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主体立法比较 乔枫(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1
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的完善蒋易轩【摘要】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on the one hand,but on the other hand has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In order to re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to achieve stability and harmony in China for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the need for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the community takes more responsibility,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for.At present,China's current legal system,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regulatory approval but is too harsh on the absence,while the lack of adequate tax incentives system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support systems,such as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non-profit organization defects in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To solve these problems,we should weaken the control system;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to increase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esources,financial incentives,as a goal of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non-profit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中国民法典法人分类和非法人组织的立法构建
谭启平
【期刊名称】《现代法学》
【年(卷),期】2017(039)001
【摘要】《民法总则(草案)》采取的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基本分类方法存在分类标准不清晰、立法体系衔接难度大、规范效果存疑、价值理念定位偏差等不足;新增“特别法人”一节在科学性、合理性及合法性上值得商榷,尤其是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存在明显问题.民法典中的法人分类应从法人本质出发,依据意思自治程度与方式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私法人可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或捐助法人),社团法人可以再区分为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民法总则(草案)》将非法人组织作为第三类民事主体专章规定值得肯定,但在名称表述上应继续使用“其他组织”.其他组织经登记或批准均可成立,对其应采取概念加列举的方式进行定义,并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类型化.
【总页数】18页(P76-93)
【作者】谭启平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5
【相关文献】
1.论法人与非法人组织制度中的善意相对人保护 [J], 朱广新
2.第三民事主体——非法人组织的立法思考 [J], 张胜先
3.浅析非法人组织的特征与源流r——以中西民事主体立法史为视角 [J], 陈卓锋
4.民法总则中非法人组织制度立法研究r——兼论《民法总则(草案)》中非法人组
织的相关规定 [J], 桑文婷;曾晓愉
5.个别强制执行与破产的双重立法选择──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破产能力分析 [J], 韩长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王海燕
【期刊名称】《活力》
【年(卷),期】2018(0)20
【摘要】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主要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社会功能出发,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并针对这些难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总页数】2页(P28,30)
【作者】王海燕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渝北 4011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加入WTO公立非营利性医院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 叶众
2.我国农村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J], 卓正朴
3.互联网时代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J], 王庆林;陈舒笛
4.新时期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 侯耀东;徐莹
5.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财务困境及其对策 [J], 张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第4期N o.42017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in a n Jo u rn a l(P h ilo s o p h y an d S o cial S c ie n c e s)总第21期S um N o.219【法学研究】比较法视野下的非法人组织主体地位问题柳经纬,亓琳(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北京100088)[摘要]我国现行法上的非法人组织(“其他组织”与域外法上的非法人组织不具有等同意义,因此 不能将我国现行法与域外法中的非法人组织混为一谈,更不能将域外法有关非法人组织的经验作为我国民法总则将现行法中的非法人组织(“其他组织”)设立为新类型民事主体的借鉴或参考。
但是,我国现行法关于法人与非法人组织(“其他组织”)的划分不具有科学性,不承认未经登记的组织的法律地位将难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域外法关于法人与非法人组织的划分以及有限承认未经登记的组织的法律地位的立法和司法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关键词]非法人组织;无权利能力社团;民法总则;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072(2017)04 -0031 -10非法人组织,又称非法人团体,通常是指与法人有同一实质,但无法人资格的组织(团体)。
①所谓“同一实质”,是指非法人组织与法人组织一样,有组织章程、组织机构(代表人)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它们与法人组织的不同仅在于未取得法人资格。
