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音乐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16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作于1817-1823年现在具体介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结构形式: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
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小合唱和大合唱+。
这两个部分大约分别占据该乐章的二分之一!第一部分:一阵快板的大提琴高音拉开贝9第四乐章的序幕,这个过程持续大约3个音节!然后就是低音大提琴的少数弹奏!并伴随着小号的间歇性吹奏,此过程持续3分30秒以上,该区间主要以低音和少数乐器的交错实用为主!直到第4分30秒才在大提琴的低音伴奏下,音乐引出合唱主题,合唱主题的引出是在分贝接近于0时引出的,(贝多芬出色的变调技术和各个主题的衔接堪称绝对完美,这种感觉在反复欣赏的过程中愈发强烈!)贝多芬合唱(既欢乐颂)的主题在大提琴的低音伴奏下持续至少2分钟,该主题一共有4个周期性循环,大提琴低音在4个周期循环下慢慢升调,最后在长号的中高音吹奏下引出该乐章的第一个小高潮。
高潮在持续1分钟后引出幽雅低沉的长笛遂再次进入短暂群体管弦乐的高潮,高潮很快停止,此时在接近于无声的状态下由男中音继续管弦乐的主题。
至此交响乐成功实现了声乐和器乐的过度!该乐章三分之一被完成!小合唱部分:在小合唱部分有男女高音的混合合唱,并展示了欢乐颂的局部大高潮,最后在类似于宗教式的合唱高音的叹咏调的庄严中趋于平静………………(此时第四乐章演奏时间为12分半)第二部分:时间在罕见的平静中慢慢停滞,但不久便隐约听到铃声从远方传来,声音越发强烈,它是欢快喜庆的乐调,仿佛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再次降临。
男中音的合唱以及和弦乐的结合唱出了欢乐的希望,欢乐的气味弥漫在空气当中。
然而由于作曲家超高的过度技巧音乐很快由欢快的气氛转变为弦乐高频拉弦所产生的难以附加的急迫与紧张!弦乐的狂风阴霾持续了85秒,接下来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清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
《贝多芬》课件目录•贝多芬生平与时代背景•贝多芬作品风格及特点•贝多芬代表作品赏析•贝多芬创作技巧与音乐元素•贝多芬与其他音乐家比较研究•如何欣赏和理解贝多芬音乐01贝多芬生平与时代背景010204贝多芬出生及成长经历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展现音乐天赋,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787年前往维也纳,师从海顿、莫扎特等大师成年后定居维也纳,成为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03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古典音乐处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们追求个性解放和情感表达,音乐风格多样且富有激情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西方古典音乐史背景被誉为“西方古典音乐之父”,对后世音乐家产生深远影响创作涉及交响曲、室内乐、钢琴独奏等多种体裁,作品数量庞大且质量极高其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技艺性,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02贝多芬作品风格及特点古典主义风格贝多芬早期作品受海顿、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作曲家影响,注重音乐形式的均衡和对称,追求音乐逻辑的严密性。
创新性探索在古典主义风格基础上,贝多芬开始尝试创新,如运用不协和音程、扩大调性范围等,为后来的音乐风格打下基础。
浪漫主义风格贝多芬中期作品逐渐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追求个性化和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贝多芬在中期作品中大量运用对比和冲突手法,如力度对比、音色对比、和声对比等,使音乐更具戏剧性和张力。
深刻内省贝多芬晚期作品风格更加内省和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复杂性和创新性晚期作品在和声、调性、结构等方面更加复杂和创新,如运用复杂的和声进行、打破传统调性布局等,展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
03贝多芬代表作品赏析创作背景贝多芬在创作《命运交响曲》时,已逐渐失聪,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创作出这部不朽的杰作。
音乐结构该曲为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和冲突。
听觉盛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觉盛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谈我对这部曲子的感悟前我们先来了解贝多芬!只有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才能真正的感悟到曲子的真谛。
贝多芬(Ludwigvan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于波恩。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的父亲是波恩科隆选侯宫廷的歌手,他为了使孩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从4岁起就迫使小贝多芬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零乱的学习和恶劣的家庭环境摧残了贝多芬的童年生活,也锻炼了他的独立精神。
贝多芬12岁当上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堂助理风琴师。
