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孟子1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学案苏教版选修论语
- 格式:doc
- 大小:163.04 KB
- 文档页数:7
夫子自道-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写在前面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经典著作的研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论语》和《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从苏教版《论语》和《孟子》选读本出发,着重对其中的四篇文章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希望能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孟子》中的四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2.学会通过引用、对比等方式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阐释。
3.培养学生对儒家经典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对《论语》中的“学而篇”和“为政篇”,以及《孟子》中的“尽心上”和“天人感应”进行解读。
2.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典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于精神层面的把握和理解。
2.帮助学生发现并运用文学语言中的美和诗意。
教学内容一、《论语》中的“学而篇”文章简介《学而篇》是《论语》中开篇的一篇文章,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篇重要文章。
文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文章核心思想文章中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及其认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于人际交往和内心情感的看法。
对文章的解读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孔子的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说服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来帮助学生对文章中的思想深入理解。
二、《论语》中的“为政篇”文章简介《为政篇》是《论语》中道德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立身为政、执政为民。
文章核心思想孔子在《为政篇》中说过:“立人之道要先正其身,执政之道要先保民之需。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身为领袖需要如何行事的理想。
他认为一个好的领袖必须以身作则,保障百姓的需求和权益。
对文章的解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用原文、对比现实情况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核心思想。
《从孔子孟子》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孔子孟子的自白,了解两位伟人的志向抱负和人生追求2.认识孔子孟子并名传世的原因以及他们为中国文化做了的贡献3.诵读积累有哲理的名言名句学习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学习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学法指导:读析、质疑、合作讨论知识链接:走近孔子与孟子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
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孟子 (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
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课题:《仁者爱人》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1、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3)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10)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第一章:孔子的生平与思想1.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观念理解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2 教学内容孔子的出生背景与家族传承孔子的学习与成长经历孔子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孔子的政治理想与道德观念孔子的哲学思想与中庸之道1.3 教学活动观看孔子生平介绍视频分组讨论孔子的思想观念小组展示孔子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学生分享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教师讲解孔子的哲学思想与中庸之道1.4 作业与评估编写孔子生平介绍短文绘制孔子思想观念的思维导图第二章:孟子的生平与思想2.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念理解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2 教学内容孟子的出生背景与家族传承孟子的学习与成长经历孟子的仁政观念与民本思想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孟子的道德修养与君子人格2.3 教学活动观看孟子生平介绍视频分组讨论孟子的仁政观念与民本思想小组展示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学生分享对孟子道德修养与君子人格的理解教师讲解孟子的思想观念与儒家思想的传承2.4 作业与评估编写孟子生平介绍短文绘制孟子思想观念的思维导图第三章:孔孟之道的比较3.1 教学目标理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异同分析孔孟之道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价值3.2 教学内容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观念对比孔孟之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挑战3.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异同小组展示孔孟之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分享对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价值的理解教师讲解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与应对策略3.4 作业与评估编写孔孟之道比较分析短文绘制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应用的思维导图第四章: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1 教学目标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塑造4.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4.3 教学活动观看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介绍视频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与影响4.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演变中的思维导图第五章: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5.1 教学目标理解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孔孟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孔孟思想对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的启示5.2 教学内容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与价值孔孟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孔孟思想对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的启示5.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小组展示孔孟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分享对孔孟思想对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启示的理解教师讲解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5.4 作业与评估编写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启示的短文绘制孔孟思想对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的思维导图第六章:儒家伦理与当代道德观念6.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伦理与现代道德观念的关联探讨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理解儒家伦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儒家伦理的核心观念与价值儒家伦理与现代道德观念的异同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挑战6.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伦理与现代道德观念的关联小组展示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学生分享对儒家伦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挑战6.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伦理与当代道德观念的分析短文绘制儒家伦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思维导图第七章: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与社会治理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治理中的应用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价值理解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7.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传统政治治理中的作用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治理中的应用案例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实践与挑战7.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传统政治治理中的作用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治理中的应用案例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和谐发展中的贡献7.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与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分析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思维导图第八章: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8.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与挑战8.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与影响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8.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的分析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思维导图第九章: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9.