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五欲
- 格式:docx
- 大小:25.59 KB
- 文档页数:7
七情六欲哪个最难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七情六欲是什么?七情六欲包含哪些情和欲>七情六欲是什么?咱们常说一句话,叫“人有七情六欲”。
那么七情六欲都包括哪些“情”和“欲”呢?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
哪七种呢?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这说法从哪来呢?如果你看过《还珠格格》,应该记得,乾隆皇帝罚小燕子抄写一百遍《礼运大同篇》,是《礼记》中的一篇,“七情”就出自其中。
那么为什么七情包括这些呢?说来还挺复杂的。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
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那么你肯定注意到了,“怒”因为“恶”而产生,“乐”因为“爱”而产生,所以在“喜、怒、哀、乐”之外,加上了“恶”与“爱”,情感就从四种细分为六种了。
祖先们对情感的划分,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按说六种不少了吧?可是古人说,人在“怒”“哀”这两种情绪“将至而未至”——也就是情绪还没到“点儿上”的时候,还会产生“惧”,所以六种情感又被细分成了七种,这就是“七情”的由来了。
细心的朋友一定会问,刚才不是说七情里有“欲”吗?为什么解释的时候,没有提到“欲”,反而提到了“乐”?问得好,古人早有解释。
“乐”和“欲”是相通的。
那么这个“欲”,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说,是贪欲。
“贪欲”这个词,在这里并不全是贬义,它指的是本能的需求,比如眼睛需要看到东西,耳朵需要听到声音——《礼记》里说,七情是“弗学而能”。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学就会,是本能。
六欲是指什么?至于“六欲”的说法,比较简单了,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
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
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七情六欲,都因本性而生,本性最难控制,用它来做开脱之词,确实再合适不过。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意思
释义: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
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文化百科】“七情六欲”是指哪“七情”?和哪六欲呢?
中国有一句俗语:人皆有七情六欲。
何为七情?什么是六欲?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
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因此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情的说法,各家差别不太大:佛家:喜、怒、忧、惧、爱、憎、欲。
儒家:喜、怒、哀、惧、爱、恶、欲。
《黄帝内经》的说法有一点区别,七情指:喜、怒、忧、思、悲、
恐、惊。
中医学没有把“欲”列入七情之中,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否则就会形成各种病。
那什么是六欲呢?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可见六欲是泛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但佛家的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
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人生七情六欲说的是啥人生七情六欲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在情感和欲望方面的七种情绪和六种欲望。
这些情绪和欲望在人的一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人的行为和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人生七情六欲进行探讨。
[导言]人的一生中,情感和欲望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构成了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人生七情六欲则是这些情感和欲望的具体表现。
了解并掌握人生七情六欲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探讨]人生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绪涵盖了人类情感的广泛范围。
人在不同的场景和时间中会产生这些情绪,它们对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七情的存在不仅体现了人的感知和感受能力,也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人生六欲指的是色欲、贪欲、嗔欲、痴欲、懒欲、疑欲。
这六种欲望是人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诱惑和追求。
欲望的存在既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的软弱性的表现。
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冲突、矛盾和问题往往都源于个体的欲望。
[实践探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到七情六欲的影响,而如何正确应对和控制这些情绪和欲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自我管理,通过自我调整和情绪管理的方法来应对各种情绪的冲击。
例如,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行动来处理。
其次,欲望的控制也需要我们不断培养自我克制的能力,理性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和享乐。
此外,人们也可以通过文化修养和道德观念来规范情绪和欲望的表达。
传统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对于控制情绪和欲望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感世界,形成合理的欲望结构。
[总结]人生七情六欲是人类情感和欲望的具体表现,了解和掌握这些情绪和欲望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理论和实践上,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应对和控制七情六欲,并通过文化修养和道德观念来规范情绪和欲望的表达。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七情六欲是指哪些
人难免会受七情六欲的影响,那么你知道七情六欲是哪七种感情和六种欲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咱们常说一句话,叫“人有七情六欲”。
那么七情六欲都包括哪些“情”和“欲”呢?