我国现行法称之为“其他组织”,②新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称之为“非法人组织”。
③非法人组织作为一种法律现象,似乎并非我国大陆地区④所特有,我国台湾地区法律有“非法人之团体”,®澳门地区法律则有“无法律人格之社团”⑥例如,德国法有“无权利能力的社团”®意[收稿日期]2016-11 -23[作者筒介]柳经纬(1955—)男,福建寿宁人,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 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民商法;亓琳(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民商法。
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为中国未来非营利组织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侧重于从组织理论和行政管理的角度进行实证性分析,从法学的视野研究非营利组织还显得十分薄弱。
就中国目前状况而言,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法律远远滞后于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法学研究应该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完善有所作为。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秩序的前提,是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非营利组织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准确、过分限制、荒谬与不可预期性,是阻碍非营利组织部门的发展,使非营利组织无法发挥潜力的主要原因。
有见于此,本文从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视角对非营利组织的诸多基本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站在充分肯定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立场,以建构一个独立、专业和运作透明的非营利组织法律环境、强化非营利组织自律规范为宗旨,对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诸多基本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制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本文约二十一万言,共八章。
第一章是导言部分。
清楚地定义一个概念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然而,人们对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界定的争论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各种各样的称呼同时存在。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学术界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尚未形成共识,这一方面反映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同时也说明中国此类组织带有诸多中国的特色以及中国学者对此类组织的研究兴趣。
每一种称呼都至少会部分地误导着人们的视线;但同时,每一种称呼又反映了该领域的某一方面的性质。
本章基于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作出界定,即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具备如下特质并享受税收优惠:(1)组织性;(2)民间性;(3)利润不可分配性;(4)自治性;(5)公益性。
NGO 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几个相关概念的思考刘培峰 近年来,随着非营利事业在中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及其法律问题的研究蓬勃展开,相关的学术争论也随之出现。
在各种特殊的语境与话语体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已经以完全不同、甚至无法比较的方式被讨论、分析与理论化,这使得对许多问题的讨论无法取得广泛一致,相反进入了看似无穷尽的争论中。
笔者参与了近期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清华大学举行的非营利组织相关法律问题的研讨,随着讨论也进行了一些思考。
我以为,许多争议并不根源于问题本身,而是因为概念的误读引起的。
这里既有不同的学科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如法学和经济学对于财产权的理解;也有对于概念之间相关性的大胆推测。
因此,弥解纷争、达成共识的前提在于对若干基本概念的含义进行梳理。
一、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并不是一个有着明确外延和内涵的词汇,在国外,它和慈善组织、独立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词汇交叉使用。
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如沃夫(W olf )根据组织特征,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具有服务大众的宗旨;二是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三是有一个不致令任何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四是具有合法的免税地位;五是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减税免税的合法地位。
美国税法501(C )(3)规定免税组织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该机构的运作目标完全是为了从事慈善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的事业,或者是为了达到该税法明文规定的其他目的;二是该机构的净收入不能用于使私人受惠;三是该机构的主要活动不是为了影响立法,也不干预公开选举。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依据组织的“结构与运作”,指出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组织性、民间性、非利润分配性、自治性、志愿性。
[1]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范围、职能,各国也有不同的规定,如荷兰就与美国有别,并不禁止非营利组织参与政治活动;[2]在德国慈善的内涵也由单纯的利他主义向自助、社会服务、社会理念的倡导、社会运动等方面扩展,非营利组织的角色也同样在演变。
《民法总则》非营利法人立法的规范分析即将生效的《民法总则》对于法人制度的安排,采取了“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两分法,这对于营利性法人即商主体与非营利法人即民事主体进行社会活动分别立法起到了很好的区别作用。
然而,我国自1982年《民法通则》实施后,已经形成了相当体量的有关非营利法人的法律体系,在这些法律文件的主导下,也同时形成了一套有关非营利法人从事民事生活的运行机制。
原有的“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的分类,因未明确“非营利法人”的概念,学理上通说将“社会团体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基金会法人”、以及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确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四者纳入到“非营利法人”的理论框架内,这四种法人确立的法律制度也构成了我国目前的非营利法人制度。