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探讨儒家思想在全球伦理建设中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对全球化发展的贡献9.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全球化传播儒家思想在全球伦理建设中的价值与影响儒家思想在全球化发展中的挑战与应对9.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全球化传播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在全球伦理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在全球化发展中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9.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的分析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全球伦理建设中的思维导图第十章:儒家思想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儒家思想在新时代下的创新与变革理解儒家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10.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儒家思想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儒家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与贡献10.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未来的展望与价值10.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的未来展望的分析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思维导图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的内容,涵盖了十个章节。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第一章:孔子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理解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2 导学案请学生预习《论语》一书,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思考: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他的思想有哪些独特之处?1.3 教案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讲解孔子的主要思想,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4 巩固案第二章:孟子简介2.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如性善论、仁政等。
理解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2 导学案请学生预习《孟子》一书,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思考: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他的思想有哪些独特之处?2.3 教案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生平,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讲解孟子的主要思想,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4 巩固案第三章: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3.1 教学目标理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异同。
分析孔子与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2 导学案请学生预习相关资料,了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思考:孔子与孟子在哪些方面有共同点?又有哪些分歧?3.3 教案课堂导入:回顾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讲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孔子与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4 巩固案第四章: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4.1 教学目标了解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传承。
掌握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2 导学案请学生预习相关资料,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
思考: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哪些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有哪些特点?4.3 教案课堂导入:回顾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讲解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传承,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4 巩固案第五章: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5.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名句默写备考指导——以历年高考有关《论语》名句默写为例教学目标一、模拟高考,把握高考答题要求。
二、关注《论语》,熟记、会默有关名句。
三、掌握有效积累名句的一些做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二、微高考练习要求:1.按高考要求完成练习《历年高考名句默写题汇编》:填写个人信息——开始答题——检查——结束答题。
2.时间15分钟。
三、以《论语》名句为例进行备考指导1《考试说明》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如何解读?2识记要求音形义结合举一反三由少到多,从多到少勇于取舍3默写要求速度要紧读清题目书写正确看准语境四、小试牛刀1.子曰:“_____________,必有邻。
”(《论语•子罕》)2.其身正,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3.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
(《论语•泰伯》)5.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6.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7.礼之用,______________。
(《论语•学而》)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刘立忠)。
从孔子到孟子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2.体会文章的内涵与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新知探究
1.作品作者过关。
孔子(前551—前479),名_____,字_____,_____。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_____和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_____和_____。
孟子(前372—前289),名_____,字_____,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_____。
2.生僻字注音。
惑._____
欲._____
逾._____
矩._____
侍._____
伐._____
裘._____
敝._____
憾._____
施_____
3.字词释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_____。
不惑:_____。
天命:_____。
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课文阐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达标检测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中的“立”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事业有成还是道德有得?
2.结合选文,谈谈孔子是怎样的人?
3.结合选文,谈谈孟子是怎样的人?
4.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民本思想?
5.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的含义是什么?。
高中语文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夫子自道全套教案模板范文【比赛获奖教案】1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孔子、孟子,学习孔、孟的言行以及他们的为人与境界;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盍、裘、肱、叶、箪、女、尔、知、嘑、乡等;3.背诵和默写名句。
2学情分析学生对孔孟比较陌生。
3重点难点1.理解孔、孟的言行以及他们的为人与境界。
4教学过程1.《论语》和《孟子》记载了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是中国人的道德必修读本,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式经典。
这门学科并没有提供多少知识,而是提供了人生智慧。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
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第一章:孔子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理解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2 导学案孔子生平简介:出生、成长、教学、周游列国、晚年等。
孔子思想概述:仁、义、礼、智、信等。
孔子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儒家学说、孔庙、孔子的地位等。
1.3 教案导入:简要介绍孔子生平,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孔子的主要思想,结合实际例子。
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孔子思想的看法,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4 巩固案填空题: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选择题:孔子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_____。
简答题:请简述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孟子简介2.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如性善论、仁政等。
理解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2 导学案孟子生平简介:出生、成长、教学、游说诸侯等。
孟子思想概述:性善论、仁政、民本等。
孟子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儒家学说、孟子的地位等。
2.3 教案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孟子的主要思想,结合实际例子。
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孟子思想的看法,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4 巩固案填空题: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性善论、仁政等。
选择题:孟子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_____。
简答题:请简述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3.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异同。
分析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不同点,如仁义观、人性观等。
理解孔子与孟子思想在后世的影响。
3.2 导学案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异同:仁义观、人性观、政治观等。
孔子与孟子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儒家学说的发展、孔孟之道等。
