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的改性及作为生物材料的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5
壳聚糖的共混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通过共混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的研究新进展,主要讨论了壳聚糖与淀粉、葡甘聚糖、聚乙烯醇、聚丙烯腈、聚丙烯酰胺共混物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壳聚糖共混改性研究进展一、前言甲壳素是从虾、昆虫等动物或是藻类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状态下是乳白色的粘稠液体。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降解产物,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β-D葡萄糖。
一般而言,N-乙酰基脱去55%以上就可称之为壳聚糖,它在水中和碱溶液中均不能溶解,但可溶于稀酸溶液,是一种天然的碱性多糖。
这种天然高分子由于具有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众多优良性能而在近几年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并在纺织、环保、日化、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
壳聚糖的制备原料廉价易得,环保无污染,独特的结构使其性能优良,具有很多潜在应用价值。
但由于它只能溶解于某些酸中这一特性,使其在应用方面大大受限,也影响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此,对壳聚糖进行共混改性成为壳聚糖研究中广受关注的课题。
二、常用共混改性方法1.壳聚糖/淀粉的共混改性壳聚糖原材料易得、无毒环保、可生物降解,具有良好的成膜性。
淀粉廉价易得,可以制备透明膜材料,但是由于其强度低、易发霉、抗水性差等缺点而使用受限。
通过制备壳聚糖/淀粉共混膜可以进行取长补短,使其性能得到改进。
聂柳慧[2]等对共混膜中壳聚糖与淀粉的固含量比例进行研究,发现其固含量为1:1时,在常温下即可成膜,并且具有较高的膜相对透明性、柔韧性,壳聚糖-淀粉共混包装膜具有优于普通塑料薄膜的力学性能。
2.壳聚糖/葡甘聚糖的共混改性壳聚糖和羧甲基葡甘聚糖可以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在成膜过程中形成互穿网络结构。
唐汝培[3]等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出壳聚糖-羧甲基葡甘聚糖共混膜,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共混膜的力学性能随羧甲基葡甘聚糖含量的增加而得到明显的提高。
壳聚糖化学改性研究【摘要】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甲壳素脱去乙酰基的产物,在日用化工,生物工程,水处理和医药,食品等领域应用广范,但它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因而应用受限,所以壳聚糖的化学改性成为该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概述了近几年的壳聚糖化学改性方面的研究情况,着重介绍化学修饰和发展动向。
【关键词】壳聚糖化学方法改性特殊材料衍生物修饰1 壳聚糖壳聚糖,是对甲壳素运用一定程度的脱乙酰化学反应而得到的产物,故称为脱乙酰甲壳素或甲大胺。
分子式(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萄聚糖。
在海洋,湖泊动物,如虾、蟹的甲壳中大量存在,在一些动植物的细胞壁中亦广泛存在,是大自然第二大纤维素的来源。
壳聚糖是一类氨基多糖,有很多特殊的功能作用和广泛的用途。
其化学性质已开发出50余项专利,在美国专利文献巳超过200余篇。
而我国对壳聚糖开发利用较晚,研究不充分,在最近几年才对壳聚糖的研究利用予以重视。
国内外的许多资料表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纺织、印染、造纸、食品、医药、环保、化工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壳聚糖的主要性能2.1 壳聚糖在人体中的保健作用大幅降低体内胆固醇壳聚糖能吸附胆固醇的前驱物,吸附后直接排出体外,降低胆固醇。
抑制油脂吸收壳聚糖在消化道中降低脂肪吸收的过程主要方式为离子结合,被壳聚糖所吸附的脂肪不能为脂肪酶分解,而全部随粪便排出体外。
已成为发达国家减肥的热门商品。
控制血压上升壳聚糖可吸附食盐中的氯离子,然后排出体外。
从而对血压上升有所抑制。
改进小肠代谢功能壳聚糖对改善小肠的消化功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2.2 壳聚糖的其他生活应用用作增稠剂,增加冰淇淋、酱类的稠度。
用作防霉和保鲜,壳聚糖在食品防霉和保鲜上有很大作用。
用作液体澄清剂和除臭剂,壳聚糖可作为饮料等液体的澄清改良剂。
3 壳聚糖在医药中的应用缓释剂和药用膜用壳聚糖加工制作的消炎缓释胶囊,经动物试验,表明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在酸性环境中减缓了功能药物的释放。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壳聚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水溶性差、稳定性低等,因此需要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研究,以提高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壳聚糖的改性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壳聚糖的分子结构,从而提高其性能。
例如,通过引入疏水基团可以改善壳聚糖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
物理改性则是通过物理手段改变壳聚糖的形态、结构等因素,以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
例如,通过球磨法可以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从而提高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效果。
目前,壳聚糖的改性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如何保持壳聚糖的生物活性是改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改性后的壳聚糖可能会出现新的毒性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毒性研究。
未来,随着壳聚糖改性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壳聚糖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壳聚糖可用于制备环保材料、化妆品添加剂、印染助剂等。
例如,通过接枝共聚将壳聚糖与聚丙烯酸制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可用于制备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袋等环保材料。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可用于药物传递、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例如,利用壳聚糖制备的药物载体能够实现药物的定向传递,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还可用于组织工程。
