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磨坊沟金矿床矿物包裹体特征及与成矿阶段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97.24 KB
- 文档页数:5
山东平邑铜石金矿田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
于学峰
【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
【年(卷),期】2001(017)003
【摘要】铜石金矿田主要由隐爆角砾岩型(归来庄式)、碳酸盐岩层状微细浸染型(磨坊沟式)、夕卡岩叠加型、斑岩型和蚀变岩型等多种类型的矿床(点)组成,矿种以金为主,伴有银、铜、铁矿化,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成矿亚系列.成矿作用与铜石富钾碱性次火山杂岩关系密切,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液和热源.泰山岩群为主要矿源层;寒武纪朱砂洞组上灰岩段之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磨坊沟式金矿的有利含矿层位;寒武系上部-奥陶系下部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是归来庄式金矿的有利围岩.杂岩体构成的次火山穹窿及伴生的环形放射状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分布.【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于学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P612
【相关文献】
1.山东平邑铜石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讨论 [J], 于学峰
2.山东平邑铜石金矿田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 [J], 于学峰
3.鲁西归来庄金矿田成矿系列及成矿作用研究 [J], 于学峰;方宝明;韩作振
4.中条山—塔儿山成矿区带铜铁金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及成矿模式 [J], 李嵩;陈俊明
5.桂东大瑶山地区铜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 [J], 邓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种主要类型金矿床成矿特征、成矿条件及找矿意义摘要:造山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卡林型3种类型金矿床可形成规模可观的区域性成矿带或成矿省,是金矿资源的主要产出类型,也是当前金矿找矿的主要目标类型。
通过对该3种类型金矿床成矿特征、成矿条件和控制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综述,探讨在矿产勘查实践中应用这些标志性特征和因素识别、确认金矿床类型,进而根据不同的成矿特征和控矿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找矿勘探工作,为进一步提高金矿找矿的工作效率提供可靠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已有研究表明,金矿床可发育在所有地质时期、各种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矿床类型。
因此,有关金矿床类型的划分一直争论不断,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划分方案。
然而,在世界范围的找矿实践中,一些类型金矿床的探明储量在近十几年来一直稳居前列,因此逐渐成为金矿找矿的主要目标类型。
据R.Lipson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球除了南非的兰德(Witwatersrand)金矿床和砂金矿床外,金资源禀赋(过去产量+储量+资源量)排在前四位的金矿床类型分别是造山型(41.0%)、斑岩型(20.9%)、浅成低温热液型(18.4%)和卡林型(5.2%)。
尽管这4种主要金矿床类型划分和命名的标准不一致,例如:造山型金矿床主要是根据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基于矿床成因,卡林型金矿床的命名来源于其主要产地,但这些名称目前在矿床学术界和矿业界已被普遍接受。
斑岩型矿床中的金常与铜伴生,形成斑岩型铜金矿床,独立的斑岩型金矿床很少。
本文主要对可形成独立金(或以金为主)矿床,以及规模可观的区域性成矿带或成矿省的造山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卡林型3种主要类型金矿床成矿作用、成矿条件和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综述,探讨在矿产勘查实践中应用这些标志性特征和因素识别、确认金矿床类型,进而根据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控矿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找矿勘探工作,以期提高金矿找矿的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浅析眭照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 要:金矿的形成是一个多种物质来源、非常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作用叠加的过程,但其仍然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我们对金矿的地质特点、成矿特征以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就能探寻其成矿规律,从而辅助找矿工作。
本文简要的分析金矿形成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规律,为金矿勘探工作做出一份参考。
关键词:成矿地质特整;成矿规律;金矿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05-0141-2A Brief Analysis of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Law of Gold DepositsGUI Zhao-peng(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am of Non-ferrou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chi 830011,China)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gold deposits is a process of multiple material sources, very complicated geologic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uperimposition of metallogenic geolog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rules to follow. If we study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deposits, we can find out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assist the prospecting work.