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措施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开展扶贫工作,其中产业扶贫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贫困村产业扶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使产业扶贫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一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就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分析1.资源匮乏贫困村的资源条件通常较为匮乏,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优质的土地资源,这使得产业扶贫的选址和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找到适合的产业进行发展,成为了产业扶贫工作的一大难题。
2.缺乏技术支持在一些贫困村,由于教育水平低、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缺乏技术支持成为了产业扶贫的一大难题。
许多贫困户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导致了产业扶贫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3.市场需求匹配问题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在开展之初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盲目引进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使得产业推广效果不明显,甚至造成了资源浪费。
4.缺乏资金支持产业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在一些贫困村,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产业扶贫项目中,导致了产业扶贫的滞后。
5.产业扶贫项目短期效果不明显一些贫困村开展了产业扶贫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效果,导致了产业扶贫埋下了隐患,使得村民对产业扶贫失去了信心。
二、解决对策1.资源整合针对资源匮乏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帮助贫困村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可以通过整合当地的资源,引进外来的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贫困村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2.技术培训对于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技术培训投入,帮助农民学习并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提高其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是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之一。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中国政府实施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旨在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就这些困境与对策进行探索。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山高原广,基础设施薄弱,造成了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这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其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通过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运输网络的覆盖率,缩小城乡间的交通隔离。
其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设移动互联网网络覆盖,提高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效率,增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了解,为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三,加强电力供应。
少数民族地区多为山区或边远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
政府可以加强电力设施建设,确保稳定的电力供应,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对象较为分散,且贫困户之间差异较大。
这就给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复杂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其一,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扶贫。
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区域、环境和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扶贫政策,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其二,注重因户施策。
通过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发展潜力等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出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确保帮助贫困户脱贫。
其三,提供多元化的扶贫服务。
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均,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提供多样化的扶贫服务,提高贫困户的收入。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存在,很多贫困户存在依赖心态,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其一,开展职业培训。
通过对贫困户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其二,加强教育支持。
提供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鼓励贫困户接受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点扶贫对象之一,精准扶贫工作在这些地区尤为重要。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对策。
一、困境1.文化隔阂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语言与汉族地区有所不同,这导致扶贫工作难以开展。
由于语言沟通障碍,很多政策和项目无法有效传达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手中,导致扶贫工作的成效不尽如人意。
2.地理条件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很多地方都是偏远山区,交通条件差,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运输不便导致一些生活物资和扶贫资金无法及时到达,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
3.信仰和价值观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这也给扶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有些宗教信仰甚至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悖,导致一些扶贫项目难以入户,反而遭到群众的抵制。
4.教育和培训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储备,这也阻碍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
二、对策探索1.文化融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隔阂问题,可以采取文化融合的方式,通过举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更好地将扶贫政策传达到少数民族地区。
2.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设施,打通山区交通要道,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为扶贫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条件。
3.灵活的扶贫政策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扶贫政策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采取不同于汉族地区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效果。
4.宗教和价值观的尊重尊重和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和价值观,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参与和积极性,使扶贫项目更符合当地群众的特点和需求。
5.教育和培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当地群众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加他们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脱贫致富。
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对策和方法。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问题分析与对策周兴龙1潘晓佳2刘遵峰3(1南开大学药学院天津300071;2内蒙古阿荣旗政协内蒙古呼伦贝尔162750;3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改善民生,已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实现脱贫,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前,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途径。
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例分析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情况,指出了导致其贫困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对策。
