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AMeV 56Fe+Em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靶核碎片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6.42 KB
- 文档页数:4
科学家首次证实线粒体碱基编辑器的脱靶效应
佚名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22()12
【摘要】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左二伟团队与国内其他科研单位合作,首次证实线粒体碱基编辑器(DdCBE)会导致核基因组严重的脱靶效应,因而医学应用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
该研究对研发高效安全的线粒体碱基编辑器具有指导意义。
3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细胞发现》。
【总页数】1页(P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Nature重磅:科学家首次合成含六种碱基生命体
2.单碱基水平上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的研究进展
3.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临界冰核”存在
4.科学家证实细胞线粒体基因病变导致衰老
5.用“虚拟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科学家首次证实其与传统真人试验一样有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AEA指定首个核能人工智能合作研究中心
伍浩松;张焰
【期刊名称】《国外核新闻》
【年(卷),期】2024()3
【摘要】【国际原子能机构网站2024年2月20日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近日与美国普渡大学科学信息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未来五年,普渡大学科学信息中心将作为原子能机构指定的第一个核能人工智能合作中心,支持原子能机构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包括反应堆设计、核电机组运行以及培训和教育在内的各项工作。
【总页数】1页(P4-4)
【作者】伍浩松;张焰
【作者单位】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1
【相关文献】
1.中荷签署合作协议将建我国首个风能研究中心
2.IAEA指定ICERR计划的首批国际研究中心
3.英特尔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在中国启动
4.英特尔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在中国启动
5.人工智能:大陆集团与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紧密合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视化”为细胞力学研究打开新视野[导读]美国埃默里大学开发出一种使加在细胞表面的力“可视化”的新方法,让人们能实时且详细地直接“看到”细胞中发生的力学过程。
当肿瘤蔓延时,一个癌细胞是如何转移的?细胞分裂和免疫反应过程中,力是怎样发生的?让心肌细胞一致跳动的力学机制是什么?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埃默里大学开发出一种使加在细胞表面的力“可视化”的新方法,让人们能实时且详细地直接“看到”这些力。
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方法学》上。
埃默里大学生物分子化学副教授卡利德-沙雷塔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荧光传感技术,使用了一种两端经过化学修改的灵活聚合体,一端为荧光打开传感器,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另一端结合一个灭荧光分子。
沙雷塔解释说:“聚合体上受力时它会伸长,与另一端的距离增大,这样荧光信号就被打开,并变得更亮。
检测荧光亮度就能确定所施加的力度。
”研究小组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演示了这一技术,并绘制了EGFR在细胞内吞作用(细胞的蛋白质受体接受一个配体)初期产生的力,显示出此过程中,细胞并非被动地吸收配体,而是主动地把它吸进内部。
细胞在它们的环境中不停地推推拉拉,以力的方式互相沟通,细胞间作用力的方式,也体现了其在肺部或心脏等不同组织器官中的特有结构。
要真正理解细胞运作,必须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力学机制,第一步就是检测加在细胞表面特定受体上的力。
新技术能将一个分子通过整个细胞表面施加给另一个分子的力“可视化”,通过检测细胞上的作用力,许多生化秘密将进一步揭开。
而且新技术是非侵入式的,不用修改细胞,用一架标准荧光显微镜就能检测任何单个蛋白质或分子加于细胞表面的力,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也更高。
“这一方法能用于几乎任何受体,为研究各类细胞表面的数千种膜结合受体之间的化学和力学相互作用打开了大门。
我们希望在研究生物系统时,检测细胞力能成为一项标准生化技术。
”沙雷塔说,“绘制这种力有助于诊断并治疗与细胞机制有关的疾病。
(生物科技行业)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武汉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细胞生物学科目代码:348一、名词解释(每个2.5分,共25分)1.apoptosisbody2.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mina4.nucleasehypersensitivesite5.gapjunction6.Hayflicklimitation7.Kinetochore8.molecularchaperones9.leaderpeptide10.dedifferentiation二、简答题(每个5分,共40分)1.冰冻断裂术将溶酶体膜撕裂出PS、ES、PF和EF四个面,请绘一简图标明。
