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开发中替代生境的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1.流域自然背景及开发原则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1)概况发源于A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B 密西西比河支流——C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2)自然背景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三、流域的综合开发及效果1.流域开发的目标:(1)核心是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2)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3)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2.具体措施: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效果: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特别提示】梯级开发是一种常用的开发河流水力资源的方式。
因从上游到下游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
特点是把河流分为若干段,选定适宜的坝址,修建一系列的水利枢纽,逐段地利用河流的水力资源。
目前,我国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红水河流域都在大力开展梯级开发。
【图文拓展】1.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田纳西河流在流域管理局的指导下,始终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统一为基础,以工业、农业、城镇和生态环境相和谐为目标,建立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治理协调系统。
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长江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考向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分析1.流域开发的整体性分析流域自然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在对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进行评价时,首先确定流域的自然特征。
一般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资源等方面入手,并结合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确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
2.实例分析——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环境要素流域特征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流域开发方向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陆路交通不便,发展航运修建船闸和水库蕴藏着丰富的水能水能开发,建水电站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流域内光、热、水较丰富较早成为发达农业区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不稳定给航运带来困难,需将修水库和船闸相结合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相矛盾修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的矛盾水系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丰富航运发达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水量不稳定,流量差异大航运不便修水库,建船闸,促航运矿产矿产丰富,有煤、铁、铜、锌、磷、云母等利于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3.河流航运价值和水力资源的分析思路(1)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思路(2)河流水力资源的分析思路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二是河流的落差。
黄河流域人口密集区城镇扩张的生境质量影响及空间优化黄河流域人口密集区城镇扩张的生境质量影响及空间优化黄河流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黄河流域的人口密集区域中城镇的快速扩张正在对生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种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城镇扩张的空间布局,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的人口密集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数百年来一直是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这一区域的城镇扩张愈发明显,土地利用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这种城镇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导致了土地的大量开垦和破坏,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威胁。
首先,城镇扩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当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导致了农田的减少和土地退化问题的加剧。
土地被不适当地利用,导致了土地肥力和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利用变更和失去的生境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原本存在的湖泊、河流、湿地等自然生境都被城市化所代替,这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城市扩张还带来了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
随着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往往没有足够的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这不仅对人类的饮用水安全产生威胁,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空间优化策略来减轻城市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应当优先选择已开发区域进行城镇化,以避免进一步占用农田和自然生境。
其次,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采取措施修复和保护退化的土地。
此外,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和城市绿化带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同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
最后,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限制过度抽取和污染,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现状及政策应对??【摘要】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该制度的现状及政策应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文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为读者提供了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
接着,详细分析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探讨了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机制的完善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未来政策应对建议,包括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以及促进流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观点的阐述,旨在引发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深入思考,促进政策的完善与推进。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政策、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制度改革。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生态系统提供金钱或其他补偿措施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政策工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逐渐减弱,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流域生态补偿政策。
研究表明,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导意见、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混乱、生态补偿对象难以界定等。
有必要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解决生态补偿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政策应对建议。
这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促进流域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1. 分析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研究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分析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3. 探讨生态补偿机制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4. 提出未来政策应对的建议,为流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2. 正文2.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现状分析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并在不同时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和实施。
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1.引言1.1 概述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是指在黄河流域地区,植物群落由最初的种子萌发、苗木生长,到成年植物形成群落,再到逐渐演替为其他植物群落的过程。
植物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群落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亡等多个阶段。
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地理背景。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黄河流域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