但是,《民法通则》时代因未有明确且清晰的“非营利”法人概念及制度理念,即使上述四种法人在立法精神上均要求“非营利性”,但是,诸如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乃至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其在实践运行中均有突破非营利性从事营利活动并获取利润的情形。
这便带来了立法与实践的扭曲,带来了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脱节。
《民法总则》的法人分类确立了“非营利法人”的制度,并进行了相应的类型划分,规定了非营利法人从设立到消灭的整个规则体系,这对于存在混乱的非营利法人活动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但同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将原有的非企业法人中的非营利法人与《民法通则》时代的非营利法人制度作整合,这取决于对。
一、《民法总则》确立的“非营利法人”制度《民法總则》第87条到95条系统地对非营利法人的概念、类型以及消灭后的财产处理进行了规定,在保留原则性的同时又为非营利法人的特别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第87条规定:“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
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
我国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内容摘要:我国非营利组织可以采取的合法组织类型包括社团法人、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信托等。
在基本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着以所有制划分替代公私法人分类、缺少财团法人等问题。
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立法层次过低;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团法人属性仍未明确;重要行业存在法人制度空白;非营利法人准入门槛过高。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2005年底,全国各类非营利组织已发展到万个,其中社会团体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万多个,基金会999个。
比2001年的21万个,增长了50%,年平均增长10%左右。
虽然尚无数据表明其中有多少非营利组织尚未取得法人资格,但是许多组织在现有法人制度框架下找不到容身之地,不断地变换身份,却是不争的事实。
上述几种非营利组织可以采取的组织类型并不能涵盖我国现有的非营利组织,有些组织隐身于事业单位之中,也有些组织甚至转登记为企业法人,更有许多组织尚处于“非法”状态。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的现状1986年4月1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标志着我国法人制度的正式确立。
在这部基本法中,对法人问题用专章作了规定,把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四大类。
这种分类方法基本涵盖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类组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诸多类型的组织层出不穷,《民法通则》已经不能完全覆盖。
面对这种基本法立法滞后的情况,各级政府部门也采取了权宜之策。
一种办法是努力将新的组织类型纳入四类法人。
比如事业单位中,不仅包含了国家拨款成立的具有行政职能的政府机构,又有依国家行政命令组建的从事公益事业的法人,还有基于自然人、法人自愿组建并办理登记的法人等等。
第二种办法是以行政规章的方式确立某些组织的法律地位,如基金会等。
我国的法人分类非营利组织可以采取的合法组织类型包括社团法人、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信托等。
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完善的研究张波【摘要】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ur country enacted a series of tariff preference measures to the donators and also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mselves. But the current tax preference system that exists some deficiencies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should perfect our nonprofit tax preferec elegal system by distinguishing the properties of nonprofit or- ganizations, making reasonable tax exemption for the profit incom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improving the do- n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s ere,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我国为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捐赠人和非营利组织自身都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
但是现阶段的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诸多不足不能满足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要求。
我国应从合理区分非营利组织性质,对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收入予以合理免税、改进捐赠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以便实现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完善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
在立法原则方面,宜逐步以法律代替法规和规章,重视行业立法。
在基本法律制度的层面,宜明确公、私法人的概念,确立非营利法人的私法人属性;明确设立财团法人。
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法人制度调整,应为重要行业填补立法空白;降低非营利组织的准入门槛;允许非法人社团存在并发挥作用。
政策建议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操作性更强的措施。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政策建议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法人制度整体存在的缺憾。
完善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也就意味着对现存法人制度的修改,意味着对现存民法的修改,这无疑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对修改民法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至今未果,2002年的国家立法机关起草的《民法(草案)》也与学术界提出的立法建议分歧颇大。
当然,在根本大法修改之前,以行政法规的方式对现行非营利法人制度加以规范和完善,也是一种可以采纳的方式。
为了给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构建法人制度基础,应对现行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进行调整。