通过将壳聚糖与胶原等生物活性物质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支架。
这些支架可为细胞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壳聚糖还可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和有害物质。
例如,将壳聚糖与酶或抗体结合制成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血糖、胆固醇等生物分子和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检测。
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作为生物多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聚合物材料,由海洋生物贝壳和虾蟹的外壳组成,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多功能性等优良性能。
因此,壳聚糖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壳聚糖的合成方法和其在生物多功能材料中的性能研究。
壳聚糖的合成主要有酸性法、酶法、微生物法和化学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酸性法是最常用的壳聚糖合成方法之一。
酸性法通过将干贝壳或虾蟹壳等贝类残骸经过初步处理得到壳聚糖的前体物质壳聚糖酸,然后使用酸性介质将壳聚糖酸水解生成壳聚糖。
酸性法合成的壳聚糖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较好的溶解性,常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酶法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壳聚糖合成方法。
通过使用壳聚糖酶催化壳质酸水解生成壳聚糖,该方法不需要高温和高压反应条件,具有较高的产率和较好的产品品质。
微生物法是一种使用微生物产生的酶水解壳质酸合成壳聚糖的方法,通过选择或改造菌株,使其能够分泌具有壳聚糖酶活性的产物,进而合成壳聚糖。
化学法是使用化学试剂水解壳质酸合成壳聚糖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制备大量纯度较高的壳聚糖。
壳聚糖作为生物多功能材料具有许多出色的性能。
首先,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能够与生物体的组织相容,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和毒性效应。
其次,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够被生物体内的酶降解为无害的物质,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和环境污染风险。
此外,壳聚糖还具有多功能性,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改性,如与其他物质复合形成纳米颗粒、水凝胶、纤维或膜等形态,用于药物控释、组织工程、细胞培养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壳聚糖在生物多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广泛。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可以被用于制备药物载体,如纳米颗粒或水凝胶,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控释。
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改变粒径和表面修饰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壳聚糖水凝胶可以成为细胞培养的基质,并提供支持细胞生长和修复组织的功能。
在食品工业中,壳聚糖具有抗菌、保湿、保鲜和膜技术等多种功能,可以用于食品保鲜剂、膜材料和食品包装等。
改性壳聚糖的研究进展1壳聚糖的理化性质壳聚糖(chitosan,(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是甲壳素(chitin,(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部分脱乙酰化的产物。
甲壳素广泛存在于蟹、虾以及藻类、真菌等低等动植物中,含量极其丰富,自然界每年产量约在100亿吨,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多糖。
它是由葡萄糖结构单元组成的直链多糖,此多糖中含有数千个乙酰己糖胺残基,因此在分子间形成很强的氢键,导致其不溶于水和普通有机溶剂,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将甲壳素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脱去N-乙酰基后可生成壳聚糖。
人们常将N-脱乙酰度和粘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作为衡量壳聚糖性能的两项指标。
N-脱乙酰度是判定壳聚糖溶解性的依据,脱乙酰度越高,分子链上的游离氨基就越多,在酸中的溶解性就越好;而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之间的缠绕程度就越大,溶解度就越小。
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的一种碱性多糖,它一般是白色无定型、半透明、略有珍珠光泽的固体。
壳聚糖可溶于大多数稀酸,如盐酸、醋酸、苯甲酸溶液,且溶于酸后分子中氨基可与质子结合,使自身带上正电荷。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结构式如图1所示:图1壳寡糖与壳聚糖的结构式甲壳素和壳聚糖在自然界可以被各种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中的甲壳素酶(chitinase)可以随机地水解甲壳素的N-乙酰-β-(1-4)糖苷键。
而壳聚糖可以被多种酶水解,包括壳聚糖酶(chitosanase)、麦芽糖酶、脂肪酶、以及各种来源的蛋白酶。
在人体内甲壳素酶和壳聚糖酶并非普遍存在,通过测定显示N-乙酰壳聚糖在人血清中可以被人体内普遍存在的溶菌酶(lysozyme)降解。
壳聚糖的主链结构中引入了2-氨基,化学性质区别于3,6-羟基,与甲壳素相比增加了反应选择性的功能基团。
由于C6-OH是一级羟基,C3-OH是二级羟基,空间位阻不同反应活性也不同,再加上C2-NH2,壳聚糖就具有三个活性不同的可供修饰的基团。
壳聚糖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由葡萄糖和氨基葡萄糖组成,分子量较大。
自从被发现以来,壳聚糖就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它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壳聚糖在探索新型生物医用材料、药物、生物探针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壳聚糖与细胞表面的亲和性壳聚糖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应用与其对细胞表面的亲和性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壳聚糖中存在的高电荷密度和氨基官能团,与细胞膜表面的负电性成分(如糖基)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因此,壳聚糖可以与细胞表面紧密结合。