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s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gold deposit format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gold exploration.Keywords: metallogenic geology;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gold deposit1金矿的形成金矿成矿地质作用非常复杂,包括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变质热液成矿作用和外生(风化-沉积)成矿作用。
关于某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分析【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金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因素;找矿方向1.区域地质特征该金矿区域地层分布表现出裂谷沉积特征,奥陶—志留系、石炭—泥盆系以似对称状分布于裂谷带两侧。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分布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其时代从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均有出露。
2.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下二叠统(P1)哲斯群(P1zh)。
以F1断裂为界,南侧为火山岩段,北侧为碎屑岩段。
火山岩段主要岩性为辉绿岩、英安岩、英安斑岩。
碎屑岩段主要由泥质板岩、含炭泥质板岩、砂质板岩组成。
2.2构造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按照断裂规模、产状及其相互配套关系,可分为四级:I级:断裂(F1),Ⅱ级:F2、F3、F4、F7、F9断裂,Ⅲ级:Nw向、NNW向一近SN向断层,Ⅳ级:为一组NNW向、近SN向或NNE向断层。
Fl: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产于火山岩段与碎屑岩段接触处,为一多期活动的大断裂,在区域上长50~60km,在断裂南侧沿线分布有辉绿岩、英安岩,断裂北侧主要是碎屑岩。
F3、F4为次一级断裂呈北西向相交于Fl断裂之上。
在平面上构成“人”字型构造骨架。
目前已知工业矿体均分布在F1-2.3岩浆岩F4断裂之问,受次一级NNW向、近SN向断层控矿区岩浆岩极不发育,仅在矿区外围老金厂南制。
F7是产在碎屑岩中的断层,与地层以小角度斜出露有中粒花岗岩小岩株,矿区内仅见岩墙状产出切(15°),控制了北金一碧东成矿带和碧马一全鑫的脉岩,主要脉岩有:侵入于矿区北侧碎屑岩中的花成矿带。
F9产在碎屑岩段与二叠系上统火山岩(安岗斑岩脉。
山岩)接触带,北侧为安山岩,南侧为碎屑岩,是全鑫铜金矿点金矿体的赋矿区域和母岩,沿断裂带花岗斑岩脉成带侵入,局部花岗斑岩脉亦有金矿体产出。
该断为南倾逆断层。
矿区火山岩东西长约17km,该套火山岩在老金厂金矿以辉绿岩为核部,辉绿岩、英安岩类岩石为其两冀,组成一个完整的背斜构造。
[收稿日期]1999-02-04;[修定日期]1999-10-01;[责任编辑]张启芳[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九五黄金重大项目(编号:K Z 951-A1-404-02-02)、创新工程项目(K ZCX1-Y -03-01)和山东平邑归来庄金矿联合资助。
山东平邑卓家庄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沈远超1,曾庆栋1,刘铁兵1,孙秀英1,郑晓廷2,祝德平2(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2.山东平邑归来庄金矿,平邑 273306) [摘 要]平邑卓家庄金矿是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以高金品位(平均在100×10-6以上)、全筒式矿化为特点。
岩筒产于NW 向和EW 向断裂交汇部位。
金矿矿石类型主要为隐爆角砾岩型矿石、震碎角砾岩型矿石、碎裂岩型矿石,隐爆角砾岩型矿石可进一步划分为矿浆胶结角砾岩型矿石、热液胶结角砾岩型矿石、岩浆胶结角砾岩型矿石及凝灰质胶结角砾岩型矿石。
矿体上部矿石类型简单,下部矿石类型复杂。
提出了卓家庄式隐爆角砾型金矿的找矿标志,认为Ⅱ、Ⅳ号角砾岩筒是有利金成矿的岩筒。
[关键词]隐爆角砾岩 成矿预测 卓家庄金矿 [中图分类号]P618.51;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0)04-0020-04 床,其规模虽不大(已开采出金金属量3t ),但其品位特高(平均在100×10-6以上,最高可达3000×10-6以上)。
1 矿区地质概况1.1 地层及岩浆岩 平邑卓家庄金矿位于鲁西隆起区平邑凹陷西南边部,铜石杂岩体西北部。
矿区地层为寒武系,为浅灰色—灰黄色条带状灰岩、疙瘩状灰岩夹黄色钙质砂岩;紫红色—暗紫色含云母质砂岩夹黄绿色、土黄色薄层泥质灰岩等。
矿区内岩浆岩广泛分布,元古宙片麻状花岗岩分布于东南部,中生代闪长玢岩[1]在矿区内发育。
闪长玢岩中发育许多晚期正长(二长)斑岩脉,总体呈NW 向和近EW 向展布,总体倾向南,倾角50°~70°,宽度0.2m ~25m ,与金矿关系密切。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山东省平邑县东大湾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李鹏飞(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山东 兖州 272100)摘 要:东大湾金矿,矿体赋存于寒武系朱砂洞组中,成因类型为与中生代中偏碱性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有关的似层状碳酸盐岩金矿床。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07-0119-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East Da Wan gold deposit, Pingyi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LI Peng-fei(Shandong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 Second Geological Brigade,Yanzhou 272100,China)Abstract: The orebody occurs in the Cambrian cinnabar cave formation in the Dong Da Wan gold mine, and its genetic type is a stratiform carbonate gold deposit related to middle and 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luids of Mesozoic middle alkaline magmatic period.Keywords: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posit; genesis of deposit“层状”金矿是近年来在平邑地区发现的具有重要找矿前景的新类型金矿。
