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预警机的相控阵雷达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148.45 KB
- 文档页数:2
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在预警机上的应用作者:韩宇鹏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29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状况、组成及工作原理,对有源相控阵雷达在预警机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后对有源相控阵雷达在预警机上的应用前景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有源相控阵雷达预警机 MMIC一、引言预警机是将雷达装在飞机,利用飞机飞行高度克服地球曲率对观测视距的限制,扩大对低空和超低空探测的距离,为防空系统和作战飞机提供充足的预警时间。
预警机具有全空域、远距离、高机动,强生存力,灵活布防等特点。
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将是隐身性能和飞行性能俱佳的第四代战机,及低空高速飞行的低RCS巡航导弹,而实际电子战环境中还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干扰等,对下一代机载预警雷达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有源相控阵雷达概述原理及关键技术。
相控阵雷达天线由许多辐射器排列构成的,通过移相器来控制阵列天线中各个辐射器的相位,获得所需的方向图和波束指向。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在每一个辐射器的输入端都安置一部(T/R)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能产生和接收电磁波,因此在频宽、信号处理和冗余度设计上比其它类型的雷达天线具有优势。
当有源相控阵雷达工作时,计算机通过控制移相器的相移量来改变每个T/R模块向空中发射电磁波的相位,完成对空搜索任务。
当搜索远距离目标时, T/R模块通过计算机控制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电磁波,使天线辐射的总功率大大提高,每个移相器可根据担负的任务向某个方向偏转,有的搜索、有的跟踪、有的接收,发现和识别目标。
关键技术包括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技术、光电子技术和T/R模块技术等[1]。
(一)MMIC技术。
MMIC技术将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电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制成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移相器和开关等,使得T/R模块的体积、重量和成本大大降低,可靠性很大提高。
美国雷声公司制造由6个芯片组成的峰值功率为10W的E/F波段砷化镓T/R模块和用3个芯片构成的峰值功率为1W的D波段T/R模块。
有源相控阵雷达在预警机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3072007035 余鹏作为预警机的主要探测手段,预警机载雷达在单脉冲、数字式信号和数据处理、脉冲压缩、合成孔径以及脉冲多普勒等技术上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然而随着未来战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对抗和反对抗、干扰和反干扰技术的不断升级,预警机雷达面临的挑战也日渐严峻。
只有在技术上不断发展才能够适应未来战争需求。
有源相控阵技术建立在天线阵列技术、信号和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多学科综合成果的基础上,是近年来正在发展的雷达新技术,将对预警机载雷达的发展带来深刻又广泛的影响。
1 有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分布式发射机,即天线是由许多辐射单元排成阵列形式构成的,且在天线阵面上的每个或数个辐射单元后面均接有固态收发组件。
由于天线阵面上存在着数千个直接向空间辐射能量的功率源器件,所以称为有源相控阵雷达。
1. 1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特点有源相控阵是按一定规律控制各个辐射单元的相位差,利用电磁波的干涉现象控制波束的方向。
由于相控阵雷达波束的方向是通过对每个辐射单元上信号的相对相位的改变进行电子控制而实现的,因而天线不用机械转动,只通过改变天线各辐射单元的相位差,就能实现波束在空间的扫描。
相对于一般机械扫描雷达和无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以下特点:(1)能对付多目标。
相控阵雷达利用电子扫描的灵活性、快速性和按时分割或多波束原理,可实现边搜索边跟踪工作方式。
通过电信号控制波束,可以实现瞬间捷变,在探测的同时进行目标识别、电子侦察甚至电子干扰等,适用于多目标、多方向、多层次空袭的作战环境。
(2)系统功率效率高。
机械扫描的雷达,发射机产生的射频功率由馈线网络送到天线阵面辐射出去,这个过程中的损耗较大,而有源相控阵雷达直接由天线阵元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经过的路程短,功率损耗低,可以增大雷达的发射功率。
(3)功能多,机动性强。
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控制的波束,分别用以执行搜索、探测、识别、跟踪、照射目标和跟踪、制导导弹等多种功能。
相控阵雷达的基础知识相控阵雷达,即采用相控阵天线的雷达,是一种先进的雷达系统。
