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盲视
- 格式:docx
- 大小:14.99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学报 2009, Vol. 41, No.12, 1143−1151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09.01143收稿日期: 2009-03-29* 留学回国启动基金项目(A5206802), 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基金项目(Bu206801)。
通讯作者: 冯成志, E-mail: psyfeng@1143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冯成志 冯 霞(苏州大学心理系, 苏州 215123)摘 要 无意视盲是指由于对某些事物的专注而导致的眼前对象被忽视的现象。
它受到诸如非预想刺激的位置、大小、颜色; 非预想刺激与注意刺激之间的关系; 被试的年龄、专业知识、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改进的MR 范式考察了“等时”和“等距”条件下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 (1)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和其呈现时间对无意视盲的比率有显著影响; (2)在一定的呈现时间范围内, 视盲率随运动速率的升高而降低, 但当维持相等的运动距离时, 视盲率没有显著变化; (3)当呈现时间超出一定范围时, 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急剧减小, 即呈现时间制约着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两者间呈倒U 型曲线关系。
文末就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无意视盲; 非预想刺激; 运动速率; 倒U 型曲线 分类号 B842.21 前言注意捕获包括内隐注意捕获(implicit attentional capture)和外显注意捕获(explicit attentional capture)。
内隐注意捕获主要考察观察者多大程度上忽略他们期望出现、但却不相关的刺激, 研究的因变量多是搜索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它不关注被试是否觉察到了无关刺激或分心物。
外显注意捕获关注的焦点是, 观察者是否觉察到了非预想刺激(李会杰, 陈楚侨, 2007a)。
心理学知识
这种现象被称为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指的是视觉场景中的某些变化并无被观察者注意到的心理现象。
这是因为大脑处理信息有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个路径:
自下而上的处理是指处理传入的感官信息;
自上而下的处理指由认知驱动的知觉。
你的大脑会应用它所知道的和它所期望的东西,并填补空白。
当路人被问路的时候,路人大脑专注于自上而下的处理,对周边其他事物的处理就变为“自动化”,认为一切都在预期之中,不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因此也就忽略了眼前人的改变。
很多人会混淆变化盲视和非注意盲视,它们背后可能有相似的原理,但是它们的名字是根据现象(被不同的心理学家)去命名的。
变化盲视和非注意盲视的区别是:
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指的是没有识别出很明显的改变;
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指的是没有识别一个预期之外的东西的出现。
汽车驾驶员心理定势对“视而不见”事故的影响心理定势作为个体的一种预备状态,是先前的活动倾向对后来活动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一起严重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案例分析,阐述心理定势的发生机制,分析汽车驾驶员常见的心理定势现象,从而说明汽车驾驶员的心理定势对交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军队汽车驾驶员培训课程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驾驶员;心理定势;视而不见;军事培训一、引言“视而不见”是指看了却没有看见(looked but failed to see,LBFS)。
而“视而不见”事故是指虽然驾驶员的视线落在了道路中的危险对象上,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危险,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2011年7月,在辽宁某高速公路上,一辆载满乘客的长途客车正在行驶。
驾驶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行车里程超过百万公里。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驾驶员频繁扫视后视镜,观察后方车辆,评估超车的可行性。
在一处拐弯处,前方有一辆大货车,驾驶员决定再次超车,他依旧扫视后视镜,当他的视线重新回到道路前方时,惊恐地发现前方大货车近在咫尺,然而,刹车已经来不及……此次事故造成驾驶员、乘务员及多名乘客死亡,数十名乘客重伤,整辆客车前部被挤扁,冲击力之大,以至于座椅被连根拔起。
事实上,前方大货车并不是正常行驶,而是由于车辆故障,抱死路边。
但是,货车驾驶员没有按照交通法规规定,在500米前设置路障,加之该车的尾灯被污泥遮挡掩盖,当时又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使尾灯非常不明确。
没有引起长途客车驾驶员足够的注意。
另一方面,通过事后监控录像分析,驾驶员在超车时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关注不够,连续扫视观察后车镜。
导致跟车距离太近,原则上,跟车距离应在50米以外,但是客车驾驶员只控制在45米。
在追尾前一刻,驾驶员看右后视镜幅度太大,可能由于困倦,他每次看后视镜的时间都超过2秒,这不仅造成他无法识别前方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而且使他根本来不及刹车。
在最后一瞬间,他的注意力还在左后视镜上,没有判断出前车是停车状态,客车以时速每秒23米的速度撞了上去。
无意视盲工厂实践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绝大多数学心理学的大学生都要接受测试。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在网站上查查。