这说法从哪来呢?如果你看过《还珠格格》,应该记得,乾隆皇帝罚小燕子抄写一百遍《礼运大同篇》,是《礼记》中的一篇,“七情”就出自其中。
那么为什么七情包括这些呢?说来还挺复杂的。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
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那么你肯定注意到了,“怒”因为“恶”而产生,“乐”因为“爱”而产生,所以在“喜、怒、哀、乐”之外,加上了“恶”与“爱”,情感就从四种细分为六种了。
祖先们对情感的划分,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按说六种不少了吧?可是古人说,人在“怒”“哀”这两种情绪“将至而未至”——也就是情绪还没到“点儿上”的时候,还会产生“惧”,所以六种情感又被细分成了七种,这就是“七情”的由来了。
细心的朋友一定会问,刚才不是说七情里有“欲”吗?为什么解释的时候,没有提到“欲”,反而提到了“乐”?
问得好,古人早有解释。
“乐”和“欲”是相通的。
那么这个“欲”,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说,是贪欲。
“贪欲”这个词,在这里并不全是贬义,它指的是本能的需求,比如眼睛需要看到东西,耳朵需要听到声音——《礼记》里说,七情是“弗学而能”。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学就会,是本能。
六欲是指什么?。
什么是七情六欲哪七情哪六欲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资料拓展:
成语典故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晴、怒、哀、怨、快乐、恶人、欲,七者弗研习而能够。
”
《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
中医理论中,七情指““晴、怒、弊、思、悲、恐、怒”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兴奋
过度,就可能将引致阴阳紊乱、气血不周而引起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就是,中医学不把“欲”列为七情之中。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东汉
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
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儒家和佛家各有说法⼈都有七情六欲,⽆法脱离世俗⽣存。
所谓“七情六欲”,各家学说有不同的解释,很少有⼈能全部说出。
从儒家的视⾓看,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佛家则另有看法,认为七情说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综合看起来,儒家和佛家说法并没有差之千⾥,因为⼈们⾃古以来的⼼理和⽣理都没有太多改变,七情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最早还没有“七情”,典籍⾥说的是四类⼈之常情:“喜”“怒”“哀”“乐”,出现在《中庸》。
当⼀个⼈遇到⾃⼰喜爱或者欢乐的事物,出现的情绪叫做“喜”。
遇到憎恨或者厌烦的,出现的情绪叫做“怒”。
当⼈拥有了喜爱的东西,内⼼的情绪叫做“乐”;如果得⽽复失,⼼⾥的情绪叫做“哀”。
“怒”是在⼼⾥厌烦、不愿看见的基础上产⽣的,叫做“恶”。
“乐”是在得到了喜欢的事物基础上出现的,对事物的情绪叫“爱”。
因此古⼈基于“喜”“怒”“哀”“乐”的四种情绪,增添了“恶”和“爱”的情绪,这个时候“四情”变成了“六情”。
古⼈能够总结出这些情绪的种类,可以说是⾮常了不起了。
但是,后来古⼈⼜发现,在“怒”或者“哀”的情绪出现之前,⼜有⼀种脆弱⽽微妙的情绪——怒和哀“将⾄⽽未⾄”——⾸先产⽣恐怖的情绪叫做“惧”,⾄此,儒家所说的“七情”就齐全了。
⽽佛家把“恶”换为“憎”,后者反感的情绪⽐前者更加激烈。
⽽“哀”换为“忧”,除哀伤之外,还包括其它让⼈愁绪满怀的情绪。
再来说说儒家所谓的“六欲”,最早源⾃于《吕⽒春秋》的记载:“所谓全⽣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个完整的“全⽣”的个体,“六欲”都有适当满⾜的出⼝。
“全⽣”是儒家认为修⾝应当达到的完善境界。
但是原作⾥没有具体详谈“六欲”,后⼈在作注释的时候,定义为“⽣”“死”“⽿”“⽬”“⼝”“⿐”,也就是⼈基本的感官欲望。
不过,佛家的“六欲”传播也颇为深远,见经典《⼤智度论》的解释,是⼈在修⾏之前,⾃⾝存在的六种贪念。
【⼀语惊⼈】男⼈的“七情六欲”
【⼀语惊⼈】男⼈的“七情六欲”
编辑转载:棣萼相辉的博客
作者:⾚⼦尽望春
⼀、男⼈的“七情”溢于⾔表、真挚⽽⽣动
1、喜:因惊讶⽽喜。
喜上眉梢。
男⼈“喜”的时候⼼⾥总是暖暖的。
2、怒;因受辱⽽怒。
怒不可遏。
男⼈“怒”的时候睁⼤⾃⼰的眼睛。
3、哀:因失败⽽哀。
哀婉动听。
男⼈“哀”的时候会撕⼼裂肺难受。
4、乐:因成功⽽乐。
乐不可⽀。
男⼈“乐”的时候⼼花盛放于脸⾊。
5、爱:因欣赏⽽爱。
爱不释⼿。
男⼈“爱”的时候会语⽆伦次失态。
6、恶:因丑陋⽽恶。
恶神恶⽓。
男⼈“恶”的时候会嗤之以⿐呕吐。
7、欲:因占有⽽欲。
欲罢不能。
男⼈“欲”的时候充满激情与期待。
⼆、男⼈的“六欲”是对异性的赞美与渴望
1、神⾊欲:男⼈欣赏⼥⼈温顺可掬的笑容。
2、形貌欲;男⼈欣赏⼥⼈优雅华贵的风韵。
3、仪态欲:男⼈欣赏⼥⼈亭亭⽟⽴的姿态。
4、声语欲:男⼈欣赏⼥⼈甜如黄鹂的嗓⾳。
5、细滑欲:男⼈欣赏⼥⼈⽩皙细滑的肌肤。
6、脸相欲:男⼈欣赏⼥⼈端正秀丽的脸型。
关于七情与五性现代人把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总结成了一种词,叫做欲望。