其基础结构和功能如下:1.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列是由上千个天线单元组成的,这些天线单元可以收发雷达波。
任何一个天线都可以收发雷达波,而相邻的数个天线即具有一个雷达的功能。
2.在扫描时,选定其中一个区块(数个天线单元)或数个区块对单一目标或区域进行扫描,因此整个雷达可同时对许多目标或区域进行扫描或追踪,具有多个雷达的功能。
3.由于一个雷达可同时针对不同方向进行扫描,再加之扫描方式为电子控制而不必由机械转动,因此资料更新率大大提高,机械扫描雷达因受限于机械转动频率因而资料更新周期为秒或十秒级,电子扫描雷达则为毫秒或微秒级。
因而它更适于对付高机动目标。
4.相控阵雷达采用的是电子方法实现波束无惯性扫描,因此也叫电子扫描阵列(ESA),它的波束方向可控、扫描也灵活,并且增益也可以很高。
5.相控阵雷达的波束指向始终与等相位面垂直,而等相位面由阵元间的馈相关系确定。
因此在各个阵元都是等幅馈电情况下,线性阵的波束方向图函数为sinc函数。
可以通过阵因子来计算相控阵波束宽度。
6.相控阵雷达的波束宽度与扫描角θB的关系:当扫描的最大角度为θmax时,为了不出现删瓣,阵元间距d和波长λ需要满足关系,也就是说当阵元间距小于半波长时,即使扫描到90°都不会出现删瓣。
7.相控阵雷达具有功能多、机动性强的特点。
它不需要天线驱动系统、光束指向灵活,能实现无惯性的扫描,从而缩短目标信号检测时间,如信息的传播需要时间,高数据率。
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先进的雷达系统,具有高精度、高更新率、多功能和机动性强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相控阵雷达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
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
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
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
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
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公式为:S=CT/2 其中S为目标距离,T为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出去到接收到目标回波的时间,C为光速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
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
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
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
带你详细深入了解萨德系统中威胁最大的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萨德反导系统,也叫THAAD,即末端高空防御导弹,是美国陆军研发的一款拦截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的末端防御系统。
作为一枚通信汪,我更关注的是那个用来探测和跟踪目标的雷达系统,就是被称为萨德系统的眼睛的AN/TPY-2相控阵雷达。
也有人认为真正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是这个相控阵雷达。
萨德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萨德系统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①雷达,②火控系统,③发射车,④拦截器。
工作原理分为四大步骤:
1)雷达探测到导弹来袭。
2)指挥和火控系统确认并锁定目标。
3)发射车发射拦截弹。
4)拦截导弹在空中摧毁来袭导弹。
萨德系统主要有两套核心组件:拦截弹和雷达系统。
作为一枚通信汪,我更关注的是那个用来探测和跟踪目标的雷达系统,就是被称为萨德系统的眼睛的AN/TPY-2相控阵雷达。
也有人认为真正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是这个相控阵雷达。
所谓相控阵雷达,采用的正是相控阵天线技术,也是今天4.5G Massive MIMO作为民用之一采用的技术,同时未来5G相控阵基站将成为主流。
AN/TPY-2雷达系统
AN/TPY-2雷达系统工作在X波段(9.5GHz),天线阵面积为9.2平方米,安装有25344个(有人说30464个)天线单元,采用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BeamForming,DBF)处理器。
方位角机械转动范围-178~+178,俯仰角机械转动范围0~90,但天线的电扫范围,俯仰角及方位角均为0~50。
AN/TPY-2可以实现从探测、搜索、追踪、目标识别等多功能任务为一体,据有关报道称,。
预警机空警的原理是什么
预警机空警是一种用于侦测和监视空中目标的飞行器。
它的原理是使用雷达系统和电子侦察设备来收集空中目标的信息,以实现早期警报和监视功能。
预警机空警通常搭载有多个雷达天线,可以同时进行多角度的扫描,以侦测和跟踪空中目标。
这些雷达系统可以通过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来测量目标的距离、方向和速度信息。
此外,预警机空警还配备了各种电子侦察设备,可以接收和解析敌方通信、雷达和导航信号等,以判断潜在威胁。
通过收集和处理这些信息,预警机空警可以实时监测并警告空中的威胁目标,如敌方战机、巡逻船只、导弹等,并向指挥中心或其他战斗机、防空系统等传输相关数据,帮助指挥决策和实施拦截行动。
总之,预警机空警的原理是利用雷达和电子侦察设备收集、分析和传输空中目标信息,以实现早期警报和监视功能,提供战场态势感知和指挥支持。
相控阵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技术研究摘要:相控阵雷达(phased array radar)是一种基于电子扫描的雷达技术,通过控制发射机和接收机阵元的相位,实现波束的电子控制和改变。
