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历史中考说明全面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509.50 KB
- 文档页数:8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 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A. 会制作玉器B. 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C. 主要种植粟D. 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工具都与纺织技术有关,由此可以推断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B项正确;出土骨器和石器并不代表半坡人会制作玉器和主要种植粟,更不能够能说明半坡人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排除ACD项。
江西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江西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历史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的变革,以及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形成。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的建立,汉朝的兴衰,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
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4. 隋唐时期: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以及科举制度的创立。
5. 宋元明清:宋朝的商业经济,元朝的民族政策,明清的中央集权加强,以及封建社会的衰落。
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
5.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以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
6.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2.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及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3. 近代化: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殖民扩张。
4. 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后果,以及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5. 冷战时期:冷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束,以及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学习方法与技巧- 重视历史时间线的梳理,通过时间线串联历史事件。
- 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 掌握历史概念和术语,能够准确运用于历史论述中。
- 结合江西地方特色,了解江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江西中考历史科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江西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大全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举足轻重。
而对于即将参加江西中考的学生来说,熟悉历年真题并进行解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属于红山文化的特点有:A. 炮制陶制品B. 平山文化C. 动物驯养D. 农业耕作答案:A解析: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以炮制精细的陶制品著称。
因此,答案选A项。
2. 下列选项中,与夏朝文化相关的是:A. 司法制度B. 科学技术C. 瀛洲D. 天命答案:C解析:夏朝出现的时候,据传说有人在瀛洲得道。
因此,答案选C项。
3.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主要是因为他怕:A. 公民起义B. 儒家思想影响C. 敌人入侵D. 洪水泛滥答案:B解析:秦始皇集权统治,他怕儒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会对他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答案选B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 请简述红山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红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之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红山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红山文化以其炮制精细的陶制品而闻名于世,这显示了人类对手工艺术的追求和创造力。
最后,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2. 请简单描述夏朝的社会结构。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夏朝的社会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层:贵族、平民和奴隶。
贵族是夏朝的执政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和财富,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
平民是普通人,他们在农田和手工业方面工作。
奴隶是最底层的阶层,他们没有个人自由,属于贵族的财产。
3. 请谈谈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事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焚书坑儒使得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经典失传,其中包括许多儒家经典,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2020·江西中考说明新变化(历史)
一、考试依据变化
2019年的中考说明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2020年中考说明未变,仍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版面未变
依然采用政史(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开卷考的形式,其中历史50分,占3面。
三、题型未变
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即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判断题,即判断有关史实或史论是否正确。
3 道综合题中,第 16 题和第 17 题为材料解析题,分值为“
4 分+6 分”或者“
5 分+5分”;第 18 题为综合探究题,分值为 10 分。
四、考试内容权重与2019年没有变化:
五、考试内容没有变化:
2020年中考历史考试内容较2019年中考历史考试内容没有变化。
六、样卷变化:
2020年中考历史样卷较2019年中考历史样卷没有变化。
1。
2020·江西中考说明新变化(历史)
一、考试依据变化
2019年的中考说明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2020年中考说明未变,仍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版面未变
依然采用政史(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开卷考的形式,其中历史50分,占3面。
三、题型未变
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即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判断题,即判断有关史实或史论是否正确。
3 道综合题中,第 16 题和第 17 题为材料解析题,分值为“
4 分+6 分”或者“
5 分+5分”;第 18 题为综合探究题,分值为 10 分。
四、考试内容权重与2019年没有变化:
五、考试内容没有变化:
2020年中考历史考试内容较2019年中考历史考试内容没有变化。
六、样卷变化:
2020年中考历史样卷较2019年中考历史样卷没有变化。
1。
2023江西中考历史总结一、考试概述2023年江西中考历史科目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与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
