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 格式:doc
- 大小:423.00 KB
- 文档页数:8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交响乐之王。
一生共写有九部交响曲都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而这些交响曲的艺术形式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而这四个词也与他的人生紧密相连。
它们是命运:《第二、五、七、八交响曲》,表现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力量;革命:《第一、三、九交响曲》,宣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爱情:《第四交响曲》,是他爱情写照;大自然:《第六交响曲》,体现他对大自然的至深情感。
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和第九交响曲《合唱》。
此外,他一生还涉猎很多其他音乐形式,共创作有9首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生平: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科隆波恩,祖父是当地为宫廷演奏的乐队队长。
而他父亲为男高音,键盘和小提琴的才华也较出众,担任宫廷的乐师负责教授贵族子弟声乐与小提琴,但长得并不好看,脸上有疤,发辨稀疏,眼神严肃,所以贝多芬长相丑陋,与他父亲有一定关系。
他父亲在贝多芬小的时候,就想把他当作自己的摇钱树,便在音乐方面严格要求贝多芬。
每天让他在小板凳上弹键盘,拉小提琴,父亲在一旁监督,当他拉错音时,出口就骂,抬手便打。
6岁时便安排他登台演奏,并开始学习理论、声乐、作曲。
11岁之后再也没上过学。
贝多芬天资聪慧并不懈努力,11岁之后已小有名气,13岁作为弦乐团的键盘手参加演出,14岁开始得到薪水,15岁独立教学生养家,而此时父亲因酗酒也辞去工作。
母亲又多病,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独自担起了养家的责任。
在此期间他也曾来到维也纳游学,并展现了不平凡的音乐才华,当时两大著名音乐家都对他的未来给予了肯定:莫扎特就曾说,“注意他,有一天整个世界都会谈论他”。
海顿也预言,“贝多芬迟早会在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贝多芬事迹素材
- 贝多芬是德国浪漫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音乐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 贝多芬以他的交响乐作品而闻名,尤其是第九交响曲,也称
为《合唱交响曲》。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更是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为传唱的音乐。
-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独特,富有激情
和激进主义。
他在音乐形式和结构上进行了革新,特别是在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中。
- 贝多芬的职业生涯起伏不定,面对聋疾的困扰,他依然坚持
创作音乐。
他的聋疾逐渐加重,最终导致他失去听力,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创作杰作。
- 在他的一生中,贝多芬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十七首弦乐四重奏和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大量的钢琴独奏曲、室内乐和声乐作品。
- 尽管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他的音乐仍然传递出
希望、坚强和人性的力量。
他的音乐被誉为自由、个性和情感的象征。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四岁时就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
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
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
伟大的《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
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
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
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他又吸取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
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1.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他一生共创作有交响曲九部,其中第三交响曲的标题是英雄,第五交响曲的标题是命运,第六交响曲的标题是田园,第九交响曲的标题是合唱。
2.贝多芬共创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最著名的5首是月光,黎明,热情,暴风雨,悲怆。
3.将人声引入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中的一个人创举,其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的独唱,四重唱及合唱则是把德国著名诗人希勒的长诗欢乐颂做为歌词的。
4.贝多芬创作有5首钢琴协奏曲,其中著名的是第五钢琴协奏曲,标题是《皇帝》。
5.贝多芬最著名的一首歌剧序曲名叫《哀格蒙特序曲》。
6.贝多芬曾题赠给自己的学生和情人玛尔法蒂的一首的钢琴名曲名叫《献给爱丽丝》。
7.贝多芬的第五小提琴奏鸣曲绚丽甘美,如春光之灿烂,山泉之清澈,这首音乐的标题是《春天奏鸣曲》。
8.在被多分的声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首声乐套曲,名叫《遥寄远方的爱人》,该套曲共有6首歌曲组成。
9.《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由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其原作者是音乐之父巴赫。
10.巴赫创作的被称为古典前期协奏曲的典范作品《波兰登堡协奏曲》共有6首。
11.在巴赫的作品中,有一首诙谐风趣的世俗生活题材的“康塔塔”,该曲可堪称最早的广告音乐,其标题是《咖啡康塔塔》。
12.巴赫有一部重要的键盘练习曲集名为《创意曲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十五首为《二部创意曲》,第二部分共十五首为《三部创意曲》。
13.巴赫在创作上首先付诸实践十二平均律的一部被视为古典音乐典范的钢琴曲集名为《平均律钢琴曲集》,该部作品共四十八首,分两集,上集二十四首,下集二十四首。
14.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一部交响曲,可称为交响音乐史中标题交响曲的启蒙之作,这部作品的标题是《幻想交响曲》,全曲共有五个乐章。
15.柏辽兹有一部著名的交响序曲名叫《罗马狂欢节》。
法国人,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16.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一生创作有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在器乐作品中最著名的两部管弦乐组曲是《焰火音乐》和《水上音乐》。
