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夫丁峡谷”的再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俄国社会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关于马克思写给查苏利奇的信的读后感“卡夫丁峡谷”问题是马克思于1881年提出的。
1881年2月16日,俄国社会活动家维·伊·查苏利奇写信向马克思请教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前途命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等问题。
同年三月,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回信时曾先后拟了四封草稿,最后把第四稿复抄了一封作为正式回信,其中他在初稿和三稿中分别提及到“卡夫丁峡谷”这一问题,其原话是:“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因此,它可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之后,就围绕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提到的“卡夫丁峡谷问题”,许多人因为各自不同的理解都为此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随着争论的不断深入,“卡夫丁峡谷问题”又进一步演绎成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否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所谓“跨越论”。
我这里主要是谈谈在读完上述提到的几封回信之后自己关于当时俄国社会的发展前景以及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认识和感想。
根据马克思的那几封回信,正如马克思在第二稿中所说的“威胁着俄国公社生命的不是历史的必然性,不是理论,而是国家的压迫,以及渗入公社内部的、也是由国家依靠牺牲农民培养起来的资本家的剥削。
”我认为当时俄国是有可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但是必须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和准备的,即:⑴,俄国农业公社的二重性当中必须是集体原则战胜私有原则;⑵,俄国农业公社必须吸收和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先进且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果;⑶,俄国人民(或是说农民)必须要有一个强大力量来领导和团结他们进行必要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首先先来说第一条。
俄国这一欧亚大陆上既连接着东西方又始终受着东西方两种文化与文明冲击的古老大国,在它摆脱了13世纪40年代至15世纪80年代近240年的东方蒙古“金帐汗王朝”统治后,在彼得大帝的统领下走上了西方化改革的道路直到19世纪,并且历经了1861年沙皇所推行的带有资本主义取向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试论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问题上。
他提出了“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概念,意味着一个国家或社会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直接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以及《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了这个论断。
他指出,社会形态如同地质层一般,会经过“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再次生形态以后的形态”。
而在五大社会形态
理论前,马克思已有三次社会形态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认为,这种超越资本主义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他强调,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实现。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探讨了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命运问题。
他们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属于原始公社进化链条中的最新类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然而,他们也强调,这种跨越是有条件的,需要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才能实现。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论断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局限性的批判,并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这种超越并不是简单地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而是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重新经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强调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和限制。
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之研究的再思考前言“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口号,它意味着一个人要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但是,对于这个口号的真正含义,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
本文将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正含义,并通过马克思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和理解,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真正含义。
对于不同的人,这个含义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它的基本意思是:“做一件你从未做过的、本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口号,它要求人们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勇敢尝试新的事物。
这个口号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要求人们超越自己,不断向前。
它是对平庸人生的一种批判,将人生比作一条深谷,人们需要跨越这个深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想要深刻地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我们需要借助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
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思想方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反思维方法。
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是通过对现实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一个问题。
这种方法十分重要,因为它让我们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应用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对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个口号,如何应用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分析“卡夫丁峡谷”的本质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卡夫丁峡谷”的本质。
它是一个深谷,代表了人生中的困境。
我们需要跨越这个深谷,才能够超越自己的极限,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攀爬险峻的道路、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向前。
2. 分析“跨越”这个动作的本质其次,我们需要分析“跨越”这个动作的本质。
跨越不仅仅是简单地跨过一道障碍物,更是超越自己的极限,实现自我提升。
马克思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判断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他的一个重要思想,主要涉及对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和判断。
“卡夫丁峡谷”一词源于古代罗马的一个历史故事,后被马克思用来比喻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卡夫丁峡谷”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如阶级分化、剥削、经济危机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阶级矛盾的激化、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马克思也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种种问题和矛盾,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下,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即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实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过渡。
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等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并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而是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社会发展的路径并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在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对中国是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认识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俄国的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在这基础上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曾认为它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有的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依据,论证中国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其实对中国是否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俄国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
