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提要由于财务丑闻案件不断爆发,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设计有效的监督机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成为专家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话题。
本文阐述内部审计理论,以及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探讨内部审计的理论模式及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
近几年来,财务舞弊案的发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暴露了公司治理存在着的严重缺陷,而内部审计人员在“世通”事件中的出色表现使人们看到内部审计可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经济学为基础,对内部审计理论及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给出解释,为内部审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务指导。
一、内部审计理论文献评述(一)委托代理理论。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内部审计是解决企业中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王霞、王镇蒙、雷光勇、崔文娟以委托代理理论来解释内部审计通过降低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抑制各层级之间管理者们的道德风险问题等途径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的作用。
委托代理理论假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内部审计作为外生因素加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并代表管理层或是代表股东的利益,这使得内部审计在两者之间始终处于某一方的对立面。
(二)交易费用论。
Morrill&Morrill使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内部审计。
他认为,在组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管理者必须合理地降低这一费用,而管理者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利用内部审计这一稀缺的经济资源。
在进行交易时,市场与内部组织都会提供审计服务,竞争会使交易费用低的一方胜出。
因此,内部审计在与外部审计的竞争中获得了优势而被管理者所授受。
内部审计的交易费用理论对内部审计的解释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交易费用进行最优化处理似乎是一切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价值创造活动论。
价值创造活动论认为,内部审计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善组织的运营。
内部审计职业界最权威的组织——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确立的内部审计目标已由原来的“为组织服务”转变为现在的“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内部审计职能已由原来的“独立评价”转变为“独立、客观的认证和咨询活动”。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在有效治理公司过程中,内部审计显得至关重要,它与董事会、高层管理者、外部审计一起构成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础。
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有助于公司治理程序的完善和组织价值的增加。
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并未得到良好的应用,其作用发挥不明显。
为了实现完善内控制度、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目标,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成为一项当务之急的任务。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内部审计的概念和职能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最近的一次定义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
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机构实现目标。
”公司治理,即公司各权利主体对公司的管理权限和相互关系,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内容。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密切。
一方面,公司治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必然产物,其结果导致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而内部审计正是源于受托责任关系,即作为独立的第三者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证明。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体系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石,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公司治理将失去重要的微观基础。
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实践已经表明,健全的内部审计,已成为公司治理状况良好的重要标志之一。
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有效运行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内部审计实施的制度环境,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需要以完善的公司治理为支撑。
公司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作用在于:(1)通过对公司财务的审计,揭示各种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对管理层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2)通过审查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揭示内控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帮助公司完善治理机制,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3)通过合同审计、工程审计等减少公司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内部审计通过及时发现企业运营、决策中暴露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增值。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审计伴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分离,公司投资者越来越分散,此时投资者要了解公司的情况就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审计也就应运而生了。
最早出现的是外部审计,但伴随着安然、世通等国际丑闻的出现,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人们也逐渐地了解到有一个好的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无可替代的。
虽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不断强调注重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但实际上大部分公司却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割裂开来,并把内部审计作为查错防弊的内部检查工具。
而那些单设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也主要是基于管理层面的考虑而没有上升到公司治理层面。
因此,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从而改善公司治理则是当务之急。
一、概述公司治理可以说是现代公司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等)的责任和权利,而且规定了公司决策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以实现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内部审计则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在公司治理系统的框架下开展工作并提供公司治理所需的信息。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学会董事会通过了内部审计的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
通过引入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一个机构实现其目标。