本文提出的建议主要是原则性、方向性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操作性更强的措施。
政策建议也不一定一次到位,应该按照具体情况分步骤实施,但是要坚定不移,保证制度建设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一、立法方面的基本原则完善非营利组织法人制度,必然涉及到立法调整,笔者认为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逐步以法律代替法规和规章从国外情况来看,非营利部门的出现、发展是市场经济国家社会变革中的一种趋势,非营利组织在某些政府和市场难以发挥作用或者执行成本太高的领域起着重要的补充功能。
政府部门如果能给予正确引导和扶持,非营利组织将成为政府的重要帮手。
以封堵的方式对待非营利部门的萌芽和崛起,显然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条例制定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
在没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按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有权在最高立法机关授权的情况下对尚未制定法律的部分事项制定行政法规。
我国非营利组织立法的原则、模式及结构伍治良*【论文摘要】建构科学完备的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乃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本质要求。
非营利组织法属私法。
我国非营利组织立法应遵循非营利组织培育与规制并重、立法传统继承与适度创新及法律制度体系和谐诸原则。
我国应建构以民法为统帅、非营利组织基本法为主导、非营利组织单行法为补充的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
我国未来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宜采组织法与行为法合一模式,篇章结构可设计为总则、设立、组织机构、变更和终止、财产的管理和使用、外国非营利组织分支机构、监管及公益组织认定和法律责任八章。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私法立法原则立法模式篇章结构改革推动立法,立法引领改革,凡重大改革须于法有据。
中共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晰、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建立现代社会组织法律体系乃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法治内涵的题中之义。
法律概念乃法律体系的基石,法律体系的形成端赖于不同抽象程度之法律概念的逻辑区分,政策语词“社会组织”须功能转化为法律概念“非营利组织”,建立现代社会组织法律体系实乃建构现代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
非营利组织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主导设立的非营利性及非政府性的组织,乃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滞后于非营利组织发展需要,亟需科学建构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而确立非营利组织立法的原则、模式及结构乃首要任务。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立法的基本原则良法乃法的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的统一,系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衡量标准。
(伍治良,2014)建构我国现代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须遵循非营利组织培育与规制并重、立法传统继承与适度创新及法律制度体系和谐诸原则。
(一)非营利组织培育与规制并重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赋予公民结社权,但现行非营利组织培育制度明显供给不足:一是繁琐的“业务主管部门+登记管理部门”双重管理模式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登记设立,致使大量无害于社会公共秩序的“草根组织”面临随时被取缔的风险。
Analysis on Chines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PolicyMaking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Master’s Degree of ManagementByWen-Ding WuSupervised by Prof.Liang PingSpecialty: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April 2014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赋予了新的意义,公民政治参与已成为时下较为关注的话题。
在民主政治方面,人民群体对公民参与途径讨论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由于长期社会发展中政府全能治理观念的根深蒂固,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一直未得到积极回应。
虽出台相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措施和办法,但参与形式和参与方式一直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深层次参与。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的私人权力得到了更多的保护,继而私人参与公共范围领域的公权力表达也顺应时代得到发展。
我国公民社会日益觉醒,对民主与平等的需求不断凸显,对政策参与和公共服务参与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加之政府包揽治理思想的逐步转变,公民得以更多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为自身利益的表达争取话语权。
作为公民社会代表的非营利组织在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参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政策领域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公民参与政治渠道不畅通的难题。
非营利组织借款纠纷法律指南与解决方案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
然而,正因为其特殊的性质,非营利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扰,其中包括借款纠纷。
本文旨在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一份高质量的法律指南和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和解决借款纠纷问题。
1. 借款纠纷的来源与常见问题借款纠纷通常涉及非营利组织从第三方借款,或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借贷问题。
其中常见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1.1 利益冲突:由于非营利组织成员多为志愿者,他们可能会亲属、朋友或商业伙伴提供借款,因此利益冲突是借款纠纷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2 贷款款项用途:非营利组织可能会借款用于扩大项目、开展慈善事业或应对紧急情况。
然而,如果贷款资金被滥用或不当使用,就可能引发纠纷。