矿体呈层状,产出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矿石类型单一,顶底板标志清晰,易采易选,开发利用前景较好。
85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平邑卓家庄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预测勘察杜 伟(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七地质大队,山东 临沂 276000)摘 要:平邑卓家庄金矿作为目前国内矿产资源最丰富的隐爆角砾金矿床,主要分布于NW向与EW向两者断裂交汇之地,具备高金品质(平均100×10-6以上)与全筒式矿化等特征。
且金属矿矿石包含了破碎岩、震碎角砾岩以及隐爆角砾岩等类型矿石。
但为了能够对该金矿进行精准开发,就需要对卓家庄金矿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要求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为成矿预测勘察奠定基础。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典型矿床系统的结构与形成要素,借助从成矿预测角度,对平邑卓家庄的金矿地质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金矿成矿预测勘察措施。
以期为提高金矿资源开发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平邑金矿;特色矿产;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预测勘察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15-0085-3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Survey of Zhuojiazhuang Gold Mine in PingyiDU Wei(The Seventh Geological Brigade of Shandong Provincial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Linyi 276000,China)Abstract: As the most abundant hidden explosive breccia gold deposit in China, the Zhuojiazhuang Gold Mine in Pingyi is mainly distribu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NW and EW trending fault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grade gold ore (average more than 100×10-6) and full barrel mineralization.. And metal ore includes types of ore such as fractured rock, seismic breccia, and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However, in order to accurately develop the gold deposit,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 law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Zhuojiazhuang gold deposit,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mineralization prediction and explor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elements of typical deposit systems,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deposits in Zhuojiazhuang, Pingy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neralization prediction, proposing measures for gold mineralization prediction and exploration.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old mine resource development.Keywords: Pingyi Gold Mine; Characteristic minerals; Metal deposit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survey收稿日期:2023-05作者简介:杜伟,男,生于1982年,汉族,江苏邳州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矿山生态修复。
全球金矿床基本特征及成矿条件1.1金矿床基本特征1.1.1金矿床的层控性在世界范围内,金矿床的形成往往与各种含金高的岩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重要的金矿床都受一定的地层控制。
在世界上已知的重要含金地层有北美大陆上的基瓦汀超群,耶洛奈夫群,提敏斯群,霍母斯塔克群。
澳洲西部伊岗地块上的卡尔古利层、南非洲大陆上塞巴奎群、布拉瓦约群和斯威士兰超群、维特瓦特斯兰德群。
印度地盾上的达瓦尔群。
我国的含金地层有太古代的鞍山群、太华群、迁西群;元古代的辽河群、碧口群、歪头山组、陈蔡群,泥盆系的古道岭组。
二叠系的大厂层等。
在含金地层中,金矿床的分布,总与特定的岩石建造(含金建造)有关,主要是超基性一一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建造,含铁硅质岩建造;含碳泥质页岩建造;含碳陆源碎屑岩建造等。
尽管金矿所赋存的岩石类型比较多,对各类岩石无明显的专属性,但是前寒武系的绿岩是最重要的赋金地层。
似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绿岩带中总是有金矿床存在。
近年来对太古代绿岩和其它含金地层中金矿床的成因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明,呈残留体保存于地壳局部地段的太古代绿岩和其他地层中金的原始含量(丰度)较高,与金矿化相伴生的其他矿化元素和矿化剂含量也较高,是形成金矿床的矿源层。
这些矿源层中的金在尔后的变质作用、同期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可以发生重新分配,在有利部位形成矿体。
含金地层与矿体(或矿化岩石)经风化破碎后,又为形成含金砾岩或其他时代的砂矿提供碎屑物质原料。