3.3 教案导入:回顾孔子与孟子的生平,引出比较主题。
讲解:详细讲解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异同,结合实际例子。
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孔子与孟子思想比较的看法。
夫子自道教学目标:1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学过程导入:司马迁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至圣”等语言表达对孔子的极端企慕和敬仰之情。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高度赞扬了孟子的“仁政”“仁义”思想。
孔孟是我们民族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我们民族思想的启蒙者和性格的塑造者。
《论语》《孟子》记载了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是中国人的必修读本,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式经典。
这门学科不仅提供知识,更提供了人生智慧。
《论语孟子选读》一直是我们高中课本的保留篇目。
今天我们要学习《论语孟子选读》的第一课《夫子自道》。
这本书一共有《从孔子到孟子》《人的起点》《仁者爱人》《修养的境界》《学问之道》《人与文化》《天下国家》《立言》《儒家之道》《研究论孟》10个部分。
“夫子自道”自然是先哲们对自己学说中的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微言大义。
一、你预习了吗?(1)通假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罢了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2)词类活用饭.疏食,饮水名作动,吃饭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弄坏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3)古今异义子路不对..古义:不回答今义:不正确,错误其为人..也古义:做人今义:做人处世接物二、你读懂了吗?读课文并概况各节主要内容。
(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而是非常好学。
(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吾道一以贯之-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背景介绍《论语》和《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两部经典著作,它们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和智慧的结晶。
苏教版的《论语》和《孟子》选读教案是一本为中小学生编写的经典著作选读教材,其中有题目、注释和课堂教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简介苏教版的《论语》和《孟子》选读教案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
其中,《论语》选读包含了《论语》中的13章,分别是: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子夏篇和魏灵公篇。
《孟子》选读包含了《孟子》中的8篇,分别是:尽心上、尽性上、公孙丑下、离娄上、滕文公上、滕文公下、公孙丑上和梁惠王下。
每章节都包含了相关的探究主题,注释、名言警句等多个方面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髓。
教学目标苏教版的《论语》和《孟子》选读教案通过对各个章节的详细分析和注释,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培养优秀的思维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论语》和《孟子》中各个章节中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主题和意义,掌握其中的哲学思想,学会运用其中的智慧去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接触相对较少,对其中的某些概念或说法可能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和帮助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讲授、讨论、情境模拟和实际操作为主。
其中,讲授和讨论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注释、解读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情境模拟和实际操作则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提前阅读《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中的相关章节,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引起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分章节进行讲解,重点强调每个章节的主题和意义,并结合注释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概念和思想。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第一章:孔子的生平与思想1.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1.2 教学内容孔子的生平事迹介绍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孔子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1.3 教学活动孔子生平图片展览小组讨论:孔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孔子,阐述其教育理念第二章:孟子的生平与思想2.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孟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2.2 教学内容孟子的生平事迹介绍孟子的思想核心:性善论、仁政、王道孟子的教育观念: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3 教学活动孟子生平图片展览小组讨论:孟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孟子,阐述其教育观念第三章: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儒家思想的传承过程掌握儒家思想的发展趋势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的传承:孔孟之道、董仲舒、朱熹等儒家思想的发展:礼治、法治、德治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伦理道德、教育、政治等3.3 教学活动儒家思想传承与发展时间轴制作小组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主题演讲:学生就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演讲第四章: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4.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探讨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理解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分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道德教化、社会和谐等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影响: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4.3 教学活动当代社会问题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儒家思想对问题的解决途径小组展示:学生展示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应用案例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教学目标完成本章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习效果5.2 教学内容相关作业布置:包括阅读、思考题等5.3 教学活动学生完成作业,提交作业成果小组互评: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第六章:儒家思想与全球化6.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探讨儒家思想对全球化问题的解决途径理解儒家思想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贡献6.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文化传播、道德伦理等儒家思想对全球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等儒家思想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贡献:友好交往、文化交流等6.3 教学活动全球化问题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儒家思想对问题的解决途径小组展示:学生展示儒家思想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第七章: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7.1 教学目标了解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掌握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思想的比较理解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7.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东亚文化圈、西方汉学等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思想的比较:道家、佛教、基督教等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道德伦理、人文关怀等7.3 教学活动世界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展览:学生制作展板,介绍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文化思想对比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儒家思想与其他文化思想的异同主题演讲:学生就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进行演讲第八章: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适用性探讨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活问题的解决途径理解儒家思想对个人生活品质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适用性分析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活问题的解决途径: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等儒家思想对个人生活品质的影响:心理健康、生活态度等8.3 教学活动现代生活问题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儒家思想对问题的解决途径小组展示:学生展示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第九章:儒家思想在未来的发展9.1 教学目标预测儒家思想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儒家思想对解决未来问题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9.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全球传播等儒家思想对解决未来问题的作用:道德伦理、社会和谐等儒家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文化认同、价值观引导等9.3 教学活动未来发展趋势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儒家思想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小组展示:学生展示儒家思想在未来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10.1 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10.2 教学内容10.3 教学活动小组互评: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孔子的生平与思想补充说明: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题:《从孔子到孟子》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时间: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盍.()裘.()肱.()叶.()箪.()不得与.()长沮.()桀.溺()耰.()袒裼..()()浼.()..()()裸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⑵敝.之而无憾⑶愿无伐.善,无施.劳⑷蹴.尔而与之⑸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⑴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⑶乡.为身死而不受⑷而.谁以易之⑸若己推而内.之沟中⑹可以速而速⑺由.射于百步之外也二、课文探究导引:1.概括每则的主要内容:(请写在自己的书上)2.自我思考、探究:⑴结合课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⑵孔子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和何不同?⑶孟子总结古代的圣人有哪几种?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⑷孟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三、自我拓展、发现: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则谈谈自己的体会、看法、评价等。
