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科4个生物质能源树种轻基质容器育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88.40 KB
- 文档页数:6
山茱萸的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方法
山茱萸的种植技术和栽培管理方法
山茱萸的栽培技术
插后管理
扦插后立即灌水,使插穗和土壤紧密接触,使插穗能吸收充足水分,然后盖农用薄膜,温度要保持在26-30℃,相对湿度60%~80%,上部搭荫棚,透光度25%,6月中旬应避免强光照射。
越冬前撤
荫棚,浇足水。
次年适当松土拔草,加强水肥管理,深秋冬初或翌年早春起苗定植。
苗期管理
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苗距7cm,除杂草,6月上旬中耕,入冬前浇水1次,并给幼苗根部培土,以便安全越冬。
由于山茱萸种皮坚硬,不易发芽,不管是春播还是秋播,播种后都应及时用地膜覆盖以保温保湿。
正常情况下幼苗1年便可出齐。
齐苗后要加强管理,适时松土除草,视土壤墒情浇水,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培育至苗高80~100cm时,便可出圃定植。
田间管理
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4-5次;5、6月增施过磷酸钙,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座果率,冬季增施腊肥,亦能平衡结果大小年差异。
夏季培土1次,以防倒伏。
幼树高约40-60cm时,2月间打去顶梢,选留3-4个主枝,再在职主枝上选留3-4个副主枝,形成自然开
心形。
幼树以整形为主,修剪为辅。
又因山茱萸长、中短果枝均以顶端花芽结果为主,各类果枝不宜短截。
成年树于春、秋两季修剪,调节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更新结果枝群,保留生长枝,进行短截,促进分枝。
药材山茱萸育苗造林技术一、适宜生长条件山茱萸适宜在海拔600~1000米的阴坡、半阴坡及阳坡的山谷、山麓地带生长,若在阳坡的中上坡位生长,结果较差。
其性耐阴、耐寒,对高温的抵抗能力较弱。
山茱萸属须根型树种,无明显主根,宜栽培在深厚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上。
二、实生苗培育1.选好母树,采好种子。
在9~10月份选择结果多,大小年不明显,成熟早、抗病虫害的壮年树,待种子充分成熟时采种。
2.种子处理。
①浸沤法。
取60~70℃温水浸泡种子两天后。
挖坑闷沤,沤坑选向阳潮湿处,挖好后将沙土、粪(指牛、马粪)混合均匀铺坑底约5厘米厚,再放3厘米厚的种子,如此层层铺之,5~6层即可,最后盖土粪约7厘米厚,呈馒头状。
或用粪灰(80%的牛马粪加20%的草木灰)75千克拌50千克种子,拌匀入坑闷沤。
注意保湿,防积水,4个月后开始检查,如发现粪有白毛发热、种子破头应立即晾坑或提前育苗,否则芽太长无法播种。
②沙藏催芽。
此法最常用。
10月下旬,选择温暖处,挖长2米、宽1米、深25~30厘米的坑,将沙子洒湿,铺一层沙子,撒一层种子,共放3层种子,每坑约放种子40~50千克。
最上层铺沙子4~5厘米,留好通气孔,再盖一层干草和10~15厘米厚土。
来年4月初,当30%~40%的种子发芽后移播至苗床。
3.选地播种。
苗圃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灌溉方便、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
播前深翻,每亩施有机复合肥75~100千克。
对土壤进行消毒,消灭虫害。
苗床宽1米,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条播,行距20厘米。
种沟深5~6厘米,播后覆细土或焦泥灰2厘米,然后覆稻草盖地膜。
4.苗期管理。
4月中下旬,选阴天揭膜,以后加强管理,及时除草、施肥、除虫、抗旱保苗。
三、嫁接苗培育当实生苗苗高度生长到50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嫁接。
可选用陕西太白的8901、8902等优良品系进行嫁接。
嫁接方法主要有春季切接、秋季削芽接。
成活率较高。
四、科学造林1.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
山茱萸的研究概述【摘要】山茱萸,又名山萸肉、枣皮、药枣等,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除去果核的干燥成熟果肉。
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托的功效,主治眩目耳鸣、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是临床常用药材。
现代研究证明:山茱萸中含有多种成分,如有机酸类、环烯醚萜苷类、皂苷、鞣质类、多糖、氨基酸、维生素及矿质元素等,并且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炎,降血糖,抗衰老等作用。
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山茱萸做了较多的研究,本文就山茱萸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山茱萸;化学成分;药理;临床常用中药1.化学成分山茱萸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环烯醚萜苷、糖类、鞣质类、挥发性成分、有机酸。
果肉中除含有上述成分,与果核均含有十几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B 、维生素C以及20多种矿物质。