著名的南非兰德变质砾岩金矿床,就是古盆地(兰德盆地)北缘的太古代绿岩,提供了成矿的碎屑物质。
金对不同变质相带的选择也表现得十分典型,金首先选择变质程度低的(片岩相)相带中富集的事实,在许多地区能清楚地见到。
绿岩中有一个最佳热力带,金和伴生的硫化物矿化趋向于选择性富集,这种金矿的形成可能发生不大的再分配,有助于金聚集积的热力条件可能接近于区域变质中的中等或稍高级的绿片相(大约450〜550℃,更准确些是300〜400℃的温度范围卜在超变质作用下由于压力差的驱动,金主要表现从深变质相排出,向绿片相集中。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郭明凤(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摘 要:文章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矿物学特征以及控矿因素的系统研究表明,该矿床受构造断裂带控制,在时空上与印支—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
容矿岩石主要为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构造角砾岩和蚀变花岗斑岩。
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浸染状产出。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和深部地壳,属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规律;金矿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23-021 区域地质背景某金矿床大地构造上位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南缘摩天岭背斜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阿尼玛卿背斜结合部位。
区内自晋宁运动以来,经历多期次构造演化,地质构造运动强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
区域较大的断裂带为松柏—梨坪断裂,属川西北地区大型断裂—玛曲—荷叶断裂东段分支。
断裂整体呈弧形,弧顶位于联合村一带,向东总体走向为NE向,向西为NW向,长近100 km,宽数十米至数千米。
断裂总体为南倾,倾角为45°~65°,局部北倾,并具有分支现象。
断裂上盘为二叠系灰岩、砂岩和板岩,下盘为泥盆系石英砂岩和灰岩。
区域发育的主要褶皱有摩天岭背斜和阿尼玛卿背斜。
前者北以玛曲—荷叶大断裂为界,南抵古城—青川大断裂,西临崛江—虎牙锯齿状深大断裂。
其核部出露中元古界碧口群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细碧角斑岩)建造。
上伏地层为早震旦世磨拉石建造,上震旦统碳酸盐夹碎屑岩建造,上志留统碎屑岩、硅质岩夹碳酸盐建造,中泥盆统碎屑岩、含碳硅质岩、碳质泥岩、碳酸盐岩建造,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建造。
下、中三叠统仅出露在黄龙乡以北西地区,为碳酸盐岩建造。
后者阿尼玛卿背斜北以玛沁—略阳深大断裂为界,南抵玛曲—荷叶大断裂,呈楔形插入西秦岭冒地槽褶皱带降札和摩天岭两大地块之间。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型的分析刘 恒,盛 磊,孙鹏坤(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山东 招远 265400)摘 要:作为全球硬通货币、国家财富的象征——黄金一直是各个国家争相开采的重点金属资源,人类为了寻找和开采金矿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本文将尝试通过分析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模型,以期能够有效帮助相关人员借助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合理开采金矿床,增加我国的现有金属储备量。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型;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6)17-0105-2Geological features and metallogenic model of gold depositLIU Heng,SHENG Lei,SUN Peng-kun(Shandong gold mining (Linglong) Co., Ltd., Zhaoyuan 265400,China)Abstract: As the world's hard currency, the symbol of the nation's wealth - gold is always the key point of the countries are scrambling to mining metal resources, human mining gold deposit in order to find and consume a large amoun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model of gold deposi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help relevant personnel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reasonable mining gold deposit, increase the existing metal reserves of our country.Keywords: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model;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金属资源,不同地区的金矿床其地质特征、成矿类型、成矿背景均各不相同,直接导致不同区域的金矿床有着截然不同的找矿模型。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1区域地质背景某金矿床大地构造上位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南缘摩天岭背斜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阿尼玛卿背斜结合部位。
区内自晋宁运动以来,经历多期次构造演化,地质构造运动强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
区域较大的断裂带为松柏―梨坪断裂,属川西北地区大型断裂―玛曲―荷叶断裂东段分支。
断裂整体呈弧形,弧顶位于联合村一带,向东总体走向为NE向,向西为NW向,长近100 km,宽数十米至数千米。
断裂总体为南倾,倾角为45°~65°,局部北倾,并具有分支现象。
断裂上盘为二叠系灰岩、砂岩和板岩,下盘为泥盆系石英砂岩和灰岩。
区域发育的主要褶皱有摩天岭背斜和阿尼玛卿背斜。
前者北以玛曲―荷叶大断裂为界,南抵古城―青川大断裂,西临崛江―虎牙锯齿状深大断裂。
其核部出露中元古界碧口群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细碧角斑岩)建造。
