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伤1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137
训练伤的分类训练伤分类的方法很多,这里进行了分类:1、按损伤的性质分:可区分为骨折,脱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包括关节韧带、肌肉和肌腱扭伤、撕裂和拉伤等),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如擦伤,刺伤等)。
其中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最为常见。
2、按损伤的缓急分:可区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
急性损伤都是一次性外伤所致。
慢性损伤的产生,一是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为慢性,二是由于局部训练过度逐渐发生,如骨膜炎、腰肌劳损,膑骨劳损等,慢性损伤在运动中较为常见。
(二)训练伤的产生及原因从解剖学的角度,人体结构存在某些弱点:如腰部负担重,保护相对少,肌肉的活动复杂。
膝关节杠杆长,保护好,屈时关节不稳定。
踝关节,外踝长、内踝短,外踝的韧带较薄弱,内翻肌群的力量较外翻肌群的力量大。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弱点关不表现出来,但这些弱点与动作结合时,就会成为损伤的因素,就很容易使战士在运动中受伤。
而且小伤小病往往不会引起重视,带伤坚持锻炼,而导致损伤发生,不易恢复,不易治疗。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部队训练中常发生的疲劳性骨膜炎:在部队体能训练中,下肢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其中,踝部、小腿部、膝部的发生率最高。
踝部损伤多为踝关节扭伤,小腿部多为胫骨疲劳性骨膜炎,膝部主要是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这些损伤与本项目特点有关。
这里主要对疲劳性骨膜炎做以深入的研究,现在体能训练对于战士们跑、跳、攀、爬、撑等运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体能能项目难度大,其技术环节一般不易把握。
掌握的专项技术训练不够,动作要领就掌握不好,易出现错误的技术动作,违背身体结构、机能特点和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原理,容易造成损伤。
如在训练400障碍时从高板跳台、高板墻上跳下时,小腿承受过度压迫,组织结构得不到缓冲,就容易发生足跟骨痛,小腿胫前骨膜炎。
那么疲劳性骨膜炎是好何产生的呢?疲劳性骨膜炎的产生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过多踏跳和后蹬跑,使小腿的屈拇(趾)肌群和胫后肌不断收缩、刺激和牵扯;其骨的附着部分,使该处骨膜和骨质的正常连系遭到破坏;另一种是由于身体在跑和跳的活动中,身体的重力和支撑面(或地面)相互之间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小腿和尺骨,使该部产生的应力受到改变或破坏。
训练伤的防治措施军队的训练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官兵们缺乏防护意识,对训练伤的认识不够,防护措施没有得到落实,组织训练方法不科学,心理素质欠佳等因素,容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
训练伤不仅会影响正常的训练,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终身残疾。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训练伤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根据《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WSB38-2001),军事训练伤是指军事训练直接导致参训人员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
训练伤包括五大类: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器官损伤、特殊环境训练损伤和其他损伤。
其中,软组织损伤包括擦伤、挫伤、撕裂伤、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腱炎和腱鞘炎、肌纤维组织炎、滑囊炎、创伤性滑膜炎等。
骨与关节损伤包括急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关节扭伤、关节脱位等。
器官损伤包括颅脑、耳鼻喉、眼部、口腔、胸部器官、腹部器官、泌尿生殖器官等;特殊环境训练损伤包括中暑、冻伤、急性高原病、爆震性耳聋等;其他损伤包括化学中毒、烧烫伤、咬螫伤等。
训练伤按照伤势分类有轻伤、中等伤和重伤。
二、常见的训练伤症状轻伤是指组织器官结构受到轻度的损害或部分功能障碍,无生命危险,愈后对人体健康无明显影响。
轻伤的例子包括局部皮肤与软组织挫伤、撕裂伤,失血量小于20%的关节扭伤和关节脱位,肌腱和韧带撕裂伤,单纯肋骨骨折,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内脏器官轻度损伤等。
轻伤可以进行常规处理。
中等伤是指组织器官结构受到较大损害或有较严重的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生命危险,愈后对人体健康有一定伤害。
中等伤的例子包括广泛的皮肤及软组织挫裂伤,失血量20%~40%的关节或软骨广泛损伤,多根肋骨骨折伴随血气胸,四肢骨折不伴主要血管损伤或严重组织缺损,肢体挤压伤,内脏器官中度损伤等。
中等伤需要优先进行处理。
重伤是指组织器官结构遭受严重损害,致肢体残废、丧失听觉、丧失视觉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有明显的内环境紊乱,有生命危险,愈后对人体健康有重大伤害。
一、预案背景随着军事训练的深入和复杂化,训练伤已成为影响官兵身体健康和训练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训练伤,提高部队整体战斗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降低训练伤发生率,确保官兵身体健康。
2. 提高官兵对训练伤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 建立健全训练伤处置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处置训练伤。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体官兵在军事训练、体能训练、战术训练等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训练伤。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训练伤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训练伤处置工作。
2. 设立训练伤处置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训练伤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