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在一个仁字上,称五性为仁;不仁,就是欲。
而欲这个字,通过几千年的“淬炼”,走到现在,仍然是遭人避之,是“干得,而说不得”的。
实事上,“欲”为六欲:生、死、口、目、耳、鼻。
是我们每天都要去关注和料理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否则,人将不人了。
把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欲,是一个意思。
现实中,七情六欲是我们生活里最密不可分的伙伴,是来自个体的自然产生和发挥。
关键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繁杂的生活中,没有理解和没有理智地去摆弄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是自己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而不能拿到桌子上面去评个公理。
这个就是把七情六欲放在了唯我的欲字的结果,也就是太强调了,太放大了,太投入了自我感受,同时,对于个体感受过多强调“占有”的成分了。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欲望和仁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七情与五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首先,来看看欲望的来源。
人类原始的本能是满足眼、耳、鼻、舌、身的需要,先能够吃饱喝足,然后能够挡风遮雨,接下来繁衍接代,条件是只要大自然宽容和允许就可以了。
等到居有定所、五谷丰登了,意也就随之出现了,这个也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了。
于是,懂得了积累,懂得了扩大,最后是占有。
也就开始了去粗取精、“去真取伪”、去小取大的满足心里。
然后,发明了贪婪、忠诚、以及后来思想家的五性学说。
这也是人类发展成为社会以后必须的要求,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
这里,欲望和仁相遇了。
表面上看,仁对欲望是制约的性质。
实际上是规范了欲望的发展。
这里的欲已经开始不正常了,已经超出了能够接受的范围,当然是指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个别特殊群体,强权的统治阶级不在这个范畴之列。
而欲望的普遍发展,是在广大的人群开始明白了生存空间扩大了,“衣食无忧”可以自给自足的矛盾下发展起来了,目的是更好生存,结果是放大欲望。
回到现实,我们在飞跃发展的空间里,看见的物质需求,远远超越了我们能够接受的程度。
七情六欲的追求与痛苦人类是情感丰富的生物,七情六欲扮演着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七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六欲则指的是食欲、性欲、财欲、睡欲、安居欲和求知欲。
追求七情六欲似乎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态,然而,这种追求也常常伴随着痛苦。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快乐与满足的渴望表现得尤为强烈。
追求喜悦和快乐是每个人最原始的愿望之一。
我们渴望被爱、被认可和被理解;我们渴望获得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我们追求美食、享受性爱和追逐激情。
然而,与这种追求走手手的是痛苦。
当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所追求的七情六欲时,失落和不满就开始侵蚀我们的内心。
我们可能会陷入沮丧和愤怒之中,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变得焦虑和沮丧,直至感到内心的痛苦。
举个例子,无论是追求财富还是追求爱情,在掌握不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困顿和挫折感之中,这种痛苦是由于我们对完美生活的追求所导致的。
与此同时,即使我们能够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痛苦也可能伴随而来。
在追求七情六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过度追求,无论是过度吃喝还是沉迷于某种快乐。
这种过度追求会对自身和他人带来伤害。
例如,过食会导致健康问题,过度追求财富会带来欲望的无止境,甚至伤害他人。
我们为了满足七情六欲而追求的快乐,往往在得到之后却发现这种满足是短暂的,我们仍然感到内心的空虚和痛苦。
然而,七情六欲的追求并不完全是坏的。
这种追求激发了我们生命的活力和动力。
它推动我们去努力学习和工作,追求成功和幸福。
我们的欲望对于我们的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我们学会控制和平衡这种欲望时,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如何在追求七情六欲中减少痛苦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七情六欲并不代表生活的全部。
我们需要在追求快乐的同时,培养内心的坚强和平静,不被外界的刺激轻易摧毁。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拥抱简单的生活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适度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不要让欲望控制我们的生活。