这种亲和性可以用于生物安全药物的制备,例如制备肝细胞靶向性的糖基化壳聚糖。
壳聚糖在生物材料的改性中应用壳聚糖在其自身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改性。
这种改性能够为壳聚糖提供良好的功能性和机械性能,从而让壳聚糖能够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
例如,壳聚糖的凝胶化改性,可以在实现长期细胞外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快速制造组织类工程和组织修复材料。
壳聚糖与药物递送壳聚糖的高分子结构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得它可以作为一种药物递送系统。
在药物传递时,药物可以物理溶胀或凝胶化在壳聚糖分子之中,从而实现药物缓慢稳定的释放。
此外,在药物递送过程中,壳聚糖还可以被特殊定制以实现靶向性,如利用其与细胞表面的亲和性。
壳聚糖与骨修复壳聚糖能够为骨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研究表明,壳聚糖的生物活性能够通过改性得到改善,因此,壳聚糖可以用于骨修复材料中。
二甲基亚砜(DMSO)是壳聚糖生物活性改性中常用的辅料。
DMSO与壳聚糖可以形成一种类似于纳米球的结构,对于骨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具有显著作用。
结语总的来说,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多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医学领域中,壳聚糖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多种功能可帮助发掘和研发新型的生物医用材料及药物。
虽然壳聚糖在医药行业中应用时间较短,但我们相信唯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让壳聚糖真正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壳聚糖的研究与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聚合物,由甲壳动物的外骨骼、真菌的细胞膜和海洋生物的外壳等来源制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
近年来,壳聚糖在医学、食品、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成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热门的研究方向。
一、壳聚糖的性质与结构壳聚糖(Chitosan)的化学结构与硫酸化的海藻酸相似,是由葡萄糖和2-氨基葡萄糖(D-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连接而成的。
其化学式为(C6H11NO4)n,n为聚合度。
与海藻酸的不同之处在于,D-氨基葡萄糖的羟基处有一氨基(-NH2)基团。
这种结构赋予了壳聚糖独特的性质,例如阳离子性、生物相容性和可溶性等。
二、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壳聚糖的制备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脱乙酰化法,即将壳聚糖的乙酰基部分去除,得到氨基壳聚糖;另一种是水解法,即将壳聚糖与碱性水解剂反应,得到水解壳聚糖。
目前,壳聚糖的工业化生产主要以氨基壳聚糖为原料,通过脱乙酰化和还原等化学反应制得的中性壳聚糖成品。
但是,在壳聚糖的制备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如何降低壳聚糖制备过程中的能耗,提高壳聚糖的产量和质量等方面,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三、壳聚糖在医学方面的应用1. 制备药物载体: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溶性,可以制备成药物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壳聚糖微球中,达到缓释、靶向等效应。
2. 抗菌作用:壳聚糖可以与细菌细胞壁上的磷脂酰胆碱相互作用,使其破坏,从而发挥抗菌作用,并可以被自然降解,对人体无害。
3. 促进伤口愈合:研究表明,壳聚糖可以促进创面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伤口愈合,在医学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壳聚糖在食品方面的应用1. 食品保鲜:壳聚糖可以与食品中的蛋白质、脂类等包括电荷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保护膜,从而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2. 食品添加剂:壳聚糖可以用于改善食品品质、纹理和口感,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逐渐替代传统的人工添加剂。
壳聚糖的化学生物学及其应用壳聚糖是一种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高分子物质,是海洋中生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具有很强的生物亲和性和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于医药、环境保护、食品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的化学生物学及其应用。
一、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壳聚糖的化学结构与几丁质相似,都是由N-乙酰葡萄糖氨基和葡萄糖氨基组成的聚合物。
不同之处在于几丁质是由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组成的聚合物,其中氨基葡萄糖被去乙酰化。
壳聚糖分子中,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的比例、分子量和乙酰化程度会影响它的化学性质。
壳聚糖在水中可产生阳离子和水解出乙酸,与许多阴离子化合物形成盐,例如壳聚糖盐和硫酸钙盐。
壳聚糖分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弱,所以它可以与许多阴离子物质形成络合物,如抗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红色素等。
此外,壳聚糖还具有调节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二、壳聚糖的制备技术壳聚糖的制备主要是源于几丁质或直接从甲壳类、软体动物的外壳中提取而来。
目前常见的壳聚糖制备技术有以下几种:1.酸解法:将几丁质或甲壳类碎片在高浓度酸中进行酸解,产生壳聚糖。
此方法因使用酸性介质较危险,且难以控制产物的分子量,所以生产过程中常会遇到难度。
2.碱解法:将几丁质或甲壳类碎片在NaOH溶液中进行碱解,加入HCl酸进行中和,使pH值恢复到中性。
此方法是目前工业生产壳聚糖比较常用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3.微生物法:利用微生物(如真菌和细菌)菌体或代谢产物的作用将几丁质转化为壳聚糖。
由于微生物法分子量高、分散性好、不容易出现异质性、生产过程无化学处理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研究和应用的关注。