1.3 还款问题:还款期限、利息计算和逾期付款是借款纠纷中另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方面。
2. 解决借款纠纷的法律指南2.1 明确、详尽的书面协议为了避免和解决借款纠纷,非营利组织在借款之前,应与借款方(无论是个人、组织或其他实体)制定一份明确、详尽的书面协议。
该协议应包括贷款金额、还款条件、利率、还款期限等重要条款。
双方应对协议的每一部分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明确的书面记录,以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护。
2.2 利益冲突的防范与纠正非营利组织应制定明确的政策和程序,以防范利益冲突。
例如,要求成员事先向组织报告与组织成员间的任何借贷关系。
对于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组织应采取行动,确保借款和还款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3 贷款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监控非营利组织在贷款资金使用方面需要高度透明和负责任。
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合理的用途,并建立内部监控机制,例如预算审查、资金流向追踪和内部审计等,以确保借款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
2.4 还款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为了避免还款纠纷,非营利组织应建立合理的还款制度,并明确还款期限和还款方式。
同时,建议确保还款记录的准确记录和保存,以便日后需要查阅。
非营利组织法律治理与公益事业发展在当今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在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法律治理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非营利组织法律治理与公益事业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非营利组织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应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法律可以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明确的办事规范和运营原则,保护非营利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通过遵守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可以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其次,非营利组织法律治理的有效性决定了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
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在经营管理中面临众多挑战,如组织治理不善、资金管理不规范等。
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治理机制,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通过制定透明的财务制度和程序,确保组织的资金使用与项目实施之间的一致性和合法性。
同时,建立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法律治理还可以促进非营利组织与其他相关方的合作与协商。
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通过法律的引导和约束,非营利组织可以与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合作,形成协同推进公益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例如,非营利组织可以与政府机关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推动公益项目的顺利进行。
同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公益领域的争议和纠纷,维护公平公正的环境,促进公益事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然而,当前非营利组织法律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在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现有的法律框架不足以满足新情况下非营利组织的需求。
因此,政府和立法机构应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自律性和诚信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
一些非营利组织在开展公益事业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善、资金滥用等问题,损害了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
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贾西津)中国的非营利部门正在发展之中。
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及社区建设的展开,以及庞大的事业单位改革的开始,使得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这个阶段的非营利部门需要大力扶持、发展、培育,也更需要澄清认识,规范管理,建立配套可行的法律政策体制和监督机制,使之走上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这样它们才能真正承接政府职能转换转移出的功能,完成治理结构的变革。
西方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中有一些较为共通的东西和成熟的经验,是中国在进行非营利部门管理改革时应该注意的。
本文从非营利组织的分类和法律管理体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内外部监督管理体制等三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非营利组织的分类和法律管理体系依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非营利组织主要指以下三类组织: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依据《基金会管理办法》(1988)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基金会,和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其中前两种获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后一种视不同情况获得法人、合伙或者个体的行为主体资格。
按照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四种法人具有民法中的法人地位。
没有经过民政部批准!登记取得法人地位的社会组织,被视为非法组织。
国际上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律框架有不同的模式。
在美国,根据联邦税法501C3,在宗教、慈善、教育、科学、公共安全实验、文学、促进业余体育竞争或防止虐待儿童或动物等七个方面,从事非营利性、非政治性活动的组织可以申请成为慈善组织,获得税收优惠。
除此以外,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统一规定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已经渗透在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之中。