一、卡夫丁峡谷的提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西欧资本主义而言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和问题也是针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提出来的。
他们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会在这些国家发生,因为这些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必然会引起国家内部的矛盾,社会也会出现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生产社会化的大背景下,无产阶级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最终取得革命的政权。
但是现实却不想他们想的这样,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发生社会革命,因为在发达的生产力的条件下,国家领导人通过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随后,马克思恩格斯转向了东方国家,在分析了俄国的的现状后提出了新的设想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条件第一:马克思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外部环境。
在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指出“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同时,它也不像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俄国公社在国际上是处于和资本主义同时代的,马克思主张要吸收西欧先进国家的一切肯定成果,这里的肯定成果并不是指吸收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因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在自己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去帮助俄国实现社会主义,而是指在西欧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后,对他们提供的帮助。
关于“卡丁夫峡谷”的几点想法2004级硕(五)班杨怡爽马克思在致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写到: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由于其问题的特殊性,从因特网上搜集的资料来看,有许多著作认为,这就代表了马克思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的认可。
对这样一个表述,我有这几点看法。
但是,我认为,首先:这里的卡丁夫峡谷,个人认为,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也不是资本主义制度阶段,而应该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将整个社会带入社会化大生产、将生产力极度提升的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本身的矛盾而造成的盲目性生产或者是非生产性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破坏。
这种破坏,只要社会迈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可避免,而且这种破坏不但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本身的破坏,更是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历史生产力的破坏,严重的时候,就会如同1929年经济危机一般造成整个社会的倒退。
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社会要到达一个更高级的阶段,生产力达到更发达的时期,是必须通过资本主义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必须通过“卡夫丁峡谷”,在到达更高级、更发达的阶段之前,必须要以巨大的牺牲和浪费,甚至整个社会的倒退作为代价。
马克思提出“卡夫丁峡谷”,是其晚年对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落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是否能够以其本身所独有的条件来超越一般历史的规制、避免历史上升中所造成的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牺牲和浪费达到新阶段这一问题的思考其次,马克思也并没有指出可以“跨越”,只是提出可以“可以不通过”,而是还是“有可能不通过”。
换句话说,只是能够避免牺牲和曲折,但是不一定能跳过这一阶段,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有条件的。
再次,对于马克思所定义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是有着严格限制的。
由于他是针对当时俄国农村公社作出的分析,因此他主要是从该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的。
浅析“卡夫丁峡谷”的可跨越性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针对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这种跨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必须具备内部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的优势条件。
后来,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扬弃,并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卡夫丁峡谷”理论中体现的方法论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意义。
标签:卡夫丁峡谷;跨越;历史实践;现实启示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提出了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卡夫丁峡谷”理论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既丰富了社会主义学说,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文从马克思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探索、列宁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扬弃、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实践以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现实启示四个维度出发,刍议自己的观点。
一、何以成为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探索在马克思著作中,马克思明确地使用“卡夫丁峡谷”这个词是与俄国社会关联在一起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进行大规模改革,他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恰逢这个时期,马克思《资本论》俄文版第一卷于1872年在俄国发行。
因此,俄国的学者和革命人士对本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俄国怎样从封建落后的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以及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农村公社的发展问题。
1881年2月16日,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查苏利奇(俄国民粹派的一位思想家)致信马克思,希望马克思能说明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前景问题和世界各国都要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1881年3月,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正式提及了“卡夫丁峡谷”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分析,明确限于欧洲各国,俄国由于历史条件不同,由封建的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不适用于俄国。
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Crafting Gorge)典故出自于古罗马史。
“卡夫丁峡谷”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相联的,但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
因此“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困难和挑战。
1.确切含义2.客观规律理论界有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晚年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与当前的现实有一种直接的关联。
相当多的人从中找到东方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当代改革的…理论源头‟”[⑩]。
但在马克思致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只有“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表述,从未出现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文字。
这决不是在咬文嚼字。
因为作为“跨越”和“可以不通过”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马克思“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指:由古代原始公社演变而来的俄国农村公社,由于保存了土地公有制,在俄国社会给予必要垫款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同时存在为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的情况下,有可能绕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某些阶段以及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而选择另一条继续向前发展的道路。
这样就可以避免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受的波折和灾难。
而“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则是指: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阶段。
