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丽江边疆教育——以“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校舍奠基碑”为
- 格式:pdf
- 大小:327.36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自古有重视师资培养的优良传统。
许多教育先驱就教师的品德、修为等都做过详细的论述,对教师的为师之道也有颇多涉猎,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但是创办师范教育,特别是现代意义的边疆师范教育也不过是近代的事情。
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曾走过苦难的岁月,为滇西北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尧国立丽江师范学校办学背景随着清朝的衰微,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的科举制度也走向了末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教育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新式教育发展迅速,从沿海逐渐传播到内地,新式教育在内地不断深入、发展和巩固。
为了培育人才,全国各地陆续兴办层次不一的师范教育。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战争的推进,大量的学校也迁移至西南各地,诸多社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国家社会治理、经济发展、风俗革新、文教事业等之中,客观上促进了边疆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教学模式及其思考秦小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674100)[摘要]国立丽江师范学校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创办于战争年代,其办学定位准确、形式多样、重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强大,并在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滇西北培养了大批教育人才。
在其短暂的办学历史中,为民族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并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
[关键词]丽江;国立师范学校;民国时期;民族地区Teaching Mode and Relevant Reflections of Lijiang National Normal SchoolQIN Xiao-jian(Lijiang TeachersCollege,Lijiang 674199,Yunnan)Abstract: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of China,Lijiang National Normal School was set up during the war years,which had an accurat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with various directions and a powerful teaching group.The school attached importance 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ok an active part in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e a lot of educational personnel.In its short history,the school made contributions to national education and accumulated abundant teaching experience.Key words:Lijiang;National normal school;the Republican period;national area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纳西儿女多英武,精忠报国谱新篇作者简介:曾禧(1986—),女,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西南近代对外关系史。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各族人民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的大军中。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丽江人民积极参战英勇抗敌,并以捐款捐物、配合盟军、创刊办报等多种形式支援前线,有力地推动了云南人民的抗战形势,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关键词:抗日战争;云南丽江;支援前线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刻,云南先后派出20多万滇军开赴抗战前线,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滇军将士为国捐躯者多达10万。
丽江虽地处滇西北,但也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亲上前线,英勇抗敌抗战期间,滇军参战人数多达20多万,而据调查,当时丽江虽仅13.2万人口,而先后参战的丽江县籍军士便有3000余人,为国捐躯者“1530人(其中丽江县1000人,永胜县502人,华坪县30人)。
”10名以上10纳西族将军,上百名校级军人战斗在各大战场上。
”1937年10月10日,60军由云南经贵州进入湖南,在常德集中待命,并于1938年4月22日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60军中数百名纳西族官兵参战,经过23昼夜的奋战,歼敌5000余人,成功阻击了日军的南下,并因此付出伤亡2万余人的惨痛代价。
据新编《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记载,在台儿庄和江西等战役中,丽江县阵亡将士已知名人数就有112人,仅台儿庄战役第60军中牺牲人数所知者就有火石埠11人,五圣堂17人,禹王山8人,石梯寺18人。