英国非营利组织的传统主要源于志愿互助和民间慈善,它们被称为“志愿部门”,比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非营利部门”的概念要窄,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几个世纪以前,英国1601年出台的《慈善法》和《救济法》,是世界上较早的专门规范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行为的法规。
非营利民办学校法人类型再造张海鹏(西南大学法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基于捐资办学立法假设、非营利法人财团法人化研究倾向以及法人类型法定立法体例,目前通说将非营利民办学校统一定性为捐助法人。
此种定性与我国捐资办学、出资办学并存的现实不符,不当限缩了举办者的法人类型选择空间,且与捐助法人的“他律”特征相冲突。
因此,应承认社团型非营利民办学校,从而形成社团型与财团型非营利民办学校并存的二元体系。
非营利民办学校二元体系再造不影响非营利民办学校的公益属性,且可在《民法总则》及民办教育立法中寻得解释空间。
它体现了对非营利民办学校从类型限制到行为规制的范式转变,需要近亲属任职及高薪限制、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价及公益诉讼等配套机制的支撑。
关键词:非营利民办学校;非营利法人;捐助法人;公益法人The Legal Person Type of Non-Profit Private Schools:A Dichotomous ClassificationZHANG Haipeng(School of Law,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legislative hypothesis of donating for school running,the research trend in highlighting the incorporated foundation attributes of non-profit legal person and the legislative style of legal person,non-profit private schools are now generally defined as incorporated foundations.However,this kind of definition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oexistence of both donation and investment in the running of private schools,which improperly limits the choice of legal person type for school founders,and conflicts with the "heteronomy"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gal person of donor.Therefore,it is imperative to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incorporated associations in non-profit private schools,and develop a dichotomous classification for non-profit private schools including both incorporated associations and incorporated foundations.The dichotomous classification for non-profit private schools will not damage the commonweal attributes of non-profit private schools,and can also get interpretation space in the General Rules of Civil Law and private education legislation.It reflects the paradigm shift of non-profit private schools from type restriction to act regulation.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s such as restrictions on the appointment of close relatives and high salary,information disclosure,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third party evaluation.Key words:Non-profit Private Schools;Non-profit Legal Person;Incorporated Foundations;Public Welfare Legal Entity当前通说认为,非营利民办学校属于捐助法人。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图片可自由调整大小)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卷I一.高等教育法规(共15题)1.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本次修改最大的亮点是()。
A.分类管理B.民办高校获得本科学历授予权C.取消关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的规定D.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答案:A本题解析: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本次修改最大的亮点就是分类管理。
2.我国教育立法权限和程序主要由哪些法律确定()A.《宪法》、《立法法》、《组织法》B.《宪法》、《立法法》、《教育法》C.《宪法》、《组织法》、《教育法》D.《立法法》、《组织法》、《教育法》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要遵循()的原则。
A.客观、公正、准确B.实事求是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D.平等协商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是()。
A.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B.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C.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D.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对于符合教师资格申请条件的,应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天内颁发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A.15B.30C.60D.90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罪B.盗窃罪C.诈骗罪D.故意毁坏财物罪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江苏真题:违反《教师法》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种()A.主观过错B.违法行为C.损害后果D.不可抗力答案:D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我国关于高等教育方针的规定中不包括()A.高等教育的总体方向B.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C.高等教育的任务D.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我国的法制宣传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分别是每年的()。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市民社会理念的扩展,“结社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兴旺,非营利性组织成为活跃在世界舞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量公共事务由社会自行来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使得非营利性组织在学术、教育、医疗、慈善、宗教等众多公共领域现身,并很好的改善了政府独大的角色,实现了治理的多元化,提高了治理的效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政府与社会;价值非营利组织是指具备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的组织。