果核中同样富含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灰分及粗纤维、21种矿物元素,其中磷的含量比果肉内的高。
1.1环烯醚萜苷山茱萸中含有山茱萸苷(Cornin,即马鞭草苷Verbenalin)、马钱素(Loganin)、獐牙菜苷(Sweroside)、莫诺苷(Morroniside)、脱水莫诺苷、7-氧-丁基莫诺仟(7-O-butyl morroniside)、7-脱氢马钱素(7-dehydrologanin)及一种新的双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称为山茱萸新苷(Cornuside)。
1.2糖类山茱萸含的糖类主要有: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配糖体等。
多糖的单糖主要由戊糖和己糖构成。
赵莉等人对山茱萸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做了初步的研究。
杨云等人采用水提醇沉淀,三氯醋酸除蛋白,柱层析分离,纯化,高效凝胶渗透色谱鉴定纯度并测定分子量,首次阐明水溶性多糖Co-4化学结构。
赵晓华等人对山茱萸的提取工艺及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多糖得率为指标,确定了其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山茱萸资源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相聪坤【摘要】山茱萸为我国传统珍稀药材和临床常用名贵中药,近年来,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药材种植基地也越来越多,市场所售山茱萸的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加强对山茱萸的药材质量管理,并对质量控制做出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山茱萸进行了多方面的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综述近三十年来山茱萸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研究、以及山茱萸的主要药理活性,为合理综合开发利用山茱萸野生及人工栽培资源提供依据.【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12【总页数】4页(P1886-1889)【关键词】山茱萸;资源分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作者】相聪坤【作者单位】050017 石家庄市,河北省中医院药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7·综述与讲座·山茱萸(Fructus corni)为山茱萸科(Cornaceae)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Zucc.成熟且干燥的果肉,有野生及人工栽培品种。
山茱萸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为我国传统珍稀药材和临床常用名贵中药,归肝、肾经,其味酸、涩、微温,具有补肾、涩精、固脱之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山茱萸具有抗癌、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保肝、降脂等生物学活性。
本文综述山茱萸的资源分布及其化学成分,以其为山茱萸的进一步合理应用提供借鉴。
1.1 世界地理分布山茱萸资源多分布在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之间的暖温带地区的深山区,畏严寒。
山茱萸喜疏松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适宜温度10~25℃。
在类别方面它总共有14属约100种,而我国境内有6属约50种。
山茱萸属(Maerocarpium)有4种分布于欧洲中南部、东亚与北美,我国有2种。
据日本学者报道山茱萸主产中国、英、美、日本、南朝鲜等国。
山茱萸在我国分布于长江南北海拔600~1 400 m的山区,如河南的伏牛山、浙江的天目山、山西的中条山和陕西的秦岭,其水平分布范围在北纬30°~40°、东经100°~140°,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250~1 300 m,但其生长在海拔高度为600~900 m时,生长发育情况最佳。
山茱萸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杨寻;张洋;洑香香【摘要】山茱萸科植物是一类集观赏、食用、药用和材用于一体的多用途植物.掌握该科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对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外植体、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组培苗移栽等方面综述了山茱萸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相应问题及解决方法.【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6(035)008【总页数】6页(P50-54,59)【关键词】山茱萸科;组织培养;外植体;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作者】杨寻;张洋;洑香香【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1+9山茱萸科(Cornaceae)为落叶乔木或灌木,稀常绿或草本,隶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Rosidae)山茱萸目(Cornales)。