上伏地层为早震旦世磨拉石建造,上震旦统碳酸盐夹碎屑岩建造,上志留统碎屑岩、硅质岩夹碳酸盐建造,中泥盆统碎屑岩、含碳硅质岩、碳质泥岩、碳酸盐岩建造,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建造。
下、中三叠统仅出露在黄龙乡以北西地区,为碳酸盐岩建造。
后者阿尼玛卿背斜北以玛沁―略阳深大断裂为界,南抵玛曲―荷叶大断裂,呈楔形插入西秦岭冒地槽褶皱带降札和摩天岭两大地块之间。
2矿区地质特征该套地层在矿区较破碎,岩石片理化发育,岩脉穿插频繁,是矿区的主要容矿层位之一。
中、下石炭统地层主要为台地相碳酸盐岩地层,局部夹少量碎屑岩建造,是矿区主要含矿层。
下统(C)自下而上可分为砂泥质岩段、砂岩段以及钙质板岩段三部分,其底部的砂泥质岩段不整合覆于泥盆系三河口组地层之上,其岩性为灰色―灰黑色薄层泥质砂岩夹钙质板岩,出露厚度150~350 m。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紧靠松柏―梨坪断裂区域,在矿区西南部紧靠对肠沟断层也有少量出露。
中段砂岩段岩性主要为变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石英砂岩和碳质千枚岩及薄层泥质灰岩,厚度大于100 m,分布在矿区北部和西南部。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作者:王晓龙曹坤李江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42期[摘要]金作為稀缺贵金属被赋予了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金矿资源的勘探开采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分布在川陕甘三角地带的卡琳型矿产,同时金矿的勘探开采技术对我国黄金市场有着重要影响,针对金矿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规律进行探讨分析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金矿开发水平。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TU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2-0228-01前言:金矿大致上可以分为岩金矿和砂金矿两种,不同类型的金矿其地质成因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且在地质特征方面体现出多样性及复杂性。
针对不同地质特征的金矿进行开采,在勘探调查、设备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加强对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提高金矿勘探及开发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1 金矿的形成原理火山喷发时,岩浆会从下地幔带出一些物质,或者侵入地壳浅出,就会形成金矿。
金矿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体,除了天然金以外,还包括石英石、金属硫化物等。
在自然环境影响下,冲刷磨砺会对杂质产生风化和氧化效果,最终形成金块颗粒。
总结起来,金矿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特殊环境,二是较长时间,经过研究表明,金矿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了解并利用这些规律,能够通过地质特征进行推测,继而评估是否存在金矿,为金矿的开挖提供科学依据。
由此可见,深入探讨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金矿的地质特征2.1 绿岩带型绿岩带型金矿中,金矿类型主要是角闪岩、辉石等,形成过程是火山喷发出矿物质,对岩石造成化学侵袭,继而出现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反应,因此表面呈现为绿色[2]。
分析其地质特征,主要位于多山区域,而且出现过火山喷发现象,喷发期间带来的物质和原有岩石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出现造山效果。
而且,该金矿内会存在大量片状岩石,呈现绿色、质地较脆,组成物质主要是云母、石英,因此在分布上相对明显。
一、金矿床成因及矿化富集规律金矿是一个多元、多期、多阶段成矿、演化复杂的“复成金矿床”(改造迭生),金矿床的成因,经多年研究探讨,主要是成矿作用和金的矿源问题。
1、金矿质来源金矿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围岩,矿区的浅变质岩层是金的容矿岩组成的,区域上属加里东地槽沉积建造,其中夹有含金高的基性火山熔岩层迁移—沉积型的含火山凝灰质的硅质—碎屑岩,该地层含金丰度高。
据不同方法统计平均,地层中各类岩性的含金丰度值,一般都比地壳各类岩性的含金丰度平均值高1—2个数量级,故地层是矿区的“衍生矿源层”,该地层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变质作用和各种热液活动的改造,使其中的金矿质发生迁移、聚集,再分配、富集成矿,形成了金矿床。
金矿质的次要来源是自华力西期的超基性岩,据不同方法统计平均,岩体的含金丰度高于地壳超基性岩的含金丰度平均值,从岩体侵入矿区时起,通过岩浆接触变质热液,岩浆期后热液、岩体自变质热液等活动方式、岩体中部分金矿质转移到浅变质围岩中富集,使浅变质岩中的含金矿体、矿化带得到外来金矿质的迭加、改造。
金矿质还有一个更次要的来源(远源),即燕山期的远源中—低温热液活动,对金矿中砷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显示了强烈的成矿作用,热液源于区域再生岩浆(酸性)活动,经历长远距离的运移,沿途从各种熔矿岩石中溶解携带出部分矿质,包括少量金矿质,如区域深变质岩系—哀牢山群即是金矿的初始矿源层之一,为之提供了部分金矿质。
该期热液活动为金矿床形成提供了部分远源金矿质,再次改造、迭加富集了金矿。
2、金矿的成矿作用金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改造、演化,其成矿期分为四期:(1)、沉积容矿期即含金地层沉积形成期:区域加里东地槽沉积形成时,伴随有火山喷发活动,富含金矿质的火山凝灰硅质、碳质形成了矿床的容矿岩石。
金矿质呈细粒分散状态分布,矿区当时处于还原沉积环境,海水硫酸盐浓集使岩石中形成相当数量的黄铁矿,含金矿质的火山凝灰硅质可能为迁移沉积型的,矿区内尚未发现火山喷发的直接证据,该期为金矿床形成的储存矿质阶段。
山东省平邑县归来庄金矿原生晕特征及深部远景孟腾飞,司荣军,董塬峰,张世怡(河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摘要:归来庄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鲁西隆起区之内,是鲁西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床。
本文以归来庄金矿床地质特征为基础,从原生晕元素分带、地球化学参数、原生晕模型等多方面研究了归来庄金矿床主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以期为深部找矿进行理论指导。
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明显:F-V-Mo-Se-Pb-Bi-Ag-Au-Sb-As-Tl-W,存在“反向分带”特征及前尾晕叠加特征;指示性元素衬度系数显示Au元素在不同标高的富集程度,反映了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多期矿化叠加的特征;剥蚀参数变化向深部有上升趋势且剥蚀参数较大,指示矿体沿倾向方向深部有延伸或深部存在盲矿体。