关键词:实践创新;精准扶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层党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BorderAreas Inhabited by Ethnic MinoritiesZhou Xinglong 1,Pan Xiaojia 2,Liu Zunfeng 3(1College of Pharmacy of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2Inner Mongolia A-rongqi CPPCC of InnerHulunbuir 162750,Inner Mongolia;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edicinal Chemical Biology of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is to realize common prosperity.After the foundation of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taken strong measures to constantly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More than 700million rural poor people have successfully lifted themselves out of poverty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These achievements have benefited from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nd highlighte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At present,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and all localities have made full use of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and explored multiple channels and diversified approaches to 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 and continued to innovate in practice.Taking the eastern part of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situation in China's border minority areas,pointed out the causes of poverty,and proposed individualized countermeasur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2018-11-28周兴龙(1979—),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E -mail :zhouxinglong@practice innovation;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frontier minority areas;industrial development;building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始终被贫困问题所困扰。
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贫困村产业扶贫的背景贫困村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当地产业来帮助解决贫困村的贫困问题。
当前,我国仍有许多贫困村存在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导致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较多。
贫困村产业扶贫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因素限制,许多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产业种类有限、产业链条短、产业发展水平低,无法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使贫困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
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
部分贫困村存在产业选择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产业支撑,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等影响,就会造成当地经济受损,进一步加剧贫困问题。
贫困村缺乏技术支持。
一些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受限于技术水平不足,缺乏科技创新和专业技术支持,导致产业规模小、效益低,难以持续发展。
贫困村产业扶贫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拓展产业选择,加强技术培训和支持,增加财政资金支持,才能有效推动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2000字】1.2 贫困村产业扶贫的意义贫困村产业扶贫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通过发展产业,可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状态。
产业扶贫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产业扶贫还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完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产业扶贫,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
贫困村产业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选择不合理、产业链条短、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匮乏等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贫困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并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精准扶贫工作。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仍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根源。
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教育和技能培训薄弱的问题。
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不足,缺乏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技能。
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的开发利用不当,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水源减少、土地退化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也威胁到了生态安全。
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
解决这些困境的关键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技能培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近年来,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困境与问题。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一、困境分析1.地理环境复杂: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地理环境复杂,交通条件艰苦,交通网络不发达,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比如在山区、边疆地区,交通条件差导致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给脱贫工作带来了障碍。
2.文化传统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与汉族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于实施扶贫工作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比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女性的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能力。
3.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其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差,脱贫工作难度较大。
4.信息不对称: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不对称也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
由于交通、教育等因素的限制,许多贫困户获得信息的渠道较为有限,对于政策的了解不足,导致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受到影响。
二、对策探索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不便等问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包括在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进行投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地区交通条件,减少贫困户的交通成本,便于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
2.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在实施扶贫工作中要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通过文化教育和宣传,让少数民族群众产生参与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脱贫能力。
3.推进产业发展: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针对地区的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适当的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
4.加强信息宣传: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信息化建设来解决。
通过建立农村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开展信息培训等措施,提升贫困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政策传达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是目前脱贫攻坚面临的重要任务。
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诸多困境,如信息不对称、政策执行不到位等。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和精准扶贫困境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探索,包括加强政策措施建议、提高社会参与度等方面。
文章指出,精准扶贫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关乎减贫目标的实现,也是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通过精准扶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加速,为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富裕的国家做出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困境、对策、政策措施、社会参与、贫困现状、重要性、展望未来、总结、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集中地区之一,虽然近年来我国取得了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的成就,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贫困地区中近6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临的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对于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加精准的扶贫措施和政策支持。
