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36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心电图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ST段抬高或压低: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缺血区域电位改变,ST段出现抬高或压低,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2. Q波的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由于心细胞坏死,左胸导联可出现异常的Q 波。
Q波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心肌梗死范围较大。
3. T波倒置:心肌梗死时,T波常常出现倒置。
T波倒置的深浅和时间的长短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除了观察以上指标,心电图还可以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心电图表现也有所不同。
前壁心肌梗死时,V1-V4导联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 导联ST段抬高;侧壁心肌梗死时,V5、V6导联ST段抬高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早期心肌梗死心电图可能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表现为非特异性ST段改变。
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心肌梗死诊断新进展及意义Recent Progress of Diagnosi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ng Luyu【】recent progress of diagnosi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for ESC、ACC、AHA、WHF have an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心肌梗死(MI)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随着流行病学调查、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及临床实践,需要更新MI定义。
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1]2007年召开了多学科协作团体共识会议,拟定了新的诊断标准。
1 心肌梗死的新概念新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的定义包括:首先强调了血清生化标志物,把心肌坏死时血肌钙蛋白(cTn)T或I,肌酸激酶MB同工酶质量测定提到很高的地位,cTn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并有动态变化,同时伴有下述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包括缺血症状、ECG变化和影像学。
其二,突发心源性死亡,通常合并心肌缺血的症状。
死亡常发生在能够获取血样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其三,血管重建所致心肌梗死,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后的心肌梗死,其基线时的cTn正常,在术后明显升高,分别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PCI)和5倍(CABG);如系CABG所致需要合并心肌坏死的证据(ECG、冠脉造影或影像学资料)。
其四,病理检查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有关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基本同前,主要是从ECG、影像学和病理学方面进行描述。
心肌梗死新定义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审视:病理、生物化学、心电图、影像、临床试验、流行病学以及公共政策。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准确地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诊断对于患者的救治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技术是一种简单、经济、无创、日常应用广泛的心血管检查手段,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记录了心脏电活动的概貌,能够反映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了解心脏是否存在缺血和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1.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根据心电图表现和临床症状,可以对心肌梗死的类型、部位和范围进行初步判断。
典型的ST段抬高、室壁Q波和T波倒置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电生理特征。
2. 区分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心电图可以帮助区分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常伴有持续的ST段抬高和Q波,而心肌缺血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及T波倒置。
通过监测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可以追踪心肌梗死的发展进程和预测病情的进展。
3. 判断血管再通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早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
心电图能够反映冠脉再通情况。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ST段抬高消失、Q波消失或呈现动态变化等表现,往往提示冠状动脉血流再通,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4. 评估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通过心电图的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ST段抬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损伤的大小和程度相关。
通过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对心电图特征的分析和动态监测,可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类型、部位和范围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有助于判断冠脉再通情况、评估心肌损伤的大小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心肌梗死诊断新进展【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冠心病的患病率不断提升,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全球高发病之一,引起了医务工作者高度的重视,本文论述心肌梗死诊断新进展。
【关键词】心肌梗死诊断1 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若检测到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增高或增高后降低,至少有一次数值超过参考正常上限的99%,并有以下至少一项心肌缺血变化的证据即可诊断ami: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即新发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出现病理性q波;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室壁运动异常。
2 实验室检查2.1 心电图2.1.1 st段升高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2](1)超急性期。
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①st-t:呈一宽大、直立、高耸波。
②r波下降至j波后st段升高,弓背向上。
③r波振幅小,其顶端st-t大幅度上升呈“墓碑”样。
(2)急性发展期。
发病数十分钟后,上述qrs、st、t三种向量都出现变化,确诊无疑。
①qr或qs波;②st段上升呈上凸曲线;③t波呈对称型倒置。
(3)稳定演变期。
①q波增深、增宽或其后r波振幅下降;②st段逐渐下降至基线,时间不定;③t波倒置逐渐增深或缓慢恢复,或长期保持倒置。
2.1.2 非st段升高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2]对于没有明显st段升高,而只有t波规律或不规律变化者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或非透壁性、非q波心肌梗死,这类心肌梗死目前已被称为“非st段升高心肌梗死”。
这类患者心电图因无q波形成、st-t改变也不具有特异性,诊断应密切结合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升高,影像学有无室壁运动障碍证据。
2.1.3 ami的临床心电图特征[3](1)qrs以r波为主的i、ii、avl、avf或v4~v6导联可以出现1的两个相邻导联t波倒置≥0.1mv。
(3)前壁心肌梗死时,邻近电极v3~v5导联呈现t波倒置。
(4)如果心肌梗死部位在左心室基底部或正后壁,则v1、v2导联呈现相反的投影,则v1、v2导联不呈现q波缺代之以r波,其t波直立,而且逐渐高耸。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就近年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11巨大R波型ST段改变巨大R波型ST段抬高见于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常先于Q波出现。
以前壁心肌梗死最为常见,也可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巨大R波型ST段抬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现认为和梗死心肌周围的传导阻滞有关,反映了梗死部位周围存活心肌激动延迟且传导缓慢。
其图形表现为:ST段呈尖峰状或下斜型明显抬高,与QRS的下降支、T波的上升支融合相关,S波振幅减小或者消失,J点消失,QRS波群时限轻度增宽,使得QRS-ST-T波群形成一个呈峰尖、边直、底宽的酷似巨大R波的特殊形态[1]。
巨大R波型ST段抬高出现在缺血损伤区相对应的导联,与ST 向量的方向有关,对于梗死定位有指导意义。
因其发生于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所以很难被发现,临床上应注意与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内阻滞相鉴别[2]。
211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常出现于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表现为新出现的J波或原有J波的振幅增高或时限延长。
现认为其形成的离子流机制[3]是: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代谢输送停止,导致内向电流减少及外向电流增多,心内膜细胞的Ito分布减少,由Ito引发的动作电位穹顶的压低在心肌缺血时不如心外膜明显,使得在动作电位的1相和2相产生跨壁电压差,心电图上表现为J点抬高,J波形成。
当心肌缺血持续加重,J波与ST段抬高将同时出现。
缺血性J波出现与右冠病变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国内有观察研究显示[4]缺血性J波常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出现。
这是由于伴随心肌细胞缺血加重,心外膜动作电位切迹逐渐加深,当切迹的谷底电位不能再激活Ca离子通道时,心外膜动作电位的平台相消失,形成“全或无”的复极。
当心外膜细胞动作电位穹顶完全丢失时,往往是非均匀性的,非缺血区细胞动作电位的穹顶会引起已经丢失穹顶的缺血区细胞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即2相折返,心电图上即表现为R-on-T的室性早搏,从而引发多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