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25
心理学基础入门课程
心理学基础入门课程通常涵盖以下内容:
1.心理学简介: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历史、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讲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科学如何与心理过程和行为相关联。
3.发展心理学:探讨人类从幼儿期到老年期的身心发展,包括认知、社会和情绪发展。
4.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涵盖知觉、学习、记忆、注意力和决策等领域。
5.社会心理学: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感受,包括社会认知、群体行为和互动等方面。
6.个性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和评估,以及心理健康和适应性等问题。
7.心理障碍和治疗:讨论心理障碍的分类、病因和治疗方法,包括心理疾病的诊断和常见治疗方法。
8.心理测量学:介绍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技术,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等。
完整版)心理学基础1.简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索个体的思维、情绪、动机、记忆、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本文档旨在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领域。
2.心理学的主要领域2.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观察、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它致力于理解人类如何感知、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
2.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它探索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过程如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群体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它包括研究人类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对待他人、形成偏见和态度,以及如何在集体决策中起作用。
2.4.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身心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个体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来提供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并开发和实施干预措施。
3.心理学的重要概念3.1.注意力注意力是人类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关注能力。
它涉及选择性感知、集中注意、分配注意和保持注意的过程。
注意力不仅影响感知和信息加工的效率,还在学习、记忆和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
3.2.学习和记忆学习是通过获取和处理信息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记忆是将学到的内容保存并在需要时恢复的能力。
学习和记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储存、信息处理和记忆失调的原因。
3.3.情绪和动机情绪是个体对特定刺激和事件产生的主观体验,涉及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
动机是驱使个体行为的力量,影响个体的目标设定、取向和行为选择。
研究情绪和动机有助于理解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
4.结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着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要领域。
通过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人际关系、学习和生活质量。
基础心理学知识所谓的基础心理学相当于一般所说的普通心理学,它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意识是心理学发展的最高层次。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里现象。
(二)需要和动机1.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客观条件的反映。
2.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1.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2.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里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1.人格是由气质和性格组成的。
2.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
3.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2.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
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对人来说,客观现实既包含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2.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3.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一、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二、人的心理本质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三、心理学发展史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反馈的概念。
植物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这个概念和后面的诸多章节有密切联系,所以必须搞清楚。
植物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差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它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主要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现象三、各种感觉痛觉既是内部感觉也是外部感觉。
痛觉最难以适应,但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四、知觉概述知觉四个特性:五、知觉的种类六、记忆及记忆进程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一、思维、言语及想象的概念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第五节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概述二、注意概述注意的分类注意的特征第六节需要与动机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二、意志第八节能力与人格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三、人格理论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二、社会心理学简史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理论三、自我、身份、自尊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三、归因四、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五种社会动机二、社交情绪第五节态度二、态度的转变态度转变理论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一、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二、体语沟通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四、爱情、婚姻和家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二、心理发展的动因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四、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第二期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一、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二、发展简史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四、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五、常见感知障碍的症状六、常见思维形式障碍。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和内在原因,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
而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其他专业领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107个基础心理学的定义和内涵,希望能让读者对心理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心理活动的科学。
第二,心理: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活动和表现。
第三,行为:个体在外部环境中的可观察行动。
第四,认知:个体获取、处理、储存信息的心理过程。
第五,情感:个体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
第六,意志:个体对目标的坚持和努力。
第七,知觉: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接受、选择和组织。
第八,动机:支配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第九,情绪: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体验。
第十,信念:个体对事物的观念和看法。
第十一,情境:个体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
第十二,原因:导致个体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内在或外在动因。
第十三,后果:个体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结果或影响。
第十四,需求:个体基本的生理或心理欲望。
第十五,满足:个体需求得到了足够的满足。
第十六,冲突:个体不同需求或动机之间的矛盾。
第十七,适应:个体对环境变化产生的调整和变化。