当前,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仍然存在许多困境和难点。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和精准扶贫实施情况的全面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有效解决精准扶贫中的困境,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和社会参与提升方案,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扶贫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精准扶贫能够有效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017年第2期现代园艺普洱市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全市10个县(区)有8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底全市贫困人口36.2万人,贫困人口将近占到全省的8%左右,是云南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1致贫原因分析普洱市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1)资金紧缺,各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2)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3)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4)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根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5)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2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2.1贫困程度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2.1.1地域之间不平衡。
全市各县(区)、乡(镇)、村(组)之间贫困程度各有所差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较好地区,贫困程度要低一些,农户对发展产业积极性较高。
对于深山、边境一线、自然条件差的地区,贫困程度较为严重,而且这些地区农户思想意识、受教育水平低,发展产业难度大,积极性不高。
2.1.2农户之间贫困程度不平衡。
同样是贫困户,交通便利,受教育水平较好地区要比高寒山区贫困程度要低,且贫困资源利用也有所区别。
2.1.3产业之间不平衡。
村与村之间产业发展差别较大,交通较好,立地条件较好,人也更为勤劳的地区,能够发展自己的产业,有自己主导产业的村贫困程度要低。
反之,户与户之间也存在不平衡,没有主导产业的村贫富差距大,不能形一村一品,同时,产业发展的规模也是小而散。
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项目分散,多是粗放经营,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2.1.4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多数贫困村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如西盟县新厂镇各村、宁洱县黎明乡各村等边远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
2.1.5力量不平衡问题。
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较好,但也有个别地方、个别单位和个别人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和工作力度不大,总认为扶贫是国家的事,对扶贫政策把握不准,存在喊口号、走过场,实际行动不落实。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政策,旨在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就是地理环境的困境。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山区、高原或边远地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这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解决这一困境的对策包括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拉近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就是文化传统与教育的困境。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
这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在脱贫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文化传统与教育的影响。
对于这一困境,应该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
就是经济发展的困境。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
这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要解决这一困境,就必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可以通过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扶贫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从而脱贫致富。
还有政策落地的困境。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政策的落地存在着一定的困境。
解决这一困境的对策包括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与适应性,加强政策的督导与评估,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与教育、经济发展和政策落地等方面。
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采取多种对策来逐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发展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是实现脱贫目标的关键。
然而,产业扶贫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分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1.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很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项目投入大、效果差,主要是因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一些扶贫项目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或捐助,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长期维持运作。
另一些项目缺乏市场调研和前期评估,投入资金后发现市场需求不足或产品无法满足要求,导致项目失败。
2.信息不对称和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信息不对称是产业扶贫中的一大问题。
贫困地区缺乏市场信息,对市场需求不了解,容易出现市场供需失衡。
此外,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也会限制产业扶贫的发展。
一些地区缺乏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或者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技术不够先进,这使得产业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
3.缺乏技术和管理支持产业扶贫项目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但在很多贫困地区,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提供必要的支持。
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产业扶贫项目无法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4.缺乏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担产业扶贫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费用。
然而,贫困地区的资金来源有限,很难满足项目的需求。
同时,由于产业扶贫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许多投资者不愿意承担全部风险,这也限制了项目的发展。
二、解决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的措施: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在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时,要注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培育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方式,实现贫困地区产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要加强产业项目的市场调研和前期评估,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支持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举办展览会、建立产业信息平台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的市场信息获取能力。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篇产业扶贫是指通过发展产业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
然而,随着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出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1.产业选择不合理。
在一些地区,由于政府和企业对产业扶贫缺乏深入了解,往往选择的产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一些产业缺乏市场需求,无法保证贫困人口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
2.技术支持不到位。
产业扶贫需要依托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技术支持限制了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使贫困人口难以脱贫。
3.资金投入不足。
产业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一些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无法满足产业扶贫的需求。
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扶贫工作的展开,使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了制约。
4.基础设施薄弱。
在一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扶贫的发展。
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得贫困地区无法引进外部资源,制约了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5.市场开拓困难。
由于一些贫困地区相对相对闭塞,交通不便,市场开拓相对困难。
