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8
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制定的,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的详细内容。
一、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是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能力。
二、考试目标1.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方法等。
2.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等。
3.了解和掌握相关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知识,遵守医学伦理规范,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考试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中医诊断方法。
2.中医临床医学: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临床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3.西医基础理论: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临床应用意义。
4.西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5.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包括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医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以及医患沟通技巧和方法。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试卷结构: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总分为300分。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医学部分占150分,西医基础理论和西医临床医学部分占100分,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部分占50分。
3.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考试范围和难度1.考试范围:涵盖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知识。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分级与临床表现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治疗细目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三:支气管哮喘要点:1.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2.病理与分类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原则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力衰竭1.病因2.病理生理3.临床分型4.心功能升级细目二:慢性心力衰竭1.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3.诊断及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三:急性心力衰竭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与鉴别诊断细目四:心律失常要点:1.分类2.发生机制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1.过早搏动(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2.阵发性心动过速(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3.心房颤动(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细目六:缓慢性心律失常要点:房室传导阻滞(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细目七:心脏瓣膜病要点:1.二尖瓣狭窄(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并发症(5)治疗2.二尖瓣关闭不全(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3.主动脉瓣狭窄(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八: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危险因素2.临床分型细目十:心绞痛要点:1.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十一:心肌梗死要点:1.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胃炎要点: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二:消化性溃疡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病理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三:胃癌要点:1.病因2.病理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原则细目四:溃疡性结肠炎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病理3.临床表现与临床分型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五:肝硬化要点:1.病因2.临床表现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六:原发性肝癌要点:1.病因2.病理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原则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肾小球肾炎要点:1.病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二:尿路感染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三:慢性肾衰竭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治疗第五单元血液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要点: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三:急性白血病要点:1.病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四:白细胞减少症要点:1.概念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二:糖尿病要点:1.概念与分类3.临床表现4.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治疗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病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治疗第七单元结缔组织病细目一:类风湿关节炎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病理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细目二:系统性红斑狼疮1.病因2.病理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要点:1.病因2.分类及临床表现3.诊断及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二:脑梗死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三:脑出血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四:蛛网膜下腔出血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第九单元常见急危重症细目一: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獐死要点:1.概念2.病因3.诊断4.心肺复苏细目二:休克要点:1.概念2.病因与分类3.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4.诊断5.治疗细目三:上消化道出血要点:1.概念2.病因3.临床表现4.诊断5.治疗细目四:急性中毒要点:1.概述(1)病因(2)中毒机制(3)诊断原则(4)治疗原则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病因与中毒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3.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1)病因与中毒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细目五:中暑要点: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