2.医生对以及已停止跳动的濒危病人采取电击抢救,请说明其心肌细胞是如何同步启搏的。
3.为什么凋亡细胞的核DNA电泳图谱呈梯状分布带,而病理坏死细胞的却呈弥散状连续分布?4.将某动物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体细胞之中,然后其余实验步骤完全按照动物克隆的方式,请问能否培育出一头克隆动物来?为什么?5.切取病毒感染马铃薯植株的顶芽进行组织培养,这是大量繁育无毒苗的成功技术。
试述其去除病毒的原因。
6.有人认为既然已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镜,可以不用光镜了,请反驳这种观点的错误。
7.出生6个月之内的婴儿可由母乳获得抗病的抗体,试述这些抗体是如何由母亲血液转移到婴儿血液中的。
8.1999年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将离体的B型血液改造为O型,请解释其原理。
三、问答题(前两题各10分,最后一题15分,共35分)1.概述Cyclin与CDK在细胞周期调控的工作机制及在各期引起的下游事件。
2.试述在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内膜蛋白及叶绿体内囊体膜蛋白是如何运送到位与装配的。
3.综述细胞外被中的糖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组装和运输的全过程及其对于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武汉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细胞生物学科目代码:359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1.nucleosome2.contactinhibition3.T elomerase4.exocytosis5.gapjunction6.kinetochore7.heterochromatin8.channelprotein9.dyneinarm10.molecularswitches二、简答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分别以一句话简介1999年和2001年诺贝尔奖项目中有关细胞生物学内容。
恒星内部核素56Fe、56Co、56Ni和56Mn电子俘获过程
中微子能量损失高斯修正
刘晶晶;罗志全
【期刊名称】《天文学报》
【年(卷),期】2010(051)002
【摘要】采用高斯修正法,研究了核素56Fe、56Co、56Ni和56Mn电子俘获过程中微子能量损失.结果表明,对核素的Gamow-Teller(G-T)共振跃迁能级分布的高斯修正使中微子能量损失率增加.在低能跃迁电子俘获过程为主导地位的反应中,高斯修正对中微子能量损失的影响很小,而对高能G-T共振跃迁为主要的电子俘获过程的中微子能量损失的影响将大大增加.如核素56Fe在密度ρ7=100(ρ7以
107m01·cm-3为单位),高斯函数半宽度△=14.3,18.3,22.3 Mev时,修正差异大约达2个数量级,核素56Ni在△=6.3,18.3 Mev差异分别达60%和40%.
【总页数】7页(P144-150)
【作者】刘晶晶;罗志全
【作者单位】琼州学院理工学院,三亚,572022;西华师范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南充,637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44
【相关文献】
1.中子星外壳层超强磁场对核素56Fe,56Co,56Ni,56Mn,56Cr和56V的Beta衰变的影响 [J], 符智;刘晶晶;张鹏;熊磊仕;陈晓丹;朱木英;懂慧果
2.恒星演化晚期核素K壳层连续态电子俘获过程中微子能量损失 [J], 刘晶晶;林越
3.弱磁场及甚强磁场下奇异夸克物质Urca过程的中微子能量损失率 [J], 刘学文;康缈;俞云伟;周霞;郑小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华松研究员团队合作成果揭示TAZ凝聚体物质属性与功能
偶联新机制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24(53)1
【摘要】2024年1月3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陆华松研究员与杨兵研究员团队合作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题为“A chaperone-like function of FUS ensures TAZ condensate dynamics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DOI:10.1038/s41556-023-01309-3),揭示了生物大分子凝聚体物质属性与其功能维持的紧密联系,发现FUS具有“分子伴侣样”的新功能,能够维持TAZ凝聚体的流动性,从而促进其转录活性的重要功能。
【总页数】1页(P107-1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杨巍教授和郭江涛、杨帆研究员团队合作成果揭示TRPM2孔区选择性滤器门控新机制
2.高志华和段树民团队合作成果揭示Ⅱ型己糖激酶调控小胶质细胞功能的新机制
3.白戈研究员与李劲松研究员团队合作成果揭示应激颗粒异常是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关键机制
4.王宇浩研究员团队合作成果揭示肠道菌群调控脂质代谢新机制