名人传贝多芬简介导读:贝多芬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之一。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 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 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 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人物经历童年经历1770年12月17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
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路德维希·凡·贝多芬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
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在五岁时患上中耳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十一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十三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
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
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求学时期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开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展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
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镜面抛光标准
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是他创作的九部交响曲中的一部,作于1806年至1807年间。
这部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第一乐章以其雄壮的开头和强烈的节奏感而闻名。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和发展的深刻理解,通过不断变化的旋律和和声来展现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乐章是一个优美的慢板,展现了贝多芬对旋律和和声的精湛掌握。
这个乐章充满了温暖和柔和的音色,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一个欢快的舞曲,展现了贝多芬对节奏和动感的敏锐感知。
这个乐章充满了活力和活泼的节奏,让人不禁想起欢快的舞蹈场景。
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终曲,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表达力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个乐章以其强烈的节奏和激昂的旋律而闻名,给人一种振奋和激动的感觉。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杰作。
贝多芬简介和作品赏析贝多芬的个人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
他的9首交响曲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期作品则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月光》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上题目为《26. 月光曲》。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1827年贝多芬左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四十六岁的贝多芬听觉已完全丧失。
贝多芬作品赏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位的作品。
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
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与席勒的《欢乐颂》贝多芬从创作《第八交响曲》(1812年)到创作《第九交响曲》(1823年),中间间断了11个春秋和寒暑。
在贝多芬的艺术创作生涯,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交响乐沉默时期。
不过早在1812年贝多芬创作《第八交响曲》的时候,他同时就在脑子里酝酿一部《D小调交响曲》。
三年后,贝多芬在创作笔记中匆匆写下了一个简洁的主题,这便是日后《第九交响曲》诙谐曲乐章那宏大基本主题的胚胎和萌芽。
或者说,诙谐曲的宏伟基本主题旋律是贝多芬在正式创作(1823年)这部交响曲的前八年写下的。
关于《第九交响曲》的整个形象,贝多芬在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意识。
因为精神要发挥出哲学,需经历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最后才呱呱坠地,来到人间。
或者说,精神的道路是间接的,曲折的。
早在青年时代,二十二岁的贝多芬就打算逐句逐段的把席勒的《欢乐颂》谱成曲子。
三十年来,这个心愿若隐若现,始终没有离开过他,没有离开过他的精神世界。
因为《欢乐颂》充满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自由思想,劲头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一人道主义精神。
贝多芬的意图就是要把这一精神用庄严、沉雄的颂歌,通过人声把它唱出来。
因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言之不足,故歌咏只”。
在维也纳会议之后,贝多芬经历了一段创作危机,重又振作了自己的力量,准备借用席勒的《欢乐颂》来表达世人和他自己的最高理想,用音乐艺术去参与现实的斗争。
因为贝多芬有句名言,他之所以让缪斯打个盹,那仅仅是为了在他醒来的时候更加充满着活力。
1822年5月,贝多芬致函友人洛赫里茨:“在同一个时期我在酝酿三部不同的大型作品。
当然还多半是在头脑里孵化......两部大型交响曲和一部别的作品,即一部神剧。
”《第九》便是两部交响曲中的一部。
(另一部是《第十》,并未完成)正是在这里,贝多芬的理想同席勒的理想结合得最集中,也最完美,我指的是《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主题。
为了揭示《第九》和《欢乐颂》的内在关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席勒写作《欢乐颂》的背景。
贝多芬信念的故事贝多芬,他双耳失聪后,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坚持他的音乐创作,最终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下面是贝多芬信念的故事,欢迎阅读。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童年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
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贝多芬九大交响乐简介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完成于1800年,当时他才三十岁,已发表过许多作品而享誉于乐坛。
此曲的第一主题可与莫札特「朱彼得交响曲」起始的乐句相比拟,但是他模仿了海顿在快板前面加一段前导的缓慢导奏,以作为一个宣导。