在气候方面,黄河流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这种季节性的气候特点影响着黄河流域植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
同时,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较少,地表水资源相对匮乏,植物群落需要适应干旱的环境条件,这也是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土壤条件是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黄河流域的土壤富含养分,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和质地的差异,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也会受到土壤条件的影响。
例如,一些植物对于土壤湿度和盐碱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会有所不同。
此外,黄河流域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也对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的地势较为平坦,存在一定程度的坡度和高差。
同时,黄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在流域内分布不均,形成了湖泊、河流和湿地等多种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
这种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多样性为植物群落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生境。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黄河流域的植物群落会出现不同的组成和结构。
了解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和展开讨论黄河流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关于河流流域不同河段开发的方向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题一、直接产生生态破坏建设工程的占用土地和开挖,造成对森林、植被和其他生物资源的砍伐和毁坏,直接破坏陆生植被减少陆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导致陆生动植物个体数量的减少,危及重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存在。
如澜沧江干流的小湾电站,由于修建大坝和相关的道路建设,对河流两岸进行了大面积的工程开挖,大坝的面山几乎都被铲平,表土完全被剥离,导致原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建设工程附近的动植物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生境。
二、影响生态平衡1、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影响大坝的修建使河流的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及洄路线受到干扰,特别是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巨大,大坝阻隔了洞游性鱼类的洞游通道,对其的影响可能将是毁灭性的。
其次,电站建设所引起的河流水文情势变化,如河流的水流变缓,水温和水位等的改变,使河流中原有鱼类和水生生物区系发生改变使原有鱼类的种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将会因大坝的修建改变其生活路线和生活周期,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变化。
从而使整个河流的生物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2、外来物种入侵电站水库的形成为人工养殖鱼类等水生经济物种提供了合适的场所,而人工养殖往往会电站水库的形成为人上养殖鱼类等水生经济物种提供了合适的场所,而人上养殖往往会引入一些生长迅速、生命力强的外来物种,这些外来物种一旦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大量繁殖和增长,将会通过占据当地土著鱼类的生态位,捕杀十著鱼类的鱼卵和幼鱼等方式使当地十著鱼类数量锐减甚至消失。
3、陆生生物的迁移和交流电站的建设将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水库。
而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会截断一些陆生动物的正常迁移路线,使这些陆生生物的基因交流形成阻碍,最终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4、生物的分布和繁殖大坝的修建和水库的形成,使一些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发生改变,会促使生物的分布和繁殖发生变化。
陆生生物由于水位发生变化而淹没原来的生境,动物可以向更高的地方移动,而植物所受到的影响也许是灭绝性的。
流域水电开发必须进行规划环评- 水利治理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的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不久前被环境保护部叫停。
针对水电开发如何体现又好又快发展战略,流域规划环评如何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本文在介绍有关战略环评概念和意义的背景下,对流域规划和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并对金沙江中游环评问题做一些讨论。
战略环评的提出及发展战略环评可以弥补单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可以对区域开发中多个发展项目的累积影响做出分析,并为管理提供依据。
它是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之一。
流域水电规划和建设问题对于水资源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重视程度不够;对水电建设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认识不足或忽视环境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经济发展;对水电建设的环境监管不力等。
流域水电规划环评经验流域规划环评需要与各部门紧密配合;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的累积影响;需要注重对鱼类保护的综合措施;应该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环评单位与规划部门应当保持沟通等。
阅读提示对规划进行环评,旨在协助政府在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消除和降低因规划失误和考虑不周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
所谓战略环评,是对政府部门战略性决策行为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系统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它先于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方案选择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这就说明战略环评评价的对象具有宏观性、决策性和长期性,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划、计划和政策。
战略环评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可以弥补单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
战略环评在决策过程的各层次上前瞻性地考虑政策、规划、计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它超越了单一发展项目,可以对区域环境影响做更为系统的考虑。
战略环评最终必然落实于某一特定的空间区域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由于战略环评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更适合于对累积环境影响的考虑,因此战略环评可以对区域开发中多个发展项目的累积影响做出分析,并为管理提供依据;另外,由于战略环评是在决策层次上将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在一起考虑,在不同区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评价因子,有时是全球性的,有时是区域性的,并可以识别、分析累积环境影响,提出区域发展目标的优化方案和污染治理措施,因而可以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之一。
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1. 引言流域是一个自然水系的地理概念,它由一个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湖泊、湿地等组成。
流域开发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手段,改善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质状况、生态环境等,以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当前全球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流域开发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流域开发治理的一些措施,包括流域规划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修复保护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2. 流域规划管理流域规划管理是流域开发治理的基础和关键。
它包括流域的划分、规划、管理和监测等环节。
2.1 流域划分流域划分是指根据自然地理、水文水资源、社会经济及行政区划等因素,将一个大范围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水循环的流域单元。
流域划分可以根据水文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生态保护需求等不同因素进行。
2.2 流域规划流域规划是指根据已经划分好的流域单元,制定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
流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3 流域管理流域管理是指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则和制度,对流域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
流域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加强流域管理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2.4 流域监测流域监测是指对流域水资源、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等进行实时、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流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水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为流域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水资源优化配置在流域开发治理中,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包括水资源的调度、节约和合理利用等方面。
3.1 水资源调度水资源调度是指根据流域各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和优先级,合理调配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通过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和调度,以实现水资源的均衡利用。
