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8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文原文及赏析《芦花荡》课文原文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赏析《芦花荡》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小说,作者孙犁通过对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同时,小说也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干瘦、精明、勇敢的老头子形象。
他虽然年纪已高,但是仍然坚守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队伍提供物资和保障。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芦花荡》教案篇1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初二上册语文第二课芦花荡的知识点归纳初二语文芦花荡的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生平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
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
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大师”。
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代表作品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衰年变法”,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评价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图画。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白洋淀纪事芦花荡的概括
白洋淀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湿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芦花荡是白洋淀的一个重要景点,以其绚丽多样的芦花景观而闻名。
本文将概括介绍白洋淀的纪事和芦花荡的特色。
首先,在文章标题和正文的内容中,将确保与白洋淀和芦花荡的相关性一致,不会产生歧义或误导读者。
其次,在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句子之间,将保持流畅的逻辑思路,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文章中,不会出现任何与广告相关的信息,包括链接、推广或其他商业性质的内容。
文章的内容将避免涉及任何版权问题或侵权争议。
所有引用的材料、图片或其他来源将获得适当的授权或标注,以确保合法性。
同时,文章的标题、简介和正文中将不会出现任何敏感词汇或其他不良信息,以保证文章的积极正面性。
最后,文章的正文将保持完整性,不会出现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段落之间的转换将流畅自然,确保读者能够有一个愉快的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本文将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表达,概括介绍白洋淀纪事和芦花荡的特色。
同时,将遵守文章写作的原则,确保不会包含任何负面影响阅读体验的元素。
《芦花荡》赏析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芦花荡》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者简介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荷花淀派”也叫“白洋淀派”。
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
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
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
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1]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等短篇小说,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6年起因病辍笔。
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因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作品的深度、广度、力度上还没有人能超越他们。
赵和孙分别是“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开山人和领军人,开创了农村文学作品的新流派;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柳青的《创业史》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代表作,可登农村文学作品的经典殿堂。
芦花荡好词好句摘抄
1. 清晨的芦花荡,如诗如画,犹如一个童话世界的门户。
2. 芦花在微风中舞动,轻柔地摇曳着,仿佛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3. 芦花的韵味如此深邃,仿佛蕴含了大自然的智慧,散发着一股宁静的神秘力量。
4. 水面上的芦花荡,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5. 细细观察芦花,可以看到它们的每一根,每一片都独具特色,宛如艺术品。
6. 芦花丛中,贴近水面的芦苇竟是那么柔软,仿佛是大自然为脆弱而创造的庇护所。
7. 芦花摇摆着身躯,仿佛在与风对话,诉说着风的故事。
8. 芦花素净无瑕,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诱人的光芒,如同一颗流动的明珠。
9. 芦花被微风轻轻吹动,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为它们谱写的音乐。
10. 芦花摇曳在荡漾的湖水中,如同一群优雅的舞者,在阳光
下跳动着温柔的舞蹈。
芦花荡主要内容概括50字
《芦花荡》是朱自清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
故事描绘了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只重视儿子,对女儿却漠不关心。
女儿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不断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但却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读书,迫不得已退学回乡。
女儿的退学引起了父亲的反思,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父亲买回了一本钢琴为女儿实现了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分男女,家长应该平等对待子女,重视女孩的成长,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芦花荡》是现代作家孙犁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其中,作者运用了许多诗化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所营造的美好意境。
首先,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生命。
例如,“那些荷花,既不断和岸离,也不断和岸合,军船就飞快地围在中间”,将荷花与军船之间的位置关系用“离”和“合”来形容,生动地描绘了荷花与军船之间的动态美。
其次,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
例如,“她像央鸡一样挣扎着,弯到水里,很久才爬上岸来。
她骂着:‘该死的!汉奸!’她向他们望了一望。
他们各人阴沉着脸,在水中寻找着自己的被打折的桨。
”这段话中,“该死的”、“汉奸”、“阴沉着脸”等词语,不仅表达了女孩子的愤怒和不满,也增强了小说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物。
例如,“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
”这句话中,“白绸子样的水鸟”形象地描绘了水鸟的轻盈和纯洁,而“大荷叶下面歇凉”则将水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恬静优美的氛围。
总之,《芦花荡》中的诗化语言是作者孙犁创作的一大特色。
这些诗化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所营造的美好意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体验。
孙犁《芦花荡》节选的读后感
在一次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芦花荡》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很长,但却充满诗情画意,在那种抗日战争的年代里,讲述了一个老英雄的自信和自尊。
夜晚,在那神经崩紧,阴森黑暗的大苇塘里,总会有一个勇敢的老头在淀里撑着小船来去自如,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他看来都是一切保险,这都要归功于他对工作的自信。
但是由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也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子的途中,但是由于老头子的大意让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了,由于这个女孩受伤了,这使老头子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老头子说:"一路上是多么的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声一声像连珠箭,直射穿我的心,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老头子觉得这件事让他在俩个小姑娘中丢尽了面子,于是,愤怒的说:“今天他们打伤了你,别怕,等到明天,我会让他们十个人受伤,流血。
”于是,那一天早晨,老头子早早地划着船,在小鬼子经常出入的。
地方划来划去,正巧那天小鬼子们也在水中游泳,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鬼子们忽然看见了老头子,于是,便冲老老子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看了一眼,理都不理,于是,便又划起了他的船,这时,小鬼子感到非常生气,便追了上去,没一会儿的功夫小学生,小鬼子追上了老头子,正准备爬上船的时候,忽然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了,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咬了一口,原来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接着,小鬼子们都被这锋利地钩子钩住了,这时,
老头子举起篙来砸着他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老头子终于报了一口恶气,心里觉得爽快极了,便撑船回去了。
老头子用这次英勇的行为,挺来了自己丢失的颜面,也让日本兵尝到了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