三、壳聚糖的应用1.医药领域:壳聚糖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用于制备人工骨等生物材料。
同样的,它也能生产针对临床研究的保护性凝胶、膜和纤维,用于创面的修复。
2.环境领域:由于壳聚糖能够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物质形成络合物,因此它可以用于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具有降解有害物质和提高水质的作用。
壳聚糖改性技术的新进展烷基化、酰化以及接枝化改性一、本文概述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多糖,因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低毒性等特性,在医药、食品、农业、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壳聚糖本身的溶解性差、机械性能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
为了改善壳聚糖的性能,拓宽其应用领域,科研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壳聚糖改性技术的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近年来壳聚糖改性技术的新进展,特别是烷基化、酰化以及接枝化改性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为后续改性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
随后,将重点讨论烷基化、酰化和接枝化等改性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其在壳聚糖改性中的应用。
通过对比不同改性方法的优缺点,分析改性后壳聚糖的性能变化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本文还将展望壳聚糖改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壳聚糖的烷基化改性壳聚糖的烷基化改性是一种重要的化学修饰方法,通过引入烷基基团,可以改变壳聚糖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等特性。
烷基化改性通常包括烷基醚化、烷基酯化和长链烷基化等。
烷基醚化是指将壳聚糖上的羟基与烷基卤代物或硫酸酯进行反应,生成烷基醚衍生物。
这种改性方法可以提高壳聚糖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同时保留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常用的烷基卤代物包括溴代烷烃和氯代烷烃,而硫酸酯则可以通过硫酸与醇的反应制备。
烷基酯化则是将壳聚糖上的羟基与酸酐或酰氯进行反应,生成烷基酯衍生物。
这种改性方法可以增强壳聚糖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同时赋予其新的功能。
常用的酸酐包括乙酸酐和丙酸酐,而酰氯则可以通过相应的羧酸与氯气反应制备。
长链烷基化则是将长链烷烃基团引入壳聚糖分子中,以增加其疏水性和生物相容性。
这种改性方法通常使用长链烷基卤代物或长链烷基硫酸酯作为反应试剂,通过取代反应将长链烷基基团连接到壳聚糖分子上。
长链烷基化的壳聚糖衍生物在药物载体、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和
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壳聚糖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可生物吸收的生物聚合物材料,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
壳聚糖的化学结构相对简单,在其化学结构中引入各种官能团可生成多种不同性质的串联反应产物,改变壳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改善其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性能。
因此,研究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和性能,对于推动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1.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方法和机理
介绍壳聚糖的化学结构及其化学反应可引入官能团的特点,并分析常用的壳聚糖化学改性方法的优缺点;探究化学反应中的反应机理以及引入官能团对壳聚糖性质的影响。
2. 壳聚糖改性后的应用性能
研究不同的化学改性方法对壳聚糖理化性质、生物亲和性、降解性等方面的影响,探究改性后的壳聚糖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应用性能。
3. 壳聚糖的生物医用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
介绍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生物医用材料,并探究其在组织工程、药物输送、伤口修复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壳聚糖的化学结构特性、化学改性方法及应用性能,为壳聚糖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同时,探究壳聚糖化学改性对其生物医用材料性能的影响,对于推动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壳聚糖的降解及其应用研究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类化合物,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等,因此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的降解机制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降解的机制是指壳聚糖在特定条件下分解为低分子量的产物。
壳聚糖的降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酸碱度和酶等。
其中,酶的作用是壳聚糖降解的关键。
壳聚糖酶是一类能够水解壳聚糖的酶,它能够切断壳聚糖分子中的糖苷键,将其分解为低分子量的壳寡糖和葡萄糖。
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具有许多应用价值。
首先,壳寡糖是壳聚糖降解的主要产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例如,壳寡糖可以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载体,通过改变其分子结构和表面性质,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制释放。
此外,壳寡糖还具有抗菌、抗炎和促伤口愈合等生物活性,可用于治疗感染和创伤等疾病。
壳聚糖降解产物还可以用于食品工业和农业领域。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保鲜性,可用作食品保鲜剂和包装材料。
此外,壳寡糖还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真菌等特性,可用于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等领域。