3.2 水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是指通过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公布日期】2018.03.22•【文号】环生态〔2018〕3号•【施行日期】2018.03.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环生态〔2018〕3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渔业厅(局)、水利(水务)厅(局):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做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制订了《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
附件: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2018年3月22日附件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多等特点,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生境类型复杂多样,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空间,尤其是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重点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水生生物宝库,维系着我国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水生经济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近年来,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就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水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部分流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剧,水生物种资源严重衰退,已成为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确立了以长江为代表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方向和基本遵循。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推进,为破解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难题,提升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提供了有利契机。
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逐步提高,为重点流域共抓大保护凝聚了社会共识。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河流水生态质量评价要结合河流生态环境实际情况,遵循水生生物类群栖息及生存规律,并充分考虑水域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类群的时间变化特点、工作目的及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选择评价类群的评价方法。
要评价一条河流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方法,先要确定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要素,并确定参照状态。
一般来讲,主要的评价要素包括水体理化参数、物理生境和生物类群,而生物类群又包括大型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两大类。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
01水质评价水质评价方法是将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划分水质类别并进行单因子评价后的水体,根据水质类别进行赋分,I~V类水质类别的水体分别依次赋分5~1分。
02生境评价生境评价同样是赋分法。
首先通过调查获得生境监测数据,并按照栖息地生境评价计分表对参数分别评分(生境评价打分标准见表1)并累加各项参数总值,最后对获得的评价栖息地生境质量分值H进行赋分,赋分标准见表2。
表1 生境栖息地打分标准表2 河流栖息地生境质量的分级评价标准03生物评价生物评价方法有很多,我们从中筛选出6种在我国生物评价中常用的方法,展开介绍。
01BMWP计分系统BMWP记分系统以大型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其原理是基于不同的大型底栖动物对有机污染(如富营养化)有不同的敏感性/耐受性,按照各个类群的耐受程度给予分值。
按照分值分布范围,对监测位点水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价。
BMWP分值越大表明水体质量越好。
BMWP将大型底栖动物以科为单位划分,每个科对应一个分值,采样点BMWP分值为样品各科对应分值之和。
将样点分值按照评价标准表(表3)划分等级,即为样点等级。
表3 BMWP分值评价标准02Chandler生物指数Chandler生物指数(CBI)依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类群对水体污染的敏感性及各类群出现的多度分别给予记分。
按照分值分布范围,对监测位点水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价。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现状及政策应对??【摘要】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是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引言、正文和结论为框架,系统分析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政策法规调研、应对措施和建议以及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对各项内容的深入研究和论证,总结出了未来改进生态补偿政策的建议,并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展望未来,提出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方向,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现状、问题、挑战、政策法规、调研、应对措施、建议、评估、总结、展望、未来、政策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可以帮你生成内容,让我来为你输出部分的内容。
当前,我国的流域生态补偿工作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逐渐开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缺乏标准化的补偿机制、补偿资金来源不明确、效益评估不规范等。
加强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对于推动我国流域生态补偿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部分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结合政策法规调研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实施效果的评估,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目的旨在推动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和有效落实,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3 意义流域生态补偿是一项重要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流域生态补偿可以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各类生态主体更加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从而形成多方合作、协同发展的局面。
流域生态补偿可以保障生态利益的受益者获取到应有的利益,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促进社会公平和增进人民福祉。
流域生态补偿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发展实践与政策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水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启动了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并逐步完善了相关政策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也需要面对不少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本文将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发展实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 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自2013年开始,我国先后在淮河流域、京杭运河流域、长江上游地区等地展开了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这些试点地区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形成了不同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在试点工作中,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生态补偿标准、资金来源和分配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生态补偿政策法规的完善随着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国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流域生态补偿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框架。
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流域生态补偿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3.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试点地区,一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得到了有效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了修复和强化。
二、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建议在制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合理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和范围。
应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评估机制,科学、公正地评估生态环境效益,确保补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为了保障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的稳定来源,应逐步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和市场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应优化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流域生态补偿,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
3. 强化流域生态监督和评估4. 推动流域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融合流域生态补偿应与生态保护相互融合,形成良性互动。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丰富的水资源和重要的农业发展任务。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是至关重要的。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现状目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匮乏。