相控阵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在目标探测、成像和识别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相控阵雷达的成像和目标识别技术,包括雷达成像原理、成像算法、目标识别方法等,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引言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基于电子扫描的雷达技术,具有快速、精确、灵活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相比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通过控制发射机和接收机阵元的相位,实现波束的电子控制和改变,具有较高的方位分辨率和目标识别能力。
二、相控阵雷达成像原理相控阵雷达的成像原理是利用阵元间的干涉和叠加效应,将接收到的雷达回波进行合成,形成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成像原理主要包括距离、方位和俯仰成像。
距离成像是通过测量回波的时间延迟,确定目标与雷达的距离。
方位成像是通过改变接收阵元的相位延迟,实现波束的电子扫描,确定目标的方位信息。
俯仰成像是通过改变接收阵元的俯仰角,实现波束的上下扫描,确定目标的俯仰信息。
三、相控阵雷达成像算法1. 均匀线性阵列成像算法(ULA)均匀线性阵列成像算法是相控阵雷达最常用的成像算法之一。
该算法基于阵元之间的等距排列,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时域和频域处理,实现目标成像。
2. 特征提取和目标跟踪相控阵雷达的成像并不仅局限于物体的轮廓和边缘,还可以通过特征提取和目标跟踪,获取目标的更多细节信息。
特征提取通过对雷达回波的能量、振幅、相位等进行分析,提取出目标的特征参数,如轮廓、纹理、运动特征等。
目标跟踪是在多个时间序列中对目标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参数进行预测和跟踪,实现目标的持续追踪和识别。
四、相控阵雷达目标识别方法1. 基于特征的识别方法基于特征的识别方法是通过对目标特征进行提取和匹配,实现目标的自动识别。
E-2D预警机关键技术与典型作战应用E-2D预警机是一种由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发的最新一代预警机,它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在空中提供强大的监视和指挥能力,以及实时的战场情报支持。
E-2D预警机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多功能性,成为了美国海军及其盟国的关键装备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E-2D预警机的关键技术和典型作战应用。
E-2D预警机采用了先进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这是其关键技术之一。
相比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具有更高的扫描速度和更广的扫描范围,可以更快地捕捉到目标并进行跟踪。
E-2D预警机还配备了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和通信系统,能够实时监听和分析电磁信号,为指挥官提供全面的电子情报支持。
这些高科技装备使得E-2D预警机能够更好地掌握战场态势,及时发现和跟踪敌方目标,为作战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E-2D预警机在典型作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航母编队的“眼睛”和“耳朵”,为航母提供空中警戒和指挥控制功能。
E-2D预警机可以在远距离上探测到潜在的威胁,及时预警并指挥舰载机进行拦截和防御。
E-2D预警机还可以担任预警和指挥控制任务,支援海军作战舰艇、陆基防空系统和其他航空兵力,提高整个海军力量的联合作战效能。
E-2D预警机还可以执行搜索救援、海上监视、反潜作战等任务,为海军的多样化作战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E-2D预警机还具备超强的电子战能力,能够有效干扰和压制敌方电子系统,保护友方部队的通信和雷达设备。
它还可以对敌方目标进行电磁情报收集和分析,为部队提供宝贵的情报支持。
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E-2D预警机可以发挥出其优势,帮助部队在电子战中取得胜利。
・407・艺科论坛浅谈雷达装备分类及相控阵雷达冯知超 金渤然 赫荣越(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摘 要:雷达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在军事部门具有广泛的用途,受到了 各国军事部门的关注。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来测定物体位置的无线电设备。
电磁波同声波一样,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雷达就是依据此特性而应运而生的。
在军事防御中,雷达被称作是守卫祖国蓝天的“千里眼”,是国家预警体系中最主要的传感器。
为了维护我国国家安全,雷达设备的发展将为防御类型和早期预警监测预警探测变化,适应需要进攻和防御行动,从区域防空预警洲际警告,扩大检测面积和空间,提高远程预警监控的能力。
关键词:雷达;分类;相控阵雷达0 引言雷达的基本概念最早于20世纪初出现。
如果把整个武器装备体系比作一个人,那么雷达就是人的“眼睛”,主要用于“看”空中和天空目标,为各级作战指挥机构提供空、天预警探测情报信息;为空中进攻、防空反导作战和日常防空提供预警探测情报支援;为一体化联合作战提供战场联合预警监视情报支援。