壳聚糖降解产物还可以用于土壤修复和植物生长促进剂等农业领域,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和增加作物产量。
壳聚糖的降解还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可以被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壳聚糖可用作环境友好的替代材料,用于制备生物降解塑料、纸张和包装材料等。
壳聚糖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多糖类化合物。
通过研究壳聚糖的降解机制,我们可以了解壳聚糖分解的过程和产物,进而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壳聚糖的降解及其应用研究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壳聚糖改性工艺的研究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大量存在的高分子碱性氨基多糖,与合成高分子材料相比,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性质稳定、无刺激、无致敏、无致突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低免疫原性以及生物活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工程、医药、食品、日化、污水处理、纺织印染等领域。
壳聚糖不溶于普通溶剂,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提高其溶解性,并赋予其一些其他功能,扩大其应用领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20116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1. 1壳聚糖的结构特性壳聚糖具有复杂的双螺旋结构,其功能基团有氨基葡萄糖单元上的6位伯经基、3位仲羟基和2位氨基或一些N位乙酰氨基以及糖酐键,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
1.2.壳聚糖的一般理化性质壳聚糖是生物界中惟一的一种碱性多糖,它是白色、无定型、半透明、略有珍珠光泽的固体,因原料和制备方法不同,其相对分子质量也从数十万至数百万不等。
1.3壳聚糖的溶解性质壳聚糖可溶于稀的盐酸、硝酸、醋酸等无机酸和大多数有机酸但不溶于稀硫酸和稀磷酸。
影响壳聚糖溶解的主要因素有脱乙酰度、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酸的种类等。
2壳聚糖的改性研究由于壳聚糖自身性能的局限性,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在壳聚糖上引人其他基团来改变其理化性质[6]。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改性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并对目前的一些改性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2. 1化学改性壳聚糖分子上有许多经基和氨基,可通过对其进行分子设计实现可控化学修饰,从而改善壳聚糖本身性能的一些不足。
根据壳聚糖的化学性质,可以从酰化、酯化、烷基化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化学改性。
2.1.1酸化改性壳聚糖可与多种有机酸的衍生物如酸酐,酰卤等反应,可引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族或芳香族的酰基进行改性。
酰化反应既可在轻基上反应(O位酰化)生成酯,也可在氨基上反应(N位酞化)生成酰胺。
酰化化改性后的产物的溶解度有所改善,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潜在的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
壳聚糖的生物活性及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产物,其分子结构与胶原蛋白和明胶相似。
壳聚糖主要来源于贻贝、虾、蟹、龙虾、虾青素、虾壳素等海洋生物,也可从真菌或甲壳动物中提取得到。
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深受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1.壳聚糖的生物活性1.1 抗菌活性壳聚糖具有杀菌、抗菌的作用。
其杀菌机制是通过与菌体表面的负电荷吸附结合,影响菌体的形态和生理代谢,从而使细胞膜破裂而死亡。
研究表明,壳聚糖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明显的杀菌效果,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因此,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食品保鲜剂、食品包装材料等。
1.2 免疫调节活性壳聚糖还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活化,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对各种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同时,壳聚糖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镇痛和解热作用。
1.3 抗氧化活性壳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维护细胞健康。
此外,壳聚糖还具有降血脂、促进胃肠道健康、减轻辐射损伤等多种生物活性。
2.壳聚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2.1 医药领域壳聚糖在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制备各种药物控释材料、诊断试剂、人工心脏瓣膜等。
同时,壳聚糖还可以作为保健品、化妆品、口腔卫生用品等。
2.2 食品领域壳聚糖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作为食品保鲜剂、食品包装材料、橙汁澄清剂等。
同时,壳聚糖还可以制备各种功能性食品,如壳聚糖骨胶原复合物、壳聚糖肽复合物等。
2.3 环境领域壳聚糖还可以应用于环境领域,可以用于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
同时,壳聚糖还可以制备新型的环境友好型材料。
3.壳聚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展望壳聚糖作为新型生物材料,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更好的药物控释材料、人工组织、人工器官等,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剂、食品包装材料、功能性食品等,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壳聚糖的改性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1-20T06:24:10.73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期作者:徐杰陈婷婷[导读] 壳聚糖又称脱乙酰甲壳素,可以通过简单的脱乙酰化过程从甲壳质中提取,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B-D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1NO4)n。