全世界共有15属,约119种,分布于全球各大洲的热带至温带以及北半球环极地区,以东亚最多。
我国有9属,约60种,分别为梾木属(Svida)、山茱萸属(Cornus)、四照花属(Dendrobenthamia)、青荚叶属(Helwingia)、单室茱萸属(Mastixia)、鞘柄木属(Toricellia)、桃叶珊瑚属(Aucuba)、草茱萸属(Chamaepericlymenum)以及灯台树属(Bothroaryum)。
除新疆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1-2]。
山茱萸科植物中的乔木,树形高大,树干挺拔,冠幅宽阔,枝叶茂盛,分枝较高,生长迅速,寿命长,其耐寒耐旱能力也较强,且对土壤和光照的要求较低,很适于作为行道树,如梾木(S.macrophylla)、光皮梾木(S.wilsoniana)、灯台树(B.controversum)、香港四照花(D.hongkongensis)等[3-4]。
山茱萸是北温带至北亚热带落叶树种,目前我国集中产区主要在伏牛山区、天目山区和秦岭一带,其中河南、浙江、山西、安徽、四川等省为主产区[1]。
在山西的阳城有野生分布,并大面积栽培。
目前晋东南各县,晋中,晋南的绛县、曲沃、翼城等地发展山茱萸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山茱萸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果肉可以制作山茱萸肉(核不入药),俗名枣皮、山芋肉,含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成分,供药用,性微温,味酸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健脾补肾、涩精止汗、治腰痛的功效的重要中药。
还可精制成蜜汁萸肉,也可制成药酒。
同时,也是我国中医一些名贵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定坤丹)不可缺失的成分。
1生物学特性山茱萸属山茱萸科植物,简称山萸,是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4m 左右。
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
单叶对生;叶片为椭圆形或是长椭圆形,长5~7cm ,宽3~4.5cm ,先端窄,长锐尖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近光滑,偶被极细毛,下面被白色伏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侧脉5~7对,弧形平行排列;叶柄长1cm 左右。
花先叶开放,成伞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其下具数片芽鳞状苞片;花小;花萼4,不显著;花瓣4,黄色;雄蕊4;子房下位。
核果长椭圆形,长1.2~1.5cm ,直径7mm 左右,无毛,成熟后红色;果柄长约1.5~2cm 。
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
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因主干基部发枝力强,形成多主枝丛生状态,是我国一种经济价值较高而且比较名贵的观赏树种。
山茱萸为中性植物,既耐阴又喜光。
喜疏松、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和中性轻黏质土或砂壤土。
以海拔250~800m 的低山栽培为宜,除人工栽培外,山茱萸在群落中不为优势种。
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要求为:年平均温度达到8~16℃,3—6月平均温度在9℃以上,7—10月平均温度在25℃左右,1月平均温度在2.5~7.0℃。
10℃以上的有效积温在4500~5000℃,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年降雨量应在600~1500mm ,全年无霜期为190~280d 。
山茱萸的研究进展作者:张聪金德庄来源:《上海医药》2008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10-山茱萸,别名山萸肉、蜀枣、枣皮、萸肉等,原植物为山茱木属落叶小乔木。
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临床上习惯以除去种子的成熟果实入药,其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中医认为,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临床上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崩漏带下、遗尿尿频、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
本文作者查阅了近几年文献报道,对其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指纹谱的质量控制、药理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山茱萸的化学成分研究山茱萸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Peter等进行治疗夜盲症生物化学试验时,发现了山茱萸果实中含有维生素A类物质,其含量为0.007 5%[1],日本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系统地对山茱萸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4]。