综合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地化参数特征以及构造特征,推测矿体深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关键词:原生晕;归来庄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平邑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志码:AThe Primary Halo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 Metallogenic Prospectof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in Pingyi, Shandong ProvinceMENG Tengfei,SI Rongjun,DONG Yuanfeng,ZHANG Shiyi(Institute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Abstract: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Luxi uplift of North China plate and it´s the largest gold deposit in Luxi area.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mary halo of the main ore body of the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zoning of primary halo elements,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primary halo model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deep prospecting. The primary halo axial zoning features are obvious: F-V-Mo-Se-Pb-Bi-Ag-Au-Sb-As-Tl-W, and there are "reverse zoning" features and the superposition features of the front and tail halo.The index element contrast coefficient shows the enrichment degree of Au element at different elev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tage and multi-stage mineralization superposition in mineralization. The change of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3024);山东省鲁南地质勘查院资助项目(KY2011-4)。
山东平邑铜石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讨论
于学峰
【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
【年(卷),期】2009(25)9
【摘要】归来庄金矿田金矿化类型较多,主要由隐爆角砾岩型、镁质碳酸盐岩微细浸染型、含铁夕卡岩上叠加型、斑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等多种类型的矿床(点)组成.在成因上均与铜石富钾碱性潜火山杂岩关系密切,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液和热源.受潜火山穹隆的控制,它们生成于不同深度不同地质构造部位,赋存于不同的地质体中,是在铜石潜火山中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中生成的金矿类型组合.该区的金矿找矿,应以寻找隐爆侵入角砾岩型金矿及镁质碳酸盐岩微细浸染型为主,兼顾其他类型;找矿地域上应以潜火山杂岩体中-外环带为主,兼顾其他地段,尤其要注重归来庄-十字庄-西皋-卓家庄一带;归来庄金矿床主矿体深部(450m以下)存在找到盲矿体的可能.
【总页数】8页(P12-19)
【作者】于学峰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P612
【相关文献】
1.山东平邑铜石地区金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J], 曾庆栋;沈远超
2.新疆阿羌地区铜、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浅析 [J], 刘志军
3.新疆普鲁地区铜、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预测 [J], 吴亚龙;刘志军;郭灿
4.碱质类金矿床的地面伽玛能谱特征及找矿意义——以山东平邑铜石地区金矿为例[J], 曾庆栋;沈远超;刘铁兵;李光明;张启锐;孙秀英
5.鲁西铜石地区镁质碳酸盐岩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J], 于学峰;韩作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平邑县归来庄金矿深部及外围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张英梅;张国权;刘超;孟祥伟【摘要】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is the largest gold deposit in Tongshi area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up to now.Gold mineralization type is mainly vein structure--cryptoexplosive breccia type.After submitted Guilaizhuang exploration report in 1994, a series of geological evaluation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deep of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by Lunan Ge-engineering Exploration Institute.The scale of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has been expanded, and stratiform carbonate type gold deposit has been found.It is furtherly confirmed that main ore bodies of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in the deep part is not closed along tectonic alteration zone.