5.杜艺岭研究员团队合作成果揭示生物体内氧化偶氮功能基团合成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分子里解奥秘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22年第10期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1989年经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批准,依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设,1991年1月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针对生命科学前沿和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重要生命活动相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的基础研究,致力于从分子、细胞乃至个体水平揭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
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次(6次)评估中均获得“优秀”,两次荣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金牛奖);成立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8项。
凝练方向,特色鲜明1989年,实验室刚获批时,将主要研究方向瞄准了三大领域——分子酶学、结构生物学和生物膜,分别由邹承鲁、梁栋材、杨福愉3位院士(学部委员)牵头,颇具前沿优势。
进入新世纪,历经多年发展,实验室紧密围绕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这一主线,在延续发展积淀和继承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培育、凝练新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富有竞争力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均围绕如下四大研究方向和内容开展。
1.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生物膜是细胞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调控的重要介质。
此方向研究细胞膜生成与转运的分子机制,解析光合作用捕光与光能转化、线粒体能量代谢过程中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染色质结构、表观遗传调控与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理。
染色质是遗传信息存储、表达的载体,其动态结构是细胞命运决定的关键因素。
此方向研究染色质的组装与分配、修饰与解读、高级结构形成与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干细胞发育与分化以及疾病发生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3.细胞内膜系统形成与稳态维持的调控机制。
细胞内膜系统是蛋白质合成、运输和质量控制的必要环境。
此方向研究内膜系统形态发生的新因子鉴定,揭示其分子机制;阐明内膜系统间膜融合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不同温度下α-Fe中级联碰撞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曹晗;贺新福;王东杰;吴石;贾丽霞;豆艳坤;杨文【摘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500~700 K温度下α-Fe中由1~50 keV 的初级离位原子(PKA)引发的级联碰撞,研究了缺陷演化过程,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PKA能量(EPKA)与缺陷存活数量(NFP)、成团率的关系以及温度对级联碰撞过程的影响,讨论了级联碰撞后产生的缺陷的取向结构,并得到以下结论:级联碰撞后产生的缺陷的原子取向与尺寸相关,可指导构建团簇、位错环等多种缺陷结构;EPKA较高时,大尺寸团簇的保留会明显提高缺陷存活数量,从而导致不同PKA能量阶段的NFP-EPKA拟合曲线指数有较大差别,温度的升高会使拟合曲线指数的变化量减小.【期刊名称】《原子能科学技术》【年(卷),期】2019(053)003【总页数】7页(P487-493)【关键词】α-Fe;级联碰撞;分子动力学;NRT模型;团簇【作者】曹晗;贺新福;王东杰;吴石;贾丽霞;豆艳坤;杨文【作者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北京 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北京 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北京 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北京 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北京 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北京 10241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部,北京 1024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341BCC铁基材料(α-Fe)是反应堆中的重要结构材料,低温辐照脆化是这类材料服役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1]。
辐照导致材料中形成的基体损伤是引起辐照脆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辐照材料中,基体损伤起源于入射粒子与晶格点阵原子相互作用引发的级联碰撞[2],此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缺陷。
由于级联碰撞过程发生在原子尺度,并在约10 ps时间内完成,实验上无法直接观察,在此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分子动力学方法是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拟级联碰撞过程中缺陷产生与演化的方法。
Investigation of Target Fragments Form 500A GeV