由于过度开发和使用黄河水资源,导致河流干涸,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流域内的农业用水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水污染严重。
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废水、排放氮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导致黄河流域水质恶化,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河流,严重影响水环境的质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过度的土地开垦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生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物种丧失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问题和挑战针对上述问题,黄河流域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和挑战:1.水资源调配不合理。
由于沿岸各省份之间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以及与黄河上游其他省份之间的争夺,导致水资源调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2.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黄河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缺乏统一的监管体系、组织协调不足等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
3.缺乏科学技术支持。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因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以解决流域内的生态保护问题。
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为了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采取以下路径和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配。
建立统一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跨省份的协调机制,合理分配流域内的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平衡。
2.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监管,严惩违法行为,提高环境管理的效力。
3.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对黄河流域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引入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水资源利用技术,提高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
课练14流域开发与综合治理最新单选一扫光[2022·北京高三一模]因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和放水,库区水位会周期性大幅度涨落,形成了周期性出露水面的消落带(如下图)。
消落带的生态治理是世界级难题。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专家们发现中山杉能持续抵抗干旱,也能承受较长时间水中浸泡,存活率可达80%以上,是库区消落带生物治理中较好的树种。
目前,三峡库区万州大周段中山杉林形成的“水中彩林”已成为网红景点。
据此回答1~2题。
1.三峡库区消落带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A.土地盐碱化B.土地沙化C.水土流失D.滑坡2.种植中山杉对当地的主要意义有()①净化水质②提供木材③降低河流含沙量④改善航运条件⑤丰富沿岸景观A.②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2022·河北高三二模]2002年小浪底水利枢纽联合上游水库开始调水调沙,保证黄河不断流的同时改变了下游冲淤状况,并通过人工调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改变了水沙的年内分配。
冲淤量是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值,冲淤量为正,以淤积为主,冲淤量为负,以冲刷为主。
图1示意2001~2017年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年内变化,图2示意黄河尾闾的位置。
据此完成3~4题。
图1图23.实施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后,2003~2011年()A.汛期均冲刷,非汛期均淤积,各年均以侵蚀为主B.汛期均冲刷,非汛期均淤积,整体上以侵蚀为主C.汛期冲淤量均大于非汛期,河道以侵蚀为主D.汛期冲淤量均小于非汛期,河道以淤积为主4.2002~2017年,黄河尾闾段()A.河水含沙量大,泥沙淤积B.河道逐渐变窄,河水变浅C.河道落差变小,流速趋缓D.海水倒灌严重,水质变差[2022·安徽高三模拟]格尔木河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发源于昆仑山区,山前地带为冲积洪积扇、湖积平原和盐湖。
流域内建筑用地和耕地比重较小,自然植被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
20世纪70年代,在格尔木河冲积洪积扇上游修建了乃吉里水库,对流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12XIANGCUN KEJI 2021年9月(上)农村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整治策略曹玉婷(清远市清新区环境监测站,广东清远511800)[摘要]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对于农村流域水环境的整治已从单纯的防洪逐渐转变为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流域水环境的综合生态整治对恢复农村河道功能,改善农村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农村流域水环境的特点与功能,结合农村流域水环境已有的相关研究与广东省部分代表河道的实地调研,重点分析目前农村流域水环境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重点从物理生境改造与河道生物修复两大方面提出综合整治策略,以期为农村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农村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整治[中图分类号]F32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25-112-3以广东省相关典型农村河道调查为基础,结合其流域水环境现状问题,针对性提出相关的护岸工程措施、水质修复技术等综合整治方案,以期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等目标。
1农村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农村流域水系是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部分,主要肩负着农村地区灌溉生产供水、养殖、防洪排涝、纳污净化等多种任务。
近年来,广东省加强对农村流域水环境的治理,秉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生态河道整治工作,通过一系列的疏浚整治、水系连通、岸坡整治、水生态修复、污染物控制、长效管护等措施,逐步提高农村河道防洪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性,实现农村流域水环境的空间形态修复,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的整治,广东省水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但当前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与整体战略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对广东省代表地区的实地调研和对相关农村河道资料的分析,对广东省农村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1河流存有诸多污染,污染源难以控制经过调查,广东省农村河道水质主要表现为氨氮、总磷的污染物浓度较高,且呈现出季节性特征,主要原因是农村河道污染源控制难度大。
7我国水电开发中鱼类栖息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信1,刘元元1,安广楠2,侯永平1, 邓灿1(1.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650051; 2.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100012)摘 要:水电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对鱼类的影响尤为突出。
水电中采取的栖息地保护措施在总体布局、流域水生生境条件、鱼类基础技术研究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鱼类栖息地保护应贯彻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坚持“十六字”方针的基本原则,从流域的水生生境和梯级规划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加强相关科学研究,制定相关规范,最终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水利水电开发;鱼类栖息地;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951(2016)03-0007-02DOI:10.3969/j.issn.1006-3951.2016.03.003收稿日期:2016-02-23作者简介:张信(1980),男,湖北黄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鱼类保护方面的工作。
*云南水力发电YUNNAN WATER POWER第32卷第3 期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居世界首位,水电开发与利用对于合理分配资源能源,平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推动我国能源革命起到重要作用。
但水电开发区域同时又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保护压力大的地区,并由此带来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对鱼类的影响尤为突出。
为减少水电开发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开发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水电开发的工作重点之一[1]。
栖息地保护[2]、过鱼设施[2-3]、人工增殖放流[4]、兼顾生态需求的运行调度[5-6]等保护措施对减缓水电开发对鱼类造成的不利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保护生物学的观点,保护生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7],因此保护鱼类栖息地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干支流开发导致鱼类适宜生境压缩,激流性鱼类及大中型鱼类数量呈下降趋势,少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引水式开发造成部分河段脱水、减水,对水生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