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冲击,无不反映在以他的《第三交响曲》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然而也就是从这首作品起,他开始真正捕捉到了自己音乐的风格气质。
在反对法国扩张侵略的战争中,他写了应时作品《威灵顿的胜利》和康塔塔《光荣的时刻》。
尽管拿破仑称帝后他憎恶这位独裁者,但他始终为拿破仑的伟大而心荡神怡,这位社会地位低下的科西嘉岛炮兵少尉的成功鼓舞着他的民主思想。
他是长期抱定一种思想的人,在革命已时过境迁的封建复辟时期,《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申明了他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第一乐章:2/4拍子,庄重、适度的快板,奏鸣曲式结构。
引子开始于弱奏,由圆号奏着空洞的五度,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的动机也由同样的五度音构成,因此它的调性并不确定,贝多芬称其为“充满绝望的境况”,似是生命的呻吟。
展开部:展开部可分两个段落,开始段落,引子音乐再现和变奏后,引出了在g小调上由进军音调变化形成的乐:它接以主部主题第三小节动机的变奏和前两小节的再现与变奏后,又在c小调上出现上面曲例的乐汇和主部主题第三小节的变奏,这一段落给人以连番挣扎的不屈形象。
音乐艺术:名曲赏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简介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音乐作品。
作为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部交响曲以其宏大的规模、深沉的主题和无与伦比的创新而受到广泛赞誉。
其中,第四乐章中引用了著名合唱诗《欢乐颂》,使得这部交响曲成为了有声音乐、唱诗等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代表。
贝多芬简介贝多芬(1770年-1827年)是古典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文化史上最杰出的音乐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了各个体裁,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
由于他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了聋病等苦难,在创作过程中呈现了极度坚毅和矛盾对抗的性格特点。
第九交响曲结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慢板(威严而庄重)该乐章以浩大的开场乐句迅速吸引听众。
其氛围凝重、庄严,展示了贝多芬成熟的作曲风格。
第二乐章:舒缓而优雅的行板这个悠扬轻柔的行板部分为整部交响曲增添了一抹温情。
与第一乐章相比,节奏更加宽松、旋律更加抒情。
第三乐章:田园风光这个充满活力和愉悦感的乐章展现了贝多芬喜爱自然与农田景色,并通过音乐表达出生命的力量和欢愉。
第四乐章:合唱和声这是最具标志性和令人难忘的部分。
起初,交响曲中没有人声出现,但到了第四乐章,贝多芬引入了合唱团以及独奏演唱家来表达人类团结、爱与欢乐。
对朗诵《欢乐颂》的引用在第四乐章中,贝多芬插入了强烈而悲壮的合唱惯例,演唱《欢乐颂》这首原本是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舒勒(Friedrich Schiller)创作的诗歌。
这部分以“欢乐,千万物之鼓舞”的动情旋律出现,成为交响曲中最具突破性和震撼力的部分。
影响与意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被视为一部社会与政治意义上的杰作,它代表着对人类团结、自由和普世价值观的追求。
无论是音乐家还是听众,都认为这部交响曲给他们带来了启发和情感深处的触动。
除音乐界外,在流行文化、电影等各个领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也广泛应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作于1817-1823年,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
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小合唱和大合唱+。
这两个部分大约分别占据该乐章的二分之一!第一部分:一阵快板的大提琴中高音拉开贝9第四乐章的序幕,这个过程持续大约3个音节!然后就是低音大提琴的少数弹奏!并伴随着小号的间歇性吹奏,此过程持续3分30秒以上,该区间主要以低音和少数乐器的交错实用为主!直到第4分30秒才在大提琴的低音伴奏下音乐引出合唱主题,合唱主题的引出是在分贝接近于0时引出的,(贝多芬出色的变调技术和各个主题的衔接堪称绝对完美,这种感觉在反复欣赏的过程中愈发强烈!)贝多芬合唱(既欢乐颂)的主题在大提琴的低音伴奏下持续至少2分钟,该主题一共有4个周期性循环,大提琴低音在4个周期循环下慢慢升调,最后在长号的中高音吹奏下引出该乐章的第一个小高潮。
高潮在持续1分钟后引出幽雅低沉的长笛遂再次进入短暂群体管弦乐的高潮,高潮很快停止,此时在接近于无声的状态下由男中音继续管弦乐的主题。
至此交响乐成功实现了声乐和器乐的过度!该乐章三分之一的被完成!合唱部分:在小合唱部分有男女高音的混合合唱,并展示了欢乐颂的局部大高潮,最后在类似于宗教式的合唱高音的叹悀调的庄严中趋于平静………………第二部分:时间在罕见的平静中慢慢停滞,但不久便隐约听到铃声从远方传来,声音越发强烈,它是欢快喜庆的乐调,仿佛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再次降临。
男中音的合唱以及和弦乐的结合唱出了欢乐的希望,欢乐的气味弥漫在空气当中。
然而由于作曲家超高的过度技巧音乐很快由欢快的气氛转变为弦乐高频拉弦所产生的难以附加的急迫与紧张!弦乐的狂风阴霾持续了85秒,接下来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清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 ======该乐章进入了最为高潮的欢乐颂部分!欢乐颂部分持续1分钟随后好像再次进入教堂叹咏调式虔诚的歌颂当中,200秒后,欢快的气氛再次点燃,女声合唱引领听众进入心灵的深处,她们给予所有人前所未有的安详!在集体合唱的不断层起叠涌下音乐走向结束!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音乐概述
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
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