^56 Fe+Em
作者: 白彩艳[1,2] 梁云阶[1] 牛耀婕[2]
作者机构: [1]晋中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2]山西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出版物刊名: 晋中学院学报
页码: 4-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靶核碎片 黑粒子 角分布
摘要:高能核一核碰撞中靶核和射弹核的碎片分布,是研究核碎裂机制的重要方面.通过对500AMeV^56e与原子核乳胶相互作用产生的靶核碎片的角分布的测量,可以发现重靶AgBr 的黑粒子的发射角关于90°方向近似对称,即表明在90°方向存在侧向流.我们知道黑粒子是从激发的剩余靶核蒸发出来的,从流体力学模型的角度上来看,侧向流产生原因可能是弹核旁观体的弹出与弹核参加者产生侧向集体流造成了靶核旁观体向相反方向运动,从而在接近90°的方向上产生靶核碎片集体流.。
通过改进Red重组方法快速构建肠炎沙门菌毒力岛SPI-1缺失株吕雪莲;于申业;倪宏波;衣菲;田秋丰;刘思国【摘要】沙门茵依赖毒力岛SPI-1编码的Ⅲ型分泌系统在侵染宿主肠道上皮细胞中起重要作用.为制备沙门茵毒力岛SPI-1缺失株,本研究利用PCR扩增毒力岛SPI-1上下游同源臂和含有氯霉素抗性基因片段,连接pET-28a构建打靶质粒,采用电击法将其转入含有pKD46a质粒的肠炎沙门菌中.经L-阿拉伯糖诱导同源重组后,鉴定阳性重组子,转化诱导产生重组酶FLp的pCP20质粒,从而删除氯霉素抗性基因,通过PCR方法鉴定缺失株,命名为SM6ASPI-1.连续培养鉴定表明缺失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研究显示缺失株生长速率高于野生菌株.本研究利用改进的Red重组系统通过一步法构建了肠炎沙门茵毒力岛SPI-1缺失株,为沙门茵毒力岛的功能研究与基因工程减毒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年(卷),期】2014(036)011【总页数】4页(P852-855)【关键词】毒力岛SPI-1;Red同源重组;缺失株【作者】吕雪莲;于申业;倪宏波;衣菲;田秋丰;刘思国【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细菌病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细菌病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细菌病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细菌病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细菌病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1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是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革兰阴性菌之一,并可以导致禽类、家畜等哺乳动物产生不同的疾病。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35分,每题5分)1. 核糖体中具有肽酰转移酶活性的成分是蛋白质。
()答案:错误解析:核糖体中rRNA具有肽酰转移酶的活性。
2. 在电子显微镜制样中,锇酸主要染色蛋白质,铅盐容易染色脂肪,醋酸铀主要用来染色核酸。
()答案:错误解析:锇酸主要染色脂肪,铅盐非常容易染色蛋白质,醋酸铀主要用来上色核酸。
3. M6P受体蛋白是高尔基体反面网络上特有的受体蛋白,主要起到分拣溶酶体的酶的作用。
()答案:错误解析:M6P受体蛋白蛋白不是细胞器反面网络上特有的受体蛋白,质膜上也有M6P受体蛋白。
4. 细胞周期蛋白及其磷酸化状态两者决定一个Cdk蛋白是否具有酶活性。
()答案:正确解析:5. 抑癌基因突变能转变成癌基因从而致癌。
()答案:错误解析: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失去抑癌功能。
6. 在减数分裂交换期间,两条染色体上编码同样基因的区域必须彼此配对。
()答案:正确解析:如果染色体的非对应区域也能发生重组,将产生大范围的蛋白重排,这对于生物而言几乎是灾难性的。
然而,少数罕见的“不等交换”对生物体可能利于,基因组中已发现这些仍未罕见的例子。
7. 胆固醇在动物细胞膜中含量较高,但不存在于植物和原核生物细胞膜中。
()答案:错误解析: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极少数的动物细胞普遍存在中,在哺乳动物的细胞质膜中,尤为丰富。
多数细菌质膜中不含有胆固醇成分,但支原体巨细胞细胞膜中胆固醇摄入较多,约占36,这对保持细胞膜的正确性沃苏什卡是必需的,因其细胞膜含甾醇,故比越来越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
植物细胞膜一般无胆固醇。
2、名词解释(40分,每题5分)1.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答案:细胞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把动物或植物的细胞从有机体分离出来,在模拟体内的环境中,给予营养物质,使细胞不断生长、繁殖或传代,借由观察细胞的生长、分崩离析以及细胞的衰老、癌变、死亡等生命现象的技术。
biacore 分子互作技术
Biacore分子互作技术是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的生物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该技术通过将感兴趣的分子固定在芯片表面,然后通过流动液相,使样品中的分子与表面固定的分子相互作用。
通过检测感兴趣分子与表面固定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研究分子之间的互作用力、亲和力、结合速率和离解速率等关键参数。
Biacore 分子互作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等领域。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