同时在滇西战场上,丽江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抗敌,“云南护路营中纳,纳西族排长李炳仁,在日军占领归化寺战斗中英勇牺牲。
”③在滇缅空中战场,纳西儿女木尚训作为陈纳德“飞虎队”一名空中射击士,多次参与驼峰航线上护航人任务,以及收复龙陵、腾冲二、运送军粮,支援前线1942年4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缅甸后,继而侵犯腾冲、龙陵等地,矛头直指云南。
中国|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2022-10-20 发表于甘肃它位于中国云南西北部的高原上。
公元1217 年始称丽江。
古城充满“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建筑融合了纳西族、藏族和汉族等多种风格。
1.丽江史话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地处云贵高原,是纳西、白、傈僳、彝、普米、壮、回等民族的聚集地。
因金沙江流经其境,“金生丽水”,故名丽江。
这里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10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
战国时期,丽江属秦国蜀郡,两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藩与南诏,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l7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
明代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设丽江县。
丽江古城依山而建,街铺五花石,房屋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庭院花香鸟鸣。
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门前即桥,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
丽江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据说是因为统治者土司姓木,“木”字外边再加个“口”字就成了“困”字,木家因此就不能兴旺发达,所以丽江古城没有修筑城墙。
这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都绚丽多彩。
在晚唐时期,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化,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称为“东巴经”,至今有数万册留传国内外。
广泛流传在纳西族民间的纳西古乐,典雅、清纯、空灵,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2.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的纳西名字为“谷本”,意思是仓廪云集之地。
它的汉语本名叫“大研镇”,由于古镇的形状酷似一方硕大的石砚,所以“研”字一般解释为“砚”。
大研古镇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镇。
城内街道密如蛛网,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方辐射。
古城以“三山为屏”,背靠狮子山,西北及东北依象山和金虹山,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大屏风,挡住了来自玉龙雪山凛冽的寒风,形成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小气候。
古城又以三河穿城,获得了“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校舍奠基纪念碑民族文字考释
邓章应;杨四梅
【期刊名称】《中国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8(028)002
【摘要】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校舍奠基纪念碑刻于1942年2月,是纳西族地区极为
少见的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碑,碑面文字包括汉字、东巴文、哥巴文.民族文字
部分记录了中日交战,南口战役后部队家属从河北南口搬迁避难到丽江,建立南口新
村之事.文章对民族文字部分逐一进行了字释,在此基础上考释其内容.因碑文两侧的民族文字字小刻浅,年代较久,字迹模糊,仍有一些疑难之处.
【总页数】8页(P173-180)
【作者】邓章应;杨四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西南大学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心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校中师生心态变迁初探 [J], 罗毓华
2.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J], 田文军
3.抗战时期的丽江边疆教育——以“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校舍奠基碑”为考察中心[J], 杨林军
4.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教学模式及其思考 [J], 秦小健
5.汪懋祖先生边疆教育实践及其思想
——以中政校大理分校、国立丽江师范学校为中心之探讨 [J], 张雨秀;张睦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研究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述评作者:徐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0期徐丹(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摘要:边疆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的兴办对于我们今天在民族地区办教育的启发尤为重要,不仅让我们了解边疆的很多实际情况,也让我们知道了在边疆办教育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61-02我们常说兴学乃立国之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个国家的基础是否巩固,要看这个国家教育的实施成效如何,而教育实施的成效,必须要从全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观察出来。