第38卷第2期Vol.38No.2水㊀资㊀源㊀保㊀护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22年3月Mar.2022㊀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5200908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0408901);江苏省水利重点科技项目(2019006)作者简介:彭依云(1995 ),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梯级水库鱼类栖息地与生境研究㊂E-mail:Pengyiyi2020@ 通信作者:刘东升(1988 ),男,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河湖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研究㊂E-mail:dsliu@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2.026罗梭江鱼类替代生境量化评价彭依云1,2,洪迎新1,3,刘东升1,陈求稳1(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㊀210029;2.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㊀610065;3.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㊀510610)摘要:针对罗梭江替代生境适宜度及影响因素尚缺乏定量分析的问题,选取澜沧江干流特有经济鱼类中国结鱼(Tor sinensis )为目标物种,基于河流内流量增加法(IFIM ),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和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曲线,建立了罗梭江典型鱼类的栖息地评价模型,分析了替代生境适宜度及其影响因子㊂结果表明:罗梭江作为澜沧江最大支流,能为中国结鱼提供良好产卵场,产卵场在丰水期(79月)数量和质量较优,高质量产卵场主要分布于河流蜿蜒处;罗梭江不适宜成鱼全年栖息,尤其在枯水期(2 4月),成鱼产卵及育肥适宜度最差㊂在罗梭江替代生境后期管理中,建议优先加强对河流弯道处的生境保护及捕捞管理,同时重视其关联干流的生态保护㊂关键词:替代生境适宜度;河流内流量增加法;栖息地评价模型;中国结鱼;澜沧江;罗梭江中图分类号:S937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6933(2022)02019007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fish alternative habitats in the Luosuo River ʊPENG Yiyun 1,2,HONG Yingxin 1,3,LIU Dongsheng 1,CHEN Qiuwen 1(1.Eco-environmental Research Department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210029,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aulics and Mountain River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China ;3.China Water Resources Pearl River Planning ,Surveying &Designing Co.,Ltd.,Guangzhou 510610,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lack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alternative habitatsuitabil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Luosuo River,Tor sinensis ,a unique economic fish in the main stream of the Lancang River,was selected as the target species,and the habitat evaluation model of typical fish in theLuosuoRiver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intra-river flow increasing method (IFIM),two-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and fish habitat suitability curve.The alternative habitat suitabi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uosuo River,as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Langcang River,can provide a good spawning ground for Tor sinensis .The number and quality of spawning ground are better in wet season (July to September),and high-quality spawning ground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eandering part of the river.The tributaries of the Luosuo River are not suitable for adult fish to inhabit all year round,especially in the dry season (February to April),and the suitability of adult fish for spawning and fattening is the worst in this period.In the later management of the alternative habitat of the Luosuo River,it is recommended to give priority to strengthening the habitat protection and fishing management at the river bend,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its associated mainstreamat the same time.Key words :alternative habitat suitability;intra-river flow increasing method (IFIM );habitat assessment model;Tor sinensis ;Lancang River;Luosuo River㊀㊀梯级水电开发是利用水能资源的一个重要模式[1],在水能丰富地区合理地建设梯级大坝,会将河流生态系统分割成多个具有相似生境的水库生态系统[2]㊂河流受大坝阻隔,连续性遭到破坏,河流形态发生转变,由河相转为河相湖相交替,甚至出现湖相形式[3-4],大量鱼类洄游的行为也会受到大坝阻挡,排卵繁育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和数量显著减少[5-6]㊂此外,梯级水库的建成将改变径流的季节性调节㊁泥沙截留㊁水文条件以及水温时空分布,也将破坏原有河流鱼类的自然栖息环境,并影响鱼类个体行为特性及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7]㊂为了减轻梯级水电开发对重要鱼类的不利影响,中国在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实践中逐渐形成了 干流开发,支流保护 的新思路[8],以支流生境条件补偿性保护干流中生境受水电开发破坏的鱼类,使流域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㊂栖息地模型是支流生境替代可行性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常用方法,通过模拟目标生物在各生命时期行为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以判断生境适宜性,对于栖息地评价较为全面和客观[9]㊂国内外针对鱼类栖息地模拟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如赵尚飞等[10]使用River2D水生生物栖息地模型模拟了不同类型河道鱼类栖息地差㊁中㊁良3个等级的分布及变化;孙志毅[11]将MIKE11模型和PHABSIM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了模拟交汇河流对特有鱼类生境影响的河流生态水力学模型;Ceola等[12]将三维水动力模型(estuary lake and coastal ocean model,ELCOM)和水生生态系统动态模型(computational aquatic ecosystem dynamics model,CAEDYM)进行耦合,并对红点鲑鱼在不同水文条件的栖息地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唐磊[13]通过建立一维生态河貌模型,结合目标鱼类的生境特征,定量评价了水坝拆除对支流替代生境的改善效果㊂尽管如此,目前鲜有模型应用于支流生境替代效果的分析,以至于缺乏替代生境适宜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评价㊂已有研究表明,罗梭江作为澜沧江最大的支流,对干流受水电开发影响严重的鱼类起到了很好的替代保护作用[14-16]㊂其干支流水温差异㊁关键涨水过程以及河流联通性3个要素评价都达到最佳状态,重要鱼类保护程度㊁水污染状况㊁生态基流㊁生境多样性以及鱼类 三场 分布等要素评价结果良好㊂因此,本研究选择罗梭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河流内流量增加法(intra-river flow increasing method, IFIM),结合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二维水动力模型和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曲线,建立澜沧江典型鱼类中国结鱼的栖息地评价模型,通过计算目标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以及有效利用面积(weighted usable area,WUA)等关键因子,对罗梭江鱼类栖息地的数量和质量展开分析与探讨,评价不同水情下替代生境对目标鱼类的适宜度,对其生境替代效果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罗梭江替代生境后期管理提供参考㊂1㊀研究区概况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小冰川,全长4880km,流域面积8320km2,是河长世界排名第6㊁流域面积世界排名第14的大河㊂罗梭江发源于普洱市宁洱县,是澜沧江湄公河的最大支流,主要河道长297.8km,流域面积7678.9km2[17-18],多年平均流量169.5m3/s㊂澜沧江湄公河生境发生变化后,罗梭江的流水生境成为喜流水性鱼类(如中国结鱼)的不二选择㊂2007年成立罗梭江州级鱼类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叉尾鲇(Wallago attu)㊁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㊁中华鲱鲇(Clupisoma sinense)㊁中国结鱼(Tor sinensis)等[19-20]㊂其中,保护区核心段为磨者河和罗梭江汇合的河口与罗梭江和澜沧江汇合河口之间的河段,主要受保护鱼类为中国结鱼㊁丝尾鳠等㊂本文模拟江段选取罗梭江磨者河汇口至南醒河汇口,占罗梭江鱼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73%,全长29.2km,落差33m,平均比降1.13ɢ㊂模型上边界为磨者河汇口下游100m,下边界为南醒河汇口上游100m(图1)㊂图1㊀研究区水系及研究河段Fig.1㊀Water system and river reach in study area2㊀研究方法2.1㊀水动力模型采用EFDC模型对罗梭江进行水动力模拟研究,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地表水系统中的三维流场[21]㊁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物质传输[22],研发较为成熟,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应用㊂考虑到模拟分辨率及计算效率,本研究采用正交曲线网格划分区域,沿流向划分500个网格,纵向平均长度为59.7m;由于河道较长,为确保网格质量,在河流宽度方向划分8个网格,平均宽度9.8m,共计4000个网格(图2)㊂为确保模拟的准确性,网格应适应模拟区域并保持正交性,计算网格的平均正交偏差应小于3.0ʎ㊂本次模拟计算的平均正交偏差为2.98ʎ,整体精度满足要求㊂图2㊀计算区域网格划分Fig.2㊀Grid division of caculation areaEFDC 模型使用的地形数据来自文献调研,其中曼安水文站以下河道河底高程来自Wang 等[19]2012年12月的实测数据,以上河段依据河床平均坡度及周围高程对断面进行手动插值,共获得43个断面高程数据㊂根据断面数据,再由EFDC 