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81.00 KB
- 文档页数:9
第六章病因:第三节七情内伤第三节七情内伤七情内伤,是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种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
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
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
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
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
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
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
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
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
七情致病特点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
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
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医学教育网原创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
《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原创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一)概念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
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其代表性心理成分包括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内心体验的反映。
情绪是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并非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是情感系统的两个主要心理成分,彼此密切相关。
就大脑功能活动而言,是同一类心理功能的两个侧面,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共同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二者都必须由刺激引起(外部客观环境或机体内部),以需要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或情绪反应。
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别,等同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通常用情感反应、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笼统地称呼。
但情感与情绪作为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情绪是偏向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常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情绪总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决定,随情境迅速变化,不太稳定,比情感更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可称为“扩大了的情感”;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着重表明情感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感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七情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由于情志过激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又称为“七情内伤”。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