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沁园春 长沙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11
《沁园春•长沙》教案沛县中学高一语文组杨赟【教学目标】1.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观物——及情”的教学目的。
2.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上课前先作个调查:喜欢读小说的请举手。
(多得很);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
(少得可怜)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的美称。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特别是古典诗词。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古典诗词爱好者,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诗篇”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2、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
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二、诵读1、指名朗读。
点评。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
读得连贯。
(点拨:朗读诗词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节奏和重音。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课前导学】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园春百舸峥嵘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4、朗读本词三遍。
【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四、教学过程: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师寄语: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教学目标:1、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推敲炼字艺术。
教学重点: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体会豪情一、课前预习1、背景及作者简介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了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词的相关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 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
【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词的有关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三、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并掌握字词1、重点字词。
百舸橘子洲峥嵘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怅寥廓沁园春长沙知识全解①[寒秋]即深秋,秋深已有寒意。
毛泽东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欣赏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学案及答案解析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目录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相信未来/食指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体悟人生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我的四季/张洁◎设计未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我的五样/毕淑敏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劝学(节选)/荀子师说/韩愈◎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漂泊的旅人想北平/老舍我心归去/韩少功乡土情结/柯灵◎乡关何处前方/曹文轩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像山那样思考(活动体验)◎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郁达夫西地平线上/高建群◎感悟自然赤壁赋/苏轼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湖山沉思神的一滴/梭罗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第一章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第一节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第二节相信未来/食指第三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第一章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第一节◎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我的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我的学习过程:一、生活引入《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和反动军阀的斗争将要展开。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1.每课一诵(5分)背诵这首词2.什么是诗歌中的意象?(5分)二、基本功训练1.知识点学习(1)知识点1:了解文体词的有关知识词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的]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教学重点]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
[教学设想]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
然后进行拓展教学。
[教学过程]一、引入诗词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冈山》)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问: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你从哪里感觉到的?——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宏伟,可以说亘古未有。
齐背《沁园春·雪》。
二、学习《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诗词壮美的风格体现于他的绝大多数诗词中。
他不但在《沁园春·雪》中体现了这种壮美,而且在同词牌的《沁园春·长沙》中也体现了壮美之情。
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充分感受一下这种壮美,这种气魄。
1.简介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沁园春长沙》一、导入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文字投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1925年是中国革命异常激烈的年代。
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
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领导权,排挤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
在共产党内,陈独秀认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提出“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
毛泽东同志则针锋相对,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
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回到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冲,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冲,经过长沙,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10月深秋季节,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教师范读接着,大家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像画面,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生: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沁园春·长沙》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2、诵读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把握词句意思。
3、反复朗读,把握诗歌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课文助读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1976年9月9日在北京去世。
伟大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的诗词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
2、背景介绍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年到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目标的新民学会。
1919年起他先后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任教。
五四运动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了《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惋惜军阀张敬尧斗争。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1923年4月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续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头,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沁园春·长沙》之作。
沁园春·长沙问题导学1.本词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为什么?2.这首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请以“湘江秋景图”为例,找出其中的精彩用词,并体会其妙处。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两个问句有何作用?自主探究本词中,词人的自我形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文法导析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本词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