解表剂㈠辛温解表麻黄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汤【组成】桂枝9 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9防风9苍术9细辛3川芎6香白芷6生地6黄芩6甘草6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芍药9细辛6干姜6甘草6桂枝9半夏9五味子6【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kg 甘草375g 陈皮500g【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止嗽散用百部宛,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㈡辛凉解表银翘散【组成】连翘30银花30苦桔梗18薄荷18竹叶12生甘草15荆芥穗12淡豆豉15牛蒡子18【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组成】桑叶7.5菊花3杏仁6连翘5薄荷2.5桔梗6甘草2.5苇根6【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组成】麻黄9杏仁9甘草6石膏18【功用】辛凉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组成】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2013中医综合研究生考试(针灸学)《针灸学》经络总论—表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络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属肺,络大肠,还循喉咙手阳明大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足阳明胃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还足太阴脾属脾,络胃,流注心夹咽,连舌本,散舌手少阴心属心,络小肠,上肺夹咽,连目系手太阳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足太阳膀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足少阴肾属肾,络膀胱,上贯循喉咙,夹舌本手厥阴心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属三焦,络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足少阳胆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足厥阴肝属肝,络胆,夹胃,过阴器,连目系,环经络总论—表2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阴维小腿内侧,并足太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足跗外侧,并足少调节六阳经经气阴跷足跟内侧,伴足少阴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阳跷足跟外侧,伴足太阳腧穴总论—表1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经脉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三阴经手太阴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阴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心病手三阳经手阳明前头、鼻、口、咽喉病,热病手少阳侧头、胁肋病目病、耳病手太阳后头、肩胛病,足三阳经足阳明前头、口齿、咽喉病,胃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足三阴经足太阴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肝病足少阴肾病、肺病、咽喉病任督二脉任脉回阳,固脱,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脉中风、昏迷、腧穴总论—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部起止点折量说明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12 直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眉间(印堂)至前发 3 直第7颈椎棘突下(大 3 直用于确定前或后发眉间(印堂)至后发18 直前额两发角(头维)9 横用于确定头前部经而后两乳突(完骨)9 横用于确定头后部经腹胁胸骨上窝(天突)至9 直用于确定胸部任脉胸剑联合中点(歧骨)8 直用于确定上腹部经部起止点折量说明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5 直用于确定下腹部经两乳头之间8 横用于确定胸腹部经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直用于确定胁肋部经背腰肩胛骨内缘(近脊柱 3 横用于确定背腰部经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横用于确定肩背部经上肢腋前、后纹头至肘横9 直用于确定上臂部经肘横纹(平肘尖)至12 直用于确定前臂部经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直寸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13 直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相当于14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 直寸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经络腧穴各论—表1 手太阴肺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腧穴特定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中zh ōng 府f ǔ肺之前正中线旁①咳嗽、气喘、胸向外斜刺或募穴 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尺ch ǐ泽z é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孔k ǒng 最zu ì郄穴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直刺0.5-1寸 列li è缺qu ē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向上斜刺0.5-0.8寸脉) 太t ài 渊yu ān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鱼y ú际j ì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直刺0.5-0.8寸。
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序大纲言I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皿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笔试。
二、试卷内容结r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30题30题30题30题35题2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一一中医基础理论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大跟往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动,以下是2013中医考研大纲,请参加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的考生按照最新大纲复习。
中医考研大纲(一)近年来,中医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文化价值和疗效被人们所肯定。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开始了解并参加中医考研。
那么,中医考研的大纲又是什么呢?一、中医考研大纲基本构成中医考研大纲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试题的组成、试题考查内容、试题模式及考试类型。
试题的组成主要由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组成,每种题型的数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试题考查内容则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
试题模式是指考试方式,题型偏向选择题的、问答题的或两者都有的考试模式均可。
考试类型则分为笔试和面试,有些学校还会设置具体环节的考查,如实验、现场操作等。
二、中医考研大纲基础理论考查内容在中医考研的基础理论考查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医学基础知识:这包括人体构造、组织学、细胞学、心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物统计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2. 中医理论:这包括中医四大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证候理论、辨证名论、方剂理论),以及中医经典、名家学派、分支理论、中医学术,各类经、方、论文章选读;3. 西医学原理:这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方面,比如解剖生理、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免疫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科学等等。
三、中医考研大纲临床实践考查内容中医考研的临床实践考查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医诊疗的相关知识,并能进行合理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具体内容包括:1. 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脉诊、舌诊、面、眼、色、嗅、切、听等;2. 中西医结合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检查等,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制订诊断方案;3. 病因病机:主要是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机,帮助掌握治疗疾病的关键;4. 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不同的疾病,结合中西医疗方法,制订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考研大纲的基础理论考查部分主要涵盖基础医学、中医理论和西医学原理三个方面,临床实践考查部分测试考生对中医诊疗的掌握水平。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是指中医学综合考试的考试大纲,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用于指导中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研究生在这些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的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脏腑学、气血津液理论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了解中医经络学的经络走行和配穴原则,掌握脏腑学的脏腑定位和功能特点,理解气血津液理论中的气血津液生成、运行和功能。