青岛即发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省青岛市 266200摘要:作为一种可吸收降解的环境友好型生物高分子,壳聚糖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抗菌生物聚合物之一。
特殊的功能和结构使壳聚糖在生物医学材料和食品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但是壳聚糖的水溶性极差,也不溶于碱溶液和大多数有机溶剂,因此其应用受到限制。
为改善壳聚糖的溶解性,可对其进行改性。
壳聚糖改性方法包括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复合改性,化学改性主要有烷基化、酰基化、醚化、席夫碱化及接枝共聚等方法。
介绍了壳聚糖的抗菌原理及改性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壳聚糖;改性;抗菌性能;研究进展引言壳聚糖又称脱乙酰甲壳素,可以通过简单的脱乙酰化过程从甲壳质中提取,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B-D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1NO4)n。
壳聚糖具有无毒、优异的抗菌活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特性,广泛用于生物医学作为药物载体、抗菌剂、抗氧化剂、抗肿瘤和伤口敷料剂。
虽然壳聚糖中含有游离的氨基,但其只能溶于各类稀酸中,并且氨基和羟基之间较强的氢键使壳聚糖溶液的黏度比较高,因此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壳聚糖中含有的—OH和—NH2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因此在保证其优点的同时,可对其进行化学改性或通过与其他高聚物进行接枝共聚等方法改善其水溶性。
1壳聚糖的抗菌原理(1)取决于壳聚糖的胺基(NH+2)正电荷与各种微生物细胞壁上的负电荷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这样会阻碍细菌汲取营养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的排出,同时会使细胞壁和细胞膜上的负电荷分布不均匀,进而破坏细胞壁生长的平衡性,从而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果;(2)壳聚糖在进入细胞后,会与细胞内带阴离子的物质结合,以及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反应生成稳定的复合物,破坏了DNA聚合酶或核糖核酸(RNA)的合成,进而会破坏细胞正常的生理活性,从而杀灭细菌,起到抗菌作用;(3)归因于壳聚糖对Ca2+、Mg2+和Zn2+等金属离子的螯合能力,这些金属离子是微生物生长代谢所需的重要组分,如革兰氏阳性细菌中孢子的形成。
半纤维素—壳聚糖基生物功能材料研究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物功能材料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新型材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半纤维素—壳聚糖基生物功能材料,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功能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半纤维素—壳聚糖基生物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性能特点以及实际应用情况。
文章首先概述了半纤维素和壳聚糖的来源、结构和性质,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着,详细介绍了半纤维素—壳聚糖基生物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半纤维素—壳聚糖基生物功能材料的性能特点,如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吸水性、生物相容性等,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其优越性能。
文章还重点关注了半纤维素—壳聚糖基生物功能材料在生物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展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价值。
文章对半纤维素—壳聚糖基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半纤维素—壳聚糖基生物功能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二、半纤维素与壳聚糖的基本性质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是一类复杂的复合多糖,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与纤维素和木质素相互连接。
它是一种无定形的聚合物,主要由己糖、戊糖和一些酸性糖基组成。
由于半纤维素的结构多样性,其分子量、聚合度和糖组成因植物种类和部位而异。
半纤维素的主要特点是易于水解,并且在自然界中易被微生物分解。
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天然多糖,由甲壳动物壳(如虾壳、蟹壳)中的甲壳素(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制得。
壳聚糖分子由β-1,4-糖苷键连接的氨基葡萄糖单元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活性。
壳聚糖在生物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壳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在生物环境中具有很多应用研究,可用于药物缓释、生物材料、食品保鲜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在生物环境中的相关应用研究,以及壳聚糖的特性和制备方法。
一、壳聚糖的特性壳聚糖属于氨基糖聚合物,是由结构相似的N-乙酰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交替连接成的线性高分子化合物。
由于其拥有的基团种类较多,因此壳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如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离子交换性、荷电性等。
这种特性使得壳聚糖在生物环境中具有广泛应用。
二、壳聚糖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应用壳聚糖在药物缓释领域应用广泛。
一方面,壳聚糖具有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制备缓释剂。
当药物与壳聚糖缓释剂混合时,药物分子通过水分子和壳聚糖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或水解反应,与壳聚糖缓释剂中的壳聚糖结合,从而实现缓释药物的目的。
另一方面,壳聚糖也可用于制备纳米粒子或纳米胶囊,用于传递药物。
这种方法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同时减少对药物的副作用。
