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语文_崇明县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崇明县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卷高三地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题号21 22 23 24 25答案(一)导航型GPS接收机可显示当地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动态指示前进方向(其正北方向为0°,正东方向为90°)、导向、设定路标、生成行进路线、显示当地日出和日落时间(早期的GPS接收机只能显示当地日出、日落的伦敦格林尼治时间,即世界标准时间)。
据此回答1—2题:1、某日一外国游客在杭州时,其早期GPS接收机屏幕上显示的日出21:50,方向225°,则杭州日出时的北京时间和游客前进方向是()A、13:50、西北B、13:50、东南C、05:50、西南D、06:50、西南2、此日最可能接近()A、3月10日B、6月20日C、9月10日D、12月20日(二)读等高线地形图1,图中等高距为200m,据图中信息回答3—4题:图13、该区域的自然植被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热带季雨林4、图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的数值可能分别是()A、100 100B、100 500C、500 250D、500 350(三)下图是沿12°E所做的地形剖面图的一部分,其中F为威尼斯市,读图完成5—6题:5、形成B地形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风化作用6、下列农作物不适宜在C平原种植的是()A、小麦B、甜菜C、棉花D、马铃薯(四)读某区域小比例尺等温线分布图,回答7—8问题:7、若a>b,阴影部分为陆地,则图中所示为()A、北半球7月等温线分布B、南半球1月等温线分布C、南半球7月等温线分布D、北半球1月等温线分布8、若a<b,且阴影部分为海洋,则此时()A、塔斯马尼亚岛正值隆冬季节B、圣地亚哥正值雨季C、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D、赞比亚草原一片葱绿(五)读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回答9—10题:9、图中因素对耕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是()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10、下列地形区中,因素①表现最明显的是()A、江南丘陵B、四川盆地C、青藏高原D、黄土高原(六)读下图“黄土高原小流域示意图”,回答11—13题:11、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组成B、位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的地带,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C、位于中温带,粮食以春小麦为主D、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多为内流区12、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B、地壳下沉C、断裂作用D、水土流失13、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A、甲处通常用作耕地B、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C、丙处应植树造林D、丁处打坝建库(七)读下图,回答14—15题:14、有关图中两山脉附近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山脉都处于板块碰撞地带B、甲山脉西坡降水量大于东坡,乙山脉东坡降水量大于西坡C、甲、乙两山脉的西侧都有地中海气候分布D、甲、乙两山脉以东的河流汛期均出现在5-10月15、有关①、②两地所在国家的正确叙述是()A、两国最大的城市均是本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B、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C、①地所在国家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D、②地所在国家大豆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八)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6-18题:16、此图说明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很高B、城市人口为2500万C、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D、人口密度大17、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A、中国B、印度C、英国D、美国18、形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造成的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九)下图为沿18°纬线海陆分布的大致状况,①处以东为海洋,②③之间和④⑤之间为陆地,其余均为海洋。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
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6分)小中见大,盆景与山水画相通王世襄①盆景原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园林艺术,有悠久的历史。
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庭院布置、室内陈设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造型风格。
经过文化交流,盆景对邻近国家也产生影响,并成为东方园艺的一个象征。
②关于盆景的历史,是一个值得考证和探讨的问题,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今后一定能逐渐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不过用推理来判断,应当先有盆栽后有盆景;盆景是当盆栽不能满足需要时,才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它们的区别是:盆栽只是把植物栽种入盆。
盆景则着重在“景”,一件佳品必须是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缩影,而且更集中,更典型,能小中见大,可以身入其境,神游其间,故不是一览无遗,而是趣味隽永。
因此盆景显然是盆栽的提高和升华。
说到这里,必须指出,日本人把盆景称为“盆栽”,这是非常不恰当的,只能说明他们对盆景艺术的真谛还缺乏认识。
③今天常见的盆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山水盆景,(二)树木盆景。
它们和山水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缩影,因此盆景和绘画从来都是相通的。
古代许多有关山水画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欣赏盆景,也可以辅导我们去制作培育盆景。
