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台阶》 (3)
- 格式:ppt
- 大小:829.50 KB
- 文档页数:18
台阶》教案一、教材分析《台阶》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从内容看,讲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湛的学识、豪迈的语言,也没有火一样的愤怒与冰一样的沉静。
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地感动,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
而《台阶》这篇课文,作者就是通过讲述“父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引发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另外,《台阶》是一篇小说,可指导学生通过梳理整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整体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同时,《台阶》的语言又具有明显的散文特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找,反复读,自己拼,体会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本文新鲜的立意,朴素感人的情节,容易产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本文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父亲的形象意蕴也比较深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1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引导学生自读,并抓住细节适当做些批注。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以分析情节、欣赏人物、感悟主题为重点进行教学设计。
2、难点:文本较长,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情节,阅读欣赏过程中,每个问题覆盖的阅读区域不宜过大。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作者李森祥曾说: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的做着针线,目光恬静的望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是他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他创作《台阶》这篇小说。
”这幅画面中并没有出现父亲,但小说的主人公却是父亲,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李森祥为什么要写一个记忆画面中并没有的人物呢?让我以前走近《台阶》,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去触摸这位父亲的灵魂。
11.《台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这篇小说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而所有这些描写都围绕表现人物和主题。
“父亲洗脚”“父亲踩黄泥”“敲烟袋”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的辛劳,小说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细腻的文笔,常见的事物,质朴的叙述,浓浓的深情,一个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坚韧不拔的人物的刻画,深深打动了读者。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去体会普通父亲身上的情感,了解他们的生活,更要让学生感悟到农民艰辛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做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他们能自主挖掘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逐步提一些简单问题;极少数学生缺乏对教材最起码的分析能力。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在语文教学上,我们要坚持教文育人,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12、《台阶》——群文阅读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其作用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其作用。
理解“父亲”这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考点解读】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
【例】《台阶》一文,按照“回忆旧台阶—父亲觉得台阶低—父亲为建新台阶做准备—建造新台阶—新台阶让父亲不自在—台阶造好,父亲老了”的思路行文,其标题“台阶”既是行文的线索,又象征着人生的使命,承载着父亲的精神需求。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2、本文以××为题,有什么作用?【技法点拨】①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全面分析;②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如分析标题中关键字词的含意、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答题模板:模板1: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联系文章内容、主旨)。
模板2:交代了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文章的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真题演练】(一)夜归人包利民①无边无际的夜,心里却暖暖,连脚步声都同心跳一样急促,因为前方有一所亮灯的房子。
在夜里回家,有着一种特别的感受。
也许是暗夜与家灯的对比,便将心底久泊无依的思绪与那一窗的温暖相融,仿佛一直黯淡的际遇,此刻全被回家的心绪点亮。
②遥远的少年时光里,有一次深夜回家的经历。
那时还在县里住校读高中,很少回家。
一个周末的晚上,便有一种强烈的回家冲动。
于是便走出校门,此时已是夜里九点多,早没有了通往乡下的车,便步行走上四十里的路。
正是盛夏,星光满天,出了县城,便是土路,两旁是茂盛的庄稼。
空气中流动着清香的气息,便一直向前走。
离家乡的村子很近的时候,要穿过一大片荒甸,阴森无比,还有乱坟无数。
走到纵深处,恐惧便紧紧围绕在身前身后。
向前望去,看见村里的点点灯火,便觉心中一暖,周围的荒凉也似乎充满了情趣。
③当村子近在眼前,看着家里的草房,那在黑暗中的影子,就如山一般给我无尽的安全感。
第11课《台阶》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小说的三要素阅读文本。
2.分析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研讨作者的创作的意图。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置问题:父亲的愿望是什么?……(生回答)有一位父亲,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给自家砌个高高的台阶,他想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李森祥到一户农家的台阶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正课(一)第一台阶:读懂情节设置问题:1.《台阶》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首先让我们读懂情节——请你用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这篇小说讲的是父亲觉得家里的台阶低,希望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准备了大半辈子,最终如愿以偿的盖好了有九阶台阶的新屋,可是父亲不仅变老了,而且变得若有所失。
3.父亲为什么要砌高家里的台阶呢?4.父亲原来的地位怎样呢?5.九级台阶砌好了,父亲有地位了吗?6.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踏上第二节台阶——读懂父亲。
(二)第二台阶:读懂父亲1.假如你是摄影师,要拍一组父亲形象的照片,你会抓住父亲的哪些细节拍成特写镜头呢?要求找到细节描写的语段,品读关键语句,为你的照片取一个名字。
(1)老师示范:关于第5段父亲脚的细节描写的片段,通过这双“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永远也洗不干净”的脚,我看到了父亲为了九级台阶,为了我们的家辛苦操劳、日夜奔波的身影,所以我给它取名:我的辛劳的父亲。
(2)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其它细节“为父亲拍照”(3)刚才主要找的是新屋建成之前对父亲的一些细节描写,下面请你们找一找新屋建成之后父亲的细节描写。
我们来分配一下任务:开始建新屋到新台阶砌成之前的语段交给1组,新台阶砌成之后的语段交给2组。
小组讨论,组内求全。
可能涉及到的段落17、19、21、27、28、30,概括出并快乐着的父亲、失落的父亲、谦卑的父亲、倔强的父亲等。
2.回顾父亲的一生,看看因为台阶父亲发生了哪些变化?男生读以前的父亲,女生读现在的父亲,要求读出感情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知识总结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
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1991年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二、故事背景《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
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下了这篇小说。
三、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四、理解词义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五、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5):破题。
交代台阶的来历、台阶给“我们”带来的惬意和欢乐及家庭的贫苦。
第二部分(⑥-⑧):开端。
写父亲认为台阶低。
第三部分(9-15):发展。
写筑高台阶造新屋的艰辛准备过程。
第四部分(16-23):高潮。
写造屋及筑高台阶的过程。
第五部分(24-31):结局。
写父亲的心愿实现了,但人也老了。
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六、问题归纳1. “台阶”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台阶”是文章命题立意的核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和农民的本色,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台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时代背景,掌握生字词。