寻找内心的平衡和满足,培养对内在的包容和接纳。
浅谈人的七情六欲
浅谈人的七情六欲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人的“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
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
人会劳动,会思维,是区具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最高级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
然而,人的七情六欲具有两面性的:
人活在世上,正是因为有七情六欲,才有那些寡男信女,仅为了一个“爱”字去生离死别,苦苦的寻觅。
人活在世上,正是因为有七情六欲,才会有那么多的大官小吏,为了手中的权势,勾心斗角,争名夺利。
人活在世上,正是因为有七情六欲,才会有那些贪官污吏,去追求金钱美女,过早走进人间的地狱。
人活在世上,最终还是应该有七情六欲,没有七情六欲的人除非是傻子。
如果人和人真的没有七情六欲,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十分暮气。
⼈性:五毒六欲七情⼋苦
七情六欲
【释义】七情六欲是⼀个⼼理反应。
⼀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理活动;六欲是指⼈的眼、⽿、⿐、⾆、⾝、意的⽣理需求或愿望。
这⼀说法是以中医以直接依据的。
【出处】《礼记·礼运》《吕⽒春秋》
【反义】四⼤皆空
注: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为便于记忆,此处只摘记偏向佛家的⼀版。
【三毒】
三毒,贪、嗔、痴,⼜称三垢、三⽕。
此三毒残害⾝⼼,使⼈沉沦于⽣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称三不善根。
三毒的降伏法:戒、定、慧。
(佛云:“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得到不可,否则,⼼不⽢,情不愿。
即执著于内⼼喜好的外物。
(2)嗔,对逆的境界⽣嗔恨,没称⼼如意就发脾⽓,不理智,意⽓⽤事。
即执著于内⼼厌恶的外相。
(3)痴,事理不明,是⾮不分,善恶不辨,颠倒妄取,起诸邪⾏。
即不明⽩事理的实相,也是引发贪嗔的缘由。
【五毒】
五毒,贪、嗔、痴、慢、疑。
【五欲】
五欲,财、⾊、名、⾷、睡。
【五蕴】
五蕴,⾊蕴、受蕴、想蕴、⾏蕴、识蕴。
【六尘】
六尘,⾊尘、声尘、⾹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欲】
六欲,⾊欲、形貌欲、威仪欲、⾔语⾳声欲、细滑欲、⼈相欲。
【六根】
六根,眼识、⽿识、⿐识、⾆识、⾝识、意识。
【七情】
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
【⼋苦】
⼋苦,⽣、⽼、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都说人有七情六欲什么叫“七情”什么叫“六欲”>咱们常说一句话,叫“人有七情六欲”。
那么七情六欲都包括哪些“情”和“欲”呢?咱拆开来说。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
哪七种呢?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这说法从哪来呢?如果你看过《还珠格格》,应该记得,乾隆皇帝罚小燕子抄写一百遍《礼运大同篇》,是《礼记》中的一篇,“七情”就出自其中。
那么为什么七情包括这些呢?说来还挺复杂的。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
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那么你肯定注意到了,“怒”因为“恶”而产生,“乐”因为“爱”而产生,所以在“喜、怒、哀、乐”之外,加上了“恶”与“爱”,情感就从四种细分为六种了。
祖先们对情感的划分,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按说六种不少了吧?可是古人说,人在“怒”、“哀”这两种情绪“将至而未至”——也就是情绪还没到“点儿上”的时候,还会产生“惧”,所以六种情感又被细分成了七种,这就是“七情”的由来了。
细心的朋友一定会问,刚才不是说七情里有“欲”吗?为什么解释的时候,没有提到“欲”,反而提到了“乐”?问得好,古人早有解释。
“乐”和“欲”是相通的。
那么这个“欲”,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说,是贪欲。
“贪欲”这个词,在这里并不全是贬义,它指的是本能的需求,比如眼睛需要看到东西,耳朵需要听到声音——《礼记》里说,七情是“弗学而能”。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学就会,是本能。
至于“六欲”的说法,比较简单了,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
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
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七情六欲,都因本性而生,本性最难控制,用它来做开脱之词,确实再合适不过。
七情六欲(2012年5月27日)七情六欲,人之本能,七种情绪六种欲望。
(一)七情七情在人与外界交流所表现出来的,指挥人与外界的互动,情绪受到外界影响而易改变。
人往往会同时具有两种或以上的情绪。