”2003年6月,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内部审计准则》,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1、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目标的一致性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平衡各方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商业合作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等。
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系列规章、程序、方法实施的治理活动,是为实现公司目标而存在的管理和决策行为,治理的目的最终也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和平衡。
基于公司治理下内部审计完善探析基于公司治理下内部审计完善探析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相依存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极为重要、特殊的地位,它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好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
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展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指包含法律、文化等在内的有关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本质是确保经营者的行为符合相关者的利益。
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是内部审计开展的首要前提和根底,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形式是良好公司治理构造的内在要求。
将内部审计融入公司治理之中,提供实时、持续的监控,并参与企业战略规划,从而将关注点转向为企业增加价值,成为内部审计新的开展方向。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一〕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上市公司中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真正大学毕业且所学专业属于会计、审计、经济、法律等科班背景出身的很少,绝大局部从业人员所学专业为上述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
他们的管理知识和经历薄弱,控制风险的意识缺乏,胜任风险导向审计有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资格在我国的报考持续升温,但最终通过考试获得该项资格的人员并不多。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
〔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被分割。
对于将内部审计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上市公司治理准那么?并未做强迫性规定,由于未得到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认可,内部审计在开展工作时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仍是查错防弊,尚不能对公司管理做出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
管理审计也未得到广泛的开展。
由于没有得到公司治理的支持,内部审计缺乏活力。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成果没有被公司治理较好地利用,而导致效率缺失。
〔三〕内部审计技术有待进步。
相当一局部内部审计人员受自身的知识、技能所限,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不熟悉,不理解资本市场的投融资规那么,缺乏企业管理、风险管理及经济预警等方面的知识,与企业的需要及开展相距较远。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作者:张宏宇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7年第23期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2-000-03摘要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
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人们认识到,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系统,才能彻底解决舞弊和管理不当等造成的问题,在这一系统中,内部审计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来研究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有利于探寻出二者间的互动关系,以期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模式,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内部审计的完善要求改变传统审计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从而使其与公司治理全面融合。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改进拓展一、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相关概念界定(一)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公司治理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配,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公司治理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二)内部审计作为实现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手段之一的内部审计,根源于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
由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企业需要做出与此相应的制度安排,于是以实现组织内部控制为目标的内部审计得以发展。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经营。
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
内部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下)2012年03月07日16:12 来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作者:沈维成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四、内部审计实证研究从理论角度上,学术界似乎已经达成关于内部审计具有公司治理功能的一致意见,但是实务操纵层面上是否同理论看法一致?耿建新、续芹和李跃然以实证数据回答了这一疑问[21]。
作者以沪市2001至2004年IPO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数据,检验内部审计单独设置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状况。
研究发现,单独设立内部审计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治理效率,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还是基于公司管理因素考虑。
该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首次从正面测度了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
规范研究表明,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内部审计设置层次高低有关。
为了检验了内部审计不同设置模式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程新生和张宜以200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内部审计设置层次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内部审计设置的层次越高,企业规模越小,内部审计设置的层次低。
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改善公司绩效的贡献并不显著,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2]。
虽然该文首次检验了内部审计设置的影响因素,但是只选择制造业公司数据,其研究结论难以推广于其他行业,使得其结论难有较强的说服力。
现有研究结论显示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密切,运行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改善信息披露质量,由此被誉为公司治理结构“四大基石”之一的内部审计,理论上可以推断其能够改善信息披露质量。
王守海、郑伟和张彦国以内部审计客观性、胜任能力和规模作为内部审计的替代变量,考察了内部审计与信息披露的质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23]。
国外的一些学者以盈余管理的程度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间接测度指标检验了内部审计与信息披露的关系。
Davidson等人发现设置内部审计的公司,盈余管理发生的概率降低[24];同样Prawitt等人研究表明内部审计的质量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25]。
这些都是内部审计具有公司治理功能的有力证据。
五、未来研究展望关于内部审计具有公司治理功能的观点,学者几乎都持相同的看法,但是还有许多未解决或未被重视的领域。