四、提出疑惑: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列出来。
课题:《从孔子到孟子》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时间:一、基础过关检查:1.选择题⑴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B.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故患有所不辟也C.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D.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⑵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C.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⑶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达了孔子坚持正义,不慕宝贵的节操)。
B.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不为身边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C.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为自己订的人生目标,却没能达到)。
高中语文孟子蚜1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蚜111912【画面描述】一个年轻人迈开大步,伸出双手,要去端“公务员”的“金饭碗”。
“心”形的“道德”先生一把抓住了他,说:“想当公务员,先过我这一关。
”【寓意点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道德缺失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希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愿望。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而已,罢了)(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4)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2)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使……敝,弄坏)(3)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4)朋友信.之(使动用法,使……信任)(5)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怀念)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子路不对..古义:不回答。
今义:错误,不正确。
(2)其为人..也古义:做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
(2)夫子自道也(宾语前置)译文: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状语后置)译文: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
(5)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译文: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
(6)弗得则死(省略句)译文:得不到(它)便死亡。
一、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夫子自道【画面描述】一个年轻人迈开大步,伸出双手,要去端“公务员”的“金饭碗”。
“心”形的“道德”先生一把抓住了他,说:“想当公务员,先过我这一关。
”【寓意点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道德缺失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希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愿望。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而已,罢了)(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4)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2)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使……敝,弄坏)(3)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4)朋友信.之(使动用法,使……信任)(5)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怀念)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子路不对..古义:不回答。
今义:错误,不正确。
(2)其为人..也古义:做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
(2)夫子自道也(宾语前置)译文: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状语后置)译文: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
(5)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译文: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
(6)弗得则死(省略句)译文:得不到(它)便死亡。
一、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
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二、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主。
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本板块选录的这七章分别写了以下内容: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只是非常好学。
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认为,君子应“舍生取义”。
1.第一章中孔子用年龄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对此,你怎样认识?这一千古名言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立命安心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孔子所界定的这些年龄成了中国人的人生路标,是中国人人生自我评价的普遍标准,成为千古名言,对后世影响很大。
2.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对话中,你能发现他们各自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子路的回答显示了他重承诺、讲义气的豪勇气概;颜回的回答则显得谦虚、谨慎,很有修养;孔子的回答充分表现了他的“仁德”,已成为千古名句。
3.第三至六章是孔子的自我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你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三至六章都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好学好问,乐以忘忧,智、仁、勇。
简单的几句话,生动平易,描绘出孔子超越世俗的伟大人格,这也是孔子最高的人生境界。
4.理解孟子所强调的“义”的内涵。
在今天,我们应当赋予它怎样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者所强调的“义”是儒家的道义,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古人,要认识到,在两千多年前作者能有这样的抱负,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今天,我们所说的“义”应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我们更要发扬“舍生取义”的精神。
阅读课文1,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 A项,“没”通“殁”,去世。
B项,“卒”,完毕、终了。
C项,“辟”通“避”,躲、设法躲开。
D项,“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答案] B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一般单纯考查通假字的可能性不大,通假字往往结合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来考查。
通假字的出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替代。
其一是以声旁字(独体)替代同音的形声字(合体),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2.音近替代。
一种是声母相同,即双声通假。
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内”和“纳”的声母都是n,故相通。
另一种是韵母相通,即叠韵通假。
如“举酒属客”(《前赤壁赋》),“属”通“嘱”,二者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与“披”因都含“皮”而通。
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考试中,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乱替代,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1.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够做到自立;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道的自然规律及其对人的支配能力;六十岁,一切都能听之入耳,并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论语·为政第二》2.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
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道:“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论语·公冶长第五》3.孔子说:“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问罢了。
”——《论语·公冶长第五》4.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很多乐趣。
不符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像浮云。
”——《论语·述而第七》5.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
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做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罢了。
”——《论语·述而第七》6.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子贡说:“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论语·宪问第十四》7.孟子说:“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