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究——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29.28 KB
- 文档页数:5
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究——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为学生深入文本铺路搭桥,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于此,本文从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及有效的德育渗透出发,并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及为例,结合课例片段,提出笔者对阅读教学中有效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指导方法的思考,以供相关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课例
【正文】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工作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在于于潜心育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如是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也。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统编版语文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指出,我们的语文课标提出了很鲜明的目标,就是要为我们的学生打好“三个基础”。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新标准(2011)》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而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则指出“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纵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里面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不仅具有学科的知识性,也有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奠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正值青春发育前期,对许多事物都逐渐开始有自己的认知与思考,正处于似懂非懂的年纪,亟须正确的思想道德、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在语文教学中,要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植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种子。
对于现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阅读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过度或没有给学生爱国主义的渗透;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目标不清晰;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方式以教师说教、学生讨论居多,“教化”味道太浓,流于形式。
如何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笔者观察课堂,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提出笔者对阅读教学中有效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指导方法的思考,以供相关教学工作者参考。
一、导入中渗透德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教学课堂的导入环节在一节课中历来在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们在设计导入环节时,也常常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以求在课堂的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导入环节,结合阅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寓德育于在课文学习之前就留在学生的心中。
师:诵读艾青的名句——我爱这土地,再请学生齐读。
师:两句诗你读过吗?在哪里读过?
生:有印象,是一个诗人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生:这文字背后,我读到的是诗人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师:心中有家国,情怀永不变。本单元将和同学们一起围绕“爱家爱国”的主题进行学习。 老师在导入时引入艾青的诗歌名句,直抒胸臆,感人肺腑。在深情地朗读之后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以此感受诗人艾青的一颗火热爱国心,也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强烈的爱,《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读艾青的名句,并与诗人艾青产生共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老师抓住课堂导入的爱国教育契机,叩开学生的心扉,化诗句为教材,从情出发、以情动情,这样,爱国情感的种子就会悄然播种在学生脑海里。
二、积累中渗透德育
中华文字一字一句总关情,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爱国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教师必须进入“角色”,沟通感情,引起师生感情的共振。教师对文本中一些优秀的语言片段除了引导学生感悟之外,还要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师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对接,有趣又有味。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文本与学生生活紧密衔接。
师:圆明园可真美啊!作者的激动兴奋,情不自禁地写道—(出示)漫步园内,——:流连其间,——。(生齐读)
师:这段话的语言运用别有一番意思,我读“漫步园内”——,你答:“流连其间”。
师:我读“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生答“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生循环交换对读两遍,学生越读越有兴致。
师:差不多都背会了吧?来,试试看!(生尝试背诵)
学生的朗读积累是文本中语言的输入,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更是学生对圆明园景物惊艳震撼的理解,是学生个性化情感的表达需要。师生对话似的朗读,不是老师生硬的点评,而是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从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呈现,我们看到了的是高效、有意义的语言积累。因为有了朗读做铺垫,化难为易,学生对圆明园美景的理解就更轻松了。执教者巧妙地把文本语言积累与德育渗透紧密结合,降低语言积累的坡度,让学生在一遍遍地对话朗读中感受圆明园及祖国山河的美丽。不仅体现了老师在朗读指导中的主导地位,还发挥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引导学生感受到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与美丽,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及自豪感。
三、语用中渗透德育
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需要将爱国主义融化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身为一线语文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并注意对其巧妙运用,从语用中将德育渗透其中。经过这样的紧密连接,帮助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感不断提升,进而使广大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功能,从而有效地在生活中运用语言,高质量的表达、沟通。在语文学习中,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在以下的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巧妙地把运用语言文字与德育相融合,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于无痕中萌发。
师:今天我们从课本的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一起来欣赏一下。(师播放视频)
师:现在这样的美景我们是再也不可能看到了,今天的圆明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种景象。(出示图片)曾经的殿堂呢?曾经的亭台楼阁呢?热闹的“买卖街”呢?
(生边看边摇头叹息)
师: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同学们能不能用上“没有……也没有……”来说一说现在的圆明园呢?
生:圆明园的现在,没有了气势恢宏的殿堂,也没有了造型别致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热闹的街市,也没有了村野山乡。
生:圆明园的现在,没有了安澜园,也没有了狮子林;没有了平湖秋月,也没有了雷峰夕照。 实录片段中,因为语境的加入,问题的导引,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对圆明园昔日繁华辉煌的骄傲与今日断垣残壁的惋惜,和德育就建立了联结。学生由课堂到生活,由圆明园的景物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既拉近了“学生——作者——文本”三者的关系,又拉近了“教师——学生”二者的关系,让爱国主义深入师生的心灵。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民族归属感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阅读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中的重要意义,加大课堂指导的力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快乐学习、根植家国情。在此基础上,我们老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多种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指导,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潜移默化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