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针灸科跟师医案一、术后呃逆案——秦亮甫医案马某,男,65岁。
主诉:呃逆10天。
因心脏手术后引起血胸,再次手术止血,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10天。
他医针刺内关、足三里,加耳针:膈、神门,呃逆未止。
呃逆时头胀痛,口苦。
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诊断:心脏术后呃逆。
辨证: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针刺取穴:行间(双)、太冲(双)、足三里(双)、内关(双)。
均用泻法,用电针留针20分钟,呃逆突然停止,30分钟后起针。
呃逆停止6小时,至夜间呃逆又出现,但程度较前减轻,已能稍进流质。
以后每天针一次,治法按原,共针4次而愈。
按: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
《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秦师在治疗时根据症状,认为此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呕吐;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
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此病人当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二、月经不调案——秦亮甫医案许某,女,30岁。
主诉:产后失于调理,每次月经延期10天左右,量少,色淡,小腹隐隐作痛。
舌淡,脉细软。
诊断:月经不调。
辨证:肝血肾精不足,冲任脉失和。
治则:调补肝肾,调和冲任。
针刺取穴:内关(双)、公孙(双)、列缺(双)、关元。
内关、公孙、列缺用补法,关元温针灸。
每次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隔天针灸1次,至月经来潮停止。
按:月经不调在中医妇科中常称为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属奇经八脉,统帅阴血,与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冲脉与肾经较为密切。
从经络循行上来看,冲任二脉在胸腹部合并,肾经与肝相连,贯穿于肝,肝主藏血,冲任失调会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肝气横逆时亦会影响冲脉统帅阴血的功能。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60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顽固性呃逆中药针刺呃逆俗称打嗝。
中医指胃气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西医则指单纯性膈肌痉挛和其他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
一时性呃逆,症状轻微,可不治自愈,一般不视为病态;但若打嗝连连不止,顽固持续几小时甚或几天不止,就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笔者于2004年1月~2007年7月,选择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均来自吉林省白城市中心医院。
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2~75岁;病程2~5d。
原发病:脑血栓18例,胃炎20例,胃癌1例,其它21例。
本组病例选择排除胃肠完全性梗阻者。
1.2 纳入标准①呃逆持续发作超过24h;②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③经用一般镇静剂及解痉剂治疗无效。
凡符合以上3条标准者均为治疗对象。
2 治疗方法2.1 中药疗法代赭石20g,旋复花(包煎)15g,白芍12g,人参6g,大枣6g,半夏9g,丁香15g,甘草12g,加生姜5片,水煎取汁300ml,每服100ml。
早、中、晚分服,1剂/d,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2 针刺疗法患者仰卧位,取膻中、攒竹、内关、足三里、公孙、中脘。
常规消毒后,先取膻中穴用1.5寸毫针向下平刺捻转略带提插,使针感向腹部传导,然后取双侧攒竹平刺0.5~0.8寸,得气后强刺激,最后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以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每穴操作约1min。
内关、公孙穴针感向上转导,足三里针感向足背放散,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迅速消失(2~5min)无复发;有效:症状消失(5~30min)无复发;好转:症状明显缓解;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显效40例,有效10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4%。
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
摘要:目的:观察4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针刺配合灸法治疗的疗效。
方法:针刺攒竹,颈4夹脊穴,内关,四关穴,中脘,足三里等配合中脘灸法治疗40例顽固性呃逆,根据辨证加减穴位。
结果:治愈:28例(70%),好转:7例(17.5%),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为87.5%。
结论: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方法安全,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灸法顽固性呃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08-02
呃逆为胃气上冲动隔而成,属多种病因致使隔间之气升降不利。
古称“哕”,“哕逆”。
俗称“打膈”。
近年来,我科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呃逆的诊断,并经过简易止呃法、口服、肌注解痉镇静药等无效,病程持续3天以上不缓解者,40例均来自我院2007-2011年门诊及住院病例。
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2岁。
病程最短3天,最长14天。
其中脑卒中16例,各种恶性肿瘤合并呃逆7例,其它全部为功能性膈肌痉挛。
1.2 辨证分型。
1.2.1 胃寒气逆:呃声沉缓有力。
1.2.2 胃火气逆: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1.2.3 气滞痰阻:呃逆连声,胸胁胀满,常因情志诱发。
1.2.4 脾胃阳虚: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
1.2.5 胃阴不足:呃声短促,口干舌燥。
2 治疗方法
取穴:攒竹,颈4夹脊穴,内关,四关穴,中脘,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胃寒气逆中脘重灸;胃火气逆加内庭;气滞痰阻加阳凌泉、丰隆;脾胃阳虚加胃俞;胃阴不足加三阴交。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取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5×25mm针刺攒竹穴,用左手拇指降眼球推向外侧,右手持针缓慢刺入15-20mm,微角度捻转不提插,选取0.3×40mm毫针针刺内关,四关穴,足三里,中脘直刺达胀感,据辨证或补或泻。
患者仰卧位,选取0.3×40mm毫针针刺膈俞,肝俞,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寸达胀感,行平补平泻手法,选取0.35×25mm毫针针刺颈4夹脊穴,直刺0.5寸达胀感,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取穴完毕后在中脘加用灸法。
3 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呃逆停止;好转:呃逆减轻或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4 典型病例
黄某,男性,34岁,与人吵架后喉中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1天来诊,伴胸胁胀满,恶心嗳气,纳差,脘闷食少,肠鸣矢气,头晕目眩,舌苔薄白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呃逆”,属于气滞痰阻,气机上逆。
遂用上述方法治疗,针后即感气机平顺,抽掣减轻。
治疗3次呃逆基本停止,继续巩固治疗1周,告愈。
随访2个月,未在复发。
5 体会
呃逆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形式,其特征是呼吸肌肉的突然收缩,随之又因声门突然关闭而终止,从而产生特有的“呃逆”声音,中医认为:呃逆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总由气机升降失常,气逆上冲喉间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膈神经冲动所致的动作,其反射中枢位于第3,4颈髓,受颈髓呼吸中枢控制。
膈神经是支配膈肌运动的唯一运动。
膈神经受刺激时,膈肌出现痉挛性收缩产生呃逆。
中脘为胃之募穴,募穴始于《素问·奇病论》又称“腹募穴”。
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采用针刺加灸直达病所,使上逆脏腑之气平腹,胸膈之痉挛舒解,上逆之气归于原位,则呃逆自止,再配以内关,足三里和胃降逆,解郁宽胸,故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斌.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80例[j].中国针灸杂志,2011.2(31)181-182
[2] 张建斌,王玲玲等.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j].中国针灸杂志,2011.1(31)51-54
[3] 闫晓瑞.不同针灸方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1(27)43-45
[4] 刘蓉.颈部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针灸杂志,2011.4(31)370
[5] 陈协辉,吴贤仁.脊舒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国新药杂志,2000.9(5)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