第十八,压力:个体在应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第十九,焦虑:个体产生的一种紧张和担忧的情绪体验。
第二十,抑郁:个体长时间处于心情低落、情绪消沉的状态。
第二十一,应激:个体对外界压力和挑战作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第二十二,适应障碍:个体因无法有效应对挑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第二十三,认知失调: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生矛盾和冲突。
第二十四,学习:个体通过经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五,记忆:个体储存和回忆信息的心理过程。
第二十六,思维: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心理过程。
第二十七,概念:个体对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的心理基本单位。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一)认知: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二)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四)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动物心理的演化:无脊椎动物:感觉脊椎动物:知觉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人:思维、意识思维言语及想象一、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或叫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其更具有创造性。
二、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2.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3.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越广。
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1. 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区别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却不同。
基础心理学是指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探讨与心理过程、神经生理学、认识发展等基础及底层因素相关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更深层次地发掘、探索、发现并理解心理学的本质与基础规律,进而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体系。
基础心理学已涵盖很多领域,诸如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社会心理学等。
基础心理学的重点在于研究人类认知运作的机理。
应用心理学则是指从实际需要出发将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人类实践和社会问题解决的学科。
其目的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改进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提出人性的普遍特点以及问题的应对策略。
应用心理学的领域十分广泛,例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注重于对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各种思维、情感、行为的科学解释和分析。
2. 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的联系不仅是上述的区别,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还有很重要的联系。
基础心理学为应用心理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应用心理学则为基础心理学发掘更多的研究话题提供了实际场景和研究对象。
在多领域的实践中,各种服务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达到实际目的。
例如,临床心理学将基础心理学理论运用于病人诊疗,而组织心理学会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更好的团队协作、员工管理与企业发展等方面。
总之,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不仅为彼此的发展提供支撑,更提供给人们更多更好的方法、手段和创新,来满足日益增长、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107个基础心理学知识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对于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107个基础心理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正文内容:一、认知心理学知识1.1 感知与知觉- 感知的定义和作用- 知觉的过程和特点- 感知与知觉的关系1.2 学习与记忆- 学习的类型和原理- 记忆的分类和特点- 学习与记忆的关系1.3 思维与解决问题- 思维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二、发展心理学知识2.1 儿童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特征2.2 青少年发展- 青少年身体和性别特征的发展- 青少年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点2.3 成人发展- 成人生理和认知能力的变化- 成人情感和社会角色的发展- 成人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模式三、社会心理学知识3.1 自我与个体行为-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自尊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自我与个体行为的关系3.2 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 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群体行为的原因和特征- 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的相互作用3.3 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社会影响的类型和机制- 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的关系四、临床心理学知识4.1 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 常见精神疾病的分类和症状- 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影响- 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4.2 心理评估与诊断- 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心理诊断的准则和流程- 心理评估与诊断的应用范围4.3 心理治疗与干预- 常见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 心理干预的原则和效果评估- 心理治疗与干预的应用领域五、健康心理学知识5.1 健康与心理状态- 健康的定义和评估指标- 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干预对健康的作用5.2 应对与适应- 应对策略的类型和效果- 适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应对与适应的关系5.3 健康促进与预防- 健康促进的原则和方法- 疾病预防的策略和效果- 健康促进与预防的重要性总结:本文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五个大点阐述了107个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心理学•心理学概述•感知觉与意识•记忆与学习•思维与语言目•情感与动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录01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涉及认知、情感、动机、行为等多个方面。
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现象、群体心理现象以及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0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研究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01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表情、言语等,记录并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0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并观察因变量变化,以探究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2 3心理学与哲学在探讨人类心灵、意识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考框架。
哲学心理学与生物学在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有交叉,生物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研究手段。
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等方面有相互补充,社会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社会背景和研究视角。
社会学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02感知觉与意识感知觉概述感知觉的定义感知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开始。
感知觉的重要性感知觉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对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感知觉的种类与特征感觉的种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知觉的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意识与注意意识的概念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和环境的觉知,包括对自身状态、外界事物和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认识。
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意识的重要特征之一。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感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感知觉是意识的基础感知觉提供了大量的外界信息,为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意识对感知觉的影响意识能够影响感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和理解性,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