3. 各级卫生部门负责提供医疗支持,协助训练伤处置工作。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官兵对训练伤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严格执行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负荷。
3. 加强训练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确保训练环境安全。
4. 强化官兵体能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和抗伤能力。
5. 开展专项训练,提高官兵对训练伤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六、处置流程1. 事发报告:发现训练伤后,立即向训练伤处置小组报告,并采取初步处理措施。
2. 初步诊断:训练伤处置小组对伤员进行初步诊断,确定伤情及治疗原则。
3. 紧急处置:对严重伤情,立即进行紧急处置,如止血、固定、包扎等。
4. 转运治疗:根据伤情,将伤员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5. 康复治疗:根据伤情,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协助伤员恢复健康。
七、具体措施1. 伤情分类:根据伤情严重程度,将训练伤分为轻伤、中伤和重伤三类。
2. 轻伤处理:轻伤可由训练伤处置小组现场处理,如冷敷、热敷、按摩等。
3. 中伤处理:中伤需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并告知伤员家属。
4. 重伤处理:重伤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置,并尽快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抢救。
5. 随访复查:训练伤治愈后,进行随访复查,确保伤员恢复健康。
八、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训练伤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官兵应对训练伤的能力。
一、编制目的为保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提高训练伤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训练伤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单位所有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及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各类训练伤。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应急指挥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应急工作的全面领导。
2. 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的救治、转运和后续治疗工作。
3. 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伤员的初步处理和现场秩序维护。
4. 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筹备、运输和分配。
5. 信息宣传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上报和发布。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现场报告:发生训练伤事故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说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员情况等。
2. 现场救援:现场救援组应迅速到达现场,对伤员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止血、包扎、固定等,并维持现场秩序。
3. 医疗救护:医疗救护组应立即对伤员进行救治,根据伤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紧急手术、药物注射等。
4. 转运伤员:根据伤员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将伤员送往医院,确保伤员安全。
5. 信息上报:信息宣传组应将事故情况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并做好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
6. 后续处理: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部应组织相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应急处置措施1. 止血:对出血伤口进行压迫止血,必要时使用止血带。
2. 包扎:对伤口进行消毒后,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
3. 固定:对骨折或脱臼的伤员进行固定,防止伤情加重。
4. 止痛:根据伤员情况,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
5. 转运: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将伤员送往医院,确保伤员安全。
六、应急物资储备1. 急救药品:止血药、止痛药、消毒剂、抗生素等。
2. 急救器材:止血带、绷带、敷料、夹板、急救包等。
3. 交通工具:救护车、自行车等。
七、培训与演练1. 培训:定期对相关人员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训练伤预防一、训练伤的分类1、按损伤部位分:(1)骨与关节损伤。
(2)软组织损伤。
(3)下腰部损伤: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肌筋膜炎、腰椎问盘脱出症等。
(4)其它:肌腱炎、腱鞘炎、肌纤维织炎、滑囊及滑膜炎等损伤性炎症。
2、按损伤的缓急分:可区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
急性损伤都是一次性外伤所致。
慢性损伤的产生,一是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为慢性,二是由于局部训练过度逐渐发生,如骨膜炎、腰肌劳损,膑骨劳损等,慢性损伤在运动中较为常见。
3、按损伤程度分:(1)轻度损伤:有较轻功能障碍,需暂时减少患部活动。
(2)中度损伤:有明显功能障碍,需停止患部练。
(3)重度损伤:完全不能参训需住院治疗二、几种常见训练伤及处理1、肌肉酸痛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会使肌肉耗氧量增加.糖无氧代谢增加.肌肉内酸性代谢产品积累,肌细胞肿胀,导致肌肉内血液循环停滞。
从而发生肌肉酸痛。
严重时会影响一般的训练、执勤.甚至发生肌肉损伤。
紧急处理:训练后可洗热水浴,按摩肌肉丰富处。
可用热毛巾热敷。
擦些松节油,都可起到缓解和预防肌肉酸痛的目的。