通过改变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等参数,可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三、壳聚糖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由于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充电特性等特点,使它成为了生物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壳聚糖可用于软骨膜、软骨辅料、牙齿修复等。
此外,壳聚糖也可与骨粉、聚乳酸或羟基磷灰石等材料进行复合,用于制备生物降解性骨替代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四、壳聚糖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壳聚糖不仅具有广泛的医药应用,还可用于食品保鲜领域。
壳聚糖的特性使得它成为了一种理想的食品保鲜剂。
例如,在肉类保鲜方面,壳聚糖可通过吸收水分来防止肉类变质,同时保持肉类柔软和口感。
此外,壳聚糖还可用于保鲜果蔬和海产品等。
五、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壳聚糖的制备方法种类繁多,包括海产品提取法、微生物发酵法、酸水解法等。
其中,海产品提取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该方法将壳聚糖从海产品废弃物中提取出来,经过序列化和纯化等工艺步骤,最终获得纯度较高的壳聚糖。
第24卷 第2期V ol 124 N o 12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总第100期Apr.2006文章编号:167322812(2006)022*******壳聚糖的改性及作为生物材料的应用研究李东旭,耿燕丽(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壳聚糖改性的多种方法,以及接枝共聚;并简单介绍了壳聚糖作为生物材料的应用研究概况。
【关键词】 壳聚糖;改性;接枝共聚;生物材料中图分类号:T Q314.1 文献标识码:AModification of Chitosan and its Application Study for Biom aterialsLI Dong 2xu ,GENG Yan 2li(Materials Science and E ngineering college of N anjing U 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N anjing 210009,China)【Abstract 】 In this article ,several methods about m odification of chitosan both here and abroad were introduced as well as graftcopolymerization.Otherwise ,application study of chitosan for biomaterial was als o introduced briefly.【K ey w ords 】 chitosan ;m odification ;graft copolymerization ;biomaterial收稿日期:2005204218;修订日期:2005206221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国家“973”资助项目(2001C B610703)作者简介:李东旭,男,教授,E 2mail :d ongxuli @.1 概 述壳聚糖(chitosan )为甲壳素N 2脱乙酰基所得的产物,在天然高分子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
第24卷 第2期Vol 24 No 2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总第100期Apr.2006文章编号:1673 2812(2006)02 0301 05壳聚糖的改性及作为生物材料的应用研究李东旭,耿燕丽(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摘 要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壳聚糖改性的多种方法,以及接枝共聚;并简单介绍了壳聚糖作为生物材料的应用研究概况。
关键词 壳聚糖;改性;接枝共聚;生物材料中图分类号:TQ314.1 文献标识码:AModification of Chitosan and its Application Study for BiomaterialsLI Dong xu,GENG Yan li(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C hina)Abstract In this article,several methods about modification of chitosan both here and abroad were introduced as well as graftcopolymerization.Otherwise,application study of chitosan for biomaterial was also introduced briefly.Key w ords chitosan;modi fication;graft copolymerization;biomaterial收稿日期:2005 04 18;修订日期:2005 06 21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国家 973 资助项目(2001CB610703)作者简介:李东旭,男,教授,E m ail:dongxuli@.1 概 述壳聚糖(chitosan)为甲壳素N 脱乙酰基所得的产物,在天然高分子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
其结构式如下:图1 壳聚糖的分子结构Fig.1 The molecular s truc ture of chi tos an从图1可看出,壳聚糖分子结构理论上由2 氨基 2 脱氧 (1,4) b D 吡喃葡萄糖残基组成,另外不含或含有少许的N 乙酰基 D 氨基葡萄糖单元。
由于壳聚糖具有众多优点:无毒性、生物可降解、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等,因此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生物医学、化妆品、农业和食品工业中。
另外,有研究表明壳聚糖能促进凝血,促进生长因子TGF 1的释放,从而加快伤口愈合的作用[1]。
另一方面,由于壳聚糖不溶于水和碱溶液、稀硫酸、磷酸等,只可溶于稀盐酸、硝酸等无机酸和部分有机酸,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壳聚糖较差的水溶性和溶液所具有的高粘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其分子的晶体结构以及氨基和羟基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造成的[2]。
为此,通常对它进行化学改性,以期得到水溶性增强且其他优点尚存的衍生物;或将其与其他高聚物接枝共聚引入其他基团改善及增加其性能。
2 壳聚糖的衍生物制备及对生物材料性能的影响由于壳聚糖分子中存在羟基和酰基,其中C 6 OH 为一级羟基,从空间构象上来说,可以较为自由地旋转,位阻小;C 3 OH 为二级羟基,不能自由旋转,空间位阻大。
另一方面,氨基活性又比一级羟基活性大一些,因此在壳聚糖的糖残基上,氨基活性>C 6 OH >C 3 OH 。
因此壳聚糖容易进行酰基化、羧基化、醚化、N 烷基化、酯化和水解等反应,增强其水溶性[3]。
这些壳聚糖的水溶性衍生物一般作为进一步化学改性的中间产物。
2.1 酰化壳聚糖可与多种有机酸的衍生物如酸酐、酰卤等反应,导入不同分子量的脂肪族或芳香族酰基。
酰化反应是壳聚糖的化学反应中研究最多的一种反应。
