心愿,就是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出好多的故事。
4、出示ppt5、5、老奶奶把粽子做好了,谁会来吃呢?6、提问:⑴ppt5:谁来了?(小松鼠)吱吱吱,吱吱吱,来了一只小松鼠。
幼儿教师如何讲好故事一、导入故事情节在给幼儿讲故事时,首先需要创设一个适合的故事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快速进入故事情节中。
可以通过适当的道具、音乐、灯光等来营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氛围。
同时,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段的故事,如经典的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产生共鸣。
二、介绍故事角色在讲故事之前,先向孩子们介绍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让孩子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可以通过简单的描述、绘画或者玩具来展示角色形象,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角色。
同时,在介绍角色时,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出自己的角色形象,为后续的故事情节打下基础。
三、展开故事情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可以通过适当的动作、表情、声音等来表现故事情节,让孩子们更加投入。
同时,在讲故事时,也可以适当地提问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这个故事里面有哪些主要角色?”“他们做了什么事情?”等,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四、讲述故事重点和难点在讲故事时,需要注意故事的重点和难点,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
可以通过适当的讲解和演示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中的难点和重点。
同时,在讲故事时,也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实例或者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五、引导孩子们思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们思考一些问题,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和分享来加深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故事主题和价值观在讲完故事后,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和评价,让孩子们明确故事的主题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分析角色行为以及探讨故事主题等方式来进行总结评价。
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们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浅谈如何更好的给幼儿讲故事
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众多的小听众,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就喜欢听故事,总爱缠着我给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
”其实这是件很好的事情,因为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在幼儿园里,如果老师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经常讲给幼儿听,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
通过讲故事,能使幼儿学习语言,能向幼儿传授知识,还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有的教师讲故事幼儿爱听,有的教师讲故事幼儿不爱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呀,给幼儿讲故事也是一门有讲究的学问。
讲故事有什么诀窍呢?不外乎如何选材、如何讲述、如何启迪。
一是选择好的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
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
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期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
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
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
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
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有些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二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定会兴味索然。
首先应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个什么问题让孩子回答,等等。
讲故事时应该注意:①态度要和蔼可亲,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或情景导入等等,以引起幼儿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
②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
而且要有对象感,讲故事时,要时时想着他们,看着他们,注意他们的反应。
③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重点的地方要突出。
④要有动作,有表情、多借助图片、实物等直观手段。
要想把故事讲活,不但要有喜怒哀乐的变化,有高潮,有起伏有高潮,而且应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在讲故事的语言技巧方面要注意适合孩子的口味。
例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
我们在讲时可以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玩吧。
”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
”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
此外,对故事进行形象化加工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象声词:如:水哗哗地流,风呼呼地刮,小鸟吱吱喳喳地叫,大雪扑啦扑啦地下,等等。
这样可以使你讲的故事活起来,动起来。
三要善于启迪
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
比如在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
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儿
子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就让小歌德去想象。
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
歌德超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有时也可以让幼儿改变故事的结尾,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机会,例如我们在讲完《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狐狸骗了乌鸦的大肥肉,乌鸦用什么办法才能夺回来呢?这一下就打开了孩子思维的闸门。
有的会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大肥肉的时候,乌鸦一下子飞过来,用尖嘴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痛得‘哎呀’一声,肉就从嘴里掉下来了。
”有的会说:“乌鸦‘哇’地一叫,喊来一群小蜜蜂,把狐狸蜇得满脸大疙瘩,肉就夺回来了。
”有的还想出了一条“巧计”:乌鸦看到狐狸将肉衔到嘴里,就对狐狸说:“这块肉是有毒的!”我正想把它扔到大海里去呢!乌鸦等狐狸开口说话时,就乘机把肉抢回来。
看!孩子们的思维多么活跃,想象力多么丰富!这种改变故事的方法和“听讲――思考――讲述”的过程,不仅可让幼儿在飞驰的想象中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和变通思维的能力。
另外,有些故事不是讲一遍就完了,隔些日子还应当复习一下,并讲出新意,加深幼儿的印象。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
比如:我们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可以试着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话,用轻快活泼的声
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景。
听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后,让小朋友复述老牛和小松鼠分别是怎样描述河水的,最后小马过河了吗?《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讲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后,你可问孩子:“孔融把大梨送给了谁?”“孔融自己吃了个什么样的梨?”……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讲完一个故事时,可将故事中生动、有趣、可游戏的情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成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语言。
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机会,有意识在运用故事中的词汇,比如“小猫钓鱼”中的词语“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等,使幼儿逐渐掌握它。
或有意识地提及故事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例如“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和森林里的许多动物的热情善良的优秀品质等等,让幼儿去学习,以便更好地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讲故事的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要多学、多练,一定能掌握,久练久熟,熟能生巧。
讲好故事应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基本功,愿每一位老师都乐于为孩子们讲故事,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充分发挥出故事应有的魅力,为陶冶孩子的情操和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