雷达是随着飞机用于战争而问世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西方国家为了抵御空袭,建立了对空观察哨,仅仅靠目视和听音机等简易的方法发现敌机。
随着空袭兵器速度不断增快,这种原始的预警方式难以满足作战的需要。
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雷达才得到迅速发展。
激光雷达是传统雷达技术与现代激光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激光问世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科学家就提出了激光雷达的设想,并开展了研究工作。
在过去40年中,从最简单技术激光测距、技术、逐步发展了这些激光测速和成像、激光成像等技术开发等各种用途、激光雷达系统具有多种功能。
雷达种类很多1 雷达分类可按多种方法分类:第一,按定位方法可分为:有源雷达、半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
第二,按装设地点可分为;地面雷达、舰载雷达、航空雷达、卫星雷达等。
第三,按辐射种类可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
第四,按工作被长波段可分: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和其他波段雷达。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在反导预警系统中的应用作者:郭更生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06期摘要:近几年来周围战争局势不断升温,国际军备竞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十分不利于局势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尤其是战术弹道导弹的快速发展和蔓延已成为多数国家忧虑的问题,在防御性国防政策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反导系统是预防解决上述问题有效途径,反导预警系统能够有效保障我国的国家战略安全,而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反导预警系统中的主要关键组成核心,其中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预警反导作用。
关键词: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反导预警;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TN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6-0079-01战术弹道导弹防御是所有国家国防战略目标的重点,战术弹道导弹引因其高杀伤力、高危害性的特点被国际列为重要的威胁性武器,如何提高反导预警能力,提高雷达监测的真实可靠性,有效缩短雷达的反应时间是防御的核心问题。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近些年来逐渐应用于实践的雷达系统,与传统雷达相比具备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满足探测战术弹道导弹的战术要求,具有多功能作战能力[1]。
本文着重就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在反导预警系统中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详情见下文:1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基本简介相控阵技术的发展已具有几十年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实际80年代,彼时主要利用天线阵面辐射单元的相位变化,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相控阵波束,从而能够在方位和仰角方向均能够发挥无惯性电扫能力,将相控阵技术应用于雷达系统使其具有多目标、远距离、高数据率、高测量精度、高真实可靠性及高适应能力的优势,逐渐应用于战略和战术知指导中,能够发挥显著的战略防御和威吓作用。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发展至今不断增强其精准性,结合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扩大其扫描监测范围、增多雷达功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用于执行对空警戒和引导任务,并且能够根据实时检测到的情况,针对防空作战单元下达指令,从而针对我国国防防御的重点区域提供监测数据,发挥重要的对空监视、防空引导和战术弹道导弹防御功能[2],当然针对一般条件和环境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具备上述功能便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相控阵雷达技术现代城市的交通系统已经面临诸多挑战,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技界不断地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其中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相控阵雷达技术可以实现车辆检测、车道识别以及交通流分析等功能。
通过实时收集车辆位置信息、速度信息等数据,交通部门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交通,保障交通安全。
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相控阵雷达技术是一种无线电波型雷达,它利用多个天线阵列来定位目标物体。