它在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环境保护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
近年来,随着国内和国际宏观环境的变化,我国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的价值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源于我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
1978年以后,我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改革。
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化与调整。
原有的“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被打破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逐渐转变为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类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
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经济与完善社会上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
它是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非营利组织的价值主要源自于它特殊的角色定位。
这是相对与政府和企业而言的。
与政府相比,非营利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非政治性的民间组织,实行自我管理;与企业相比,它不是以盈利为目标,它是将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用于普通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
这种特殊性使得非营利组织所创造的价值不同于政府和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可以说,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企业的不足之处。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非营利组织创造的价值。
①非营利组织价值的形成来自于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②非营利组织在某些方面的独特价值。
非营利组织主体立法比较乔枫(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摘要:本文考察了日本、德国、捷克、匈牙利、南非、芬兰、爱沙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及我国台湾、澳门关于非营利组织主体的立法情况,并将之与我国现行法规进行比较,期望提出有益的立法思路。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团法人;财团法人随着全球NPO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所谓NPO ,就是指为公共目的而设立的,其利润不分配给其成员和管理人员的社会组织形态。
NPO 研究的权威,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教授将NPO 的共同特征归结为:“①组织性,即这些机构都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②私有性,即这些机构都在制度上与国家相分离;③非营利属性,即这些机构都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润;④自治性,即这些机构都基本上是独立处理各自的事务;⑤自愿性,即这些机构的成员不是法律要求而组成的,这些机构接受一定程度的时间和资金的自愿捐献。
”[1]在如何处理政府与NPO 的关系问题上,各国表现不一,发达国家政府往往愿意同NPO 合作,利用其潜在的巨大力量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减轻政府的负担;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与NPO 的合作中受益非浅,如“玻利维亚社会突发事件基金会在1986—1991年期间通过基层支持组织获得1400万美元资金”[2];非洲、东南亚某些欠发达国家政府则对NPO 组织抱持一种不信任态度,甚至予以打压,直接表现就是在法律上予以否认。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欠发达国家经济落后、政局不稳、法治不倡,长年处在内政动荡状态中,政府惧怕民间社会力量甚至是公益性的社会力量,而这种政府对民众的不信任,又反过来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陷入了恶性循环。
而我国在经济持续发展、政局稳定、追求法治的今天,政府对民间力量从事公益事业已经抱持一种支持的态度,从1986年允许欧洲NPO 进入中国,到1989年政府帮助成立中国扶贫基金会(FURC),都为NPO 的复兴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尤其在经历了“非典”之后,整个社会都意识到社会突发事件的应对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然而从现实状况看,建国后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一直实行政府主导公益事业,民间力量没有参与。
改革开放后,虽然民间经济力量兴起,但由于政府主导公益事业多年,民间公益意识落后。
而政府主导公益事业又难与政绩脱钩,导致各种“公益摊派”的出现,进一步挫伤了民间经济力量本就不高的积极性。
从另一方面看,公益捐赠者在面对政府和各种基金会时,更是难以作出抉择,政府与民间公益团体争夺捐赠资源的情况早已存在,据有关统计,近40%的地方性基金会的基金未能达到规定的210万人民币的标准[3].另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政府利用公益资金的效率如何?行政效率的低下会否造成公益资金的浪费?而现实又告诉我们,仅仅通过国家财政来兴办公益事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发展现实催促民间力量壮大,以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政府主导公益事业到社会主导公益事业的转变,使政府从直接参与到间接管理,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看,NPO 的主体形式往往采非营利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的形式,笔者就此考察了日本、德国、捷克、匈牙利、南非、芬兰、爱沙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及我国台湾、澳门关于非营利(公益)组织主体的立法情况,并将之与我国现行法规进行比较,期望提出有益的立法思路。
一、关于NPO 主体的立法:要使民间力量积极地参与公益事业,首先就要确认其合法地位。
在各国现行法律中,非营利组织的类型主要包括有:财团法人、非营利社团法人、社会团体、公法财团、其他NGO 组织等。