本次考试涵盖了从古代历史到现代历史的多个方面,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历史人物的了解以及历史变革的理解。
二、考试内容回顾本次历史考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历史在古代历史部分,重点考察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变,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特点以及周朝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形成。
2.世界古代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部分,主要考察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贡献,以及它们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近代史近代史部分主要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同时也涉及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现代史现代史部分主要考察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立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内容。
5.历史思维与方法在历史思维与方法部分,主要考察了历史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历史材料的辨析与评价等。
三、备考建议为了取得好的历史成绩,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备考策略: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时间复习。
可以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将复习内容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
2.重点突破根据历年考试的趋势和重点,找出重点知识点和题型,并着重加以复习和突破。
重点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他们的作用和影响。
3.多做题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是备考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做题,可以熟悉各种题型的要求,培养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同时也可以了解自己在不同考点上的掌握程度。
4.多彩的学习方式历史学习可以通过多样的方式进行,例如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
江西中考考纲解读(历史)江西中考历史学科《说明》是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的新要求编制的。
对《说明》进行研究解读,既能够对中考命题内容与要求有系统的认识与了解,将考点知识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以便学生和老师更好地应对中考,也能够使学生和老师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向社会发展。
考纲解读一、命题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的新要求。
考纲解读二、目标能力与要求(一)关于学生根据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明》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时代的新精神和新要求,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
(二)关于老师《说明》也相应地符合对教师“课程评价”的规定:“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消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三)知识能力级别要求说明1识记能够知道史实的基本情况,把握史实的内容,加以记忆。
如知道、了解、说出、列举、举例、复述、描述、识别、辨认等。
2理解能够把握史实的因果关系、性质、特征、意义、影响和史实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对所给史实进行解释、推断和区分等。
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推断等。
3运用运用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初步分析和综合历史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推广、论证及评述,完成历史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江西中考历史归纳知识点江西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史:1. 史前时期: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等史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
2. 夏、商、西周:掌握夏朝的建立、商朝的青铜文化、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3.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百家争鸣的哲学思想。
4. 秦汉:秦朝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开辟。
5.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两晋的兴衰、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6. 隋唐五代:隋朝的短命、唐朝的盛世、五代十国的动荡。
7. 宋元明清:宋朝的科技文化成就、元朝的辽阔疆域、明清的中央集权加强。
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3.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和失败原因。
4.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5.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6.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7.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的意义。
8.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新中国的成立。
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2.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3. 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4.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殖民主义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
5.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6. 冷战与国际关系:冷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冷战后的国际关系。
江西地方史:1. 江西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位。
2. 江西在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江西在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江西战场、江西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等。
结束语:通过对江西中考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而且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启示。
1.立足教材,紧扣课标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试卷立足教材,紧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例如选择题第1题,考察的是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这个知识点。
再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36页明确提出“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在2024年试卷第13题中得到体现,这道选择题梳理了教材知识点,要求学生提炼出学习主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o2.考察核心素养,提升文化自信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试卷体现了对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考察。