也就是说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虽受到莫札特与海顿的影响,但加以他特有的激烈力量与热情,仍然具有独特的风格。
除了乐器与乐型处理法极其复杂外,本曲更是为贝多芬其他八首光芒万丈的交响曲奠定基础的作品。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这首第二号交响曲是在第一号交响曲完成后不久,便立即著手作曲的,它虽与第一号交响曲同属初期作品,但其架构和力度更为深广,音的运用也较为自由。
贝多芬在写作此曲时,正为耳疾所苦,健康与精神状况都非常恶劣,加上失恋的打击,是他一生中最苦恼的时期,然而却能创作出这样充满明朗、勇气甚至带有欢愉气息的乐曲,的确不可思议,毕竟只有创作是他与命运抗争的唯一方法。
这首交响曲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所说的,道出贝多芬对幸福与爱情希望的作品。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在贝多芬的心目中,那个叱吒风云屡建奇功的拿破仑,是位树立自由精神,解放人类的新时代英雄。
因此贝多芬将他的敬仰转化成音符,创作了第三号交响曲,欲呈献给拿破仑。
但不久后突然传来拿破仑自立称帝的消息,这使得贝多芬感到愤怒与绝望,并把已写好「献给拿破仑」的乐谱封面给撕了,另题「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英雄交响曲」献给罗布可契公爵。
在这首交响曲中,贝多芬首次突破了素来交响曲形式的藩篱,建立起个人的风格。
乐曲气魄恢宏如狂风疾雨般,呈现出热情澎湃的情感怒潮,并交织出在黑暗与绝望中疾呼的勇气与抗争,以及光辉荣耀的胜利。
此交响曲被誉为音乐史上最高杰作,同时也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开始迈入成熟的阶段,作品中所表现的音乐情感,有热情与温柔,有愤怒与幽默,人间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可藉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十九世纪末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要数第四号最不受重视,大家都觉得此首交响曲缺乏其他交响曲所拥有的英雄气概与戏剧张力,更少了端庄持重的风范。
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创作:1798-1799年间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一文中,我们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那么我们就从这一点入手,来看看贝多芬与两位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前辈——莫扎特以及海顿,有着怎样的联系,因为我觉得这是《第一交响曲》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的故事。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生活在充满音乐艺术的浓郁氛围中,而且贝多芬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当时莫扎特已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音乐神童,贝多芬的父亲也就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物。
11岁的时候,贝多芬从学校辍学,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旅程。
随后他跟随父亲和一些颇具水准的乐师学习乐器演奏以及音乐理论,逐渐展现出了才华。
当时欧洲真正的艺术中心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所以贝多芬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和帮助,在自己17岁那年第一次来到维也纳,试图在那里继续提升自己的音乐功底。
当时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因为那里荟萃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主的一大批有才情的音乐大师。
到达维也纳不久,贝多芬就见到了长他14岁的音乐巨匠莫扎特,会面的地点是在莫扎特的家中,据说那是一次有很多人出席的聚会。
贝多芬显得非常拘束,因为他对莫扎特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态度。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展示一下自己独特的才华。
贝多芬让莫扎特指定一个音乐主题,他来进行颇有难度、也更见功底的即兴创作独奏。
莫扎特应允了这个要求,结果贝多芬略加思索就按照大师给出的要求,完整而流畅的创作并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以至于莫扎特十分欣喜,对在场的众人预言——贝多芬将是未来的杰出音乐大师!这就是这两位历史上最负盛名作曲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版本贝多芬一生写有九首交响曲,其中,最为伟大的一首,也是最为恢弘的一首,就是贝多芬在全聋以后,耗费诸多时日,写下的不朽篇章——第九交响曲“合唱”。
对于这首伟大的交响曲,我内心里既是相当热爱又是十分敬畏。
因此,我购置了各种此曲的版本,其中包括: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最后一个版本、伯恩斯坦指挥九大乐团共演的版本、弗里乔伊指挥柏林爱乐第一次录制的模拟声版本、朱里尼与伦敦爱乐的版本、西蒙拉特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版本,以及富特文格勒指挥拜罗伊特节日乐团的古老版本、罗杰诺灵顿指挥斯图加特广交的传统演绎版本,最后还有托斯卡尼尼指挥NBC 交响乐团的经典版本与库特马舒尔的格万德豪斯乐队版。
以前我也听过卡拉扬的第三版贝九,因此,我也勉强可以称作是一个贝九的“实习”级研究者。
在此,我想谈谈贝多芬这部交响曲的版本问题。
诚然,最为人所知的版本是指挥皇帝卡拉扬与柏林爱乐的共同之精彩演绎,其中以最后一版,也就是第四版尤甚,这个版本于1984年录制完成,正是卡拉扬把柏林爱乐调教得最为顶峰之时,其张力之广阔无边,其音色之绚丽通透,都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堪称为上上版本。
但既然是凡间之人所演之版本,就终归会有缺陷,卡拉扬此版虽是完美,但却少了那么一点贝多芬的叛逆与灵性,个人风格不够突出与明显;尽管是完全的正统德奥派诠释,但其特点不明却依然显得有那么一些中规中矩,有些钻入了套中之感觉。
从第一乐章的开头那劲爆的第一主题到完美的大合唱结束,卡拉扬的指挥的确无可挑剔,但就因为上述原因,使人总感到一点,是的,就那么一点点欠缺。
相比之下,西蒙·拉特尔的版本就显得有些韵味与风趣,既不很传统,又添加了拉特尔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十分闪烁生辉。
但西蒙·拉特尔此版的缺点却正好和他在柏林爱乐乐团的老前辈卡拉扬反了一反:这个版本虽然相当流动,但听起来就显得略微不够沉稳、传统,虽是有些张力,却是比不过卡拉扬那辽阔的音域;而且维也纳爱乐也并不属于那种纯正的德奥乐队,维也纳爱乐相比于柏林爱乐演奏德奥的经典作品,显得有些稚嫩与单薄。
贝多芬的三首名曲
《贝多芬的三首名曲》
贝多芬是经典古典音乐大师,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有许多具
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三首对于现在乐迷来说也相当熟悉的名曲。
这三首曲子分别为《第五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第九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全称《E罗曼史之爱》,在索科尔曼一世统治