因为边疆教育是中华全民族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边疆问题本身具有重大的关系,更是因为教育对于国家前途的安危,也是有重大影响的。
一、边疆教育的含义和具体的范围我们经常说边疆地区,但是中国边疆的含义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多重性,不是指单纯的地理上的边疆,而是要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
从地理方面来说,边疆一般是指一个国家领土的外围地带。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中国边疆学会宣言》中认为:“边疆者,一国领土之外缘地带,在地理上与内地异其部位,而在国家主权及政治制度上与内地合为一体。
”中国的边疆一直都不是固定的,尤其到近代,几经波折改变,到了民国时期主要是指西北西南与东北的高原陆地,东起兴安岭,西迄帕米尔高原,南界阴山,北至西伯利亚,均被通称为中国的边疆。
这样说来,即指东北三省、外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等省与地区,即指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外围省份。
另一种是指文化上的边疆,这个边疆的范围就大多了,即将甘、宁、青等位居腹地的省份,也称之为边疆。
因为这几个省份的土地广袤,人烟稀少,由于这些特殊的原因,一般把这些省份称为文化上的边疆。
民国三十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领》的文件,其中规定:“蒙藏及其他各地之边民,……盖开荒创化,敬宗收族,为文化的边疆主要之工作,而唯教育能尽其能事。
云南导游基础总复习第一章一、1965年,元谋上那蚌村,两男人齿化石,据今170万年。
二、沧源崖画,共10处,面积400多平方米,可辨1063,据今3000多年,我国较早的崖画.三、云南古为“梁州”之域,云南人称“西南夷”四、1956年11月,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滇王金印,《史记》曾记载。
五、云南最早出处:益州郡24县中云南县(今祥云)六、以保山为中心,澜沧江以西、怒江中下游,有哀劳夷,建哀劳国。
七、南方丝绸之路组成:灵关道、五尺道、永昌道及黔中古道八、三国时期诸葛亮将云南统治中心由滇池地区迁至曲靖,实行羁縻(民族自治)政策.云南统治中心一共有以下几次变化:1、滇——曲;2、曲——大理;3。
大理——昆明九、爨中心为味县(今曲靖),西称西爨,东称东爨,踞滇400多年。
十、南诏铁柱为权力转移的象征;唐标铁柱为纪念南诏和唐朝唐九征共敌吐蕃而立。
十一、天宝元年(750年),南诏五代王阁逻凤与唐战争。
十二、765年,南诏凤迦异于昆川置拓东城,昆明建城开始,称鄯阐。
十三、794年,唐袁滋册封异牟寻,赐“贞元册南诏印"十四、12世纪,版纳有“景龙金殿国”,称“泐国”,王帕雅真,第四子继位为勐泐王。
共传39代,770年。
十五、今天桑植县白族由来:1258年随元兀良合台攻鄂州的爨bo人形成十六、元世祖对云南统治早内地18年,元朝后省会由大理迁至中庆(今昆明),云南正式成为行省.十七、郭沫若《孔雀胆》,讲述了梁王、阿盖公主、段功的故事。
十八、明军攻云南以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洒英为副将军,而后沐英镇滇10年。
南京填滇30万人,自此汉族为云南主体民族。
十九、清在云南设三首:迤东、迤南、迤西道。
蔡鄂命名“三迤”。
二十、1874年腾越,今腾冲,马嘉理事件(骑士马);1911年,片马事件(11片马)、重九事件.二十一、杜文秀、李文学。
杜文秀占大理,称“总统兵马大元帅”;李文学,弥渡,称“夷家兵马大元帅”二十二、李根源建云南陆军讲开堂。
1.请介绍曲靖市的概况。
珠江源头之城——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云贵⾼原中部,地势西北⾼东南低,平均海拔2 000⽶左右,全区点在会泽县的⼤海梁⼦牯⽜寨,海拔4 017.3⽶,最低点在会泽县娜姑区王家⼭象⿐岭⼩江出⼝处,海拔695⽶,相对⾼差3 322.3⽶。
曲靖市地处东经102。
42’~104。
49’,北纬24。
2l 7~27。
04’之间,东西宽215公⾥,南北长302公⾥,总⾯积32 565平⽅公⾥,其中陆良坝⼦⾯积771.99平⽅公⾥,是全省的坝⼦。
属亚热带季风⽓候,夏⽆酷热,冬少严寒,四季如春。
其东与贵州、⼴西两省区接壤,南连⽂⼭、红河州,西与昆明市交界,北达昭通,辖8县l市l区,139个乡镇。
市政府所在地曲靖城(传说中有麒麟仙⼥在此下凡造福于⼈故称为“麒麟城”)距云南省省会昆明市138公⾥。
⽓势磅礴的乌蒙⼭、梁⼦⼭蜿蜒纵横,奔流不息的南盘江(珠江上游)、⽜栏江南北分流,⾃古以来便是进⼊云南的陆地要塞,史称“⼈滇锁钥”。
曲靖,⼈⽂古迹众多,⾃然景观幽美,民风古朴。
有在中国书法被康有为称誉的爨龙颜碑和爨宝⼦碑;有战国⾄元明时期的庞⼤罕见的珠街⼋塔台古墓群,秦修“五尺道”“七擒孟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演绎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
有绿荫怀抱、⽔碧如⽟的花⼭湖、潇湘湖;有被称为“云南第⼆奇观”的地下艺术宫殿——天⽣洞;有美轮美奂的罗平风景区——九龙瀑布群、美丽的多依河、有“⼩三峡”之称的鲁布⾰峡⾕;有地理奇观壮、秀、幽、绝的陆良彩⾊沙林;有被徐霞客称为“秀拔为此中之冠”的翠峰⼭、廖廓⼭、郎⽬⼤⼭……多少美丽的⾃然风景引你进⼊⼀个清爽的世界。
加⼊收藏这⽚美丽富饶的⼟地上,居住着500多万汉族以及彝、回、壮、布依、苗、瑶、⽔等少数民族。
占⼈⼝总数7.8%的七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语⾔、服装、风俗和信仰。