内置程序对研究区域全河段进行网格平均插值,插值计算完成后,对局部高程变化较大的区域进行了光滑处理㊂考虑到模型上边界至水文站及以下河段没有大型支流汇入,忽略一些小沟渠汇入的水量,将整个模型中的水量视为统一值,上边界输入流量为曼安水文站实测流量,下边界水位利用MIKE11构建一维模型进行推算㊂将曼安水文站1959 2008年的多年月平均径流量作为研究区的代表流量用于模型计算,时间步长设置为静态时间步长,取值1d㊂模型运行前,首先对降水量㊁气温㊁蒸发量等基本参数进行确定;曼宁系数可直观反映河道的粗糙度,与河流形态㊁河床结构底质等密切相关,本文参考‘天然河流糙率表“,取值为0.035㊂采用水位对EFDC 模型模拟结果进行率定验证㊂实测水位于2019年3月测得,为模拟河道沿水流方向的8个点位数据(图1),该模型使用3月多年月平均流量(33.95576m 3/s)进行模拟,S1~S4为率定点位,S5~S8为验证点位㊂率定点位的平均误差为0.035m,最大误差为0.04m;验证点位的平均误差为0.063m,最大误差为0.14m,结果表明EFDC 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准性㊂曼安水文站1959 2008年实际年径流量过程表明,径流量年际变化幅度不大,年际极值比较低;年径流累积量过程线也表明年径流没有很大波动,这说明EFDC 模型计算选用曼安水文站多年月平均径流作为研究区代表流量是可行的㊂为了满足EFDC 模型的计算要求,对于诸如边界㊁弯道等局部河段的网格的正交偏差也设置小于3.0ʎ㊂模型使用的河底高程数据来自文献调研,存在数据陈旧问题㊂然而,河底高程虽略有起伏,局部发生变化,但对于整个模拟河段来说,对河道的整体流场的影响较小㊂另外,根据本文模拟结果,高质量产卵场主要分布于河道蜿蜒处,说明栖息地适宜性主要受河道形态影响,而河道形态采用的是最新地形数据㊂从时间尺度上看,在河道形态及高程一致的情况下,影响流场的主要因素为不同月份所对应的流量与水位,即模型的边界条件㊂因此,河底高程数据的陈旧虽然会影响模型精度,但对本文整体规律和主要结论的影响是有限的㊂本文模型对水位的率定与验证平均误差均较小,证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精准性㊂2.2㊀鱼类生境评价模型中国结鱼为澜沧江特有经济鱼类,栖于河道水流较缓处,为中下层鱼类,具有短距离洄游习性㊂幼鱼主要以摄取浮游动物为生,成鱼逐渐变为杂食性(植物的果实㊁鱼㊁甲壳动物与其他的无脊椎动物)㊂产卵期主要集中在7 9月,产卵时亲鱼上溯,选择卵石下的急流中繁殖[23]㊂本研究选取中国结鱼(图3)作为目标鱼类,评价生境适宜度,主要选择依据为:①鲤行目鱼类是澜沧江干支流的主要鱼类品种,且大部分喜急流环境㊁产沉性卵,中国结鱼作为其中最典型的一种,能很大程度上代表干支流鱼类的生活习性;②中国结鱼作为经济型鱼类,可围绕高效生态㊁优质安全的总体目标,推进罗梭江生态经济型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③前人的研究表明,中国结鱼相关研究受到了较多关注,对于适宜环境因子的定量及生物学研究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20,24]㊂相比较于其他种类的水生生物,鱼类在自身需要的生长环境中,倾向于选择有利于生长的空间和生境环境,避开不利条件[25]㊂所以可以通过分析河流生境特征来研究适于鱼类生活的区域特征参数,如水深㊁流速等[26]㊂在合适的水深条件中,鱼类能够更好地生存㊁栖息以及庇护自己,当水深过大时,容易影响沉性鱼卵及幼鱼的发育[27];流速综合反映了水流与河道坡度㊁河床糙率㊁河道宽度相互作用,一定流速条件下可以促进鱼类性腺生长发育,从而诱导其排卵[28]㊂综上所述,在保护鱼类栖息地方面,获取目标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曲线非常重要,是建立栖息地模型的关键一环㊂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获取了中国结鱼流速㊁水深栖息地适宜性曲线[19],如图4所示㊂(a)活体(b)成鱼(663.1g)(c)幼鱼(27.7g)图3㊀中国结鱼Fig.3㊀Tor sinensis本研究基于IFIM法,结合EFDC二维水动力模型和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曲线,建立了罗梭江典型鱼类中国结鱼的栖息地评价模型㊂IFIM法诞生于1970年代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29],该方法通过将水力学模型和生物物理信息模型耦合,建立水动力因子与水生生物栖息地之间的偏好关系,为管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依据[30]㊂IFIM法通过WUA和HSI[31]定量计算生物的有效生境的数量和质量,最后结合鱼类生活史对鱼类替代生境的可行性做出评价㊂为了表征支流生境对鱼类完整生活史的替代保护效果,本研究选取中国结鱼产卵和成鱼栖息两个阶段的适宜性进行评估㊂A WUA=ðn i=1I HS i A i(1)其中I HS i=V i D i C i式中:A WUA为WUA值;n为计算单元数;A i为计算单元i的面积;I HS i为计算单元i的HSI值;V i为计算单元i的适宜性流速;D i为计算单元i的适宜性水深;C i为计算单元i的河道适宜性指数(包括底质和覆盖物状况),本研究由于缺乏底质数据,暂不考虑河道指数,这里C i取值为1㊂(a)产卵流速(b)成鱼栖息流速(c)产卵水深(d)成鱼栖息水深图4㊀中国结鱼流速、水深栖息地适宜性曲线Fig.4㊀Habitat suitability curve of velocity andwater depth of Tor sinensis3㊀结果与分析3.1㊀替代生境质量评价由表1可见1959 2008年WUA均值年内变化情况,可见,产卵WUA值与成鱼WUA值年内变化趋势相同,均在8月达到峰值,分别为201.5万m2㊁211.9万m2;在4月达到最小值,分别为33.8万m 2㊁38.2万m 2㊂通过表1可算出,产卵和成鱼WUA 值变化趋势与流量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㊁0.979(P <0.01)㊂7 10月产卵WUA 占河流面积超过50%,囊括了中国结鱼整个产卵期,同时,成鱼WUA 占比超过50%的时间也为7 10月,可见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成鱼WUA 占河流面积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在24月甚至低于20%(表1)㊂表1㊀栖息地总量计算结果Table 1㊀Calculation results of total habitats月份流量/(m 3㊃s -1)产卵WUA /万m 2产卵WUA 与河流面积比值成鱼WUA /万m 2成鱼WUA 与河流面积比值160.2661.60.2656.20.24244.0246.20.2045.70.19333.9636.40.1539.60.17431.3933.80.1438.20.16545.9748.10.2046.90.206116.41106.20.4591.50.397318.04182.50.77204.00.868426.71201.50.85211.90.899286.37174.90.74193.90.8210185.05141.80.60135.40.5711128.13113.50.4898.90.421281.18800.20.3469.60.29表2㊀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赋分等级Table 2㊀Classification of fish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适宜性指数适宜性等级含义(0.7,1]适宜大部分水域的流速和水深条件,能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生境(0.4,0.7]中等适宜大部分水域的流速和水深等条件,能为鱼类提供较适宜的栖息生境;或者有较多水域的流速和水深等条件,能为鱼类提供非常适宜或适宜的栖息生境(0.1,0.4]基本适宜大部分水域的流速和水深等条件,能为鱼类提供基本适宜的栖息生境;或者有较多水域的流速和水深等条件,能为鱼类提供基本适宜的栖息生境;或者有一定水域的流速和水深等条件,能为鱼类提供非常适宜或适宜的栖息生境(0,0.1]不适宜部分水域的域的流速和水深等条件差,不能为鱼类提供相对适宜的栖息生境3.2㊀替代生境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参考Ding 等[32]所制定的栖息地适宜性标准,将栖息地质量分为不适宜㊁基本适宜㊁中等适宜及适宜4类(表2)㊂图5(a)为中国结鱼各月产卵栖息地质量等级占比情况,可见罗梭江中国结鱼产卵的适宜等级栖息地集中出现在6 11月,其中7 9月占河流面积比例较大,分别为65%㊁78%㊁60%,其他时间基本适宜栖息地占主导地位㊂图5(b)为中国结鱼各月成鱼栖息地质量等级占比情况,可见成鱼的适宜等级栖息地虽然全年均有出现,但占比较大者同样出现在7 9月,分别为82%㊁85%㊁75%,其余月份皆低于40%,而2 5月仅为10%左右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产卵栖息地占河流面积百分比总和在各月均达到100%,成鱼栖息地面积在大多数月份低于河流面积,即由于形成湖相区或者进入枯水季节,导致出现了HSI 值为0的区域,如2 5月各质量类型比值总和分别为56%㊁44%㊁41%㊁59%㊂(a)产卵(b)成鱼图5㊀中国结鱼各月产卵和成鱼栖息地质量等级占比Fig.5㊀Proportion of habitat quality grades of spawningand adult Tor sinensis in each month鉴于中国结鱼集中于7 9月有产卵栖息地需求,而成鱼栖息的替代生境适宜度由质量最差的时间段决定,因为此时鱼类将被迫离开该栖息地㊂因此,分别选取了7 9月产卵栖息地分布和2 4月成鱼栖息地分布(图6),进一步对鱼类栖息地的适宜度进行分析㊂由图6可见,8月研究河段处于适宜等级的面积占比最大,该月WUA 也处于最高水平;7月和9月相对8月适宜等级占比略小,WUA 也略低㊂总体而言,7 9月为集中产卵期,研究区域河段均表现出生境较为适宜,适宜等级产卵栖息地主要集中于河道蜿蜒处㊂成鱼栖息地在2 4月表现出极差的适宜性,不适宜等级占比最大,WUA 也相对较低㊂(a)7月产卵栖息地㊀㊀(b)8月产卵栖息地㊀㊀(c)9月产卵栖息地(d)2月成鱼栖息地㊀㊀(e)3月成鱼栖息地㊀㊀(f)4月成鱼栖息地图6㊀中国结鱼栖息地空间分布Fig.6㊀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r sinensis habitat纵观各月栖息地情况,产卵栖息地和成鱼栖息地WUA 与各月流量大小紧密相关,当流量增大时,WUA 值也随之增加,相对应WUA 在研究河流面积中的占比也增大,说明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与各时期入河流量相关㊂而流量则反映了河道流速与水深的大小,因此表明流速与水深是影响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重要因素㊂在丰水期(7 9月),罗梭江多年月平均入河流量较大,水流流速相对较大,结合中国结鱼产卵期适宜水深与流速可知,随着入河流量的增加,流速及水深均发展到中国结鱼产卵期最适宜区间,这意味着该时期罗梭江为目标鱼类提供了高效且优质的产卵环境㊂其中,研究河段蜿蜒曲折处适宜等级占比最大,这表明罗梭江蜿蜒曲折河段对目标鱼类极其重要,可以为后期罗梭江鱼类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参考㊂通常而言,栖息地保护常因为保护区面积较大且位于山区,给后期维护工作带来较大困难[17],而对高质量栖息地的识别及优先管控将有效地改善这种困境㊂在枯水期(2 4月),由于低流量导致河流水深较浅㊁水流流速较慢的原因,成鱼栖息地表现出极差的适宜性,绝大部分河道为不适宜等级,而此时成鱼栖息地WUA 也相应处于最低值,表明罗梭江进入枯水期后,鱼类进入越冬期,支流生境适宜性降低,目标鱼类成鱼栖息空间大大缩小,绝大部分鱼类将不得不离开支流,返回干流深水区寻找适宜栖息地㊂4㊀结㊀论a.罗梭江WUA 值与流量呈正相关关系,水位是影响低流量条件下WUA 值的主要因素;在时间维度上,WUA 值在7 9月较高,2 4月较低,并且年内分布不均匀㊂b.罗梭江可为中国结鱼提供有效的产卵栖息环境,尤其是在集中产卵期(7 9月),河流内分布着数量众多且质量较高的产卵栖息地;高质量产卵栖息地大多分布于河流蜿蜒处,建议在罗梭江替代生境后期管理时,优先加强对河流弯道处的环境保护及渔业管理㊂c.罗梭江并不能全年为目标保护鱼类提供有效的成鱼栖息环境,尤其是枯水期(2 4月)㊂以中国结鱼为代表的澜沧江下游洄游鱼类生活史目前最好的模式为 干流肥育支流繁殖 ㊂这意味着保护关联干流的生态环境也是罗梭江支流替代生境产生效应的关键㊂参考文献:[1]吕军,汪雪格,刘伟,等.松花江流域主要干支流纵向连通性与鱼类生境[J].水资源保护,2017,33(6):155-160.(LYU Jun,WANG Xuege,LIU Wei,et al.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and fish habitat of main tributaries in Songhuajiang River Basin[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7,33(6):155-160.(in Chinese))[2]何大明,冯彦,胡金明.中国西南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邱阳凌.黑水河生态河貌模拟及鱼类替代生境评价[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8.[4]王强,庞旭,李秀明,等.