这使得相控阵雷达技术可以高精度地捕捉车辆的运动轨迹及速度等信息,从而实现车辆识别和交通管理等功能。
相控阵雷达技术的优势1. 高精度性:相控阵雷达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性的车辆检测和定位,能够准确捕捉车辆的运动轨迹及速度等信息。
2. 高性能:相控阵雷达技术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天气条件,包括雨、雪、雾等,具有强大的性能。
3. 可靠性:相控阵雷达技术能够对车辆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从而提高了交通管理的可靠性,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率。
相控阵雷达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1. 车辆检测:相控阵雷达技术可以在道路上安装雷达设备,实现对经过的车辆进行检测。
通过实时收集车辆的位置数据、速度数据等信息,可实现车流量、车速的精确定量分析,从而实现交通拥堵和交通流量控制等功能。
2. 车道识别:通过相控阵雷达技术,系统可以通过检测车辆的运动轨迹,实现车道识别和车道变更的监控。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时发现车辆违规行驶以及交通事故等情况,从而保障交通安全。
3. 交通流分析:利用相控阵雷达技术可以收集到车流量、车速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现交通流分析,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结语综上所述,相控阵雷达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较于传统的交通检测技术,相控阵雷达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等诸多优势,可以为城市的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雷达里特别酷的两种类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无源相控阵雷达。
这就像是探索两个神秘的科技宝藏,可有意思啦。
先来说说无源相控阵雷达吧。
想象一下,无源相控阵雷达就像是一个指挥着很多小士兵(天线单元)的将军。
这个将军(雷达发射机)只有一个,它发出信号,就像将军下达命令一样。
然后呢,这些小士兵(天线单元)就负责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
这些天线单元啊,它们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着。
就好比是一群整齐站列的小卫士。
发射机发出的信号到达天线单元后,会被调整方向,这个调整方向的过程就像是在转动一面面小镜子,把信号朝着目标发射出去。
当信号碰到目标后反射回来,天线单元再把这些反射信号收集起来,传给雷达的接收系统。
这时候啊,雷达就可以根据反射信号的一些特性,比如强度、时间差等,来判断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不过呢,无源相控阵雷达也有它的小缺点。
因为只有一个发射机,就像一个人干活,有时候会有点忙不过来。
而且啊,如果发射机出了问题,那整个雷达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像将军病了,士兵们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呢。
再来说说有源相控阵雷达。
这可就像是一个有很多小领导(有源收发组件)的大团队啦。
每个有源收发组件都像是一个小领导,它们既能发射信号,又能接收信号,厉害吧!这些小领导各自带着自己的小团队(天线单元)工作。
每一个有源收发组件都可以独立地控制自己发射的信号的强度、相位等参数。
这就好比每个小领导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指挥手下的士兵做事。
这样的好处可多啦。
比如说,可以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精确的探测和跟踪。
就像一群小领导各自负责一个任务,效率特别高。
而且啊,如果有一个或者几个有源收发组件出了问题,其他的还可以继续工作,就像一个团队里,即使有几个人请假了,其他人也能把工作撑起来。
我有个朋友啊,他刚开始接触雷达的时候,对有源相控阵雷达特别好奇。
他就问我:“这有源相控阵雷达咋就这么厉害呢?”我就跟他打了个比方。
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安全性分析和风险评价相控阵雷达系统是一种利用多个天线单元构成阵列,通过相位调控实现波束的形成和控制的雷达系统。
它具有快速探测、高分辨率、多波束跟踪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
随着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突显。
安全性分析和风险评价是核心的工作之一,下面将围绕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安全性分析和风险评价展开讨论。
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安全性分析应该从系统设计和架构出发。
系统设计应遵循安全设计原则,包括隔离原则、完整性原则、访问控制原则等,确保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安全性。
系统架构应满足安全的要求,避免单点故障和攻击点。
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安全性分析还需关注系统的通信安全。
相控阵雷达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传输和通信环节,包括雷达与控制台之间、雷达与目标之间等。
通信过程中,需要采取加密技术、身份认证等手段,确保通信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窃取和篡改。