下面分别对N 酰化和O 酰化进行阐述。
2.1.1 N 酰化 由于 NH2的反应活性较大且壳聚糖分子结构中有很多氨基,氢键的束缚能力相对减弱,所以N 酰化较易进行。
所得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水溶性。
将N 乙酰化壳聚糖制成反渗透膜,其抗张强度、柔韧性、透水率等方面均优于壳聚糖膜。
Liu等[4]将壳聚糖和醋酸酐在C H3OH及乙酸混合液中反应制备N 乙酰化壳聚糖,制成膜,测其疏水性、渗透性等,实验证明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并对血清蛋白有吸附性能,且显示与兔的角膜上皮细胞有较好的相容性。
此类衍生物的水溶性研究有较多报导。
Kubota等[5]通过较简便的方法制备出水溶性壳聚糖(部分N 乙酰化壳聚糖),并详细分析了N 乙酰化壳聚糖的溶解性:将原料壳聚糖先用过硼酸钠减少其分子量,制备各种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再用凝胶渗透色谱法配带低角度激光散射光度计测出这些壳聚糖的平均分子量。
将上述不同规格的壳聚糖溶于醋酸,在均一环境下分别与乙酸酐反应得到N 乙酰化壳聚糖。
并通过1H NMR谱估计乙酰度。
结果表明,乙酰度为50%的衍生物,其水溶性随着分子量的降低而增强。
Lu Shaojie等[6]用一改进的方法用乙酸酐制备得到水溶性的N 乙酰化壳聚糖。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反应时间短,参加反应的原料种类少,生成的产物在具有较高分子量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水溶性。
实验表明反应中乙酸酐的用量是影响N 乙酰化程度的最主要因素,另外加入原料的方法和溶剂量也对其有影响。
取代度0.5的N 乙酰壳聚糖的水溶性不随分子量的增加而改变;但在碱性环境下,其水溶性随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
Shigehiro Hirano等[7]研究了不同酰化基团(乙酰基、丙酰基、 、十八酰基)及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制成的壳聚糖衍生物在水、2%乙酸水溶液及碱溶液中的溶解度,得出了一定的规律:脱乙酰度越高的壳聚糖和碳原子数越少的酰基生成的衍生物的水溶性越差。
Sashi wa等[8]将各种环状结构的酸酐与脱乙酰度为88%的壳聚糖在甲醇水溶液中进行开环反应制备得到N 酰化壳聚糖衍生物,并利用凝胶透过色谱法分析了产物。
2.1.2 O 酰化 制备出O 酰化壳聚糖较之N 酰化壳聚糖要困难些,因为氨基的反应活性比羟基大,酰化反应一般首先发生在氨基上。
因此,若要发生O 酰化反应,则必先将壳聚糖的氨基保护起来。
通常可选用甲醛等,等反应结束后再脱掉保护基。
Can Zhang等[9]通过三步过程制备得到O 琥珀酰化壳聚糖:先在N2环境下将壳聚糖上的氨基用邻苯二甲酰化保护,再将此产物溶于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制备得到O 琥珀酰化壳聚糖,最后将产物溶于DMF,加入水合联氨、水,N2环境下脱去保护基邻苯二甲酰得最终产物。
由于反应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壳聚糖原有的分子内氢键和结晶状态,故此产物一定浓度下可在蒸馏水、1%乙酸液和1%NaOH液中溶解,显示了良好的水溶性,可作为进一步化学改性的中间体。
Nishi mura等[2]将壳聚糖和邻苯二甲酰于二甲基甲酰胺中130 反应,定量且选择性地制备得到邻苯二甲酰壳聚糖。
产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中,将它作为原料,并引入一些大基团,如:三苯甲基、甲苯璜酰等可制备得多种一级羟基6 O 取代衍生物。
这些产物均具有较好的溶解性。
2.2 N 烷基化壳聚糖与环氧衍生物进行加成反应,可得到烷基化衍生物,此反应的特点是可同时引进两个亲水性的羟基,如壳聚糖与过量的环氧衍生物在水溶液中反应时,其分子氨基上的2个H都被取代,生成的产物易溶于水。
且N 烷基化壳聚糖可用作DNA释放的非病毒载体。
Dunn等[10]用N (2 溴乙基)苯邻二甲酰亚胺,N (3 溴丙基)苯邻二甲酰亚胺及N (4 溴丁基)苯邻二甲酰亚胺对壳聚糖进行烷基化改性,将产物N 邻苯二亚甲基酰亚胺烷基化壳聚糖用联氨脱去邻苯二亚甲基酰亚胺基团得终产物N 氨基烷基化壳聚糖。
研究还将聚乙烯醇与壳聚糖衍生物进行了对照分析,并借助液相1H 、13C NMR谱和固相CP MAS13 C NMR谱对两种烷基化产物分析,分别涂覆在藻酸钙颗粒表面制成膜涂层。
研究表明,壳聚糖衍生物涂层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和膜完整性,所成膜可作为微胶囊使用。
Keisuke Kurita等[11]的实验将壳聚糖、六甲基二硅氮烷、三甲基氯硅烷混合于嘧啶中制备得三甲硅烷基壳聚糖,此硅烷化产物可全溶于嘧啶中,并在一般有机溶剂中产生溶胀,不溶于中性及碱性溶液,可溶于酸性液中。
乙酰化实验证明它可作为进一步改性壳聚糖的前驱体。
Sashi wa等[8]将壳聚糖与各种醛、单糖及二糖混合,在甲醇溶液中制备衍生物,并研究了不同p H值下的溶解度大小。
Avadi等[12]为了增加壳聚糖的溶解性能,在2因素2水平析因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改进两步法制备得到N 二乙基 甲基壳聚糖(DEMC)N diethyl methyl chi tosan(DEMC)。
实验前通过p H剂滴定、使用多种反应物和红外等方法对反应物壳聚糖的脱乙酰度作了最优化确定,并借助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氢谱分析对产物的氯化物进行了定性分析。
通过最优化设计所制备的产物,其季铵化程度达到了79%。
所得N 烷基化产物能在室温下快速溶于水中。
2.3 羧基化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羧基化反应可以发生在壳聚糖分子的氨基和羟基上,制备得到水溶性良好的衍生物。
例如,壳聚糖在碱性条件下与一氯乙酸反应可得到O 羧甲基壳聚糖;与乙醛酸反应可得具有抑菌和增黏保湿作用的N 羧甲基壳聚糖[13]。
羧甲基壳聚糖作为研究最早的一类衍生物,由于其分子链上含有阳离子( NH+3)和阴离子( COO-)基团,为两性聚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成膜性和极强的重金属螯合能力,因此也最受关注。
其通常的制备过程如下图:Liang等[14]先将壳聚糖(脱乙酰度90%)悬浮在异丙醇溶液室温搅拌30min,并加入NaOH,将此混合液再搅拌45min,然后加入氯乙酸 异丙醇混合液,50 搅拌反应5h所30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4月图2 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过程Fi g.2 The process of prepari ng carboxymethyl chitosan得溶液用无水乙醇滤洗后烘干得终产物羧甲基壳聚糖(CMCS)。
在碳酸钙结晶过程中加入此衍生物,综合XRD、FT IR、SEM等实验测试方法发现,C MCS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变CaCO3的晶体形态,并与溶液中C MSC的浓度有关。
此结论有望借鉴到磷酸钙盐上,从而可能对骨修复材料的制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除了上述常用的制备方法外,还可用微波照射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
Ge等[15]将氯乙酸和碱化壳聚糖置于水中进行微波照射制备得到衍生物,并对实验条件作了最优化设计,得到了最优化条件为:碱化时间2h、氯乙酸与壳聚糖质量比8 1、p H值13.5、反应温度100 、微波功率260W、反应时间2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