④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把“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列为两忌。
他主张作画“应先定一山为主,从主山分布起伏,余皆气脉相连,形势映带。
”在山水盆景选用石材时,同样应先定主山,然后再经营位置周围的峰峦岩石,使彼此气脉相连,顾盼有情。
至于山泉溪涧,只要位山得法,自然来源去流,转折皆活,使人仿佛可循流揽胜,直至山外的浅濑平沙。
⑤画山水有“三远”之说,即“高远、深远、平远”,具体的解释,几家还略有出入。
不过概括起来,不外乎指出画山水要把高度、深度和远度画出来。
制作一件山水盆景如同时能把这三远表现出来,自然是上品,即使不能,也不妨着重表现其中的一远或两远。
有这样的立意,自然要比漫无章法的任意堆砌要高明得多。
⑥树木盆景要求能用狭土浅壤培育出苍古矫健,姿态动人的老树来,树种以松柏为上。
2008崇明县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我国古代的酒器是多种多样的。
远古时期,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饮酒器具。
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这种酒醪在现在仍很流行),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
所以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远古时代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②早在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
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
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
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
专职的酒具制作者也就应运而生。
在现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据考古人员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专职的酒具制作者。
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
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等。
酒杯的种类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③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
到了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
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
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
④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
上海市崇明县2011-2012学年 考生注意: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柯布西耶建筑思想 1、柯布西耶关于光辉城市的20张规划图纸是针对哪些城市发展弊端而构画的?(3分) 2、第段中作者写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说明朗香教堂与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都有复杂的特点。
通过对比突出朗香教堂的结构性复杂的更胜一筹。
通过比较说明朗香教堂是结构性复杂而细部简洁。
为了体现柯布西耶建筑思想的突破章法与众不同。
3、第段中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的含义是 (2分) 4、文中插入朗香教堂的图片的作用是 (2分) 5、概括朗香教堂独特性。
(4分) 6、《》中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一点也体现在柯布西耶的建筑创作中,请结合文意具体阐释。
(4分)7、第段连用两个竟然的表达效果是 (2分) 8、第段和第段中的划线句都描写了父亲对待口琴的态度,是否矛盾?。
(分) 9、口琴在的作用是 。
(2分) 10、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6分) 作者想象诗人眼里父亲坐在山坡上吹口琴的情景反衬出现实中的父亲吹口琴缺乏美感。
在作者过往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木讷、本份、孤独、苦难的农民,改变了这一印象。
作者对于自己长期以来漠视了父亲的内心精神和思想的追求感到惭愧并很想有所弥补。
本文对父亲吹口琴时的神态、动作等进行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吹琴时的熟练与投入。
本文两处写到父亲呵呵地笑,流露出父亲对自己能吹奏出美妙的音乐的满足与自豪。
本文写妻子、弟弟、弟媳甚至公鸡、蝉等的鸦雀无声从侧面表现出父亲琴声的感染力。
11、第段划线句。
(分) 12、文中重点写了父亲用口琴吹奏三首乐曲《朝阳沟》、《梁祝》、《父亲和我》的场面,请简要分析作者在听三首乐曲时候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档案转递须知
1、学生档案只可以寄往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与机要局有寄递关系的档案挂靠部门,三资企业(合资、独资、民营)一律不寄;
2、幼儿园、中小学档案一律寄往所在区县的教育局人事科;
3、要求寄往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外地学生,一定要有上海市落户批复;
4、外地非落户学生,一律去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办理回原籍手续,档案一律寄往原籍的市一级人才服务中心;
5、上海户口暂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档案一律寄往户口所在区县的就业促进中心;
6、上海户口签约三资企业的毕业生,档案一律寄往该单位挂靠的档案存放部门或到户口所在区县的就业促进中心。
毕业后不办理档案转出的后果:
1、学生从毕业离校的那天起,学校不开任何证明(档案存放证明等);
2、办理居住证的学生需要档案回原籍后才可办理居住证;
3、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规定非上海户口毕业生超过两年不可以再打印回原籍的报到证;
4、没有打印报到证的毕业生对今后是否能考公务员或能否进事业编制均有影响。
请各毕业生仔细核对以上情况,认真填写档案接收单位,2012年毕业生档案将在2012年7月统一寄出(不可自带),若需要查询档案去向请在档案馆网站上查询,具体时间会在档案馆网上公布。
上海大学档案馆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作文题目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题目评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他们”这一命题,与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和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相比,命题的理念都集中体现在引导考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并且学会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对自己的影响,要求“我手写我口”,从作文中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体验。