时期出现,也是贝多芬一生最有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部小曲以乐句
“征服、阳光、爱情”为大旨,以两段对比、建构抒情的乐理,主要
表达了艰辛和高贵的感情。
它的第一乐章管弦曲强烈、内涵丰厚,由
大小奏鸣曲为基础延伸出来,成为贝多芬最激昂动人的旋律;而第二
乐章主题曲抒情甜美、洋溢着幸福的温馨,构成了这支小曲的另一种
抒情色彩。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凤尾鱼钢琴曲之一。
它由三段旋律
组成,分别以“月光、黎明与婚礼进行曲”构成,曲子安静的旋律带
来抒情的感觉,加上钢琴的优美音色,曲子既充满生活的情感也有古
典气质,无论是什么样的场景都能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动。
《第九交响曲》,也称为《合唱交响曲》,作为贝多芬最后一部
交响曲,这部作品与他以往的作品有着根本不同,它用乐理表现出一
种号召人们拥抱欢乐、崇高思想和无私爱的氛围。
作品由上弦勒、中
硬度和弛动的下部三段共计四十六乐章组成,通过多种乐器的表现赋
予了这首交响曲浓郁的象征意义。
贝多芬的这三首曲子,代表了他作品的独特风格;由于其独特的
表现形式,无论是现代乐迷还是古典音乐乐迷,都能分辨出它们与众
不同的特点,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也更是让人们受到深深的影响。
贝多芬和《第九交响曲》班级:音乐系姓名:xx学号:**********贝多芬与他的《第九交响曲》本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这学期的内容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贝多芬和他的《第九交响曲》了,而且老师也着重的用了两周时间来讲这些内容,所以我今天就简单的来说说贝多芬和他的《第九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和世界上第一流的天才音乐家,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一个穷苦的家庭,父亲在波恩的宫廷里担任乐手,靠微薄的工资维持家庭生活。
贝多芬从小就展露出了音乐方面的夭分。
11岁时,贝多芬拜音乐家尼法为师。
后来贝多芬来到维也纳,被当时最著名的音乐家海顿收为学生。
但贝多芬独创一格的天分,让他很想开拓一个所有的音乐家们从没有到过的新境界。
“我要打破那些形式,我要去打开那扇还没有人打开过的门!”贝多芬在心里呐喊。
交响音乐是贝多芬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交响曲,他的革命精神正是他的交响曲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都在十九世纪初写成。
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奥地利的首相梅特涅以极端反动的血腥统治来镇压人民。
在这种恶劣的政治局面下,伟大的民主战士贝多芬没有向黑暗势力让步,反动的黑暗时期没有使贝多芬丧失信心,他相信通过斗争一定会得到自由和幸福,在这种政治上暗无天日的日子里,贝多芬的耳聋病痛日益加深,他的生活是十分痛苦的。
但是,就在这种难以忍受的日子里,贝多芬却写下了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长期劳动的产物,1817年开始创作,到1823年过完成。
在这部超凡、恢宏、前所未有的巨作中,贝多芬对交响曲的写作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他加长了作品的篇幅,整部交响曲的演奏时间在七十分钟左右;他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在传统乐队编制中加入了许多新乐器;他还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慢板乐章放在了诙谐曲乐章之后,以适应主题和形象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他首次在器乐作品中加入了人声,并成为整部作品的高潮,也是整部作品的中心,而宏大的前三个乐章,仿佛就是为“欢乐颂”的大合唱所做的序曲。
贝多芬是什么家贝多芬是什么家贝多芬是什么家,这一问题很多人都能够答得出来,那就是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
当时,贝多芬出生的时候,也正赶上德国以及维也纳音乐发展非常快,产生了很多很多音乐方面的天才,而贝多芬大概就是受到那样的氛围的影响,很小就在音乐上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后来更是创作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作品。
说起贝多芬作为音乐家的身份,其实是绝对的名副其实的,贝多芬的一生,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为主。
其中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英雄》、《命运》、《田园》等经典曲目了,可以说,这些是当时乃至后来音乐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作品,更是对于从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音乐环境具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贝多芬作为杰出的音乐家,他在音乐史的地位是非常不一般的,他的一生,不仅因为创作出60多部经典的伴奏曲目而闻名,更因为其艺术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获得了后人的广泛称赞。
当人们回忆起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时,总是会忍不住提起他的这些成就。
贝多芬是什么家,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与他同一时代的音乐家也不在少数,但是贝多芬之所以更加突出,也是与他的艺术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分不开的,反过来,这些也成就了他作为音乐家的称号。
贝多芬全名是什么贝多芬全名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贝多芬是欧洲历史上成就最高的音乐家,被后世的人尊称为乐圣,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多么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世界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也有不少热爱钢琴的朋友能弹出他的曲子,他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乐占首要地位,后人一提起贝多芬总是对这九部交响乐竖起大拇指。
九部交响乐花费了贝多芬前后近20年的时间,是世界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奇葩,集古典音乐之大成,但又开创了浪漫时期的音乐道路,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是随着这九部交响乐的热传,贝多芬全名才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其实贝多芬全名也是出现在中国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因为早在2022年,贝多芬的传世名作《月光曲》曾经以传说的形式被记录在了小学语文课本上,当时老师还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课文,所以在中国小学生很早就知道了贝多芬全名是什么。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
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