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安全性分析还需考虑系统的抗干扰和抗攻击能力。
由于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电磁干扰和敌方的攻击威胁,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抗干扰和抗攻击能力,包括抗雷电干扰、抗电磁干扰、抗导弹攻击等。
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安全性分析还需考虑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对于系统来说,管理和维护是确保安全的关键环节。
系统需要实施权限管理、日志记录、系统更新等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管理,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恶意攻击。
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安全性分析和风险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围绕系统设计和架构、通信安全、抗干扰和抗攻击能力、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展开。
只有全面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和风险,才能有效提升大型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引言机载预警雷达利用预警机平台的飞行高度克服地球曲率对视距的限制,消除雷达盲区,扩大低空和超低空探测距离,发现更远的敌机和导弹,为防空系统提供更多的预警时间,因而成为现代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战略装备[1]。
但是随着现代战场环境日趋复杂,反辐射导弹、隐身目标、超低空突防、综合电子干扰以及多方向、多批次、大密度饱和攻击等作战武器和作战方式对预警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世界各军事强国在加强、完善预警机方面都不遗余力,其中将相控阵技术应用于机载预警雷达系统已成为预警机改进和研发的重要内容。
1.相控阵雷达简介相控阵[2],就是由许多辐射单元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天线阵列,各单元之间的辐射能量和相位可控。
与传统的机械扫描方式天线不同,相控阵天线通过计算机控制各辐射单元的相位,改变天线孔径上的相位分布从而实现波束在空间扫描,即电子扫描,简称电扫。
在一维上排列若干辐射单元即为线阵,只能实现方位或仰角上的一维电扫;在两维上排列若干辐射单元称为平面阵,可以实现方位和仰角上的二维电扫。
这两种阵列形式为了避免宽角扫描造成波束增益恶化,其电扫描角一般控制在阵列法线两侧各60°范围内,因此,必须由多块阵列组合(通常3~4个)或采用机/电扫描的方式(即机械装置带动单个相控阵天线旋转)才能实现全空域360°的扫描。
此外,辐射单元也可以排列在曲线或曲面上,这种天线称为共形阵天线[3],共形阵天线可以克服直线阵和平面阵扫描角小的缺点,能以一部天线实现全空域电扫,因此,被认为是未来雷达天线普遍采用的形式。
由此看来,相控阵雷达是因其天线为采用相控阵天线而得名。
相控阵在雷达中的实现形式有无源和有源两种。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无源相控阵由雷达发射机统一馈电,波束扫描由位于辐射单元后的移相器控制;有源相控阵不采用发射机统一馈电,而是每个天线单元拥有独立的辐射/接收(T/R)功能,多个收发单元形成一个收发组件,波束的扫描由T/R组件控制。
带你详细深入了解萨德系统中威胁最大的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带你详细深入了解萨德系统中威胁最大的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萨德反导系统,也叫THAAD,即末端高空防御导弹,是美国陆军研发的一款拦截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的末端防御系统。
作为一枚通信汪,我更关注的是那个用来探测和跟踪目标的雷达系统,就是被称为萨德系统的眼睛的AN/TPY-2相控阵雷达。
也有人认为真正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是这个相控阵雷达。
萨德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萨德系统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①雷达,②火控系统,③发射车,④拦截器。
工作原理分为四大步骤:1)雷达探测到导弹来袭。
2)指挥和火控系统确认并锁定目标。
3)发射车发射拦截弹。
4)拦截导弹在空中摧毁来袭导弹。
萨德系统主要有两套核心组件:拦截弹和雷达系统。
作为一枚通信汪,我更关注的是那个用来探测和跟踪目标的雷达系统,就是被称为萨德系统的眼睛的AN/TPY-2相控阵雷达。
也有人认为真正对中国最大的威胁是这个相控阵雷达。
所谓相控阵雷达,采用的正是相控阵天线技术,也是今天4.5G Massive MIMO作为民用之一采用的技术,同时未来5G相控阵基站将成为主流。
AN/TPY-2雷达系统AN/TPY-2雷达系统工作在X波段(9.5GHz),天线阵面积为9.2平方米,安装有25344个(有人说30464个)天线单元,采用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BeamForming,DBF)处理器。
方位角机械转动范围-178~+178,俯仰角机械转动范围0~90,但天线的电扫范围,俯仰角及方位角均为0~50。
AN/TPY-2可以实现从探测、搜索、追踪、目标识别等多功能任务为一体,据有关报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