根据各国立法体例的不同,有的将其分散列入不同法律,有的将其合并归入统一法律进行规范,呈现出不同形式。
1、各国立法例:(1)直接适用民法典:在法典法的地区,由于民法典中已经专门规定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直接适用传统民法上的“公益法人”制度,因而不再另行制订公益组织法。
如德国民法及我国台湾民法、澳门民法等。
(2)适用民法典的改良:尽管民法典已经有了“公益法人”制度,但为进一步促进非营利事业的开展,制订专门法。
如《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2003年修正)》、《芬兰财团法(2001年修正)》,《爱沙尼亚财团法(2001年修正)》,《爱沙尼亚非营利社团法(2001年修正)》,这些都是对民法财团、社团制度的专门化、具体化规范。
(3)制订统一的NPO 组织法:专门设立NPO 组织法,将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一并纳入,统一管理。
如《捷克公益法人法(1995年修正)》、《南非1997年非营利组织法》(经《2000年非营利组织法修正法》修正)、《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非商业组织法》、《匈牙利公益组织法(1998年修正)》。
2、我国立法例:就NPO 组织立法而言,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个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6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也就因之存在三个主要非营利性主体并存的局面:一是具有非营利社团法人性质的社会团体法人,一是具有公益财团法人性质的基金会法人,一是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法人。
[①]前二者构成了我国民间NPO 的基础,事业单位法人则有政府背景(国家机关举办)或国资背景(利用国有资产举办)。
在《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之前,按《基金会管理办法》(1988年)的规定,基金会的性质是社会团体法人,然而社会团体法人又具有明显的社团性质,二者冲突明显。
《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后,将基金会从“社会团体法人”中释放出来[②],确认其“目的性财产”的性质,造成了非营利社团法人、公益财团法人并立的局面,并与事业单位一同构成了我国NPO 的三大主体。
3、对我国立法例的评价和立法建议:(1)关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由于其政府背景和国资背景,致使其身份与另二者明显存在差异,如果说社会团体与基金会的差异是平等基础上的形式上的差异(社团与财团之别),那么事业单位与这二者之间则是一种不平等的身份之别,其突出表现在税收、行政费用给付、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再加上事业单位与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已成为了凌驾于另二者之上的“特权阶层”,其效率低下、耗费巨大也常为人诟病。
因而要使事业单位真正实现其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目标,就必须摘掉其特权之帽,做到“公益面前人人平等”。
考察有关国家立法例,国家机关和国有资产介入公益事业形式上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将其作为一类主体与其他民间主体并列,共同由统一的法律规范,如《捷克公益法人法(1995年修正)》第5条规定:“公益法人发起人可以是自然人、捷克共和国或者法人”;《匈牙利公益组织法(1998年修正)》第2条规定“在匈牙利登记的下列组织可以成为公益组织:(一)除保险协会、政党、雇主利益团体和雇员利益团体以外的民间社团;(二)财团;(三)公法财团;(四)公益性公司;(五)行业公会,但是以规范其成立的法律许可为限。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非商业组织法》第1条规定“本法适用于非商业组织,其形式包括社团、财团和事业机构。
”与我国多个公益主体并存的情况类似,可资借鉴。
笔者以为,无论是否制订统一的《公益组织法》或《非营利组织法》,削减事业单位的特权都是必要的。
(2)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我国确认了社会团体、基金会和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性质多样化的NPO 组织形式——民办非企业单位。
依《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第12条规定:“准予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分别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证书》。
”可见,该种类型的NPO 具有法人、合伙、个体三种形式。
不难想象,法规使之形式多样化的目的在于鼓励NPO 的发展,形成NPO 组织多样化的局面。
然而,这一规定有明显的问题。
首先,合伙是具有营利性的组织形式,在民法上无争议,“《德国民法典》将民事合伙视为一种特殊债的关系”,在英美国家则概指“一切为营利而建立的个人之间的非法人联合”[4];而个体作为“非营利组织”存在,也难以理解。
事实上,若干人或单个人想要进行非营利活动,完全可以依民法设立财团(基金会)或通过公益信托等方式实现,或者直接对NPO 进行捐赠,也可以作为义工方式参与非营利活动,这些都是各国的通行做法。
考各国立法例,无不赋予NPO 以法人地位,未见对合伙、个体形式之规定,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形式实属不必要,建议在以后废除之。
(3)采分散规范立法还是统一规范立法:从NPO 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的需求看,社会越来越需要将NPO 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在立法过程中采用哪种模式,值得研究。
分散规范立法例坚持将传统民法上的财团法人、社团法人模式加以解释和改良,有利于立法的稳定,但这种模式首先要求存在健全的民法典体系(包括健全的司法体系)。
此外必须看到的是,不少采这种立法模式的地区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统一规范,如我国台湾已开始研拟统一的财团法人法草案,而其民间模仿日本提出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法(草案)》也已经征集意见修正至第六稿。
捷克、南非、匈牙利等国采统一规范立法例,其优点至少有二:一是对NPO 在法律上一视同仁,实现法律上的主体平等;二是便于同税法相配合,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统一规范在民法典订立之后是否还有必要,也值得考虑。
日本在坚持传统民法对法人规定的同时,于1998颁布实施《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将从事具有一般性的12种非营利活动的组织以专门法的方式加以规范(业经2003年修正增至17种),对此外个别性的非营利活动则仍依民法中社团、财团的方式加以规范,既保证了民法典的正常适用,又积极促进非营利活动,颇具新意,值得借鉴。
二、关于NPO 主体的活动范围:NPO 立法必须要明确的是哪些活动属于“非营利”或“公益”活动,还需要明确“非营利”和“公益”是否相同,这种区分的实益在于确定非营利法人的权利能力,以确定其特殊的身份,这种身份往往带来税收上的减免优惠,对“公益组织”而言,其优惠程度更大于其他的NPO.1、学理上的观点:非营利是营利的对称,非营利包含公益。
史尚宽先生认为法人“可分为营利及非营利两种。
然在非营利法人中,除惟以公益目的之公益法人外,尚有既非以公益为目的亦非以营利为目的之中间法人之存在”[5].可见非营利活动除了公益活动外,还包括为了诸如同业者或类似小群体利益而进行的活动。
一般认为,公益法人是以公益(包括祭祀、宗教、慈善、学术、技艺、教育等)为其目的事业的法人。
[6]2、各国立法例:(1)不予规定式:对何为“非营利活动”、何为“公益活动”并不进行规定,而是依据学理和当时的社会观点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