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华东师大课标版高三下册第七单元 第23课 改革开放
- 格式:pptx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37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六分册《改革开放》评课稿引言《改革开放》是华师大版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第六分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本评课稿将对这篇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影响。
## 一、课文概述### 1.1 课文背景本节课的课文《改革开放》主要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和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 1.2 课文结构该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的内涵和改革开放的影响。
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段落和文字描述,全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将能够: - 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涵 - 掌握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和政策 - 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2.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历史文本 -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改革开放的利与弊 -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能够总结改革开放的影响和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背景和基本内涵•理解并掌握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和复杂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四、教学方法4.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可以生动有趣地呈现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2 群体讨论与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改革开放的内涵和影响,促使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4.3 问题引导与解答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并解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情境导入在课堂开始时,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或新闻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探究欲望。
第23课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和成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经济特区的建立把改革开放引向全面和深入;浦东开发开放则是改革开放走向新阶段和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正确。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知道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理解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创举。
知道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的开放;知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知道海南建省;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知道浦东开发开放。
理解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聆听改革开放艰辛历程的叙述,感受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会利用图片描述历史过程,尝试从图片中感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方法。
初步了解口述史实的收集整理方法,初步养成多角度收集历史信息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改革开放过程中思想解放的艰辛历程,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初步树立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进取的观念,理解邓小平等伟大人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 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教学设计建议(一)教学过程建议l 导入新课出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小岗村土地承包书影印件,告诉学生:它是一张土地承包书。
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合同文本来看,这份承包书只能算是一份没有法律效力的“君子协定”。
然而,就是这张看似不起眼儿的合同,却是引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那么,在它的背后,究竟承载着一段怎样的历史故事呢?导入新课l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借地度荒:教师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居然出现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而诱因竟然是一场自然灾害。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
第23课改革开放【教学目标:】【内容标准】(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自学教材我知道:基础知识二、难点一起来突破: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各是怎样实行改革的?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10、在深圳市深南路有一幅巨幅画像,每逢节日,尤其是每年的2月19日,人们都要来这里观光、献花、拍照,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缅怀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民的儿子。
深圳人民对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是谁?为什么深圳人民对他如此爱戴?三达标训练测试:选择题1、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实施“863”计划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实行土地所有制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土地集体所有制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土地在公有制基础上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④农业合作化完成,土地归集体所有A.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②C. 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3、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标记之一,下列哪一流行语是改革开放时代的A.“公私合营”、“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B.“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大二公”C.“走资派”、“封资修” D.“招商引资”、“科学发展观”4、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在进行的农村改革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乡镇管理体制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多种经济成分并举5、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B.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C.完全实行资产私有制D.大力推行政企合一6、在历史知识竞赛中,当主持人说出“拓荒牛、一夜崛起之城、经济特区的代表”时,小明同学抢先说出正确答案,她的答案应该是A.珠海B.汕头C.海南D.深圳7、下列哪一个城市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A.厦门 B.上海 C.广州 D.深圳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第22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外历史纲要》课标要求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1.了解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3.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________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内容①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____________的优良传统。
(3)意义: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________________建设新时期。
2.平反冤假错案: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内容:审议和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修订宪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________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链接·选择性必修1·P76~7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课题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
共赢的时代潮流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意义;
2.分析和平与发展所遭遇的严重挑战;
3.认识在面临全球性问题时国际的应对措施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的学习,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对现代世界的意义,并认识在人类发展面临挑战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全球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1.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全球性问题的应对措施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前
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板书设计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表现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义
含义与关系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发展方面的时代潮流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和平与安全方面
在合作共赢中全球治理机制的建立
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中国治理方案的提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23课改革开放改革——对内,开放——对外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对内改革)1、背景(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试点: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四川两地;主要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2)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迅速推广2、意义(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废除人民公社;(3)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它写入宪法,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管理体制。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国策2、目的:使中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3、意义: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项创举4、“经济特区”(1)第一批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2)特点: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5、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1)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环渤海湾地区和洋浦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指长江沿岸和中西部大城市沿边开放城市——指边境城市,如丹东(东北,靠近朝鲜)(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浦东开发开放(对外开放)1、原因(1)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2)上海特殊地位和浦东优越的地理环境(3)邓小平的提议2、开发开放的时间:1990年4月。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案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进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这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世界历史的的20世纪的科学技术,本课内容既是世界历史科技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在中考中属于高频考点,同时对于中学生来说,又是必须要了解的社会常识,因此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属于第五单元“20世纪的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第一课。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识记:知道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内容;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能力培养:归纳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内容,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联系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概况;探讨“我所认识的现代科技”中的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勤奋的工作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涉及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都是属于高端科学技术,学生对这些高端科学技术的了解是备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归纳概括【教学环境】网络、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2011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20题的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导入。
)图中的三个人大家认识吗?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DownLoad.aspx?UrlID=6&InfoID=1804131二、【自读思考】(5分钟)1、说一说: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果有哪些?说说发明概况和发展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