水电梯级开发对河流生境质量及纵向连通性影响评价:以五布河和藻渡河为例[J].生态学报,2019,39(15):5508-5516.(WANG Qiang, PANG Xu,LI Xiuming,et al.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fluence of hydroelectric dams on the physical habitat quality and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of rivers:a case study of the Wubu and Zaodu rivers[J].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9,39(15):5508-5516.(in Chinese))[5]王成友.长江中华鲟生殖洄游和栖息地选择[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6]王煜,李金峰,翟振男.优化中华鲟产卵场水动力环境的梯级水库联合调度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0,40(1):56-63.(WANG Yu,LI Jinfeng,ZHAI Zhennan.Research on joint operation of cascade reservoirs to optimiz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for Chinese sturgeon spawning ground[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2020,40(1):56-63.(in Chinese))[7]DAVIES K F,MARGULES C R.Effects of habitatfragmentation on carabid beetles:experimental evidence [J].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1998,3(67):460-471.[8]高婷,李翀,廖文根.实施支流生境替代保护的基本原则[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10(4): 267-272.(GAO Ting,LI Chong,LIAO Wengen.The basic principles in applying tributary habitat alternative protection[J].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12,10(4):267-272.(in Chinese))[9]侯俊,黄喻威,苗令占,等.基于鱼类栖息地需求的雅鲁藏布江中游环境流量计算[J].水资源保护,2020,36(4):8-12.(HOU Jun,HUANG Yuwei,MIAO Lingzhan,et al.Calculating environmental flows in middle reach of Yarlung Tsangpo River based on fish habitat requirements [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20,36(4):8-12.(in Chinese))[10]赵尚飞,杜彦良,王瑜,等.松花江梧桐河生态修复工程鱼类栖息地模拟及调查[J].水生态学杂志,2019,40(5):1-8.(ZHAO Shangfei,DU Yanliang,WANG Yu,etal.Wutong River fish habitat survey and modeling und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J].Journal of Hydroecology,2019, 40(5):1-8.(in Chinese))[11]孙志毅.基于栖息地生态适宜度指数模型的河流鱼类生境模拟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6):86-90.(SUN Zhiyi.Simulation analysis of river fish habitat based on habitat ecological suitability index model[J].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Design,2020(6):86-90.(in Chinese))[12]CEOLA S,PUGLISES A,VENTUR A M,et al.Hydro-power pro-duction and fish habitat suitability:assessing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flows at regional scale[J].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2018,116: 29-39.[13]唐磊.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影响下鱼类支流生境替代方案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20. [14]林诗芸.补远江干流鱼类生境特征与鱼类多样性的关联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15]赵进勇,董哲仁,孙东亚.河流生物栖息地评估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8(17):82-88.(ZHAO Jinyong, DONG Zheren,SUN Dongya.State of the art in the field of river habitat assessment[J].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2008(17):82-88.(in Chinese)) [16]杨青瑞,陈声威,何建宽,等.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5,13(6):408-413.(YANG Qingrui, CHEN Shengwei,HE Jiankuan,et a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ributary habitat alternative protective effect[J].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15,13(6):408-413.(in Chinese))[17]黄光明,王海龙,王伟营.澜沧江流域鱼类栖息地保护实践[J].水生态学杂志,2015,6(36):86-91.(HUANG Guangming,WANG Hailong,WANG Weiying.Fish habitat conservation in the Lancang River Basin[J].Journal of Water Ecology,2015,6(36):86-91.(in Chinese)) [18]康斌,胡文娴,祈文龙,等.补远江鱼类多样性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0,31(3):6-15.(KANG Bin, HU Wenxian,QI Wenlong,et al..Research on fish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Buyuan River[J].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2010,31(3):6-15.(in Chinese)) [19]WANG Y,WANG D S,YANG Q R,et al.Rationalitystudy of establishing nature reserve in Luosuo River from the point of fish[J].Applied Mechanics&Materials, 2014,641/642:1146-1150.[20]王莹.澜沧江中下游鱼类栖息地的水文㊁水力学特征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下转第202页)of various contaminants from water[J].Water Research,2013,47(9):3037-3046.[10]郑怀礼,刘克万.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水处理技术,2004,30(6):315-319.(ZHENG Huaili,LIU Kewan.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ofinorganicpolymercompositeflocculants[J].Echnology of Water Treatment,2004,30(6):315-319.(in Chinese))[11]PAN G,ZHANG M M,CHEN H,et al.Removal of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Taihu Lake using local soils.I.Equilibrium and kinetic screening on the floccula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us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laysand mineral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6,141(2):195-200.[12]ZOU H,PAN,G,CHEN,H,et al.Removal of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Taihu Lake using local soils Ⅱ.Effective removal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using local soilsandsedimentsmodifiedbychitosan [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6,141(2):201-205.[13]HOU J,YANG Z,WANG P,et al.Changes in Microcystisaeruginosa cell integrity and variation in microcystin-LR and proteins during Tanfloc flocculation and floc storage[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26:264-273.[14]BARRADO-MORENO M M,BELTRAN-HEREDIA J,MARTIN-GALLARDO J.Microalgal removal with natural coagulants[J].Phycologia,2016,55(6):688-695.[15]郭文景,符志友,汪浩,等.水华过程水质参数与浮游植物定量关系的研究:以太湖梅梁湾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8,38(4):1517-1525.(GUO Wenjing,FU Zhiyou,WANG Hao,et al.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of aquatic parameters and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process of algal blooms:the case of Meiliang Bay in TaihuLake[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8,38(4):1517-1525.(in Chinese))[16]WANG D,PILLAI S C,HO S H,et al.Plasmonic-based nanomaterials f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J].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2018,237:721-741.[17]ROSELET F,BURKERT J,ABERU P C.Flocculation ofNannochloropsis oculata using a tannin-based polymer:bench scale optimization and pilot scale reproducibility[J].Biomass &Bioenergy,2016,87:55-60.(收稿日期:2021-02-20㊀编辑:王芳)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196页)[21]HAMRICK J M.A three-dimensional environmental fluiddynamics computer code: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spects[R].Virginia: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Virginia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1992.