彝族的⽕把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苗族的采花⼭,布依族的“三⽉三”和“尝新节”……这些具有特⾊的民族风情,给⼈们增添了⽆限情趣!全市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是云南通往内地的“咽喉”,这也造就了曲靖的各⾏业逐渐⾛向繁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研究述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华民国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阶段,这一阶段国民政府大力发展边疆基础教育,成立蒙藏教育司专门管理蒙藏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本研究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发现:一是缺乏整体研究;二是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标签:南京国民政府;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民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内有军阀混战,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外有帝国主义国家插手的分裂活动,使得民族矛盾激烈凸显,民族教育问题显著突出,选择边疆基础教育来研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当时边疆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做一澄清,对现代民族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区域上选择边疆,首先边疆的教育历来被忽视,边疆的教育发展更是步履缓慢。
然而,民国政府成立以来,社会动荡不安,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使得民国政府深深地意识到了边疆的民族问题对于维护统治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民族教育乃民族问题之根本,是解决其他民族问题的先决条件。
因此,为抗日和国防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
故本研究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期望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的相关研究综述学界各家历来对于边疆教育尤为重视,关于边疆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多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因国防和抗日的需要,大力发展边疆民族教育。
于1930年2月成立蒙藏教育司,依照国民党三界二中全会关于“优待蒙藏学生的决议”,教育部会同蒙藏教育委员会相继颁布了《蒙藏委员会保送蒙藏学生办法》和《待遇蒙藏学生章程》,其中对蒙藏学生的学费以及升学优待政策有明确的规定。
1935年教育部依据中央常务委员会关于“蒙藏教育的决议”,制定并颁布《推进蒙藏回苗教育计划》,将边疆学生的优待范围扩大至苗回学生,进一步扩大了边疆民族教育的范围。
20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6月上旬刊明智的决择2003年初,丽江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编制总体规划,做到了“不拆一栋房,不砍一棵树”,老区只做基础设施配套,在古镇外围开辟新区。
但对古镇内建于民国时期的束河完小老院,采取“置换”的方式,由企业在束河完小空地内修建同等面积的房屋,包括教学楼、宿舍、厨房等,无偿交给学校。
以政府的名义把老院子交给公司管理。
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在国内是同类题材第一家,建成开放后受到广泛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增加了文化内涵,也是当时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中的精彩一笔。
文丨夫 巴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建设纪事束河完小是丽江民国时期就非常著名的学校,特别是上世纪40年代,由著名的束河“和氏三兄弟”和志敏、和志钧、和志坚等人主持扩建学校,新建两栋五间楼房,形成“八大教室”的规模,两楼坐北朝南,其中南楼远眺文笔山,上面由丽江著名书法家张献书亲笔“文笔斐然”四个大字(“文革”时被聪明的教师贴上四大领袖的画像,巧妙保护下来),院内花木成荫。
特别是院内还深藏着一个省级(后来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觉宫”,宫内的壁画堪称明代丽江壁画的精品。
在大觉宫北侧是当时的学校大礼堂,旁边还有一片梅园,一并交给公司。
对这片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原先“概念规划”里的使用目标是做一个“文化传习馆”。
我向公司领导建议,搞一个“茶马古道博物馆”。
我的理由是:束河项目定性为“茶马古镇”,而大觉宫及其“八大教室”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这样的古建筑里搞中国第一个“茶马古道博物馆”,会给束河项目加分。
而且一旦把大觉宫壁画也拿来对外开放,会给企业的“保护与发展”理念造成一个典范性的案例,在对外宣传上也具有一定优势。
至于像“文化传习馆”之类的项目,在丽江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搞。
董事长刘加纯先生是明智的。
他当时考虑的是如何带动束河四方街北面中和村一带的商业发展,因为其他几个村都已经有带动的项目。
如果把大觉宫做成一个有文化内含的点,吸引游客进来,肯定对中和村产生积极影响。
论民国时期的云南边地教育凌永忠【摘要】时至清末民初,云南边疆与内地还存在极大的差异,土司及边民尚缺乏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观念,既不利于政府边地行政,也不利于边疆危机的应对,所以边疆开发和边地国防建设尤为迫切,云南边地教育亦因此在民国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云南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全新的发展.云南边地教育培养了大批边疆人才,促进了边疆开发,凝聚了一个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内核的民族共同体,为抵制英法的侵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云南边地教育不仅是影响政府边地行政的关键因素,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国防战略措施.