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恨怜。
1、喜,即快乐、愉悦。
2、怒,即发怒、气愤。
3、哀,即忧伤、悲痛。
4、惧,即害怕、担忧。
5、爱,即喜欢、钟情。
6、恨,即讨厌、憎恨。
7、怜,即怜悯,同情。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医家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佛教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
(二)六欲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但在具体时间里,欲望有重点,分主次。
一个欲望实现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带获得另一些欲望的满足。
在某一时期,人为了满足某些欲望,可能会暂时放弃另一些欲望。
六种欲望:求生、求知、表达、表现、舒适、情色。
1、求生欲,即努力活着的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温饱、健康、平安、安全、长寿等。
2、求知欲,即想要了解知晓一切事物的猎奇心理。
与此相关的词有知晓、明白、探索、研究、开创等。
3、表达欲,即想要把自己的见闻、想法、感受等告知别人,并获得他人认同的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诉说、倾诉、发表、表达、抒发等。
4、表现欲,即想要在人群中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独特性、权威性,并获得他人尊重和服从的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面子、荣耀、名声、威信、权势等。
5、舒适欲,即尽量使感觉更舒适的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冷热、香臭、疲倦、爽快、痛痒等。
此欲望着重于身体各感官。
6、情欲,即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
与此相关的词有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等。
东汉哲人高诱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后人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佛家《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三)情与欲的关系1、区别。
情毕竟不等于欲,情主要是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
六道众生的七情五欲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想要)
五欲:财、色、名、食、睡。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qiuniu)
老二睚眦(yazi)
老三嘲风(chaofēng)
老四蒲牢(pulao)
老五狻猊(suānni)
老六赑屃(bixi)
老七狴犴(bi’an)
老八负屃(fuxi)
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ixi)
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ulao)
老四狴犴(bi’an)
老五饕餮(tāotie)
老六霸下(bāxia)
老七睚眦(yazi)
老八狻猊(suānni)
老九椒图(jiāotu)
传说中,龙性淫。
与奎牛交合,生麒麟。
与鲲交合,生蛟。
浅谈对“八闲暇”和“十圆满”的理解
一个众生能开始觉醒、得遇佛法并如理如法的修行,需要具足许多重要的因缘。
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有暇满具足的人身,具体分开来说就是具足“八闲暇”和“十圆满”。
在物质世界飞速发展、传统文化完全崩溃的当代,如何来理解“八闲暇”和“十圆满”呢?下面尝试一一论之。
“八闲暇”就是指没有“八无暇”。
而“八无暇”是指下列八种阻碍听闻修习佛法的情况:
1.堕落地狱。
本意是色身如果转生在地狱中,那么日日夜夜连续不断地感受寒热的剧苦,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
嗔恨心是地狱果报的成因及特征。
现代人对物质生活的期求高,因而失望的机会自然多。
此时如果不能有良好的心态,妒忌他人的成功,怨恨自己的失败。
最终成天怨天尤人,仇恨社会及周边有缘的人,甚至家人。
这类人虽然拥有人身,但实际是生活在地狱之中,因而也是无法修习佛法的。
2.转生饿鬼。
本意是色身如果投生为饿鬼,那么终日感受饥
渴的厄难,也不会有机会修法。
贪欲是饿鬼果报的成因及特征。
当代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物质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许多众生福报的异熟果报也纷纷出现。
社会上有很多人从一名不文到身家万贯。
这很大的激起了世人对财富的欲望。
许多人看不透其中的虚幻,在挣够花不完的钱之后,还是不停的工作,而终生陷入对金钱的无限追求中。
这类人虽然拥有人身,但实际是生活在饿鬼道中,因而也是无法修习佛法的。
3.转生旁生。
本意是色身如果转为旁生,那么遭受被人役使及相互残害的痛苦,也没有修法时机。
愚痴心是旁生果报的成因及特征。
当代社会片面地追求速度和效率。
人们在应付紧张节奏的生活之余,根本没有时间去思索生命的意义。
人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和应该怎样而活。