因此,从审题的角度来看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不会跑题。
但是,如何选材,从怎样的视角去感悟生活,提炼感点,且做到别具一格,富有个性,这是需要下工夫的。
只有对题材选择、主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具备了自己的亲身感悟与理解,才能从全方位反映出考生的能力和智慧。
“他们”与“我们”都是两个集体代名词。
“我们”和“他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只不过各自的身份、职业、地位,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况等方面的不同罢了。
因此,“他们”与“我们”彼此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谁也离不开谁。
说到底只不过是社会的分工不一样。
而“他们”与“我们”在共同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总免不了因为各种利益和矛盾既相互团结又相互摩擦,由此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
所以,此命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作为生活在大上海的考生,既可以将目光聚焦于城市建设大军、公安干警、农民工子弟、退休职工、街道社区的管理人员、出租车司机、普通市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写独生子女自己,甚至于将目光投向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区人民,反映他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迹和精神风貌。
当然,从思维的空间来说,我们还可以虚实结合,让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我们的笔下,“他们”可以是当今的城里人、乡下人,也可以是历史记载中的古代百姓、文人骚客;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些原型的刻画描写,也可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语)的艺术虚构(注意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达到艺术真实的目的)。
崇明区2023~2024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1)无之以为用(2)背绳墨以追曲兮(3)王羲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1)丙请尽情回忆青春往事评分说明:改例解决“请珍惜机会”的不得体意味即可。
(2)A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3.重大转变或影响总是有关键人物推动4.C5.A6.以反问语句增强辩驳语气,增加论证力度,突出对“常识解释事件”的否定;以绝对化表述突出反驳的气势,给予错误观点不容置辩的否定。
如“根本谈不上”给错误观点斩钉截铁的否定、“自然全是”“自然全不是”的概述绝对而典型,突出以常识解释事件的荒谬、“总是觉得”“简直是”的表述突出了这种解释带来的迷惑性,进而引发思考,强化论证的针对性。
评分说明:论述语言特点“反问语气”“绝对化表述”,1点1分;具体分析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7.参考示例一:我不赞同。
首先,本文对社会学家理解世界的前提有所界定,是“直观常识”,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并通过典型案例中的相关研究验证多个直观常识存在的认识偏差,有针对地论述这类“常识”在理解复杂世界方面的问题;最后再以常识善于事后“解释”事件,导致其预测未来的错觉,突出其不可信。
因此,我不赞同论证缺乏说服力的观点。
参考示例二:我觉得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
本文尽管对常见的“常识”带来的认知偏差进行论述,但仅仅是不完全归纳,并不能否认依然存在给社会学认识带来作用的“常识”。
同时,文章过度强调自然科学实验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的作用,但是,对其与社会科学的一致性、适切性方面并未论及。
评分说明:评价1分,仅作评价无分析不给分;围绕观点的理由分析,1点2分分。
给满5分为止。
理由角度参考:“常识”的界定、概念界定与观点间关系分析、论证的层次逻辑等。
(二)(16分)8. 本文选取农夫雅各布一家丢失鸡蛋最终抓住盗窃者的小事展开叙述,通过叙述逐步呈现雅各布一家以及哈特利一家的贫穷,由此反映对美国经济危机背景下艰难时世的反思;围绕故事展开,借助看报纸、插叙往事等方式,丰富对人物的塑造,突出了人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由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工人、农民阶层的悲惨遭遇;文中埃德娜对哈特利甚至子女的刻薄、哈特利的高傲以及家人面对杀死狗时的冷漠刻画等,均深刻地揭示出艰难时世对人性的扭曲。
崇明县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 三 数 学(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在本试卷纸上答题无效,必须在答题纸上的规定位置按照要求答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已知函数xx f -=11)(的定义域为M ,)1lg()(x x g +=的定义域为N ,则=⋂N M .2、数列{}n a 满足21=+nn a a )(*∈N n ,且32=a ,则=n a . 3、已知),2(ππα∈,53sin =α,则)43tan(πα+等于 .4、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m my x m y mx 21无解,则=m .5、已知圆锥的母线长cm l 15=,高cm h 12=,则这个圆锥的侧面积等于 cm 2.6、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21=a ,公差2=d ,前n 项的和为n S ,则=-∞→nn n S n a 22lim. 7、在某地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有编号为1,2,3,…,18的18名火炬手.若从中任选3人,则选出的火炬手的编号能组成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概率为 . 8、阅读右图的程序框图,若输入4=m ,6=n ,则输出=a ,=i .(注:框图中的赋值符号“=”也可以写成“←”或“:=”,n 整 除a ,即a 为n 的倍数)9、设常数421,0⎪⎪⎭⎫ ⎝⎛+>x ax a 的展开式中3x 的系数为23, 则)(lim 2n n a a a +⋯++∞→= .10、集合⎭⎬⎫⎩⎨⎧<+-=011x x x A ,{}a b x x B <-=,若“a =1” 是“φ≠⋂B A ”的充分条件, 则b 的取值范围是 .11、(文科)不等式)61(log 2++xx ≤3的解集为 .