【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年(卷),期】2013(005)005【总页数】5页(P56-60)【关键词】云南;边地教育;民国时期;国防战略措施【作者】凌永忠【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9辛亥革命后,鉴于地方行政、边疆管控和开发、巩固国防的需要,云南省政府在推进云南边疆政区改革的基础上制定边地教育政策、广泛建设各级近代学校,建立云南边地的近代教育体制,大力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这在政府强化边疆管控和维护国家主权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云南边地教育在政区改革及边地行政和巩固国防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云南边地教育在民国时期的重要地位民国时期,边地教育亦称为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政府加强地方行政的关键措施,在强化政府边疆管控、缩小边疆与内地的差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边疆危机日趋严重的特殊背景下,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国防战略地位。
云南边地指滇西北至滇南的环弧形地带。
滇西北、滇西属于横断山区,以高山峡谷为地貌特征,地势复杂险峻;滇西南为澜沧江咆哮的丛林区,分布着大面积原始森林,山地河谷交错;滇南红河流域,哀牢山沿河两岸南下,形成重峦叠翠,沟壑交错的地貌特征。
山脉将沿边地区分割成大小不一、极具封闭性的坝子,交通阻塞,且为典型的重瘴区。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与云南社会文化发展孙希磊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为了坚持抗战,保存我国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设施,大批高等学校和科研文化机构迁往中国的内地,形成了以陪都重庆为中心,辐射到西南、西北地区,高密度科研文教机构聚集的新型的“文化区”。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教育文化大迁移,不仅把先进的思想文化保留住,而且使之带到了封闭落后的内陆,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其中,尤其以西南联大的入滇,对云南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这种影响和作用或直接或间接、或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云南近代化的步伐。
本文旨在以西南联大为一个案例,用以考察教育及学术研究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力量和作用。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
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学校常务委员主持校务,梅贻琦为校常务委员会主席,主持日常校务。
从华北平津南下,先迁徙到湖南长沙,立足未稳,武汉陷落,又奉教育部令继续南下,经过艰辛的长途迁徙,最终分三批抵达西南边陲的云南,以昆明为中心校区,坚持办学。
在迁徙过程中,其中一支队伍由三校的200余名学生组成“湘黔滇考察团”,在闻一多、黄钰生、曾昭抡等教授的率领下,辗转西南数省,徒步3500余华里,到达昆明。
此举在中外教育史上实属罕见。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至1945年5月复员北归,在云南渡过整整8年,在这艰苦卓绝的8年中,西南联大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⑴创造了“学术自由发展”和“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凝聚和荟萃了颇为鼎盛的教授阵容,不仅使中国现代学术精神和文化传统赓扬不绝,而且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壮丽篇章。
⑴更加可贵的是,西南联大的教授身处国难忧患之际,心志不移,继续从事科学研究,以学者特有的方式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延续传承上下求索。
绪论单元测试1.“不学中国通史,不知道中国伟大;不学世界通史,不知道中国落后。
”这句话是哪位学者说的?A:梅贻琦B:张伯苓C:雷海宗D:蒋梦麟答案:C2.芦沟桥事变起,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命脉,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令,先在长沙设立临时大学,称为()A:国立长沙临时大学B:国立西南联合大学C:临时联合大学D:国立长沙大学答案:A3.()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并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举国悲痛。
A:1936B:1937C:1942D:1938答案:B4.()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米轨,1910年即通车。
A:北京—莫斯科铁路B:滇缅铁路C:北京—平壤D:滇越铁路答案:D5.()年 4月2 日,教育部转知:奉行政院命令,并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A:1938B:1937C:1940D:1939答案:A6.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哪三所大学组成的?A:南开大学B:南京大学C:北京大学D:清华大学答案:ACD7.()年8月1 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由查良钊任院长,迁入原西南联大新校舍与昆中南北院。
A:1946B:1939C:1945D:1938答案:A8.西南联大在历史上存在了10年。
A:对B:错答案:B9.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A:对B:错答案:A10.1945年8月1 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常委会之下设“()”A:两会五处B:两会四处C:两会三处D:两会两处答案:C2.“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活出自()A:蒋梦麟B:梅贻琦C:陈岱孙D:沈从文答案:B3.西南联大推行的是()教育。