这个实验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视频,视频中有很多人,大家站成一个圈,互相传一只篮球。
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数一下画面上篮球在圈中每两个人之间的传球次数。
开始后没多久,这个任务的完成就变得有点复杂了,因为在开始传球后,那些人开始交换位置。
看起来很像是在观看我们高中篮球队里经常进行的传球练习。
心理学家称这个现象叫“无意视盲”:当我们太全神贯注于一些事情时,另外一些更重要,甚至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情,我们也会忽略掉。
这个效应不可思议的强大。
几年前,我在一个聚会上给朋友放过这段视频,根本就没有任何人能注意到这个穿着大猩猩套服的人。
但是当我们看了几次以后,我的一个朋友终于注意到了拍这段视频的教授的名字。
于是我们再看这段视频。
千真万确,他哥哥就在里面,而他刚才根本没有注意到。
他只顾盯着篮球了,或者去找这个穿着大猩猩套服的人,根本没有注意到他哥哥就在视频里。
不难想象,这种“无意视盲”可能会导致很大的问题。
显然这会给我们带来某些明显损失,但这也让现代人有以全神贯注创造出惊人功勋的能力。
毕竟,如果搞清楚传了多少次球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那么能不被穿奇装异服的家伙分心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意视盲”的问题不是真的看不见;问题的核心是我们要在猩猩和篮球之间做取舍,在何者更重要、何者可以被无视之间做出决定。
我们怎样才能保持自己集中精力的能力,而又不犯这么多“视而不见”错误呢?而在工厂工作时,这种现象就更加要不得,一不小心就可能对我们的精神注意力造成分散以至于出现安全隐患。
盲视现象在现实中的一个典型事例盲视(blindsight)是指被试尽管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的现象。
盲视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
威斯克朗兹(Weiskrantz,1986)曾报道过一个盲视的事例:一个大脑皮层17区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
尽管他无法觉察到,也报告不出呈现于这个大黑点的刺激,但可以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有关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选取了若干盲人作为被试,向他们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均为卡纸,但卡纸上印有三角形或者圆形两种图案,要求被试对这些卡纸进行区分,哪些印有三角形,哪些印有圆形。
测试的结果出乎实验者的预料,其正确率远大于概率水平。
前几天,比较忙,有一天我起得比较晚,起来时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
在起来之前,我正在做一个梦,我梦到我来到了的一个明亮的空旷的地方,这是一个由石柱子撑起来的像广场一样的地方,很开阔,我在那里玩耍。
这时,我同宿舍的人突然将我叫醒,我睁开眼后,看到明亮的光线从外面照进来,将整个宿舍照得非常亮堂。
我当时就想,我刚才为什么会做那样一个梦,梦里面明亮的环境和现实中的明亮一模一样,会不会是现实中明度的刺激(光线的刺激)虽然没有进入我的意识领域,但却进入了我的无意识里,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形成的知觉又和无意识中随机出现的其他观念、意象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梦境。
在梦的状态里,人正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客观刺激虽然主体意识不到,但这却并不妨碍这一刺激进入大脑中并得以加工。
盲视这一现象既然存在,就绝不仅仅只是实验中的一种,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只是我们缺乏观察的眼睛,没有发现它们。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我们曾经做过的很多关于梦的实验,有很多恰好证明了盲视现象的普遍适用性。
例如当被试在睡觉的时候,实验者向被试身上洒水,被试醒来后报告梦中被淋雨;将被试的腿蜷缩起来,用绳子绑上,被试醒来后报告自己怎么跑也跑不动等等。
实验名称:注意盲视现象研究实验者:心理学实验小组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注意盲视现象,即个体在高度专注某项任务时,对某些意外刺激视而不见的现象。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了解注意盲视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心理机制。
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均无色盲或色觉异常。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组图片,其中包含正常图片和目标图片。
目标图片为正常图片中的异常元素,如颜色、形状或大小等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物体。
3. 实验仪器:计算机、投影仪、鼠标。
4. 实验程序:- 被试随机分组,每组10人。
- 实验开始前,被试需完成注意力集中任务,即观察屏幕上的文字,并迅速点击屏幕上出现的特定文字。
- 在被试进行注意力集中任务时,屏幕上随机呈现正常图片和目标图片,目标图片的出现概率为20%。
- 被试需在图片呈现后尽快判断是否存在目标图片,并点击确认。
- 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对目标图片的识别率。
实验结果:1. 注意盲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部分被试在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文字点击任务时,未能识别出目标图片,表现出注意盲视现象。
2. 影响因素:- 注意力集中程度:当被试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注意盲视现象更为明显。
- 任务难度:任务难度越高,被试注意力越容易集中在任务上,注意盲视现象越明显。
- 目标图片特征:目标图片与周围环境的差异越大,被试越容易识别出目标图片,注意盲视现象越不明显。