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
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
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
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
《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最终长度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此时,发生了一个变故——拿破仑背叛了革命。
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
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
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
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
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
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贝多芬曾经说过,《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事实上,最初公演的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听众乃至当时同仁们的广泛认可。
为什么呢?因为《英雄》的与众不同!正是在这部大作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曲这一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乃至升华,所以不得不承认《第三“英雄”交响曲》注定将是名垂青史的!也正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开始趋于成熟,也走入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英雄》!一个里程碑!四、青春的礼赞、生命的高歌——第四交响曲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
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第四交响曲》正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
时间定格在1806年,当时贝多芬的恋人是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那应该是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阴。
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
所以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才思敏捷。
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
此后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笔,迅速的完成,而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我个人非常喜欢《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漫长、忧郁,甚至有些阴暗的引子部分长达两分钟。
但突然,这令人感觉迷惘的旋律,在两个激烈的和弦中被冲破!然后激烈、澎湃、热烈的音符被彻底解放出来。
有人因此评价,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最“热闹”的一章!其实在这热烈背后,隐藏了作曲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美好爱情的歌颂。
其后的三个乐章无论是慢版、快板,都体现出两个字——“欢快”。
再者,这部作品是用“降B 大调”写成的,德国人将“降B大调”比拟为“最和谐的音调”,足可见这部作品的总体风格。
在贝多芬的前三部交响曲中,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斗争性、革命性、处处洋溢着奋进向上的作风。
但在《第四交响曲》中,这些激昂的主题被一扫而空,贝多芬在旋律中享受着自己美满的爱情生活,而美好的爱情也赋予了这部充满情趣的作品更多浪漫、温馨、愉悦的赞美。
贝多芬在这时候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第四交响曲》无愧于“青春赞歌”的美誉。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
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
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
《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
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
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
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
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
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
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
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
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
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
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
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
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
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
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
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六、回到大自然——第六“田园”交响曲如果《第四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青春气息,依然带有一份年轻的冲动和炙热,那么从《第六交响曲》开始,作曲家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出一种音乐上的返璞归真和自然韵律。
从作品号上可以看出,编号68的《第六交响曲》是紧接着《命运》之后立刻创作出来的。
而贝多芬亲自为这部作品加上了“田园”这个表达作品主旨的副标题。
在经历了与命运之神的搏斗之后,作曲家显然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让自己获得轻松,从充满斗争的战场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
非常喜欢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一次听,就被它深深吸引!第二乐章是慢板,标题为“溪畔小景”。
贝多芬曾经说过,这个乐章是在户外创作完成的,地点是在一个被称作“维森山谷”中的一棵大树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