因此要使得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公司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必须厘清以下一些问题:(一)研究方法虽然内部审计具有公司治理的功能,但大多还停留在理论阐述的层面,仅从规范的角度推演内部审计内在的公司治理功能,较少有实证数据去验证其理论的真伪。
纵使部分文献涉及实证研究,但是限于数据的手工搜集,涉及大量主观性的判断,甚至便利性的考虑,使得结果可能带有随机性,因而使得现有的结论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数据收集的困难,虽然内部审计具有公司治理功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更多还是把它定位于经营环节的控制手段,因此为保证企业经营过程的秘密,鲜有把相关内部审计数据通过披露方式对外报告④。
为改变这一情况,研究者化被动为主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以此开展实证研究。
(二)独立性与客观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发挥公司治理功能的一个关键性特征,因为其决定了内部审计在向审计委员会等公司治理主体提供信息的质量,进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决策效果。
因此大量文献讨论如何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内部审计毕竟不同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虽具有公司治理功能,但它依然是企业的一个组织机构,其目的在于改善公司绩效,增加企业价值。
因此一味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会加剧内部审计与其他组织部门,如采购、生产、销售、内控等的紧张关系,没有这些部门的配合,内部审计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不仅仅是“独立问题的发现者,而应成为推动改革的使者”。
绝对的独立性会导致内部审计不但不能增加价值,相反可能减损企业价值,应该改变研究的角度,从客观性人手,把独立性作为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环境因素,进而确保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因为职业化的内部审计在其工作中,不论是确认职能还是咨询职能,都会涉及到大量的评价、判断和决策,而客观性可以保证这些评价、判断和决策不偏不倚。
(三)职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离不开胜任的专业人员。
专业胜任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是专业知识的问题,还包括了职业经验、沟通交流等因素。
纵观现有文献,与外部审计师的执业胜任能力探讨相比,内部审计有关执业胜任能力研究有限。
例如崔宏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职业倦怠角对外部审计效果的影响因素。
工作家庭冲突、角色冲突和学习负担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但工作过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则不显著[26]。
相对外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在同样的环境下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再比如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问题等还是一片空白,这就制约了内部审计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需要加强内部审计执业能力的研究,开发有效的内部审计执业能力框架,为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1] 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会计学院,2004.[2] 蔡春.论内部审计的功能、目标及实现条件[J].审计研究,1996(1):41-43.[3] 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29-37.[4] 瞿曲.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5] 瞿旭.基于价值增值的治理导向型内部审计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16-37.[6] 沈维成,张慧超.基于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4):27-29.[7] 王光远.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评述——内部审计思想概述[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10)6-9.[8] 叶陈刚,程新生.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6(6):79-84.[9] 王镇蒙,黄砚农.企业控制权视角下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1):56-60.[10] CRAMLING,AUDREY A,MARIO J MALETTA,ARNOLD SCHNEIDER,BRYANK CHURCH.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A Synthesis of the Extant 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4,23:194-244.[11] 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J].审计研究,2005(5):42-48.[12] 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03(4):61-64.[13]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1-13.[14] 汪国银,林钟高.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2):86-89.[15] 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85-88.[16] 刘运国,胡丽艳.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基于A市公交企业的案例分析[J].审计研究,2005(5):49-54.[17] 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69-75.[18] 王光远.关于内部管理审计的外部化问题[J].财会月刊,2002(4):3-4.[19] 周为利.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34-36.[20] 李琳,肖杰.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 (10)48-50.[21] 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市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1):53-60.[22] 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1):70-74.[23] 王守海,郑伟,张彦国.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5):82-89.[24] DAVIDSON R,J GOODWIN-STEWART,P KENT.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05,45:241-267.[25] PRAWITT D,N SHARP,JASON L SMITY.Internal Audit Quality and Earning Management[R].Working Paper,Brigham Young-University,Texas A&M University,Brigham Young University,2008.[26] 崔宏.工作压力、学习负担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影响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4):37-43.注释:①转自Sridhar Ramamoorti.internal auditing history,evolution,and prospects[A]//Anderew D.Bailey,Jr,Audrey A.Gramling,Sridhar Ramamoorti.research oppoItunities in internal auditing[C]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Research Foudation,2003。
②受托责任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划分为公共受托责任、公司受托责任和组织内部受托责任,本文立足于后两种意义的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产生于财产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但是并非只有两权分离才会发生受托责任,只要存在授权关系,便可能导致受托责任。
③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ji Ijiri)指出:“受托责任的关系可因宪法、法律、合同、组织的规则、风俗习惯甚至口头合约而产生。
一个公司对其股东、债权人、雇员、客户、政府或有关联的公众承担受托责任。
在一个公司内部,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对分部经理负有受托责任,而部门经理对更高一层的负责人也承担受托责任。
就这一意义而言,说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构建在一个巨大的受托责任网络之上,毫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