[22]余昭辉,夏建新,任华堂.黄河甘宁蒙河段突发水污染事故预警模型[J].人民黄河,2014,36(4):37-40.(YU Zhaohui,XIA Jianxin,REN Huatang.Water pollution accident emergency response and early-warning model in Gansu-Ningxia-Inner Mongolia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J].Yellow River,2014,36(4):37-40.(in Chinese))[23]易雨君,侯传莹,唐彩红.澜沧江中游河段中国结鱼栖息地模拟[J].水利水电技术,2019,50(5):82-89.(YI Yujun,HOUChuanying,TANGCaihong.Habitatsimulation of Tor sinensis in middle reaches of LancangRiver[J].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2019,50(5):82-89.(in Chinese))[24]黄福江,马秀慧,叶超.中国结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J].四川动物,2013,32(3):406-409.(HUANG Fujiang,MA Xiuhui,YE Chao.Observation on the gonadaldevelopment of Tor sinensis [J].Sichuan Zoology,2013,32(3):406-409.(in Chinese))[25]CLARKE K R,WARWICK R M.Change in marinecommunities:an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interpretation[M].Plymouth:PRIMER-E,2001.[26]SIEN J P,HERRICKS E E.Investigating the causes of fishcommunity change in the Dahan River(Taiwan)using anautecology matrix [J ].Hydrobiologia,2006,568(1):317-330.[27]曹龙智.济南市鱼类功能群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资源保护,2019,35(1):79-86.(CAO Longzhi.Fish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Jinan City[J].Water ResourcesProtection,2019,35(1):79-86.(in Chinese))[28]郑从奇,武玮,魏杰,等.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鱼类多样性及影响因子分析[J].水资源保护,2020,36(6):31-38.(ZHENG Congqi,WU Wei,WEI Jie,et al.Fish diver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Dawen River,a tributary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20,36(6):31-38.(in Chinese))[29]孙嘉宁.白鹤滩水库回水支流黑水河的鱼类生境模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30]英晓明.基于IFIM 方法的河流生态环境模拟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31]BOVEE K D.Guide to stream habitat analysis using the 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dology[R].Washington,D.C.:USDI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1982.[32]DING Chengzhi,JIANG Xiaoming,WANG Lieen,et al.Fish assemblage responses to a low-head dam removal inthe Lancang River [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9,29(1):26-36.(收稿日期:2020-11-10㊀编辑:王芳)。
流域开发中替代生境的选择
摘要:以黑水河干流流域水电规划为例,按替代生境替代的对象不同分为保护鱼类、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三类,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替代生境的选择。
关键词:替代生境;保护鱼类;保护植物;保护动物;
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号:X321
The choice of substitute habitat in Watershed development
Su Yan,Huang Chuanyou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 and Hydropower,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5)
Abstract:As an example of hydropower planning of main stream in the Heishui river basin,we divide alternative objects into three types:protection fishes 、protection animals、protection plants,thenindividually analysis the methods of the choices of substitute habitats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Keywords:substitute habitat;protection fishes;protection animals;protection plants
英文摘要保留
1、引言
1.1 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流域的规划开发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陈秀端提出:“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1]崔宗昌,翟付顺等通过对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阐述,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并从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生物—生态修复、生态修复耦合系统四个方面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探讨。
其自身有着不完善的一面,这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在积累过程中不断前行。
[2]
我国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注重水质的改善,
缺乏生态系统的全局观意识;只注重园林景观的建设,忽视植被生态位和河流生态体系的研究;只注重局部河流的生态修复,忽视全局流域生态体系的综合研究。
[3]
1.2 替代生境及其意义
生境是动植物的个体或种群的天然栖息场所,也是个体或种群生存所需的食物、水、植被及其它资源的必要集合。
这些资源包括生物有机体(部分为食物源),以及气候、水、土壤和植被条件,能满足生物体摄取食物、躲避天敌、繁衍后代的需要。
[4]
近年来,人们在水电规划开发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个基本可行的解决办法—替代生境,流域开发利用等过程对生境A进行破坏,并且这种损坏状况即使在工程完成后进行环境恢复等措施也无法修复到原来没有破坏时的状况了,我们找一个与这个生境A相似的生境B,生境B没有受到破坏,用生境B替代生境生境A,我们就称生境B为生境A的替代生境,可以说生境B是生境A的缩影。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替代生境。
在流域规划开发前就找到它的替代生境;规划实施后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则可以在替代生境中找到原型。
替代生境的存在有其重要的意义,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流域开发对流域所在区域的经济具有较好的拉动作用,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替代生境的研究就成为必须的,替代生境是研究流域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从众多生境中筛选出来的,能较好的反映流域没有开发前的状态,对生态的研究或者物种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替代生境选的太小,则没有替代的意义;选的太大,则会影响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此选择一个适中的的替代生境应从多方面考虑。
本文以黑水河干流流域水电规划为例简要分析替代生境的选择方法。
2、案例概况
黑水河属金沙江左岸一级支流,有两源,主源为上游左支西罗河,次源为上游右支则木河,西罗河与则木河汇合后始称黑水河。
本次黑水河干流水电规划上起西罗河与则木河汇合口,下至金沙江干流白鹤滩水库回水末端之间的黑水河干流河段,规划河段全长45km,天然落差347m,梯级电站自上而下依次为苏家湾电站、公德房电站、松新电站、坤顺电站,其中苏家湾、松新为已建电站,本次规划建议择机扩建;公德房电站为在建电站,本次规划对其不做任何变动;而坤顺电站则是本次规划重点开发的电站。
黑水河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其次少量融雪、化冰补给,其年内变化和地区分布于降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研究方法及分析
本文将替代生境按替代的对象不同分为三个方面:保护鱼类、保护植物、保护动物。
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一一介绍替代生境的选择方法。
3.1替代生境的替代对象是保护鱼类
保护鱼类以其水生生态环境,需要考虑替代生境中三场以及浅滩的分布情况。
黑水河评价河段鱼类种类有31种,无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1种,即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长江上游特有鱼种9种,即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山鳅(Oreias dabryi sauvage)、宽体沙鳅(Botia reeresne)、中华金沙鳅(Hemimyzon sineesis)、四川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钝吻棒花鱼(Abbottina obtusirostris)、短须裂腹鱼(S. wangchiachii)、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青石爬鮡。
并且其中短须裂腹鱼、青石爬鮡还是当地主要的经济鱼类。
支流松新河和龙洞河在调查中均有三成分布,且其汇入黑水河干流河口位于拟建坤顺电站形成的坝区水库内,这就形成了与干流相通的回水静水水体。
龙洞河流域面积146km2,主河道长19km,沟口多年平均流量3.32m3/s;松新河流域面积163km2,主河道长22km,沟口多年平均流量3.71m3/s;相较之下龙洞河则滩多流缓。
经相关专业人员调查发现,裂鳆鱼类常集群于岸边浅水区域索饵,高原鳅类只要在与黑水河干流相通的回水静水体索饵,且多数鱼类鱼类选择滩多流缓的水域产卵。
龙洞河的调查资料表明其满足黑水河干流保护鱼类的三场分布要求,因此本次规划选择龙洞河作为保护鱼类的替代生境。
3.2替代生境的替代对象是保护动物
野生动物的适应性相对于保护鱼类来说较强,但并不是说其不需要替代生境。
它们的替代生境则需要从流域规划对野生动物觅食、居留和繁殖地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黑水河干流流域调查区内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流域规划的各电站主要施工区域内自然植被稀少,覆盖度较低,在这些区域活动的动物种类很少,红腹角雉很难到这些地方觅食,其居留地、繁殖地多在远离人类干扰的山体中上部林中,各电站施工期间增加的较强的认为干扰不会影响到其活动场所,对它们的种群不会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