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types of deposits, metallogenic model which guides the prospecting work has been established.It is regarded that deep exploration in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is still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type.Stratiform carbonate type and other types of complementary are secondary.At the same time, taking into account of Guilaizhuang gold deposit along the periphery zone "A band and multiple regions ", that is expected to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 in Tongshi area.%归来庄金矿床是目前鲁西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金矿化类型主要为脉状构造--隐爆角砾岩型.继1994年提交归来庄勘探报告后,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针对归来庄金矿床深部先后开展了普查-详查评价工作,扩大了归来庄主矿体的规模、发现了似层状碳酸盐岩型金矿体,并且进一步证实归来庄主矿体沿构造蚀变带向深部尚未封闭.该文通过建立该区矿床组合模型来指导找矿工作,提出下步归来庄金矿床深部找矿仍以寻找隐爆角砾岩型为主、似层状碳酸盐岩型等其他类型为辅,同时兼顾归来庄金矿外围"一带多区"地段,有望实现鲁西铜石地区找矿新突破.【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7(033)006【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归来庄金矿;深部及外围;金矿化类型;成矿规律;找矿前景分析【作者】张英梅;张国权;刘超;孟祥伟【作者单位】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兖州 272100;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兖州 272100;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兖州 272100;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兖州 27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山东省鲁西铜石地区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较高,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未曾间断,目前该区浅部及露头矿已大概查明家底,地表矿、露头矿已逐渐枯竭[1]。
第18卷 第1期 山 东 地 质 2002年2月 文章编号:1009-0258(2002)01-0032-04平邑磨坊沟金矿床矿物包裹体特征及与成矿阶段的关系王海芹,梁东(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摘要:对磨坊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成矿阶段的温度为120~360℃,包裹体盐度在0.35%~20.6%之间,压力在1.73×105~44.18×105Pa之间,密度为0.80~1.09g/cm3。
推测该矿床形成深度为500~1000m,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
关键词:包裹体;显微测温;成矿阶段;磨坊沟金矿中图分类号:P618.51;P575.9 文献标识码:A磨坊沟金矿是继归来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之后,近年来在平邑铜石地区发现的一个新类型金矿。
本文在对该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趋势,并探讨了金矿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1 矿床地质概况磨坊沟金矿床分布于燕甘断裂以西,铜石中偏碱性次火山杂岩体的西南边缘,近EW 向营子洼断层的北侧。
区内NW,近EW及NE向断裂构造发育,金矿体、矿化体主要受主干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裂隙或层间裂隙控制。
铜石岩体为富钾碱性次火山杂岩体,是区内主要的控矿岩体,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和热液。
早寒武世朱砂洞组上灰岩段是成矿的有利层位[1]。
磨坊沟金矿具以下地质特征:(1)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早寒武世朱砂洞组上灰岩段下部的灰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中,其产状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
矿石类型以萤石化硅化灰质白云岩型金矿石为主,次为萤石化硅化硅质岩型和萤石化硅化角砾岩型金矿石。
(2)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较少,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及白铁矿、辉银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石英、萤石等。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另有银金矿及碲金银矿。
金的成色较高。
金矿物以微粒金为主,多呈角粒状和圆粒状,少量长角粒状及枝杈状。
金矿物的赋存形式以包体金和粒间金为主,包体金中的金矿物主要呈包体分布于石英中;粒间金中的金矿物主要分布于石英与萤石的矿物粒间。
收稿日期:2001-12-26;修订日期:2002-01-09;编辑:孟舞平作者简介:王海芹(1973-),女,山东梁山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成矿区划与地质矿产研究工作。
(3)蚀变矿化具多期多阶段性特点,矿化经历了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萤石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萤石金碲化物阶段及萤石方解石阶段。
其中第3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和显微测温磨房沟金矿矿石及蚀变岩石中,呈浸染状或脉状分布着大量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萤石、石英,其内含有数量不等的流体包裹体。
据统计,包裹体可分为气液两相H 2O (Ⅰ型)、单液相(Ⅱ型)、单气相(Ⅲ型)和含有子矿物(不明)的多相(Ⅳ型)四种类型。
Ⅰ型包裹体:该类包裹体数量最多,呈定向或孤立分布。
定向分布者个体相对较小,3~20μm 。
形状较规则,为长柱状、短柱状、眼球状,萤石为负晶形,且气泡在液体中不停跳动。