这既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马克思在1867年的《资本论》序言中指出,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的规律正以“铁的必然性”向前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工业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前景”[⑾]。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发展阶段”[⑿]。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针对“跨越论”者、俄国农民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赫尔岑所提出的“俄国公社可以使腐朽的、衰老的西方返老还童和得到新生”的观点,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指出,“要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来解决只是处在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社会才产生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
跨越卡夫丁峡谷名词解释
卡夫丁峡谷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地质奇观,也是科罗拉多高原上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
它是由科罗拉多河长期侵蚀形成的,峡谷的长约446公里,宽度从6到29公里不等,深
度约1600米。
卡夫丁峡谷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地质
构造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几个与卡夫丁峡谷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峡谷:指两山之间裂开并有一定深度的地形,通过其间的河流形成。
2. 科罗拉多河:源于美国落基山脉中的洛磯山脈冰川,全长约2334公里,流经美国七个州,其中一段流经卡夫丁峡谷。
3. 地质奇观:指地球上形成的独特且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通常涉及地壳构造、岩石堆积等自然因素。
4. 自然景观:指自然界中的美丽和壮丽景色,例如山脉、河流、湖泊、瀑布等。
5. 地质构造: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形成和变化的结构,包括岩石、地层、断层等。
这些术语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卡夫丁峡谷的地理特征和形成过程。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那么何为“卡夫丁峡谷”呢?卡夫丁峡谷位于古罗马的卡夫丁城附近。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这里击败了罗马军队,强迫他们通过“牛轭”。
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队的最大羞辱。
马克思借用这个历史典故,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资本主义阶段就像通过“卡夫丁峡谷”一样,要付出“血与火”的巨大代价和牺牲,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使人类感到耻辱的一个阶段。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指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发展有明显的差别。
其次,他又分析了俄国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原因,提出吸取资本主义生产的积极成果——现代生产力,用以改造农村公社生产方式。
最后,马克思分析了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方式,他根据俄国社会的现实,指出必须通过俄国革命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并补充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
“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
随后恩格斯详细的阐明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东方落后国家发展的共同规律。
不同于马克思认为的,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历史现象,不是任何一个东方落后国家都可以实现的。
恩格斯却把马克思这一观点由俄国扩展到一切非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由一种特定的特殊发展道路引申为对东方落后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发展道路。
在这里,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它可以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不必再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走过的道路,而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给予积极支持,就有这种可能。
[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研究]1、许开轶、李贤聪:《析对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适用性的误读》,《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2、单永新:《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许开轶、李贤聪:《析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中的若干错误倾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陈柳娜:《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5、田世锭:《冷问题之冷思考: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认识》,《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
6、卢衍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
7、曲延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真的能够跨越吗?——兼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8、朱庆成:《‚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9、卫兴华、张建君:《‚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中华魂》,2006年第8期。
10、卢昌文、石红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与现实困境》,《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1、王滔韬:《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跨越‚卡夫丁峡谷‛》,《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2、纳丽娜、伊全胜:《跨越‚卡夫丁峡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3、苏丽君、夏建文:《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中国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
14、王力军、胡瑾:《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几点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5、黄秋生、黄君录、马军:《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6、武君婷、杜海卿:《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校》,2005年第12期。
关于“卡夫丁峡谷”的再认识作者:苑芳梅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在其晚年针对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制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马克思对这一设想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对于这一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
对待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崭新的时代背景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认识。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跨越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32-02马克思最早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认为社会发展会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人类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晚年曾经提出过想通过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设想,“跨越卡夫丁峡谷”。
这一设想并不成熟和完善,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主要是围绕“卡夫丁峡谷”是否可以跨越,本文笔者将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关于“卡夫丁峡谷”的概述(一)“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一直都是主要对西欧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研究,对东方的世界并没有涉及,与此同时东方社会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侵略,不断地沦为殖民地,俄国通过改革战胜了资本主义的侵略,引发了人们关于发展道路的争论,而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在全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很多俄国的革命者向马克思求教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
其中在1881年2月,俄国的“劳动解放社”的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向马克思请教关于俄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的问题。
