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 风 湿 药
- 格式:pptx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50
祛风湿药的中医名词解释中医药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祛风湿药是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文开始,将从不同维度来解析祛风湿药的中医名词,涵盖了药性、功效及应用等方面。
一、祛风湿药的药性祛风湿药,顾名思义,是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风湿病症的药物。
风湿病症来源于中医理论中的“风邪”侵袭,常引起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红肿等症状。
因此,祛风湿药的药性主要表现为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等。
1. 祛风:中医认为,风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而祛风湿药可以消除体内的“风邪”,以达到抑制疾病发展的目的。
2. 散寒:湿邪和寒邪是导致风湿病的主要原因,祛风湿药能够散寒温经,从而改善寒湿病症。
3. 活血:在祛风湿药中,有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堆积,缓解风湿病症。
4. 止痛:由于风湿病常常伴随剧烈的疼痛,祛风湿药含有镇痛成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二、祛风湿药的功效祛风湿药具有多种功效,主要包括缓解风湿病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
1. 缓解风湿病症:祛风湿药能够清除体内的湿邪和寒邪,改善风湿病患者的症状,如关节疼痛、红肿等。
2. 改善血液循环:祛风湿药中的活血成分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鲜血液的到达患部,减轻病症。
3. 促进新陈代谢:中医认为,风湿病的产生与体内淤积、新陈代谢不畅相关。
祛风湿药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
三、祛风湿药的应用祛风湿药作为中医药中的重要药物类别,广泛应用于风湿病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情,祛风湿药可分为内服药和外用药两种。
1. 内服药:内服祛风湿药常用于风湿病的全身性症状,如关节疼痛、红肿等。
内服药物通常通过口服的方式,经消化道吸收后发挥作用。
常见的内服祛风湿药有防风、川芎、独活寄生等。
2. 外用药:外用祛风湿药适用于风湿病的局部症状,如局部疼痛、肿胀等。
外用药物一般使用贴敷、擦洗等方式局部应用,可以直接发挥作用。
(精)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祛风湿药风湿川乌独威灵二瓜防己希梧桐,鹿衔香皮伸筋草,雷络桑枝二风藤,千年秦艽寄长卿。
独活风寒湿皆祛,少阴头痛下肢痹。
威灵咸温通经络,风湿痰水骨鲠落。
蕲蛇祛风善止痉,顽癣麻风破伤风。
木瓜除湿舒经络,开胃吐泻转筋瘥。
秦艽善除风湿热,黄疸骨蒸舒筋络。
防己止痛兼利水,热痹水肿痰饮宜。
寄生疗痹益肾肝,筋骨正虚胎不安。
五加祛湿强腰膝,行迟水肿与拘痹。
祛风通络有四藤,络石凉血雷肿痛,清风利尿海活血,雷公活血解毒虫。
独活独活风寒湿皆祛,少阴头痛下肢痹。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性能特点】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
【主治病症】(1)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2)表证夹湿。
(3)少阴头痛,皮肤湿痒。
【配伍】羌活配独活:两药相合,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独活、羌活均善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发表,主治风寒湿痹、风寒表证、表证夹湿及头风头痛等证。
独活微温,药力较缓,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治腰以下风寒湿痹及少阴伏风头痛;而羌活则性温,作用较强,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太阳经头痛及项背强痛。
两药相合,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威灵仙威灵咸温通经络,风湿痰水骨鲠落。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性能特点】善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为治痹痛拘挛麻木之要药。
能软化鲠骨、消痰水,治诸骨鲠喉及痰饮积聚可投。
【主治病证】(1)风寒湿痹,肢体拘挛,瘫痪麻木。
(2)痰饮积聚,诸骨鲠喉。
威灵仙、海风藤、青风藤均味辛而善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拘挛麻木。
相异的是:威灵仙性温善走窜,力强效快;又兼消痰水、疗骨鲠,治痰饮积聚及诸骨鲠喉。
海风藤性微温,力稍缓,又兼活血。
青风藤性平力缓,痹证无论寒热咸宜;又兼利小便,治水肿、脚气浮肿。
防己防己止痛兼利水,热痹水肿痰饮宜。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主要具有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疼痛、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证。
此外,部分药物还分别具有舒筋活络、止痛、强筋骨等作用.根据祛风湿药的药性、功效特点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
应用本类药物时,可根据痹证的类型、病程新久,或邪犯部位的不同,作适当的选择和相应的配伍。
如风邪偏盛的行痹,宜选善能祛风的祛风湿药,佐以活血养血之品;湿邪偏重的着痹,宜选温燥的祛风湿药,佐以燥湿、利湿健脾药,寒邪偏重的痛痹,宜选散寒止痛的祛风湿药,佐以通阳温经活血之品;郁久化热、关节红肿者,选用寒凉的祛风湿药,佐以凉血清热药;感邪初期,病邪在表,多配解表药;病邪入里,肝肾虚损,腰膝酸软无力,当选用强筋骨的祛风湿药,配补肝肾之药,久病体虚,抗病能力不足者,应与补益气血药同用,以助正气而祛邪外出。
痹证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可作酒剂或丸剂服用。
酒剂还能增强祛风湿药的功效。
本类药物药性多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应慎用。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药本节药物多辛苦温,入肝脾肾经。
辛以祛风,苦以燥湿,温以胜寒。
具有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属寒者。
若配伍清热药同用,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独活《本经》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
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
秋末或春初采挖。
晒干。
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辛、苦,微温。
归肝、膀胱经。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应用]1.用于风寒湿痹痛。
以其祛风除湿、散寒通痹,凡风寒湿痹皆可用。
取其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
治行痹,常与附子、乌头、防风等同用,如《千金方》独活酒;若肾气虚弱,当风受冷所致偏枯冷痹缓弱疼痛等,多与桑寄生、杜仲、防风等同用,如《千金方》独活寄生汤。
2.用于外感风寒挟湿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