新鲜山茱萸果肉中有机化学物质主要有还原糖、多糖、有机酸、酚类、苷类、环烯醚萜类、皂苷、鞣质、蛋白质、氨基酸、黄酮、蒽醌、甾体、三萜、内酯、香豆素、挥发油、维生素、维生素E、脂肪酸及微量元素等,果肉及果核均含有十几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C以及20多种矿物质。
果核中同样富含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灰分及粗纤维、21种矿物元素,其中磷的含量比果肉内的高,提示果核也有综合利用的价值[1]。
从果肉中分离得到的主要成分可分为:1)糖类——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配糖体等。
2)有机酸类及酯类——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
五环三萜酸及其酯类——2α-羟基熊果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等。
环烯醚萜类——马鞭草苷即山茱萸苷、莫诺苷、马钱子苷、獐牙菜苷、7-氧-甲基莫诺苷、7-脱氧马钱子苷和脱水莫诺苷元。
山茱萸苷(该苷为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中马钱子苷和莫诺苷两部分通过醚链相连接)。
3)鞣质——特里马里Ⅰ和Ⅱ,异诃子素,水杨梅素D,2,3-二氧-没食子酰-β-D-葡萄糖,来木鞣质A~G,喜树鞣质A、B,没食子酰盐单萜葡萄糖苷。
现代园艺2017年第4期山茱萸实生苗快速育苗技术杨纪红1,汪洋2,柴叶青1,郑金成3(河南省西峡县林业技术推广站472142)介绍山茱萸种子采收、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及病虫害预防与防治技术,为育苗生产提供参考。
山茱萸;育苗;种子处理将种子用温水浸泡1天,然后捞出晾晒1~2天,再用温水浸泡1天,再晾晒,如此反复。
待约40%左右山茱萸种子外壳有裂纹后,最后一次用温水浸泡1天;捞出后,与牛羊粪按1︰1.5比例拌匀后下坑沤制。
种子下坑后,坑表面要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压好,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
要经常检查沤坑内的温度和湿度,防止积水。
温度高,要扒坑降温。
温度低,要盖好表面的塑料薄膜;湿度大要扒抗晾晒,湿度小可适当洒水。
“春分”前后,要经常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待种子露白30%~40%,及时播种育苗,防止因芽大而无法播种。
2.4播种选择地势平坦或坡度在10°以下的背风阳坡或半阳坡的缓坡地,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排灌方便的地块作苗圃地。
按667m2施入2000kg优质农家肥、10kg硫酸亚铁粉,深耕1遍,土壤要打碎耙平,拣去树根、杂草和石砾。
按南北行的方向,整成1m宽的畦或1m宽、10cm高的垄,垄间距30cm,浇足水,造墒待播。
在畦(垄)面上开3行沟,间距30cm,沟深5cm,将种子顺沟均匀撒入,盖2cm厚的细土或沙土,覆盖地膜,每667m2需种子约50kg。
3苗期管理出苗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视墒情及时浇水。
当幼苗长至2~3对真叶时进行间苗,并对缺苗断垄处进行补苗。
一般在阴天或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补苗后立即浇水并遮荫。
留苗距离5~7cm。
要及时中耕除草3~4次。
6~7月结合中耕追肥2次,追肥后及时浇水,每次667m2施尿素3~5kg。
进入夏季,要依天气情况,及时浇水,保持土壤墒情,雨后及时排除苗圃地积水。
生长后期,要控肥(氮肥)控水,防止苗木徒长。
入冬前浇1次封冻水。
4病虫害防治5~6月份,要交替喷0.1%~0.125%多菌灵液,0.085%~0.1%甲基托布津液2~3次,预防苗木立枯病、猝倒病。
中药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山茱萸,又称山茱萸子、野茱萸,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主要产地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
山茱萸制药部位为山茱萸果实,主要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一、山茱萸的化学成分:1.生物碱类:山茱萸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如苦味碱、茵陈碱、欧茱菪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静、解痉、抗菌、抗炎等药理活性。
2.多糖类:山茱萸中富含多种多糖类化合物,如鞣质、果胶等。
多糖类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3.三萜类:山茱萸中含有丰富的三萜类化合物,如茱萸酸、茱萸醇等。
三萜类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
4.香豆酮类:山茱萸中主要含有木脂素和黄酮类成分,如茱萸木酮、山茱木酮等。
香豆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5.香豆素类:山茱萸中还含有香豆素化合物,如伞花状胶木酮、芹菜素等。
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