(理科)在2x y =上取动点(]5,0),,(2∈a a a A ,在y 轴上取点 )41,0(2++a a M ,OAM ∆面积的最大值等于 .12、已知函数1)4(22)(2+--=x m mx x f ,mx x g =)(,若对于任一实数x ,)(x f 与)(x g 至少有一个为正数,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开始n 整除a是 输入结束输出否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已知=+-=+ni m i n m ni i m是虚数单位,则是实数,,,其中11………………………( ) (A) 1+2i (B) 1-2i (C) 2+i (D) 2-i14、已知函数x x x x f sin )cos (sin )(-=,R x ∈,则)(x f 的最小正周期是…………………( )(A) 2π (B) π (C) π2 (D) π415、设a 、b 、c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 (A) b a -≤c b c a -+-(B) ba b a -+-1≥2 (C) 221aa +≥a a 1+(D) 22b a +≥ab 2 16、对于函数)(x f 定义域中任意的1x ,2x )(21x x ≠,有如下结论:①)(·)()(2121x f x f x x f =+;①)()()·(2121x f x f x x f +=;①2121)()(x x x f x f -->0;①)2(21x x f +<2)()(21x f x f +. 当x x f lg )(=时,上述结论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三、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题,满分74分,解答下列各题必须写出必要的步骤) 17、(本题满分12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8分)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 P A ⊥底面ABCD ,P A =4,M 为P A 的中点,N 为BC 的中点. (文科)(1)求四棱锥P-ABCD 的体积;(2)求异面直线PC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理科)(1)求点B 到平面PCD 的距离;(2)求二面角M-ND-A 的大小.MA BDCPE18、(本题满分14分,第1小题6分,第2小题8分)设)1,(cos ),2cos ,sin 2(-==x x x ,⎥⎦⎤⎢⎣⎡∈2,0πx .(1)当OB OA ⊥时,求x 的值.(2)若x f ⋅=)(,求)(x f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相应x 的取值.19、(本题满分14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10分)某商务中心有相同规格商务用房100套,当每套商务用房的月租金为3000元时可全部租出。
上海市崇明中学2008—2009学年5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风筝趣话索鸿英①人是万物之灵,凡想得出的,总是要设法做出来,风筝便是生动的一例。
我们祖先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实在羡慕,又看见风吹落叶飞舞,便萌生了风筝的创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巧匠鲁班就“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还有“墨之作木鸢,三年而飞”。
到了汉朝,人们用竹制作框架,糊上纸或丝绸,以绳牵之,放飞空中,名曰“纸鸢”。
五代时期,李邺别出心裁,在纸鸢上装竹笛,风吹竹笛,发出嗡嗡如“铮”声,因而取名“风筝”。
我国人民喜爱放风筝,春、秋两季,尤其是早春时节踏青放风筝已成为民间传统习俗。
②说起放风筝,人的心态也是各异。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同是在放风筝,心情就大不相同。
薛宝钗放大雁风筝是心情舒畅,春风得意,怡然自乐。
林黛玉放风筝是要“放晦气”,紫鹃用西洋小银剪子将黛玉的风筝咯登一声齐根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去了”。
贾宝玉却是借景抒情,故意把自己的风筝线剪断,让自己的风筝去与林黛玉的风筝“两个作伴儿罢”。
曹雪芹在这里描写放风筝的情景真是妙笔生花,其实他本人就是风筝高手。
③在科学家那儿,风筝又别有一番风采了。
我国明代王逵在《蠡海集》中,记载了用纸鸢测风的试验。
最着名的要数“万户飞天”试验了。
我国明代有一位向往飞上天空的科学家万户,他制造了两个大风筝,并排安放,然后将一把椅子固定在风筝之间的构架上,并在椅子背面绑了四十七支火箭。
一切就绪,他坐在椅子上,命人用火将火箭一齐点燃。
他想利用火箭推力和风筝升力,升入天空。
结果一声轰鸣,万户在火焰和烟雾中消失了。
试验未能成功,十分悲壮。
但是,万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风筝和火箭升空的人。
1945年,美国火箭专家赫伯特·基姆在他的着作《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中,生动描绘了万户的事迹。
上海市八校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考试试卷命题人:三林中学程银炉 审题人:姚为洲2008年12月一、阅读部分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①谈到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
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十分不同。
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
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
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
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感到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
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
因此,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
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人拥抱自然、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
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
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
”我国学者庞朴先生认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状态。
我觉得这正是造就中国写意画成为“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的思想根源。
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夹.袄夹.缝夹.生饭夹.道欢迎B.教.诲教.书教.唆犯教.学相长C.悄.寂悄.然静悄.悄悄.声细语D.披露.露.骨露.头角藏头露.尾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和研究对规模庞大的事业单位进行______,此举涉及几千万靠政府支付工资的公共服务领域人员。