3. 心理机制:- 注意分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被试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对其他刺激的感知能力减弱。
- 注意过滤:被试在高度集中注意力时,可能对非目标刺激进行过滤,导致注意盲视现象的发生。
讨论:本实验验证了注意盲视现象的存在,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注意盲视现象的发生与被试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任务难度以及目标图片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驾驶时未能注意到路边的行人、打电话时未能听到门铃声等。
[无意视盲]无意视盲实验无意视盲无意视盲是心理学中很著名的一个实验。
说的是,人在特别关注某一点时,往往会忽略了其他的存在。
我接受这个实验是在一次有关女性与心理健康的课堂上。
那次心理老师告诉大家:一组图中有六个人,其中三个人穿黑衣服,三个人穿白衣服,然后开始传球,并且黑衣人传给黑衣人,白衣人传给白衣人。
老师的问题是,黑白衣人共传球多少次?开始放片子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人们都在全神贯注地数球,因太专心致志了,以至于身边朋友从屏幕前走过,大多数人都没发现。
片子放完后,心理老师问一共传了多少次球?有人说8次,有人说10次,有人说16次,当全场受众都觉得这个实验已经做完了的时候,老师话锋一转问大家,看没看到在传球的人群中曾经出现过一个黑猩猩?当时,有一半以上的人全傻眼了,明明是专心致志地盯着屏幕,那么大的一只黑猩猩会看不见吗?多数人不相信黑猩猩曾经在传球的那组人中出现过,只有一少部分人看到了黑猩猩。
心理老师解释说,这就是无意视盲。
其实,无意视盲与视盲是有区别的。
视盲是指视觉系统由于物理性损伤造成的看不到全部物体的现象。
而无意视盲则是指,由于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都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就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或细节上而产生的视盲现象。
用心理学的术语解释,无意视盲是指由于观察者实际上在注意其他的刺激对象,并未注意当前刺激而出现知觉不能、视而不见的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个头与人体差不多大小的黑猩猩从那组实验的人群中穿过,有许多人并没有发现的原因。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是人们亲眼目睹的,也并不一定就是物体的全部。
由此,我也想起了另外一个小故事。
一个盲人与他的导盲犬同时遇难,准备进入天堂,恰巧天堂只有一个名额,他们两个中只能进去一个。
于是,盲人就对把门的天使说,我的狗并不知道天堂是好是坏,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进天堂?天使一听这话,就觉得这位盲人太自私了,他肯定会选择自己进天堂,而让狗进地狱。
天使想,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为公平其见,还是通过赛跑来决定吧,先到终点者进天堂,后到终点者入地狱。
无意视盲研究及展望葛国宏;张聪;许昊辰【摘要】当注意集中于视野中的一些事物或刺激时,个体往往不能意识到视野中额外的、非期望但却完全可见的刺激现象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IB)。
基于对无意视盲研究的三种范式(选择性注意、静态研究和持续动态实验范式)和发生机制(意识水平发生机制与综合反应模型)的回顾,探讨了未来无意视盲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可能方向,对无意视盲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or IB,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individuals fail to note extra and unexpected but completely visible stimuli when focusing on some stimulus or events in the visual field.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selective attention paradigm, the static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paradigm and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paradigm and the mechanism of IB (subjective awareness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theory), and explore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researches. I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udy of the IB.【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无意视盲;非预期刺激;实验范式;四因素模型【作者】葛国宏;张聪;许昊辰【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浙江宁波 315211;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浙江宁波 315012;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浙江宁波 31521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浙江宁波 315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4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以下场景:当在电影院努力寻找座位时,你很难觉察到与你偶遇并向你打招呼的朋友,尽管他确实进入了你的视野中;当你打电话行走于校园中,经常不能发现迎面走来的同学,直到他打断你,你才惊奇地发现他已在你身旁,而你却浑然不觉,可事实上他早已进入你的视野之中。