2、抽筋抽筋,是指局部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迫收缩而不克不及主动放松引起的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现象。
紧急处理:一旦出现“抽筋”,不宜立刻牵引或按摩,应平卧或坐于温馨位置,缓慢牵引痉挛肌肉或做舒展运动,最好在别人帮助下轻缓牵引。
3、训练性晕厥训练性晕厥是指在军事训练中,由于大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短暂认识丧失,它极易造成参训者外伤,也是猝死的高危因素之一。
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乏力等,血压特别是收缩压下降是训练性晕厥的常见症状,而脉搏很少有变化。
紧急处理: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将其平卧,头部稍低并侧向一方,解开衣带,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下肢,自小腿向心脏方向作推摩和揉捏,冬天御寒保暖,夏天防暑通风。
重者立刻掐人中穴或让其闻氨水。
经过休息和处理,晕厥多可纠正,不留任何后遗症。
4、急性软组织损伤急性软组织损伤,多为拉伤或扭伤,损伤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局部肿痛,多数伤员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一、预案背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体育训练活动日益增多,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受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了保障运动员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训练伤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2. 降低训练伤事故的发生率。
3. 提高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 提高教练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案内容1. 预防措施(1)加强运动员安全教育,提高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2)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3)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和疲劳。
(4)定期对训练场地、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5)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密度。
2. 事故报告与处理(1)事故报告发生训练伤事故后,教练员、运动员和医务人员应立即向训练单位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训练伤事故报告表》。
(2)事故处理①轻度训练伤:由教练员、医务人员对运动员进行现场救治,并根据情况安排休息和恢复训练。
②中度训练伤:由教练员、医务人员对运动员进行现场救治,并通知家长和单位负责人,同时安排运动员休息和恢复训练。
③重度训练伤:由教练员、医务人员对运动员进行现场救治,并立即送医院救治,同时通知家长和单位负责人。
3. 应急处置(1)发生训练伤事故时,教练员、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①保持冷静,迅速评估伤情。
②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如止血、包扎、固定等。
③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二次伤害。
(2)在等待救援过程中,教练员、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伤员病情,及时调整救治措施。
四、预案实施与监督1. 各级训练单位应将本预案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2. 各级训练单位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预防和处理训练伤事故。
3. 对违反本预案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五、附则1. 本预案由训练单位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预案及措施,旨在保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降低训练伤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训练伤评分细则导言训练伤是指在体育训练或竞技运动中由过度训练、不当训练、力量过载等因素引起的身体损伤。
为了更好地评估训练伤的严重程度和指导康复治疗,制定一套科学的训练伤评分细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套常用的训练伤评分细则,包括评估指标和评分标准。
评估指标1.症状评估指标:–疼痛:评估疼痛的程度和位置。
–疲劳:评估疲劳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不适感:评估不适感的程度和类型。
2.运动功能评估指标:–运动能力:评估受伤部位的运动能力受限程度。
–功能恢复:评估受伤部位的功能恢复程度。
–平衡能力:评估受伤部位的平衡能力受损程度。
3.心理状态评估指标:–焦虑:评估患者焦虑的程度。
–抑郁:评估患者抑郁的程度。
–自尊心:评估患者自尊心的程度。
评分标准根据评估指标,制定以下评分标准:症状评分标准评分疼痛疲劳不适感0 无痛无疲劳无不适感1 轻微疼痛轻微疲劳轻微不适感2 中度疼痛中度疲劳中度不适感3 严重疼痛严重疲劳严重不适感运动功能评分标准评分运动能力功能恢复平衡能力0 完全恢复完全恢复完全恢复1 轻度受限轻度受限轻度受限2 中度受限中度受限中度受限3 严重受限严重受限严重受限心理状态评分标准评分焦虑抑郁自尊心0 无焦虑无抑郁高自尊心1 轻度焦虑轻度抑郁中等自尊心2 中度焦虑中度抑郁低自尊心3 严重焦虑严重抑郁极低自尊心总分计算将症状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相加,得出总分,总分越高表示训练伤越严重。
根据总分的高低,可以对训练伤进行分级,从而指导康复治疗和调整训练计划。
结论训练伤评分细则是一种科学、客观、可行的方法,可以帮助评估训练伤的严重程度,指导康复治疗和调整训练计划。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评分细则仅供参考,具体评分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制定和应用训练伤评分细则,可以更好地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避免训练伤的发生和恶化,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成绩。
同时,对于运动伤害的研究和预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