临床医学部分是中医综合考研大纲的重点内容,涉及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病因分类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熟悉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方法和诊断要点,掌握中医治疗学中的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药学部分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药剂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基础理论中的中药分类和性味归经,掌握中药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中药化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药剂学中的药物配伍和制剂制备。
方剂学部分是中医综合考研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方剂学和中草药学。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方剂学中的方剂分类和方剂的组方原则,熟悉常用中草药和方剂的功效和应用。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临
床医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全面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并能够在中医临床工作中有所应用。
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综合考研大纲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题中医诊断学题中药学题方剂学题中医内科学题针灸学题四、试卷题型结构型题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型题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型题小题,每小题分,共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是指在中医学专业考研中,考生需要掌握和掌握的知识范围和考试要求的总结。
以下是中医综合考研大纲的一个典型示例:
一、基础理论
1. 中医基本理论
2. 中医人体结构与功能
3. 五脏六腑与脏腑经络
4.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临床学
1. 中医内科学
2. 中医外科学
3. 中医妇科学
4. 中医儿科学
5. 中医眼科学
6.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三、中医方剂学
1. 中药学
2. 中医药物学
3. 中医方剂学
4. 中药炮制学
四、中医药原理与实践
1. 中医养生保健学
2. 中医康复医学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中医临床技术
五、中医学研究方法
1. 中医文献及信息检索
2. 中医药实验技术
这只是一个示例,实际的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
考生需要根据自己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来确定详细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准备。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2013年考研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已经于2012年9月14日发布,跟2012年相比,考试性质、考查目标、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以及考查内容完全一样,保持了一贯稳定的特点,希望考生高度重视历年真题,熟练掌握历年真题。
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30题中医诊断学 30题中药学 30题方剂学 30题中医内科学 35题针灸学 2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壮医外科学考试大纲壮医外(伤、皮)科学第一单元狠尹(Hwnjin)[疖子]细目一概述要点:狠尹的概念细目二狠尹的常见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医度在线整理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单元呗脓(Baeznong)[痈疮]细目一概述要点:呗脓的概念细目二呗脓的常见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三单元呗疔(Baezding)[疔疮]细目一概述要点:呗疔的种类细目二呗疔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四单元呗脓巧(Baeznonggyouj)[有头疽] 细目一概述要点:呗脓巧的概念细目二呗脓巧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五单元呗连(Baezlienz)[无头疽]细目一概述要点:呗连的概念细目二呗连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六单元航靠谋(Hangzgauqmou)[猪头肥] 细目一概述要点:航靠谋的概念细目二航靠谋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八单元能嘎累(Naenggaloij)[裤口毒]细目一概述要点:能嘎累的概念细目二能嘎累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九单元夺痨(Gyaeujhoqbaenzlauz)[骨臁] 细目一概述要点:夺痨的概念细目二夺痨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单元呗脓显(Baeznonghenj)[黄水疮] 细目一概述要点:呗脓显的概念细目二呗脓显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一单元能唅累(Naenghumzloij)[湿疹] 细目一概述要点:能唅累的概念细目二能唅累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二单元喯呗啷(Baenzbaezlangh)[蛇串疮] 细目一概述要点:喯呗啷的概念细目二喯呗啷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三单元痂(Gyak)[癣]细目一概述要点:痂的概念细目二痂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四单元痂怀(Gyakwaiz)[牛皮癣]细目一概述要点:痂怀的概念细目二痂怀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五单元额哈(Ngwzhab)[毒蛇咬伤]细目一概述要点:医度在线 /额哈的概念细目二额哈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额哈的早期抢救方法2.额哈咬伤的内治法与外治法第十六单元仲嘿喯尹(Conghhaexbaenzin)[痔疮] 细目一概述要点:仲嘿喯尹的概念细目二仲嘿喯尹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七单元仲嘿奴(Conghhaexlaeuh)[肛漏] 细目一概述要点:仲嘿奴的概念细目二仲嘿奴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十八单元病西弓(Binghsaejgungz)[盲肠炎] 细目一概述要点:病西弓的概念细目二病西弓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单元病花柳(Binghvaliux)[花柳病]细目一概述要点:病花柳的概念细目二病花柳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医度在线搜集整理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一单元咹唠北(Oemqlauxbaeg)[冻疮] 细目一概述要点:咹唠北的概念细目二咹唠北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二单元叮相(Dengsieng)[跌打损伤] 细目一概述要点:叮相的概念细目二叮相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三单元夺扼(Ndokraek)[骨折]细目一概述要点:夺扼的概念细目二夺扼的特点与病因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四单元烧裆相(Coemhdangqsieng)[烧烫伤] 细目一概述要点:烧裆相的概念细目二烧裆相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第二十五单元筋病一、阖妖尹(Hoziuin)[颈椎病]细目一概述要点:阖妖尹的概念细目二阖妖尹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二、夺乎骶(Ndokhweddid)[腰椎间盘突出] 细目一概述要点:夺乎骶的概念细目二夺乎骶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三、能隐尹(Naengnyinzin)[肌筋膜炎]细目一概述要点:能隐尹的概念细目二能隐尹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四、肩吧尹(Genmbaqin)[肩周炎]细目一概述要点:肩吧尹的概念细目二肩吧尹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五、坚侧尹(Gencueg’in)[网球肘] 细目一概述要点:坚侧尹的概念细目二坚侧尹的特点细目三临床表现细目四治疗原则细目五治疗方法要点:1.内治2.外治、应用举例。
2013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2)药事管理与法规 (2)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20)中药学 (20)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 (36)中药学专业之知识二 (46)中药鉴定学 (47)中药化学 (58)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63)2013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药事管理与法规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执业药师职责和执业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药事管理与法规科目的考试内容分为药事管理相关知识和药事管理法规两个大单元.其中的细目与要点:是与执业药师执业活动直接相关的具体内容,纳入考试的范围。