感知觉与意识的相互作用感知觉和意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感知觉提供了意识的内容,而意识则能够影响感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基础(一般)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探讨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心理学历史, 发展趋势, 理论体系, 派别和探讨方法等。
学习时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相像概念之间的区分。
然后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进行比照学习——社心, 发心, 变态, 测验, 询问等。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探讨对象及内容一, 心理学概述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探讨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 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基础心理学的探讨内容如下图: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发展经验了四个阶段:感觉, 知觉, 思维萌芽, 思维。
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二,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却不是产品。
(三)心理是在神经系统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四)心理现象既是机能又受制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记: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记。
二, 学派的纷争第四单元探讨原则和方法不作为考核重点,了解即可。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一, 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由细胞体, 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树突接受刺激,轴突传递刺激。
二, 反射弧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三、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外周神经系统又叫四周神经系统。
四,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第一节绪论知识点1 基础心理学研究内容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性。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包括认知、情绪与情感、意志。
认知是学习重点。
心理状态:意识和注意。
【介于过程和特性之间】心理特性: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和能力人格(能力、气质、性格)。
例题1、心理现象包括(ABCD )。
A.认知过程B. 需要动机C. 情感意志D. 能力人格2、心理过程包括(AC )A. 认知过程B. 需要动机C. 情感意志D. 能力人格知识点2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
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是动物能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
动物心理发展三阶段: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个别认识比如蜘蛛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整体认识比如青蛙、老鼠思维萌芽的阶段:灵长类认识外部联系比如黑猩猩人的心理:思维/意识/精神心理发展最高阶段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主观映像即事物形象、概念、体验。
心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又可以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边缘学科,即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
(学科性质)例题1、心理现象随着(B)产生而出现的。
A.感知学B. 神经系统C. 条件反射D. 人的思维2、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ABC)三个阶段。
A.感觉B. 知觉C. 思维萌芽D. 思维知识点3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诸子百家人性论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世硕有善有恶论告子无善无恶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气质体液说冯特现代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创始人现在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例题1、现代科学心理学产生于(1879)年。
2、现代心理学之父是(冯特)。
知识点4 学派纷争冯特、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心理分为几个不同元素试验内省法詹姆士:机能主义心理学(达尔文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来揭示人类思维、情感、行为、个体差异等方面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点:1.感知和知觉:感知是指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和处理外部刺激的能力,而知觉是指个体对感知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感知和知觉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事物的反应。
2.学习和记忆:学习是指个体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记忆是指保存、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学习和记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智力: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能力。
智力测试(如智力商数)是衡量个体智力水平的一种常用方法。
4.情绪和情感:情绪是短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情感则是更持久、更深远的情绪体验。
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
5.人格:人格是个体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心理学研究人格类型、人格特征、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6.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包括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
7.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团体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它探讨了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偏见、人际互动和沟通等社会心理现象。
8.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研究和应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的学科。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诊断和治疗来帮助人们克服各种心理困扰。
9.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思维过程的形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它探讨了注意力、记忆、思维、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0.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行为的观察和量化,认为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以上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含了更多的深入和专业的内容。
心理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为个体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以正常人的心里活动为研究对象,概括了心里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成果,构建了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心理学最基本的理论,观察是感知觉。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4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从心理学现象发生、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形成了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其中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形成了生理心理学。
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气质)。
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人的心里的本质:1.心里是脑的机能。
2.心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如何认识心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3.社会实践影响和制约了人的心里发展水平。
心里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为了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的标志。
1882年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学诞生。
学派时间人物基本观点行为主义1913 华生(美国)SR刺激反应格式塔1912 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德国)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师1900 佛罗伊德性“力必多”本能认知学派1967 里舍心里信息的的加工人本主义心里学60年代初罗杰斯、马斯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潜能发辉佛洛伊德把人的心里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3个部分组成。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3种。