在基本的生活条件具足的情况下,人们跟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潮流而动。
许多人沦落为房奴和车奴。
人们为了这些加班加点地工作。
有的甚至因长期高压,而罗患疾病、英年早逝。
这类人虽然拥有人身,但实际是生活在旁生道中,因而也是无法修习佛法的。
4.转生长寿天。
本意是色身如若转生到长寿天,那么一直处在无想的状态中虚度光阴,也同样不具备修法的时机。
当代社会有许多人,因福报成熟,甚至不经过艰苦奋斗就拥有一生花不尽的财富。
福报有如天人。
“富二代”就是这样一种代表。
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脱离尘世社会的环境里,随心所欲,应有尽有。
整日享乐,好像是在天堂。
所以,在这种情
况下,根本无法感受轮回之苦从而心生出离。
这类人虽然拥有人身,但实际是生活在天道之中,因而也是无法修习佛法的。
以上四种人,本来获得了宝贵的人身,本来可以成为学佛的法器,但是在当代社会特殊的背景下,如果不能正确抉择,却可能失去学佛的良机。
四闲暇就变成四无暇了。
5.生于边地。
本意是出生的地区连佛的名号都听闻不到,更何况听闻和修习佛法。
佛法源于印度,后传来中国。
中间虽然经过一番波折,但改革开放时至今日,中国成了新时代佛法弘扬的中心。
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历史悠久的寺院都得到重修和扩建。
资讯的发达,使得佛教的经论广为流传。
这些为我们学佛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6.执持邪见。
如果投生为外道或成为随同他们的持邪见者,就会因为自相续被邪见染污而没有修法的良机。
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引入,传统文化的崩溃,中国当代文化呈现一种多元泛起的局面。
看似百花齐放,实则邪见蜂起。
由于历史共业,许多人鼓吹人权至上,断无因果。
因此如何在纷繁的意识形态中,避开种种邪见,就显得尤为重要。
7.佛不出世。
如果出生在暗劫,那么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不晓善恶,也就不会有修法的机会。
佛陀虽然入灭2500年,但是佛陀的正法依然完整的存在。
不过对于与佛无缘者而言,即是佛陀就在面前也是和佛不出世一样,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8.五根不全。
如果投生为喑哑之人,则心相续无法调柔,由此导致无有机会修法。
这里首先是与语言能力相关的眼根、耳根和舌根聋哑,那就无法知解经文的意义,因而也就无法深入佛法的修行之中。
大部分人能力语言能力健全,因而不存在障碍。
其次就是意根的聋哑,愚痴和固执也会妨碍人去理解和奉行正法。
“十圆满”分为“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
“五种自圆满”是:
1.所依圆满。
获得宝贵的人身就是所依圆满。
因为人具备语言、思维能力,可以阅读、听讲经文并思维佛的教法。
同时人的生活苦乐参半,可以对比感受六道轮回之苦而心生出离。
这些使得人身成为学佛的最佳法器。
2.环境圆满。
身处佛法的中土就是环境圆满。
当代中国,不管是中原还是西藏都是世界上佛法最兴盛的地区之一。
3.根德圆满。
五根具足就是根德圆满。
五根中任何一根不具足,也不能成为持戒学佛的法器,并且因为无有亲见恭敬对境所依如来的身像等或者阅读、听闻、思维经典如意宝的缘分而不能胜任真正的法器。
根德圆满其实大部分人所具足的。
4.意乐圆满。
没有业际颠倒,从事身语意三门违背正法的职业和行为就是意乐圆满。
在当代社会,许多合法的行业中都充斥着违背五戒的规范。
因此在选择事业或职业时需要非常慎重的思维。
5.信心圆满。
通过体会到如来教法和证法有理有据的特征而获得解信就是信心圆满。
佛法不是迷信。
学佛的知见、目的和方法不正确,信心就不算圆满。
“五种他圆满”是:
6.如来出世。
世间的成住坏空四期称为一劫,其中圆满如来正等觉出世之劫称为明劫,佛陀没有现身于世的劫称为暗劫。
我们现在处于释迦佛等1000尊佛出世的贤劫之中。
7.佛已说法。
2500年前,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应诸天祈请,三转法轮,应机示现不可思议的身相以九乘次第法成熟解脱所化众生。
8.佛法住世。
尽管眼下正值时世、众生、寿命、见解及烦恼五浊炽盛的时候,但教法与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依然存在于世,这说明圣教正法圆满也已具足。
9.自入圣教。
尽管圣教存住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
如果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去病等,或者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那么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再者,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那么即便已经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
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为求解脱而趣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入道者或者说佛教徒。
10.师已摄受。
虽然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
我们,也得不到什么收益。
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