盲视心理学名词解释1. 盲视啊,简单来说就是有些人虽然眼睛看不到某些东西,但在某些情况下却能对这些东西做出反应呢!比如说,有个人明明眼睛看不见面前的球,可当球突然朝他飞过来时,他却能下意识地躲开,这多神奇呀!2. 盲视就好像是大脑里藏着的一个小秘密,你知道吗?就像有的人走在路上,明明没看到路边有个水坑,但就是能神奇地绕过去,这就是盲视在起作用呢!3. 哎呀,盲视可不是一般的现象哦!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中也能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虽然他自己也说不清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盲视的魔力呀!比如一个小孩在黑暗房间里能准确摸到自己的玩具。
4. 盲视呀,你想想看,是不是很像有双隐形的眼睛在帮我们?就像有时候我们能感觉到有人在看我们,即使我们没真正看到,这是不是盲视在发挥作用呢?比如你突然觉得背后有人,一转身真的有人。
5. 盲视啊,真的是很特别呢!就如同一个盲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能自如地行动,不需要眼睛看也知道哪里有什么,这其中盲视功不可没呀!就像一位盲人能准确地在自己家里走动。
6. 盲视难道不神奇吗?这就好像我们身体里有个神秘的导航系统,即使眼睛没看到,也能指引我们。
比如说我们总能准确找到回家的路,即使不刻意去记。
7. 盲视呀,那可是大脑的奇妙之处呢!就像有时候我们能躲过即将砸到头上的东西,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到的,这就是盲视在帮忙呀!比如东西掉下来,你瞬间就避开了。
8. 盲视啊,是不是很有意思?就好比我们虽然没意识到,但身体却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就像你不自觉地抓住了快掉落的杯子,这就是盲视在起作用哟!9. 盲视啊,真的是很值得研究呢!就好像有个隐藏的力量在帮助我们。
比如我们在很暗的地方也能大致找到方向,这是不是盲视的功劳呀?10. 盲视绝对是个特别的存在呀!就如同有时候我们能做出一些超乎想象的反应,而这都要归功于盲视呢!比如你能在混乱中迅速找到自己的手机。
我的观点结论:盲视是一种非常神奇且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它展示了大脑的复杂性和奇妙之处,让我们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探索。
盲视技术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盲视技术原理,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啊!你说啥是盲视技术呢?咱就打个比方吧,就好像你在一个黑屋子里面,虽然你看不见任何东西,但你好像又能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那里。
盲视技术就有点这个意思啦!想象一下,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会忽略一些东西,对吧?但盲视技术呢,它就像是一双特别厉害的“眼睛”,能发现那些我们正常情况下发现不了的。
它能透过层层迷雾,找到隐藏在深处的信息。
这难道不神奇吗?其实盲视技术原理就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方法,让我们能在看似没有视觉信息的情况下,依然能获取到一些关键的东西。
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突然感觉有人在看你,你也说不上为啥,但就是有这种感觉,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奇妙的类似盲视的体验呀!它可以应用在好多地方呢!比如说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正常的视觉可能受到限制,这时候盲视技术就能派上大用场啦。
或者在一些需要高度精准判断的情况下,它也能一展身手。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种技术,我们得错过多少重要的信息呀!那可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啦。
但有了盲视技术,就好像给我们开了一盏小灯,虽然不是特别亮,但也足够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啦。
盲视技术的发展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呀,那是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实验才得来的呢!他们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一点点地探索,一点点地积累,才让盲视技术变得越来越厉害。
而且啊,这盲视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那可是相当广阔啊!谁知道它以后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说不定有一天,我们靠着盲视技术能看到更多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呢!反正我是觉得盲视技术真的太有意思啦!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神奇和无限可能。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对盲视技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呢?是不是也觉得它很厉害呢?让我们一起期待盲视技术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4):577~586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注意捕获的另一扇窗户——无意视盲*李会杰1,2陈楚侨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观察者集中注意于某个物体或事件的时候,他们经常不能觉察到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在无意视盲研究中,存在两类实验范式——静态无意视盲和动态无意视盲研究范式。
首先,从刺激的感觉显著性、认知显著性、心理工作负荷、定势和期望以及加工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无意视盲的因素;其次,对无意视盲和无意遗忘的争议以及无意视盲是“全或无”还是连续谱的争议也进行了总结;最后,从无意视盲角度出发探讨了内隐注意捕获和外显注意捕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无意视盲,注意捕获,注意定势,无意遗忘。
分类号 B8421 前言在注意捕获的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有两类定义——内隐注意捕获(implicit attentional capture)和外显注意捕获(explicit attentional capture )。