例如2023年、2024年连续出现的观点论述题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66-70页中,给出了多个样题、参考答案,并附有评分标准和试题说明。
预计此类题型可能会成为江西中考历史学科的常考题型。
2024年观点论述题从“中国名片”这个主题出发,综合考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同时通过中国名片的变迁,体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沧桑变化,提升文化自信。
3.考察地方专史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试卷注重对江西地方史的考察。
例如选择题第6题考察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汤显祖是江西抚州地区文化名片;选择题第10题考察的是江西民歌《请茶歌》,将跨学科融合与江西地方史结合起来,考察工农武装割据等知识要点。
同时也重点考察了中国古都河南洛阳。
综合题第21题以“宣传洛阳”为主题,串联了佛教传入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大运河、“丝路电商”等古今中外知识点,考察全面。
表一:2022、2023、2024年近三年江西卷中考选择题考点盘点题号2024年考点知识范围2023年考点知识范围2022年考点知识范围1甲骨文中国古代史河姆渡人中国古代史半坡人中国古代史2郡县制中国古代史东周商业活跃中国古代史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史3唐朝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史西汉盐铁专卖中国古代史商鞅变法中国古代史4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古代史蔡伦中国古代史推恩令中国古代史5宣政院中国古代史唐朝开放中国古代史《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史6汤显祖《牡丹亭》中国古代史《天工开物》中国古代史古代科技文化中国古代史7清朝人地矛盾中国古代史清朝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史郑和I、西洋中国古代史|8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科举制中国古代史19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虎门销烟中国近代史10工农武装割据中国近代史井冈山革命根中国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据地表一:2022、2023、2024年近三年江西卷中考选择题考点盘点题号2024年考点知识范围2023年考点知识范围2022年考点知识范围11团结抗日中国近代史七七事变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12三大战役中国近代史挺进大别山中国近代史红军纪律中国近代史1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中国现代史浦东开发区中国现代史土地改革中国现代史14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现代史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国现代史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现代史15希腊哲学世界古代史古罗马文明世界古代史金字塔世界古代史16中世纪大学世界古代史封君封臣 .制度世界古代史古巴比伦与拜占 庭相同点世界古代史1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现代史哥伦布世界近现代史共产党宣言世界近现代史18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世界近现代史近代科技艺术世界近现代史苏联农业集体化世界近现代史19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近现代史余粮征集制世界近现代史非暴力不合作世界近现代史20欧洲的联合-------------------世界近现代史雅尔塔会议世界近现代史—德国分裂- 一世界近现代史题目:9.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联代表越飞达成一项联合宣言: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有关放弃在华的特权与利益。
遂川历史教学教研群板块有调整内容有增删——2014年江西省历史中考说明全面解读文字部分说明了什么近几年,我省中考历史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对试卷结构、基本题型、权重比例、考试内容与要求等均逐年作出了部分调整。
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把中国古代史逐步纳入到中考考试内容,尽可能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进行全面评价;第二,改变以往我省中考试卷中三道综合题设置难易度上无梯度、形式上较单一重复、权重上无轻重主次的状况;第三,在使用2001年实验稿课标教材的条件下,力争在中考试题中逐步渗透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内容要求,以推动新课标在历史教学中得到贯彻执行。
可以这样说,过去及今后几年,是实验稿课标向2011版课标过渡时期,也是中考考试内容与要求逐步调整变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增强中考总复习的针对性。
与2013年相比,2014年中考的新动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各板块内容在中考试卷中的权重有变化具体变化如下表:从上表来看,各板块内容在中考中的权重变化应从两个层面来把握。
第一,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史的权重增加了2分,而世界史则相应减少了2分;第二,具体来说,中国近现代史权重不变,中国古代史增加了2分,世界古代史保留4分不变,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相应减少2分。
权重比例作出这个调整,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其一,中国史的内容分布在七、八年级两个学段,而世界史的内容只分布在九年级一个学段学习,从学段分布和内容比例来看,中国史都要多于世界史。
因此,中国史与世界史“平分天下”的局面必然要被打破,增加中国史的权重符合历史课程的“重中轻外”的特点;其二,从2013年开始,我省将中国古代史纳入中考,要求掌握其中17个考点。
2014年,我省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考点,既然所增加的考试内容与要求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那么,该部分的权重也自然要相应增加,前提是不改变“厚今薄古”的总体格局。
二、中国古代史的考查方式有变化2013年中考,中国古代史部分考查内容只出现在选择题中,而今年中考,不排除该部分内容出现在综合题中的可能性。
2013年《中考说明》明确中国古代史权重为6分,并特别强调选择题的“1~3题为中国古代史内容”,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代史相关试题只能出现在选择题中,而且是最前面的三道题,试题的难度也不可能太大。
降低中国古代史试题的难度主要考虑到2013年是我省把中国古代史纳入中考的第一年,一些老师和学生对于增加考试内容感觉很突然、很不适应,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适当降低中国古代史的考查要求,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师生顾虑和紧张。
但是,2014年中考面临的情况与去年完全不一样,师生对考查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早就有心理准备,对复习时间也作了统筹安排,因此,2014年《中考说明》就没有关于该部分内容通过哪种题型来考查的说明,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代史的8分有可能全部出现在选择题中,也有可能有2~4分出现在综合题中,当然,出现在综合题中的分数原则上不超过4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有变化(一)各板块考点及考点总数的变化具体见下表:从上表反映的情况来看,除世界现代史考点总数不变之外,其他各知识板块考点数均有变化,考点总数则减少了11个。
这些都说明2014年中考的考试内容与要求变化较大,是近几年变化较大的一次。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的变化与2013年相比,2014年中考的考试内容与要求变化较大,有些是纯新增考点,有些考点增加了部分内容,还有一些对学生所需达到的能力层次作了部分调整,当然,也删去了部分考点。