孤立分布者,形状较不规则,个体相对较大,30~66μm ,多分布于萤石颗粒中,少量见于石英、重晶石颗粒中。
Ⅱ型包裹体:该类包裹体数量较少,呈孤立或沿环带及裂隙均有分布,个体大小不一,一般在3~36μm 。
形状较复杂,孤立者多为不规则状,沿裂隙及环带定向分布者多为长柱状。
Ⅲ型包裹体:该类包裹体数量更少,个体大小不一,为18~36μm 。
形状较规则,为圆形或近长柱状。
Ⅳ型包裹体:在磨制的所有薄片中,仅在三个片子中发现了该类包裹体,包裹体呈孤立状分布,个体较大,约为20μm ±。
包裹体形状较规则,子晶(不明矿物)形状为板状,石英为负晶形。
2.1 包裹体的显微测温本次流体包裹体测温是在深红光学仪器厂的仿chaixmeca 冷热台上进行的,低温(<100℃)时温度误差为±0.1℃,校正温度为-3.3℃,高温(100~394℃)时温度误差为5℃±。
经测试,气液两相H 2O 包裹体,均一成液相,均一温度一般在100~200℃之间,其测温结果分述如下:(1)强硅化萤石化灰质白云岩(D 4-b 3):在该样品中,石英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相对较高,达256.3℃;而在萤石中的均一温度相对低一些,一般在133~195℃之间;在萤石环带上分布者温度较高,可达212.9℃。
(2)萤石化硅化硅质岩(D 3-b 2):在该样品中,萤石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一般在130~190℃之间,次生包裹体温度较高(210℃),其中有一含子晶(不明矿物)的气液两相H 2O 卡脖子包裹体均一温度可达354.2℃。
(3)萤石化硅化硅质岩(D 3-b 1):该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也比较低,一般在110~180℃之间,两个含子晶(矿物不明)的气液两相H 2O 包裹体中有一个温度达212℃,另一个温度较低,仅为117.2℃。
(4)萤石化重晶石化硅化微晶灰岩(D 6-b 1):该样品中包裹体均分布在石英中,均一331期 王海芹等:平邑磨坊沟金矿床矿物包裹体特征及与成矿阶段的关系 温度一般在130~150℃之间。
2.2 成矿溶液的盐度、密度及压力成矿溶液的盐度、密度及压力,是由包裹体的冰点和均一温度推算出来的[2]。
现把该矿区4种样品的几种物理化学参数(表1)分述如下:表1 磨坊沟矿物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物理化学参数T able1 Microthermometry and geochemical and geophysical p arameters of ore inclusions in Mofanggou岩石编号矿石类型包裹体类型主矿物均一温度(℃)冰点温度(℃)盐度(wt%NaCl)密度(g/cm3)压力(105Pa)D4—B3 D3—B2 D3—B1强硅化萤石化白云岩萤石化硅质岩萤石化硅化硅质岩气液两相水(盐水)包裹体萤石161.2-0.9 1.570.918 6.33石英256.3-0.20.350.792944.18萤石191.4-11.415.370.994711.53萤石192.6-0.50.880.878013.29萤石186.8————萤石195.8————萤石212.9————萤石133.1————萤石145.2————萤石210.3-6.59.860.932917.82萤石187.3-1316.89 1.001512.92三相萤石354.2-15.819.290.8606147.53气液两相水(盐水)包裹体萤石176.7-17.320.45 1.04767.87萤石130.3-17.520.6 1.0868 2.28萤石138.3-16.820.07 1.0767 2.96萤石123.4-1.5 2.570.9583 2.22萤石130.9-4.57.170.9854 2.64萤石132.2-9.012.850.9893 1.87萤石121.5-11.115.07 1.0505 1.89萤石131.1————萤石178.5————萤石141.2-10.414.36 1.0303 3.35萤石176.1-3.8 6.160.93778.85三相萤石117.2-6.19.34 1.0114 1.73萤石211.8-5.180.915618.79(1)强硅化萤石化灰质白云岩(D4-b3):流体盐度在石英包裹体中相对较低,为0.35%,在萤石包裹体中流体盐度极不均匀,一般为0.88%~1.57%。
流体密度一般在0.7929~0.9180g/cm3之间。
形成的压力,在石英流体包裹体中相对较高,为44.18×105Pa,在萤石流体包裹体中比较均匀,一般在6.33×105~13.29×105Pa之间。
(2)萤石化硅化硅质岩(D3-b2):流体盐度一般为16%~20%,相对较均匀,仅有一例次生包裹体的流体盐度为9.86%。
流体密度均在1g/cm3±(0.8606~1.0868g/cm3)。
流体包裹体形成的压力一般均在2.28×105~7.87×105Pa。
(3)萤石化硅化硅质岩(D3-b1):流体盐度一般在2.57%~15.07%之间,其中假次生者相对高一些,盐度为14.36%。
流体密度较为均匀,一般在0.9156~1.0505g/cm3之间。
43 山 东 地 质 18卷流体包裹体形成压力一般为1.73×105~3.35×105Pa 之间,个别原生包裹体达8.85×105Pa 。
(4)萤石化重晶石化硅化微晶灰岩(D 6-b 1):流体盐度较前三种含量高,在16.8%~25%之间。
流体密度在1.024~1.063g/cm 3之间。
流体包裹体形成压力也不均匀,分别为4.71×105Pa 和13.2×105~12.4×105Pa 。
3 矿化阶段的划分如上所述,磨坊沟金矿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在120~220℃之间,个别可达256.3℃以上,存在三个阶段的流体包裹体[3]。
与金矿化相对应的流体包裹体的三个形成阶段,其温度、盐度、密度、压力总体呈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成矿热液形成、演化阶段的总体趋势。
第一阶段:温度为250~360℃,本阶段的包裹体在磨房沟金矿中少见,在石英中测的一例为256.3℃,在萤石中测的一例为354.2℃(卡脖子包裹体),且包裹体压力分别为44.18×105Pa ,147.5×105Pa ;盐度分别为0.35%,19.29%;密度分别为0.7929g/cm 3,0.8606g/cm 3。
由压力可推测形成深度大约在1000~500m 。
它们可能形成于成矿早期阶段,即形成于成矿流体温度高、压力大、盐度低、密度小的石英黄铁矿成矿阶段。
第二阶段:温度为170~220℃,包裹体形成温度为161.2~212.9℃;压力6.33×105~18.79×105Pa ;盐度6.16%~20.45%;密度0.878~1.0476g/cm 3。
显示包裹体形成于温度下降、内压减弱、盐度及密度增高的成矿环境,即石英萤石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阶段。
第三阶段:温度为110~150℃,包裹体的形成温度为117.2~145.2℃;压力为1.73×105~3.35×105Pa ;盐度2.57%~20.6%;密度0.9538~1.0868g/cm 3。
显示主成矿晚期包裹体处在低温、低压、高盐度及高密度的环境,即石英萤石金碲化物成矿阶段。
4 结语磨坊沟金矿床的形成深度大约在1000~500m 。
金矿成矿与次火山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关系密切,金质的沉淀主要发生在低温(110~150℃)阶段,此阶段盐度变化大,由接近纯水到总盐度大于20%,说明与近地表的循环雨水的大量加入的稀释作用有关[4],由于温度、浓度等明显的改变,影响了金硫络合物的稳定性,促使了金质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