这引起了马克思对俄国以及东方社会情况的注意,并且开始对俄国的村社制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提到了俄国社会可以通过村社制度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是这个设想并不成熟,而且马克思在回信中的阐述也不是系统的、详细的,并且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回信是几易其稿,反复修改了数次,才最终回复。
并且通过研究表明,在信的多次修改中,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论述是越改越少了。
可见当时马克思对这种设想也不是很确定。
在最终的回信中只剩下了只言片语而已。
而且在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中也没有再对“卡夫丁峡谷”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这也为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留下了很多的疑点。
没有丰富的资料供我们研究。
大多数学者的论述也都是抓住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这封信来进行的。
也就是说“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最早是来自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的一种设想,这就是“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由来。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马克思的设想在此有必要解释和阐明“卡夫丁峡谷”的含义。
“卡夫丁峡谷”的本义是地名,它是位于古罗马的一个叫作卡夫丁城附近的大峡谷。
在公元前321年的萨姆尼特战争中,萨姆尼特人打败了罗马人就是在卡夫丁峡谷,并且要求战败的罗马军队从兵器支起的廊下通过,这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和讽刺。
“卡夫丁峡谷”所隐含的意义就是困难、侮辱与痛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工人,工人阶级受剥削压迫,使人们生活得十分痛苦和遭受了巨大的侮辱,于是用了“卡夫丁峡谷”这一词语。
马克思曾说:“经过研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1861年所开始走的路,那它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1]129人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克思建议俄国继续它的社会发展道路,保留俄国的农村村社制度,不要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而取得胜利。
这里就具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充分地从世界整体和时代发展的角度,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弊端,希望各国的革命和发展能够不要或避免经历资本主义阶段的痛苦。
这种跨越思想的设想,为那些落后的受侵略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大胆的设想和新的希望。
特别是对那些东方社会的落后国家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和本国选择适应本民族本国家发展的新的社会发展道路。
这种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也不是很成熟很完善,它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价值(一)跨越思想的三个矛盾第一,这种跨越的实现普遍还是需要特殊条件的,必须在落后国家进行,还是可以普遍实施的。
马克思的设想明确地肯定,我们越过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形式是多样的。
第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是五种依次递进,如果想“资本主义社会跨越是否可以”。
马克思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统一,道路与思想的统一是更具体的分析,为具体的民族设定具体的发展道路。
这是社会形态学下的分支,是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
第三,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也是有阶段的,一是直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二是要吸收资本主义的肯定下来的发展成果。
因为我们跨越的是制度,是那种生产关系,但是它的生产力水平是我们所没有的,我们要在它的生产力水平上发展。
也就是说抛弃和跨越是资本主义痛苦的制度,但是它的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是我们要保留的。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是越过了一个痛苦的社会制度,但是整个社会发展还是连续的没有断开的。
这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体现了科学和价值的统一,“卡夫丁峡谷”的跨越有它的科学性,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而其价值性则体现了它是以人类利益为基础的,符合人类利益要求,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跨越“卡夫丁峡谷”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它是我们达到获得人的自由和解放并且能够全面发展的手段。
马克思曾说过:“在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中,……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明了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
”[2]486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目的与手段。
第三,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中体现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这是一种适用于普遍研究的分析法。
马克思从俄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正如其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3]210从俄国是农业占主导的具体情况出发,并且结合了当时世界历史的时代,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这种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从当前的人口、生态的具体条件出发,考虑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的理论。
三、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新时代的新思考学术界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争论不休,一是围绕是否能够跨越,二是围绕如果可以跨越我们应该怎样跨越。
笔者对此问题持肯定态度。
历史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卡夫丁峡谷”是可以跨越的,要如何实现这一跨越,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操作,并且要注意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虽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都不是严格地按照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来进行的,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具体的新路径,但是归根到底是受到了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启发,在以马克思跨越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应该肯定“卡夫丁峡谷”是可以跨越的。
那么,在跨越中我们具体应该注意这样一些细节。
我们的“卡夫丁峡谷”是制度上的而不是生产力上的跨越。
给人民带来痛苦和苦难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在这种制度中积累的资本和工业生产乃至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等一系列的优秀因素不是我们要跨越的。
我们抛弃了令人痛苦的制度,并且可以直接应用这种痛苦的制度中并不令人痛苦反而有利于我们的技术和生产力。
如果我们把资本主义积累的这些技术和成果一起越过,那么我们还要重新去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痛苦,那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在跨越“卡夫丁峡谷”时要防止教条主义和僵化,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国情来制定具体的跨越方案。
例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脱离本国实际,犯了“左”的错误,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才把建设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待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它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任何国家都可以实现的,它是特定的道路方法,它的实现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够取得成功。
我国是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形成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是以其敏锐的思维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世界的角度来正确处理了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问题,来确立了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的发展道路。
并且在这一道路上坚持实事求是,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中国能够平稳地实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且找到了跨越之后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并不是一个具体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一个简单的设想,许多具体的原则和实施操作的理论,都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这设想确实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灵感,我们应该肯定的是这一设想是伟大的,具有可实施性。
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应该从崭新的时代背景出发,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1]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