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产品往往缺乏品牌意识和竞争力,无法打开市场,制约了产业扶贫的进展。
6.缺乏人才支持。
在一些贫困地区,人才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限制了产业扶贫的发展,使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能力受到了制约。
二、解决措施1.科学选择产业。
政府和企业在选择产业时,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市场需求,选择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同时,要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收入机会。
2.加强技术支持。
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技术支持,通过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方式,提升贫困地区的技术水平,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
3.增加资金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提高财政支出在产业扶贫方面的比重。
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难题。
在我国众多贫困地区,贫困村的产业扶贫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实际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产业选择不合理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一些当地的产业并不具备竞争力。
由于一些地区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当地的某些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产业选择不合理成为了制约产业扶贫的主要问题之一。
2.产业发展模式单一在一些贫困村,由于长期以来依赖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了当地产业的单一化和依赖程度较高。
一旦该产业受到市场波动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将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使贫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技术水平较低由于一些贫困村地域偏僻、交通闭塞,人才流动性不足,导致当地技术水平较低。
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这使得产业扶贫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4.缺乏市场营销能力许多贫困村的产业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缺乏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致使产品无法打开市场,销售困难。
这也成为制约产业扶贫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5.缺乏融资渠道贫困村产业扶贫缺乏资金支持,是阻碍产业扶贫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有限,银行借贷机制并不健全,农民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导致产业扶贫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对策建议1.科学选取产业针对产业选择不合理的问题,应当在实践中科学选取产业。
在具体操作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跟风选择产业。
并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产业调研,确保选择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多元化发展产业对于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应当鼓励当地农民进行多元化产业发展。
在种植业方面可以种植多种作物,或者开展养殖业,同时也可以发展一些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等,以降低产业风险,增加收入来源。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减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地域偏僻、资源匮乏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并探索有效的对策。
一、困境1. 地理环境困难:少数民族地区多数位于偏远山区或沙漠地带,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这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资源匮乏: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有限,农业产业发展受限,缺乏优势产业支撑。
3. 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口密度较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经常受到破坏,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4. 文化习惯影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部分群众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对扶贫工作构成了一定的阻力。
二、对策探索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为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 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生态农业、旅游等,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
3.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绿色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扶贫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4. 贴近文化习惯开展工作:在扶贫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了解当地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开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
5. 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6. 加强政策支持: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中,应加大对政策倾斜力度,推出更多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为当地群众脱贫提供更多的帮助。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只有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和有效落实,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目标,让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都享受到扶贫政策的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中应用最多的手段之一,它通过发展产业给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收入,从而改善他们生活水平,增强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但是,产业扶贫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问题一:缺乏科学规划在实施产业扶贫工作时,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产业扶贫标准化不高,项目效益不明显。
许多扶贫项目的规划往往是以“量化目标”为基础,很少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需求。
这样的规划无法快速有效地解决贫困的现实问题,也无法给受扶贫人士带来真正的改善。
解决措施: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遵循市场需求,量力而行,使扶贫项目实现高效、快速、可控的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问题二:产品品质低产业扶贫往往面临产品品质低、质量缺陷等问题。
这与扶贫对象的专业技能和缺乏行业经验有关。
解决措施:应加强对受扶贫人士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树立起质量意识。
问题三:市场资源不足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其市场资源很少,在合作伙伴、销售渠道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使得产业扶贫的推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解决措施:应根据贫困地区的特点来适当开拓市场,建立产销渠道,寻找能够帮助受扶贫者销售产品的合作伙伴等。
问题四: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在产业扶贫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有的地方虽然投资较多,但在操作层面上并未协调落实。
解决措施:应制定完善的政策,合理分配财政资金以及项目资金,同时要对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工作责任感。
问题五:缺乏跟踪监测与评估体系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往往没有有效的跟踪监测与评估体系,导致各项指标没有有效衡量,长期效用缺乏基础。
解决措施:应及时对项目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改进项目与规划,扩大产品市场,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框架,确保产业扶贫的长远效益。
总之,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以上问题,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建设和实施,达到真正有利于贫困地区人民的扶贫目的。
作者: 李蓉蓉
作者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02
出版物刊名: 北方经贸
页码: 29-3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新疆 边境 贫困现状 成因
摘要:兴边富民、边境扶贫试点政策实施以来,国家、自治区集中人、财、物加大对新疆边境贫困县的支持,边境贫困县贫困状况有所缓解。
但由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边境贫困县各项经济指标和民生指标与全疆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扶贫工作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破解。
其对策如下:加大财税投资支持;提高生活保障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培育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生态扶贫力度;加快对外开放;探索扶贫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扶贫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产业扶贫是指利用产业发展的方式,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扶持,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我国产业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产业扶贫中遇到的问题1. 产业选择不当。