大脑半球的外测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可以分为4个叶。
前面是额叶,顶部是顶叶,后面是枕叶,大脑两侧是颞叶。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
割裂脑手术就是切断连接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
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间接地概括反应。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如看到的灯火是亮的,熄灯后留下的视觉形象还是亮的灯;如果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一个暗的灯泡的形象,背景却是亮的。
视觉的适应范围在380纳米~~780纳米。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应范围。
听的范围1000~~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
味觉:前甜后苦,酸咸在两侧(前咸后酸)。
知觉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2.选择性。
3.恒常性。
4.理解性。
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错觉。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叫空间知觉)1.大小知觉。
2.形状知觉3.方位知觉4.距离知觉。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保持时间0.5到1秒)的容量较大,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1秒到1分钟)容量只有7+2个单位。
(记忆广度7+2)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记忆的心理过程~~实际——保持——再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遗忘进程的规律应该得到启示,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做到及时复习。
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
2.思维的概括性。
种类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为主)。
3.再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作用2.原型启发的作用3.定势的作用。
表象概念: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特点:表象具有形象性和初步的概括性。
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从生理机制看表象属于再现(属于记忆过程)。
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其特点是新颖性、创造性。
P55注意的广度7+2,即5~9个项目。
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转移:注意有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现象。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P61需要的层次(5个):马斯洛认为有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爱和归属(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P68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特点是泛化)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是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P72 冲突的4种类型:1.双趋式冲突。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2.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3.趋避式冲突。
(先吃糖,又怕胖)4.双重趋势式冲突。
(有两种工作,一种社会地位高但收入低,另一种收入高但社会地位低)p74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拥有以下4点,1.意志的自觉性。
(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武断性)2.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3.意志的坚韧性。
(虎头蛇尾和执拗)4.意志的自制性(怯懦和任性)p76按能力的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里条件是能力;具备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能;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叫天才。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P79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特征5点: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4.功能性。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P82图:神经过程的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强不平衡兴奋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弱抑郁型抑郁质如何看待气质类型(即对社会生活的作用)1.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P87性格的静态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
(即他对社会、对集体、他人、对工作学习、对劳动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认知)特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4个层面。
1.个体层面。
2.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
4.社会层面。
社会心理学的简史。
1.哲学思辩阶段。
2.经验描述阶段。
3.实证分析阶段。
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
社会心理学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社会角色政治社会化。
1.国家形象阶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P119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
2.折扣原则。
3.协变原则。
P130 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与调节功能。
(意志也有这3个功能)P133麦克利兰德成就动机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是社会动机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P137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的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事情。
P140态度有4个方面组成:1.态度的特点。
2.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性)3.态度与行为。
4.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的形成:1.依从。
2.认同。
3.内化(转变为自己的行为)P146 态度的平衡理论下列图:(6张)P150逆反心理:1.超限逆反。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3.禁果逆反。
P151沟通网络:1.正式沟通网络。
2.非正式沟通网络。
身体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妆饰、人际距离等。
表情动作: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二、姿势与妆饰: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姿势表达情感及态度的身体语言。
通过姿势传递信息也是常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
P158 人际距离:一.公众距离(12~25英尺)二.社交距离(4~12英尺)三.个人距离(1.5~4英尺)四.亲密距离(0~18英寸)P160人际吸引力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建立人际吸引力的条件:1.态度的相似性(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2.情感的相悦性。
3.仪表仪容的吸引性(外貌)4.才华的敬仰5.人格的魅力(人格是最稳定的,也是个体吸引力重要来源)P165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法国)在研究群体压力时,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从众实验。
P170 美国学者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的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现象。
P172家庭的结构模式有:1.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的家庭。
3.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队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4.其他家庭:上述三种类型外的家庭,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家庭的主要结构模式。
P184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前身是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P188 心理发展的动因 1.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3.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4.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5.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6.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P196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分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2.前运算阶段(2~6、7)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如下:1.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