②新年伊始,各地就频频传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各种与此有关的措施也在推出。
这______一个良好的开端, ______实践服务政府的重要举措。
③有关专家指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式很好,经济______中出现了许多亮点。
A.变革是/也是运作B.改革是/也是运行C.变革不仅是/而且是运行D.改革不仅是/而且是运作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只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品质培养,并大力推进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才能对现有的考试舞弊现象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B.美国政府在对别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评头论足的同时,也应正视自己国内的人权问题,不要裁缝师傅的尺子....。
.......——只量别人C.正月十五元宵节,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吆喝的吆喝,砍价的砍价,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D.市场经济信息瞬息万变,时不我待....,只有及时掌握,才能抓住机遇,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对群众举报春节前夕发生在武功县的见死不救、哄抢外地客商柑橘的案件,公安人员感到非常气愤。
B.“诉说”热线给处于激烈竞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窗口,使他们能够尽情一吐心中的苦衷。
C.诚然,社会在对青少年正确对待“自我”的宣传教育上也负有重大责任,但家庭在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光明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卷【考生注意】1、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本次考试满分为150分3、本次考试分试题卷、阅读答题卷与写作答题卷4、考试结束后考生只需交阅读答题卷与写作答题卷一、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6分)美丽《诗经》⑴《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
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
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
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
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
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⑵《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崇明县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1、用意是形象地说明中国书法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精神,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
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
(2分)
2、自认为最老、最正宗、最值得尊重而不对外交流传播的心理。
(2分)
3、(1)日本的书法家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走向国际,尤其是欧美;(2)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
际化缺少作为。
(4分)
4、B(3分)
5、示例: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
但
近代以来,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是缺席的。
日韩两国对于书法的重视引起了我国的惊醒与反思。
中国已正式递交书法“申遗”文本。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2分)
6、运用拟人(比拟)的手法,赋予石凳人的温情,读来亲切而温馨。
(2分)
7、热切盼望和焦急等待的心情。
(2分)
8、苏步青的这首诗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可爱得很。
(2分)
9、诗、话旧(2分)
10、B D (6分)
11、提示:根据文中“因为作诗如做人。
人做得好的,诗也做得好。
”“很多“专家”的诗往往爱用古典,踏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扭扭捏捏,装腔做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
”等语句,适当结合自己的理解即可。
(4分)
12、提示:语言风格:简练(洁)传神、典雅(具有古典文学的韵味)。
(概括出语言风格2分,结合语句举例分析2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6分)
13、(1)、清辉玉臂寒(2)、一水中分白鹭洲(3)、桃源望断无寻处
(4)、断鸿声里(5)、君子生非异也(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古诗赏析(8分)
14、、词牌名(1分) 15、D (3分)
16、、寂静的夜,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诗人由秋声感知秋意、秋寒,诗人借静夜寒声抒发了内心的孤寒寂寞。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17、(1)写文章(2)以礼相待(3)妒忌(4)到、前往(4分)
18、A (2分) 19、A (2分)
20、(1)契丹主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发配他在野外去放马。
(3分)(得分点:怒、介词短语后置、语句通顺)(2)(你)叛逃了还想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3分)(得分点:省略句、得无……乎?语句通顺)
21、因为延徽有智略,能属文;契丹主非常欣赏延徽,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帮助契丹安处汉人,威服诸国。
(3分)(每点1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22、《项脊轩志》(1分)23、名胜奇观(风景名胜、山水奇观)(2分)
24、把它作为纪念品送给将要离任的县令魏用晦。
(2分)
25、C (3分)
26、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记叙吴县百姓绘《吴山图》赠县令和县令求作者为《吴山图》作记的事情,表现了贤明的县令与百姓之间互相怀念的深厚情感。