2.结合小说文体特征,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自读,抓住细节适当做批注,感受父亲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抓住细节适当圈点批注,感受父亲的人物形象。
【课型与课时】1.圈点批注、质疑问答、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2.第一课时【预习要求】1. 自读课文,查阅字典扫清字词障碍。
2. 以“台阶”为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3.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作者相关资料,增加积累,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课文简析】《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教学创意】本课的创意就是化繁为简。
《台阶》这篇小说有一定的时代感,七年级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和积累,理解主题有些难度,所以化繁为简,从围绕“台阶”这一线索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本内容,适当做批注,结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台阶图片)相信不同景处的台阶给同学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也截然不同,那么,你们攀登最高的台阶是多少级?也许在大家眼中,台阶极为平凡,没有特别意义,然而,在某些人眼里,却是他毕生的追求。
这样的台阶要用生命去垒砌,用心灵去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李森祥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台阶》,去认识一位有着浓厚“台阶”情节的农民父亲,去感受他那至真至纯的情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概说课文文意(作家与作品)李森祥(1956—),现代作家,浙江衢州人,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后进入浙江省广电局从事影视创作,第一部发表的作品是《半个月亮爬上来》。
《台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李森祥的《台阶》塑造了一个朴实、淳朴、无私的农民形象。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文章表现了农民的艰辛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拼搏的精神,兼有敬仰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凹凼、尴尬、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4.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1.教法:默读法、点拨法、情境设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圈点批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积累“凹凼、尴尬、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4.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台阶是我们所见到的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了,可一旦它与一位父亲的生活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显得不再平凡了。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通过台阶去感受一下这位父亲的形象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台阶”谈起,将它与父亲的生活命运建立联系,赋予台阶不同寻常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展开对课文的题目、主要内容、主题等进行阅读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读文。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和重难点。
)2.了解作者李森祥。
3.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握故事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10 台阶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极强的,无论人、事物。
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同卑微的你我他,还有那平凡的父亲、母亲。
李森祥的《台阶》中所写的父亲就是这种卑微而又韧性极强的人。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4.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 / 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 许多人渴望 / 在台阶上找到 / 自己的高度 / 父亲是不是 / 也如此……”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讲述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父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凼.(dànɡ)叮嘱.(zhǔ)尴尬..(ɡān ɡà)2词语解释凼:方言,水坑。
活做得去:方言,能干活的意思。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3作者名片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
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传世之鼓》等。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何种文体,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点拨明确】(1)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本文讲述了父亲造台阶的故事。
(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为分析人物做初步准备。
)2统领全文的一句话是哪一句?【点拨明确】“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3本文的故事情节完整,请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
【点拨明确】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二)深层理解1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点拨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三单元《台阶》11 台阶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写于1988年,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情况,是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与审视。
文题“台阶”既是文章叙写的中心,又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作者围绕“台阶”立意,组织材料,简洁含蓄。
另外,“台阶”也富有象征意义。
二、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
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质朴的农民形象。
其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凹凼dàng: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
晌shǎng午:中午。
尴gān尬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zào:烦闷焦躁。
涎xián水:口水。
大庭广众: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也形容底层人民的卑微姿态。
二、主题概述本文以台阶为线索,记叙了父亲为了建造新屋新台阶而不辞辛劳的大半生,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以及为了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坚韧性格。
同时,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思考。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台阶曾经给家人带来满足,但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第二部分(第9—16段):父亲为造新屋新台阶辛勤劳动,攒钱攒物。
第三部分(第17—23段):父亲造新屋新台阶时的艰辛付出。
第四部分(第24—32段):住进了新屋,有了值得自豪的高台阶,父亲却老了。
四、思考探究1.“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和农民的本色,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台阶》课文原文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
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
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
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
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
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
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
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
父亲把屁股坐在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
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
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
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
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