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科学研究和市场调研,选择了不适宜的产业进行扶贫。
比如一些贫困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业扶贫成效不佳。
2. 技术水平低下。
一些贫困地区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产业扶贫项目的技术含量低,难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3. 资金投入不足。
产业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些地方由于财政困难和资金短缺,无法给予产业扶贫项目充分支持,导致项目难以实施。
4. 缺乏人才支持。
一些贫困地区缺乏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人才,难以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5. 市场风险大。
一些产业扶贫项目由于缺乏市场运作经验,面临市场风险大,一旦项目失败,将对贫困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6. 缺乏长期支持机制。
一些地方对产业扶贫项目只停留在政策扶持的层面,缺乏长期的支持机制,导致项目难以持续发展。
二、对策探讨1. 选择适宜的产业。
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选择适宜的产业进行扶贫。
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制定产业扶贫的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跟风,选择不适宜的产业。
3. 增加资金支持。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增加对产业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4. 培养人才队伍。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派遣专家等方式,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持,培养一批具有管理、营销等经验的骨干人才,为产业扶贫项目提供支持。
5. 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风险基金、引入保险机制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降低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产业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减少贫困成为了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国家级的扶贫政策下,许多贫困家庭通过政府资助,走出了贫困线。
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却相对困难,精准扶贫难以实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一、困境1.地理环境少数民族地区通常位于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
由于贫困家庭所在的少数民族村庄较为分散,政府扶贫部门难以在每个村庄都进行覆盖,难以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2.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与汉族地区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扶贫计划时需要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了解当地居民的特点和生活方式,才能找到更好的精准扶贫方案。
同时,许多贫困家庭缺乏基本的教育和技能,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
3.政策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其环节繁多,科层繁多,容易被地方官员利用,乃至滥用。
这一点,也是政策执行难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1.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难题,政府应该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
对于当地不同的特点和生活方式,政府应该有不同的扶贫计划。
例如,应该针对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的扶贫计划、针对当地教育问题开展的扶贫计划等等。
2.加强扶贫政策实施的监督力度在实施扶贫计划时,政府需要加强对政策的监督力度,避免政策执行不到位、滥用等问题。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及时反馈和纠正贫困家庭收益,可以使扶贫工作发挥最大的效果。
3.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进行精准扶贫。
同时,应当探索多种扶贫资金投入方式,例如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经济、优先教育等,以实现扶贫工作的更好成效。
4.加强对志愿者和社会力量的利用政府可以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
同时,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培训和指导当地干部和志愿者,帮助他们真正了解当地的贫困情况和所需的帮助,推动扶贫工作更好地展开。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探索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区域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结构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利,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
少数民族地区多山少水,地形崎岖,交通条件差,交通运输成本高,导致了商品流通不畅、产业发展困难等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单一,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习俗以及社会结构等因素也对精准扶贫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多是传统农耕社会,社会结构稳定,传统劳动力分工明确,从事农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
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文化传统,这些习俗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代产业的动力和意愿。
在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困境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问题。
对于地理环境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修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运输能力,降低交通成本,促进商品的流通和产业的发展。
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摆脱单一产业经济。
要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同时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改进和创新。
可以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培训人才等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要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等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权益。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帮扶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动力。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但是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浅谈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措施思考作者:王仕民刘瑶瑶来源:《现代园艺·园林版》2017年第02期摘要: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及多年参农村工作,就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如何找准产业,如何争取社会各界资金、项目、技术支持等问题,深入3个乡(镇)、14个村(组)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对实施的一批重点建设工程情况了解。
针对贫困地区,提出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或农户+合作社等方式进行产业培育、发展和壮大,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关键词:扶贫;产业;对策措施普洱市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全市10个县(区)有8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底全市贫困人口36.2万人,贫困人口将近占到全省的8%左右,是云南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1致贫原因分析普洱市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1)资金紧缺,各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2)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3)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4)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根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5)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2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2.1贫困程度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2.1.1地域之间不平衡。
全市各县(区)、乡(镇)、村(组)之间贫困程度各有所差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较好地区,贫困程度要低一些,农户对发展产业积极性较高。
对于深山、边境一线、自然条件差的地区,贫困程度较为严重,而且这些地区农户思想意识、受教育水平低,发展产业难度大,积极性不高。
2.1.2农户之间贫困程度不平衡。
同样是贫困户,交通便利,受教育水平较好地区要比高寒山区贫困程度要低,且贫困资源利用也有所区别。
2.1.3产业之间不平衡。
村与村之间产业发展差别较大,交通较好,立地条件较好,人也更为勤劳的地区,能够发展自己的产业,有自己主导产业的村贫困程度要低。
反之,户与户之间也存在不平衡,没有主导产业的村贫富差距大,不能形一村一品,同时,产业发展的规模也是小而散。
