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质谱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15.61 MB
- 文档页数:113
第四章 质谱(Mass Specrometry)早在1921年,就已经出现了质谱仪,那时UV 、IR 、NMR 、GC 及HPLC 等分析技术都还没有出现。
早期质谱仪的最大成功是同位素的发现及其相对丰度的测量。
所以,那时的质谱仪主要用来作同位素的研究,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到了40~50年代,质谱的应用开始向石油化工转移,1951年Brown 发表了测定汽油烃类组成的质谱法。
1957年I. Holms 和F. Moreell 首次实现了色谱-质谱联用。
50年代末,Beyon 、Bienann 和Mclafferty 都提出:官能团对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有引导作用,因此有机质谱得到迅速发展。
4.1 概述质谱用于结构分析有点像:»¨»»é»(»»»»»»÷»»¬»»»»)(»»»»»»÷»»¬»»»»)»»»ó»»¨»即:»»ö«»¬»»»¬»é»»«»¬»»¬»(M)( M )+根据各种碎片离子的质荷比及其相对丰度,就可以进行结构分析。
4.1.1定义质谱——按照离子的质荷比的大小依次排列的谱图。
从本质上讲,质谱并非电磁波谱,而是物质的质量谱,因而质谱中并无透光率、吸光度、波长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