下阕虽着重抒情,却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喻为词人的不平凡的、超乎寻常的才气和品格,给人以伟大人格的崇高美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获得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词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运用了多种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通过颜色的对比勾勒出一幅山红水绿的秋景;“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一个向更高处翱翔,一个向更深处遨游,给人极度舒展的自由感;“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反映出新兴力量的积极向上和无限豪情;“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比,更能激发起一代青年改造旧山河的决心和斗志。
这些对比,使词人所要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沁园春·长沙本课话题——理想和信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点评】这首词通过对昔日峥嵘岁月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印度反奴役儿童草根活动家萨蒂亚尔蒂和遭塔利班枪击的巴基斯坦17岁少女马拉拉10月10日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他们都为解救苦难儿童、争取儿童权益、特别是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付出了努力。
从2009年起,塔利班控制着马拉拉的家乡斯瓦特地区,他们禁止民众从事娱乐活动,并且严格限制女子接受教育。
当时只有12岁的马拉拉却勇敢地为英国广播公司乌尔都语网站撰写起了博客:一个巴基斯坦女学生的日记。
以此来讲述着大批儿童受苦的故事。
17岁的马拉拉曾被塔利班武装的子弹击中头部。
马拉拉曾说,在枪口下,我意识到笔和书本的重要性。
有一句哲言说,铅笔比枪支更有力量。
死去的只有软弱、恐惧和绝望,由此生长出来的是力量、动力和勇气。
我还是那个马拉拉,我的抱负没有变、我的希望没有变、我的梦想也没有变。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华特·贝基霍2.有些理想曾为我们引过道路,并不断给我们新的勇气以欣然面对人生,那些理想就是——真、善、美。
——爱因斯坦3.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毛泽东4.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于是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干下去。
——萧伯纳[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橘.子洲( ) 百舸.( ) 寥廓.( ) 携.来( ) 浪遏.( ) 沁.园春( ) 方遒.( ) 依偎.( ) 摇曳.( ) 睫.毛( ) 瞳.孔( ) 峥嵘..( )( ) 【答案】 jú gě kuò xié è qìn qiú wēi yè jié tóng zhēng róng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尽⎩⎨⎧层林尽染( )尽管( )(2)曾⎩⎨⎧曾记否( )曾祖父( ) (3)铺⎩⎨⎧铺平( )床铺( )(4)予⎩⎨⎧寄予( )予取予求( ) (5)观⎩⎨⎧客观( )道观( ) (6)杆⎩⎨⎧笔杆( )旗杆( ) (7)壳⎩⎨⎧贝壳( )地壳( ) (8)轴⎩⎨⎧坐标轴( )压轴( )【答案】 (1)jìn/jǐn (2)céng/zēng (3)pū/pù (4)yǔ/yú (5)ɡuān/ɡuàn(6)ɡǎn/ɡān (7)ké/qiào (8)zhóu/zhòu2.语境辨析法(9)他爷爷当.( )年曾经在这个镇上开过当.( )铺。
(10)失去了在全运会决赛阶段比赛中显山露.( )水的机会,鲁能93年龄段球员们在联赛中也无从露.( )脸,他们普遍对未来感觉一片茫然。
【答案】 (9)dāng/dàng (10)lù /lòu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jìng ( )自由究jìng ( ) (2)⎩⎨⎧cāng ( )茫cāng ( )桑 (3)⎩⎨⎧万户hóu ( )hòu ( )鸟 (4)⎩⎨⎧shǔ( )光部shǔ( ) (5)⎩⎨⎧qī( )凉芳草qī qī( )( ) (6)⎩⎨⎧枯tén ɡ( )沸tén ɡ( ) 【答案】 (1)竞 竟 (2)苍 沧 (3)侯 候 (4)曙 署 (5)凄 萋萋 (6)藤 腾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寥廓·辽阔两者都是形容词。
都有“广阔”之意。
“寥廓”指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
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
“辽阔”指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
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海洋、幅员辽阔。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透过岁月花格窗,一幅幅承古创新的中国画悬挂墙面,有的江河清润、大地广袤,有的天空________(寥廓/辽阔)、群山巍峨,描绘祖国山河气壮,彰显笔者豁达胸襟。
(2)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乌伦古湖水域________(寥廓/辽阔)、水草丰盛,水域面积1 035平方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渔业生产资源,是新疆重要的渔业基地。
【答案】 (1)寥廓 (2)辽阔2.意气·义气两者都是名词,都有“气概”的意思。
“意气”①意志和气概。
如:意气风发、意气高昂。
②志趣和性格。
如:意气相投。
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如:闹意气、意气用事。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真不该一时________(意气/义气),把别人的油桐树砍毁,如果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今天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近日被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朱某对民警懊悔地说。
(2)为朋友两肋插刀是________(意气/义气),但如果违背法律、不分是非的帮助朋友就可能让自己掉进犯罪的深渊。
【答案】(1)意气(2)义气|向青春举杯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理由:【答案】×。
“峥嵘岁月”指不平凡、不寻常的日子,是褒义词,此处属于褒贬误用。
2.参加此届世界汉学大会的200多名专家学者,既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也有风华正茂....的学界宿将,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理由:【答案】×。
“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是最好的时候。
用于年轻人,不能用于年老的人。
[常识·速览][识作者]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词作很多,其中《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采桑子·重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高度结合,从革命生活的大事中折射出斗志昂扬和意气风发的革命情怀。
[探背景]《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
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当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整体·感知]《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文脉·梳理]①谁主沉浮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③情中显志景中寓情[文本·层析]一、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开头三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案】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深秋时节,词人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一开始,词人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2.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面对这些作者想到了什么?【答案】(1)上阕主要描写的意象有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
作者通过湘江、游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2)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使之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3)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即革命领导权问题。
“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二、阅读《沁园春·长沙》下阕,回答下面的问题。
3.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生活给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作者塑造了一群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的年青革命者形象。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现了其年龄气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现了其精神状态,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则表现了其实际的战斗行动,突出表现了这些年青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话题·互动]话题:文章开头一句“独立寒秋”中的“独立”一词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极为有力,那么这个词到底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学生甲:“独立”一词写出了一个高大伟岸、踌躇满志的人物形象。
因为当时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面对此形势,作者赋予了自己拯救天下苍生的使命,既然胸怀天下,形象也就自然高大。
我的观点:【参考答案】观点一:写出了作者的迷茫。
因为当时战乱纷起,河山为之失色,中国到底到哪儿去,这在当时对每个国人来说都还是一个未知数,无数仁人志士也为此正在积极探索。
观点二: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因为当时,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地镇压。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身边又没有多少能与自己一起战斗的战友。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
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诗人正是从这里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2.写法指导情景交融“五注意”(1)要有真情实感。
要感染读者,情感必须真实。
虚情假意,矫揉造作,诗文必定枯涩空洞,黯淡无光。
(2)把握好抒情方向。
写景时,无论是选择角度,确立侧重点,还是诗文的遣词造句,倾注的感情必须始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