下面,我们在对比分析今年和去年《中考说明》的基础上,将其主要变化进行梳理,并罗列如下:1.新增了两个考点分别是“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和“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增加前者,主要考虑到该考点能够和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澎湖巡检司的设置、台湾府的设置、驻藏大臣的派遣等史实共同说明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
增加后者,主要希望通过该考点丰富一下对明朝的认识,知道明朝前期对外交往的积极与主动性,沿海倭患猖獗,导致政府实行海禁,中国逐渐与世界隔绝。
(元代宣政院、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斗争考点)2.部分考点部分内容与要求有所增补或修订(1)关于“三代更替”。
之前,只要求学生知道分封制的内容,修订后,要求通过分封制的内容来理解分封制的作用;(分封制的作用)(2)关于“春秋战国”。
之前,只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修订后,进而要求知道春秋战争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关于“三国鼎立”。
之前,只需了解三国鼎立的具体史实即可,修订后,要求知道赤壁之战,以此说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4)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之前,只需了解人口南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修订后,要求学习这个时期的历史先要弄清楚“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的过程;(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的过程)(5)关于“隋朝”。
之前,只需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和大运河的开凿,修订后,要求明确隋朝的统一,以此说明隋朝是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其统一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封建社会走向繁荣奠定了基础;(6)关于“唐朝”。
之前,只需知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修订后,在此基础上进而需要了解唐朝兴盛的原因;(7)关于“两宋”,之前。
只需知道“宋、辽、西夏、金”的并立,修订后,增加了“岳飞抗金、南宋偏安”等学习要求。
(8)关于“明清时期”。
之前要求通过“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修订后,明确指出要通过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在台湾建制、平定新疆叛乱后在新疆设立机构、在西藏建立册封制及派驻藏大臣”等史实,“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关于“抗美援朝”。
修订前,重点要求了解英雄人物事迹,并体会抗美援朝精神。
修订后,重点要求理解抗美援朝的正义性。
(10)关于“土地改革”。
之前只需“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以此“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修订后修改为“了解土地改革”,这意味着在学习本考点时,不仅要了解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还应该了解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
(11)关于“一五计划”。
之前,只需知道“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修订后指出应“了解一五计划”,这就包括一五计划出台的背景、主要任务、主要成就及意义等。
(12)关于“古代罗马”。
之前,只需知道“布匿战争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修订后,要求“知道罗马城邦、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及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抓住古罗马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来讲述其历史概貌。
3.部分考点进行了重新整合(1)关于“世界三大宗教”,修订之前是集中在一起作为一个考点提出考查要求,修订后,“三大宗教”分散在“古印度”“罗马教廷的地位”及“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三个点提出考查的要求。
(2)关于“拜占庭帝国”,不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提出来,但在讲述罗马的扩张及分裂时,必然要提到东罗马帝国。
因此,拜占庭帝国的考查要求应仅限于知道它由罗马帝国分裂而来、知道它大致的地理位置、知道它存在了一千多年即可。
(3)关于“亚历山大东征”,修订后将这一内容与古代雅典的知识体系整合到一块,这样就不再把“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单独作为一个学习主题来考查。
(4)不再把“工业革命”单独作为一个学习主题指出考查要求,将原工业革命的三个考点合并成:“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并将它归入“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这一学习主题中。
4.删除的考点及删除考点中的部分内容拿2014年《中考说明》与2013年对比,我们发现有些考点已经删去,还有一些考点删去了部分内容。
删去的内容包括:“詹天佑、侯德榜科技成就”“魏源、严复的思想”“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863’计划”“马可·波罗来华”“希波战争”“象形文字与楔形文字”“巴黎公社”“启蒙思想”“爱因斯坦”“攻克柏林战役”“科索沃战争”。
必须说明的是,2014年我省中考历史学科考试内容与要求作出这些调整并不是盲动的、随意的、无序的,而是立足长远,依计划、分年段、有步骤地调整与变化,其变化趋势是使我省中考越来越符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的评价要求。
因此,只要心中有课标,在实施历史课程的过程中自觉贯彻和落实课标的基本精神与要求,中考无论怎么变我们都能应对自如,考试内容与要求都了然于胸。
样卷部分说明了什么样卷都是根据当年《中考说明》命制的。
因此,其试卷结构、题型题量、权重比例、试题难度和区分度、试题风格等都最符合当年中考基本要求,与当年的中考题也最为吻合。
研究样卷样题,不仅能让我们准确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中考信息,而且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以增强考前适应性训练的针对性。
下面,我们就结合样卷,了解一下江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一、重基础、抓主干多年来,江西省中考试题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所选取的考查内容都是《考试说明》所规定要知道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线索等主干知识,考查的角度也是多立足宏观,考查学生对某人物或事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地位及作用等,试题粗放、大气,很少涉及历史知识的细枝末节。
例1:他是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张骞凿空西域,首开横贯东西通道,尊儒术、兴太学,建大一统王朝。
这位皇帝是(C)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唐太宗本题考查点出自《考试说明》中有关“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的要求。
首先,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比较有作为的少数几个帝王之一,从这一点来说,汉武帝是重要历史人物;第二,题干把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集中列举,并特别指出“建大一统王朝”,紧扣了考点要求来指问。
例2: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
下列历史事件对打破这种帝制政治的价值观起到关键作用的是(C)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意义,即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帝制,开创了共和。
考查的目的是通过本题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也终结了君臣关系和帝制政治的价值观。
由此说明,中考试题不仅考的是大事,而且还是大事中最重要的意义。
既然如此,我们在复习时不要太关注历史的细节问题和边边角角、无关紧要的小事情,把复习的重点放到主要历史事件上,对该事件的地位、作用、意义等理解透彻,而不是走马观花或者蜻蜓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