A:通才教育B:专才教育C:人才教育D:全才教育答案:A4.西南联大()学院人数最多。
A:理学院B:文学院C:工学院D:法商学院答案:C5.西南联大实行的是学年制加(),再结合选课制的教学制度。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的边疆教育作者:杜怀清王伟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抗战爆发前,中国的边疆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发展非常落后。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边疆教育对抗战的重大意义,遂开始积极筹划建设事宜,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推进边疆教育的措施。
这些举措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事业,极大地促进了边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边疆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边疆教育[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5-0154-03抗战爆发后,曾经被忽视的中国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国防上的最后的屏障、国家复兴的根基。
有鉴于此,国民政府自抗战爆发后,就开始逐步加强对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管控,对事关民族凝聚力的边疆教育更是着力不小,拉开了战时边疆地区教育开发的大幕。
一、抗战爆发前的边疆教育概况抗战爆发前,中国的边疆教育按地理区位划分,主要可以分为西北、西南两个部分。
西北地区素来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其中回民占大多数。
推行民族教育是发展边疆教育、稳固边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一环。
按常理,西北的民族教育应该受到相当重视,但以西北回教民族教育为代表的民族教育却相当落后,依据刘风正1936年前后的调查,陕西省的回民教育“以西安来说,共计私立县立清真小学六所,十五班,三百三十一人,且均为初级,完全小学竟没有。
西安全市县立小学生的数目,共为二万六千一百八十人,回民小学生的人数,只占全数1.3%而已”。
甘肃的“回教徒是全省人口十分之三,而学生人数,仅占全数四十分之一。
其受中等教育者,不过四人而已”。
“宁夏省,全省清真完全小学只有二所,清真初级小学只有十三所。
此乃数年前的调查,现在当不止此数”。
青海全省“较陕甘宁新各省的回民教育是比较的发达了。
但事实上仍没有普遍的发展”[1](P1)。
时人宋积琏的一句话很贴切地概括出西北边疆各省的基本教育状况,“西北教育多么落后,多么幼稚”[2](P5)。
浅论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教育摘要:民国时期,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时西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南边疆教育也随之得到繁荣发展,且受到国民政府高度重视。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边疆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民国教育政策、法令以及措施对边疆民族教育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且创造了民国边疆教育的辉煌,为当今民族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教育民族教育民国时期,边疆教育是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进行的学校教育。
西南边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和内地中央政府关系时亲时疏,历史上西南地区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巩固西部大后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局势,开始重视广大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
在这一政治背景下,国民政府制定了特殊的边疆教育政策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之高校内迁等因素的推动,战时西南地区的边疆教育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西南边疆教育的大发展在发展西南政治经济文化、巩固国防、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及和谐发展、提高国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空前的历史性作用。
一、近代以来西南边疆教育概况西南地区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发展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各级政府维护在西南的统治、发展边疆经济文化、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元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和西南各级政府都有采取一定的举措来发展西南地区的教育,但是地处祖国边远地区、中央政府关注不够、教育经费困乏等因素导致西南地区的教育始终落后于中原内地地区。
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教育的不重视给帝国主义侵略者提供了可趁之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西南地区开办了一些教会学校,这些外国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给当地人民。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企图通过教会教育来对西南地区进行文化侵略,进而动摇中国的主权。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