内隐注意捕获经常探讨无关刺激对当前搜索任务的影响,这类研究考察的是观察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忽略他们期望出现的、但却不相关的刺激,研究的因变量多是搜索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它不关注被试是否觉察到了无关刺激或分心物。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例如,司机在拐弯的时候可能没有注意到另一辆汽车,一个人在电影院找座位的时候可能没有注意到向他招手的朋友。
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被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觉察到一些显著的、潜在相关的但却并非期望的物体?这类问题的研究多被称为外显注意捕获,它关注的焦点是观察者是否觉察到了非预想的刺激。
近来,很多外显注意捕获研究发现,当观察者集中注意于某个物体或事件的时候,他们经常不能觉察到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1]。
无意视盲
无意盲视(unattentional blindness),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事物视而不见,当观察者集中注意力在某个物体或某个事件上时,他们经常会不能觉察到显著的、在正常状态下会注意到的事物。
关于“无意视盲”最著名的研究之一是心理学专家丹尼尔·西蒙斯和克里斯托弗·察布里斯进行的。
参与实验的两组人员各用一个篮球进行传球练习。
然后要求实验者一起观看传球录像,并数出传球的次数。
45秒钟后,一个打扮成黑猩猩的人从画面中走过,整个过程持续了5秒钟。
但56%的参与者居然没有察觉到“黑猩猩”的出现。
在录像中,那只“黑猩猩”还对着镜头,捶击胸部,然后走出画面。
这个过程有9秒钟,但依然只有一半人注意到了这位庞大的干扰者。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会遇到这种现象:在电影院寻找自己的座位时没有看到对面向自己招手的朋友;变更车道前,眼看着有人驾驶着摩托车在某条车道行驶,重型卡车司机却不管不顾地进入该车道,每年夏天,都会有小孩因为没有被救生员发现而溺水身亡,虽然救生员始终紧盯着清澈的游泳池等。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目光聚焦于某物之上却并不一定将其纳入我们的意识之中,因为出现的物体并不在我们的期待之内,在电影院时我们留意的是座位,卡车司机留意的是汽车,救生员关注的是在游泳池表面惊慌失措地呼救的人。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因为在任何时候,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有图像、声音、感觉、记忆等等,但是我们的有意识注意力是有限的,无法同时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一小部分经过被筛选的信息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中。
我们的意识受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有一句话叫做“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指的就是这个过滤的过程。
我们会忽略一些被我们判断为完全不重要的东西,只有重要的,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东西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中。
任何时候我们大脑都在接收外界的一切资讯,只是它们需不需要被我们注意的问题而已。
如果我们认为其中一些东西是重要的,就会对此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也就会注意到它。
无意视盲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其中好处也有坏处。
首先,无意视盲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而注意力与学习的效率和记忆成正比。
注意力越强,学习的效果越好越大记忆愈深愈牢,反之则越差。
亚历山大·埃弗雷曾说过,如果你每天花15分钟(每天时间的1%)集中注意力,这将会对一天中其余的99%的时间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无意视盲也可能会导致很大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
发展,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危及社会稳定和谐的一大隐患,驾驶员的心理因素是交通事故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动因素,驾驶员在驾驶中的各种行为直接受其心理特性的影响。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显示:事故主要原因是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对交通标志视而不见。
由此可知,无意视盲让现代人有以全神贯注创造出惊人功勋的能力,它也可能会导致很大的问题,给我们带来某些明显损失。
无意视盲不是真的看不见;问题的核心是我们要在事物之间做取舍,在何者更重要、何者可以被无视之间做出决定。
我们要如何看待无意视盲?虽然无意视盲并不是绝对有害的,它也没有人们原本想象的那么可怕。
在现实世界中,医生也绝对不会经常把医用导管留在病人体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忽略那些预料之外的事情对人们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一名司机利用实验让人们看到,司机在驾车时完全可能忽视就在其眼前的交通警示牌;反恐专家向人们解释,澳大利亚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怎样在自己的领土上使恐怖组织成员逃脱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减小无意视盲是在预料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复杂情况。
虽然对所有人来说,单任务才是最简单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意外或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