二、山茱萸的生物活性研究:1.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山茱萸中的三萜类化合物茱萸酸和茱萸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2.抗氧化活性:山茱萸中的多糖类和香豆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3.抗炎活性:山茱萸中的生物碱类和香豆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4.免疫调节活性:山茱萸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
5.抗菌活性:山茱萸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能够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综上所述,山茱萸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菌等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山茱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山茱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山茱萸种植技术简介山茱萸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灌木或小乔木,属于蔷薇科山茱萸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东北、华北等地区。
其果实呈红色,可供鲜食、干燥或加工成甜品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山茱萸的市场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此,山茱萸的种植技术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种植环境选择山茱萸喜欢阳光充足、温暖潮湿的环境,对土层要求不高,但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其适生气温约为15°C至25℃,适生年降雨量在500mm以上的区域。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该尽量避开低洼、湿润的地方。
在山茱萸的生长期,避免烈日暴晒和大风天气,以免损坏树木。
培育方式季节与方法山茱萸的种植最好选择春季和秋季。
在春季的生长季节,最适合进行嫁接及繁殖工作;秋季则是栽植优质成树苗的好时机。
山茱萸的培育方式主要有播种和嫁接两种方法。
其中,播种方式适合大规模繁殖,嫁接方式适合栽培良种。
具体方法如下:•播种方式:选择高产的山茱萸实生种子,播种前应进行去壳处理,再进行温水浸泡12小时,待种子表面长出胚芽时再进行播种。
在育苗期中,应保证饱水饱肥,避免缺水缺肥,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嫁接方式:选择生长优良的优质山茱萸树进行嫁接。
具体操作步骤为:将选择好的砧木剪去根部,接穗选用比砧木稍短一点的嫩枝,利用嫁接刀将其进行接合。
在接合过程中,应注意不损坏接穗。
施肥山茱萸不是很讲究施肥,一般每年施一次肥即可。
肥料一般选择腐熟的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
在肥料中可以加入磷酸二氢钾、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要适量,以免影响果实品质。
防治病虫害山茱萸容易受到白粉病、锈病、灰霉病等病虫害的侵害。
预防措施如下:•做好松土、除草和修枝工作,避免病虫害滋生。
•尽量使用绿色、无毒的防治药剂。
•发现病虫害时,及时进行物理控制、化学控制或生物防治。
收获与加工山茱萸一般在夏季成熟,一般可第二年秋季进行收获。
在收获时,应注意不要压坏果实,以免影响果实品质。
收获后,可以进行泡制、晒制等加工,制成山茱萸糖果、山茱萸蜜饯等食品。
山茱萸科的系统分类及应用研究进展
周志光;汪小飞;戴亚平
【期刊名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S1
【摘要】山茱萸科(Cornaceae)是一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植物,但其分类体系还存在诸多争议;在总结有关山茱萸科分类方法、地位研究的基础上,对山茱萸科的系统分类在孢粉学、分子生物学、木材解剖学、植物化学、经典分类学等领域内的研究及系统分类的观点进行了比对分析,提出了山茱萸科的系统分类的处理建议;对山茱萸科资源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作了归纳总结。
【总页数】5页(P129-133)
【关键词】山茱萸科;系统分类;应用
【作者】周志光;汪小飞;戴亚平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
【相关文献】
1.蜑螺科软体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J], 陈志云;连喜平;谭烨辉;张素萍
2.世界缘脊叶蝉系统分类研究进展(半翅目:叶蝉科) [J], 张雅林;尚素琴
3.中国蚕蛾科昆虫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J], 罗雪; 谷星石; 王星
4.联体线虫科(线虫动物门)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J], 林施泉;王小谷;王春生
5.中国森林田鼠族系统分类研究进展(啮齿目:仓鼠科:䶄亚科) [J], 唐明坤;陈志宏;王新;陈治兴;何志强;刘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