药事管理与法规科目的考试内容以本考试大纲为准。
国家新修订的或新颁布的药事管理法规,需要纳入考试内容范围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管理机构在当年考试的6个月之前予以公布。
(二十三)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1。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购销药品的监督管理(1)企业对其购销人员的培训责任(2)销售药品应当提供的资料(3)药品销售凭证的内容及保存期限(4)不得从事的经营活动(5)销售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人员要求2.医疗机构购进、储存药品的监督管理(1)药品的购进、储存(2)不得采用的供药方式(二十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管理(1)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形式(2)资格证书的名称、效期、审批主体、标注(3)企业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交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
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2.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内容及应用.3。
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4.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5。
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包括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6。
18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药物的来源。
一、乳痈
1、内治:
1)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外语学习网
2)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散、玉露散
2)成脓:金黄散、金黄膏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金黄膏
4)脓尽: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乳漏
内治:
1)余毒未清:清热解毒—银花甘草汤
2)正虚邪恋: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
3)阴虚痰热:养阴清热—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
外治:
1)腐蚀法
2)垫棉法
3)切开疗法
4)挂线疗法
二、乳癖:乳腺增生病
1、内冶:
1)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乳核:乳腺纤维瘤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四、乳衄
内治:
1)肝郁火旺:疏肝解郁、凉血止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血亏:健脾养血止血─归脾汤
五、乳岩
内治:
1)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
2)冲任失调: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
3)正虚毒炽: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
4)气血两亏: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
5)脾虚胃弱: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
六、乳疬:乳房异常发育症
1、内冶:
1)肝气郁结: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
2)肾气亏虚:肾阳虚温阳化痰─右归丸
肾阴虚:滋阴化痰─左归丸
2、外治:参照乳癖。
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序言Ⅰ测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测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测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测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和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测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测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测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30题中医诊断学30题中药学30题方剂学30题中医内科学35题针灸学2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基础理论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大跟往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动,以下是2013中医考研大纲,请参加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的考生按照最新大纲复习。
(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和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和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使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使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使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和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和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1.藏象和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和脏之关系,包括心和肺、心和脾、心和肝、心和肾、肺和脾、肺和肝、肺和肾、肝和脾、肝和肾、脾和肾的关系;脏和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脾和胃、肝和胆、肾和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1.气(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和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韵概念、组成、分布和主要功能。
2.血(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和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使用。
(六)病因和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和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1)邪正和发病: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和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和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
(2)邪正盛衰和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阻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和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明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八)防治原则1.预防(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1)治则的概念、治则和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和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治标和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冶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和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使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使用。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2013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诊断学2013年中医综合测试大纲已经公布,中医综合大纲比较稳定,没有变化。
以下是2013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诊断学内容。
(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和发、目、鼻、耳、口和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和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和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和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和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和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