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质篇—社会主义本质及根本任务论
- 格式:ppt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22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文化综合(政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为了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发展才是硬道理,突出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并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
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科学技术是“潜在”生产力。
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存在的物质前提。
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之所以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最终也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
确立这一任务的主要依据是: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率才能实现这个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第02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通过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精辟阐发了在当今我国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解答了这一时代课题。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规律。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问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进程大体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的几个发展阶段。
从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19世纪中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发展的局限性都充分显现出来,为人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提供了足够的历史素材。
于是,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从此,关于社会主义是社会进步合乎规律的结果的学说代替了乌托邦的幻想,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进程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
社会主义自从变为科学以后,就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在世界的范围内开展起来。
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把社会主义主张变成现实,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并使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
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鼓舞下,从1944年到1949年,欧亚一系列国家获得了新生,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越南、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中国等11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
第3章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问题1: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以及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所谓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其内涵丰富而又具体,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整体特征。
这一概括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
第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过去长期以来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同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讲,表明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是统一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面临着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其基本制度是在消灭了剥削制度和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是存在严重的弊端,这些弊端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只有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才能解放生产力,进而发展生产力。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
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的前提下,必然会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存在某些剥削现象。
但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非公有制既然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为最终消灭剥削现象创造了前提条件。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国家,如今一直在提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此“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问题一直就被决策者和普通民众所关心。
而伟大的邓小平同志就为这些问题提出了他独特而又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社会主义,了解邓小平同志。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1992年,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解是,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产生的"。
这种传统理解是比较空洞的。
可正是这种空洞的理解的基础上,邓小平开始了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1992年邓小平同志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最早的南方进行视察,很受当地发展的鼓舞。
他说:"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那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并由此进行了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这样就为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前进了一大步。
邓小平同志到深圳,珠海等地考察,看到经过改革开放当地发生了使自己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
这就为邓小平同志把自己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所形成的各种观点进行综合提供了契机。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观点,经过南巡视察实践的撞击,就迅速综合起来,产生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完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摘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但社会主义的开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历史的经验说明,要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计义,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思考的根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计义根本制度的根底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了科学的答复,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关键字: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邓小平理论;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1]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这两个重要论断曾经被写进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党章,但党的十六大党章中却没有再次提到它,提出的是“开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创新。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根底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突出强调解放和开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开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清楚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开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根底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开展生产力,要表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那么是要是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
”[2]所以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开展的最终目标。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 年4 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957 年2 月,毛泽东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这些论断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13 单选)13.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增强综合国力答案:C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的统一。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了推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所作出的的新的理论概括,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
这一新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原来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至今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肯能比较快地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