作者借此表达了“令之于民诚重矣”的观点。
全文叙事简明,由叙生发议论,叙议结合,情理并茂。
(4分)
27、作文评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附:
《御街行·秋日怀旧》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
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
夜,是秋夜。
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
这声音不在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
“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
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
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在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
“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
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
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
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
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
他在《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在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
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
范仲淹在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
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谙尽孤眠滋味。
”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
“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
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
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
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延徽传》译文: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
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主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发配他在野外去放马。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
”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
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
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
更少。
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
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
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
”王德明说:“(你)叛逃了却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延徽说:“假如我回来,那里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
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
”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把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
《吴山图记》译文:
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而划界分治的。
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
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
而灵岩山,曾经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那里至今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
至于说到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风景美好的地方。
而三万六千顷浩瀚的大湖中,有七十二峰坐落其间,则更称得上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长官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
魏君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恩惠,百姓苦留不得,魏君也不忍离去,于是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来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
县令对于百姓确实是很重要的。
如果县令贤能,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受到他的恩泽,荣耀一方;如果县令不贤能,就会祸及当地的山川草木,使其受到耻辱。
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算是增加了它们的光彩吧?有朝一日这里的百姓将在山间选择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在佛堂和道观里祭祀他,这本来也是在情理之中。
可是魏君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仍然会眷恋当地的山川呢?过去苏子瞻称道韩魏公离开黄州任上已经四十多年,往事依然时时不忘,以致写下了思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的人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
这以后人们才明白贤能的人对于他所到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百姓不忍忘怀自己,而且连他自己也不会忘记那里的百姓。
如今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拿出这幅《吴山图》,边欣赏边感叹,于是让我为这事作一篇记文。
啊!魏君对吴县的百姓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吴县的百姓怎么能忘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