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项目分散,多是粗放经营,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2.1.4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多数贫困村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如西盟县新厂镇各村、宁洱县黎明乡各村等边远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
2.1.5力量不平衡问题。
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较好,但也有个别地方、个别单位和个别人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和工作力度不大,总认为扶贫是国家的事,对扶贫政策把握不准,存在喊口号、走过场,实际行动不落实。
2.2对贫困原因的认识与分析有待提高2.2.1数据不够精确。
全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数据仍不尽完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数据共享机制,一些基础性的数据存在出入。
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仍存在着不扎实、不细致,对致贫原因认识不足,分析不透,脱贫计划、帮扶措施不具体的情况。
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缺乏动态管理,对扶贫对象的个人信息记录不全,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情况,不能公开查询,给扶贫立项、督查核实带来一定的困难。
2.2.2贫困原因日益多样化。
从全市来看,因病因残、技能低、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差、缺资金、缺少有效产业支撑等致贫比较普遍,且贫困原因也向着多样化、复杂化迈进,不少贫困户是病残交织、劳力缺乏、能力不足,基本难以脱贫。
2.2.3内生动力不足。
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安于现状,对国家扶贫政策不了解,发展动力不足,有的只愿意在经营主体中打工,甚至有的坐等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部分存有“越贫越光荣、越贫越要救济”的懒汉思想。
不主动发展产业,对国家的项目不认真去实施。
2.3产业扶贫联动机制尚未形成2.3.1产业带动能力弱。
不少贫困村“一村一品”没有完全形成,小而散,品牌散而乱,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还未能体现。
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仍是处在劳务用工增加收入,带动能力不强,技术指导不够,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
2.3.2社会参与度不高。
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
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部分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就业,不谋求发展,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
2.3.3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制约。
基层农技人员少,专职开展普及农业技术上不到位,尤其是发展的核桃、澳洲坚果、当归及豪猪养殖等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不力,菜单式的技术服务更是难以落实。
2.4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2.4.1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边境一线,交通、水利等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
2.4.2金融资金发挥效益程度不强。
金融资金额度较低,对经营主体扩大规模作用不大,对没有基础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作用小。
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集约发展时缺资金少技术,而不少贫困户享有小额扶贫贷款却无技术、无产业,虽有不少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开始聯合,但紧密度不高、不系统、不成形、没规模。
2.4.3部门资金整合难,产业发展合力不够。
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各自为阵,撒胡椒面,统筹协调能力弱,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2.4.4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
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外出人口较多,土地抛荒严重,贫困户老弱病残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弱,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3发展对策及措施3.1要打牢工作基础,提升产业扶贫的精准度3.1.1认识精准。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视,树立“扶持产业就是致富农民、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是第三方扶贫核查的重要内容,增强发展产业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真正让产业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之源,看得到、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成效。
3.1.2政策精准。
要弄清群众需要什么,找准政策、项目和资金与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对接点,不搞一刀切,做到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做大做优产业,解决帮扶措施以点概面、千篇一律、一概而论的问题。
从基础做起,让扶贫政策从一个口子出入,做到政策公开透明,建立大小适宜的产业发展金融扶持激励政策,提高精准滴灌的准确度。
3.1.3精准帮扶。
要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提高扶持标准,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立足本户优势资源,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好产业。
3.1.4技术精准。
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厂企联合、与科研院所、与大中院校合作,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培训大呼隆、学习大众化的问题。
采取购买技术服务、远程教学、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注重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力量,解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3.1.5精准资源。
充分用好大数据平台,建立部门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准确、真实可信,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优惠制度,引导帮扶资源准确投向,促进社会资源精准化配置。
3.1.6宣传精准。
以身边人的成功事例教育和引导苦熬的贫困户,调动他们的发展生产动力,实现增收致富。
改变舆论导向,重视宣传先进帮扶、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致力于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3.2细化产业规划,立足优势确立工作思路3.2.1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
对有核桃、澳洲坚果、茶叶、当归、香蒜、黄牛等有发展潜力的村组,采取优惠举措,推动龙头企业或产业协会做大做强,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管理程度,整合产业项目和品牌,打造特色市场交易地,改变小农经营模式,带动和增加贫困对象收入。
集中项目资金,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和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利益链接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优势产业项目,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实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
3.2.2注重长短结合抓规划。
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茶叶、核桃、澳洲坚果、当归等,短抓米荞、香蒜、蔬菜、畜禽养殖等短平快产业,积极推进抱团产业、抱团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
3.2.3细抓短平快项目促落地。
要就10大举措中涉及产业发展方面进行再细化、再完善,落实到“农业+、林业+、旅游+、电商+”等具体项目当中,快速推进畜禽、米荞、香蒜等见效快、持续增收的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规模发展,延长产业链,强化其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切实让“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低效林改造”、“农村能源建设”、“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试点”等项目落地生根,切实解决项目、产业、资金、市场分散和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单打一、效益不高的问题。
3.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信息不灵瓶颈。
将美丽乡村、易地扶贫搬迁、民房改造、安居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分步实施,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
加强市场和企业龙头的培育,特别是对有规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科学合理地构建农产品初级销售市场,并加强管理,解决群众卖茶难、卖米荞难、卖药难等系列问题。
探索采取菜单式农业保险方式,帮助农民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3.4完善扶贫机制,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投入进一步履行领导职责,合理划分各部门职责,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改变“碎片化”、各吹各打的现象,落实专项资金的倍增机制,整合资金使用,形成合力,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
明确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建立科学的扶贫考核激励措施,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考核权重,切实提高扶贫队伍和技术人员待遇,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履责激励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金融扶贫资金的主体作用,积极用好各类扶贫资金貼息贷款政策,构建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的风险分担机制、补偿机制和奖励考核机制,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贫困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