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论文库的古诗英译研究理论视角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5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引言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汉语古诗词的英译研究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全面的回顾和评述。
一、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概况在过去的十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研究范围涉及古代诗词的翻译、接受及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研究方法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翻译、文化传播、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研究者主要以汉语古诗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英译在国际上的接受情况及影响。
二、英译汉语古诗词的问题与挑战1. 语言差异汉语古诗词与英语有着巨大的语言差异,而且古诗词的语言更是古朴、深沉,诗意纵横,对翻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韵味与意境成为了主要的挑战之一。
2. 文化隔阂古诗词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辛弃疾的“青山有幸落,天台无尘事”等,如何在翻译中将其传达给西方读者,是翻译者需要克服的难题,这需要翻译者对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3. 受众接受由于汉语古诗词的独特性,其在国际上的接受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汉语古诗词成为了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研究热点1. 传统文化与现代翻译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翻译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古诗词翻译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也有研究者尝试将现代翻译理论引入到古诗词翻译中,开展了具有深刻影响的研究。
2. 文化传播与诗词翻译在国际化背景下,文化传播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开始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接受情况,探讨文化传播对翻译的影响。
3. 翻译策略研究者对古诗词翻译中的策略进行分析,讨论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技巧,对古诗词的英译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现状与趋势在过去的十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浅谈“唐诗英译”赵圣芳【摘要】唐诗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直独领风骚,其造诣达到了中国文学的顶峰。
对于唐诗的学习,基础教育阶段教会我们的不过是“隔雾看花”的本事,离“人在画中游”的境界还相去甚远。
如果想要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恰切地翻译唐诗,只能是“痴人说梦”,生硬翻译出来的也只能叫“文字的堆砌”,根本谈不上是唯美的诗歌作品。
如果在英汉唐诗翻译中不失唐诗的“原汁原味”,只有综合学习多种翻译方法,才能在唐诗英译中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唐诗;翻译策略与手段;“信”“达”“雅”;创新【作者】赵圣芳【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6.05.035中国是诗的国度。
对于一个唐诗初学者来说,想要了解唐诗的博大精深是一件极其困难但充满趣味的事情。
“唐诗英译”是每位英汉翻译者要潜心研究的一门学问。
笔者基于对唐诗研究和翻译理论的初步了解,粗略谈一些唐诗英译中的翻译方法问题。
(一)归化与异化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在英译唐诗时的运用。
在唐诗翻译中为方便读者理解,有时候需要采取归化翻译的方法。
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strangeness)降至最低。
以《长恨歌》“临邛道士鸿都客”中的“道士”为例,杨宪益先生与张炳星先生都把它翻译为“priest”(牧师,神父,教士),许渊冲先生翻译成“sorcerer”(魔术师,男巫师)。
在这里,“道士”的翻译均采用了“归化”的方法,一是因为“道士”一词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二是这样一来也使得译文更受读者的欢迎。
再如,比较明显的一例“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与“黄泉”,杨宪益先生译为“up to the heavens”(到天堂)与“below the earth”(在地下),许渊冲先生译为“in heaven and on earth”(在天空和在地下),这两处翻译都有些偏向于形式上的“异化”和结构上的“简化”,对于读者来说就不太好理解。
A Study of English Versions of Shi Jing Based on Construal Theory:a Case Study of XU Yuan-chong’ s and James Legge’ s Translations 作者: 成芳霞;蒋咪咪
作者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出版物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页码: 84-8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7期
主题词: 识解理论;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
摘要: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对应的语言表述。
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对场景的不同识解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述,语言表述的形式反映讲话者或作者对场景的识解方式。
论文从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即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出发,选取《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诗节为研究对象,对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英译本进行了分析与评判,旨在从识解理论视角下探索两位译者在翻译《诗经》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摘要】本文在2007-2016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回顾了古诗词翻译的历史,探讨了翻译方法与技巧,讨论了翻译中的困难与挑战,分析了诗词翻译的现状,并总结了研究进展和趋势。
在对古诗词翻译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古诗词、英译、研究、综述、历史回顾、翻译方法、困难与挑战、现状分析、研究进展、趋势、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汉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日益提升,对汉语古诗词的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自上世纪以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传播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和接受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至2016年间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对于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进行一次综述,探讨其历史、方法、困难及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推动古诗词翻译领域的深入发展。
是对该领域研究起源和发展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研究的来源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探讨2007-2016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分析古诗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总结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古诗词翻译的发展趋势,促进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古诗词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可以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探讨中,找出提升古诗词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解决翻译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更好地传播汉语古诗词文化到国际社会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未来古诗词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 23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古诗英译——以《江雪》为例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超龙一、引言翻译作为跨越千年的语言交际活动一直以来都在文化的传播、思想的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重要的意义也不断地推动各种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并吸纳其他学科理论以应用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活动,关联理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
自Sperber 和Wilson 于1986年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之后,关联理论就此走入人们的视野。
另一方面作为翻译活动一部分的古诗英译从1897年美国诗人Stuart Merrill 的英译本《玉书》算起至今已经走过120年的历程,虽说发展时间不算太久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发展中国璀璨文化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支。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古诗英译研究更为符合诗歌英译认知推理的活动特点,也能更为全面彻底地了解古诗英译的过程。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1986年Sperber 和Wilson 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对关联理论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这一概念,分别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以完整并成功的交际为前提所进行的阐释,说话人需要尽力使自己的言语明确地表达一种意图,而听话人需要对其话语信息进行分析以充分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以此来完成交际。
除此之外,还有认知语境因素。
所谓的认知语境与宽泛的传统语境不同,传统语境概念几乎包括万象,对实际的语用推理交际作用不大,而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是交际双方互为显映的一部分,听话人在双方显映的这一部分的帮助下理解说话人意图,以认知语境来寻找关联意图,完成交际。
翻译的过程也是认知推理的过程,译者对原文进行解读推理,在了解原文作者意图之后,再将其以接收者的语言特点进行传达。
这个过程和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概念颇为相似。
翻译可以被看做是两种语言的言语交际活动,其过程涉及源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面因素包含了对语言的三重认知推理过程,译者解读源语作者的言语代码并转换为目标语的代码,这一转换过程需要译者对源语的内容进行认知推理了解作者意图,然后再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某种合理的假设,以译文读者的接受为目的进行代码转换——也就是选择合适的词汇与叙述风格。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汉语古诗词的研究和传播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学者和翻译家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出来。
有必要对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from 2007 to 2016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3 研究意义汉语古诗词一直以其优美的诗情画意深受人们喜爱,而英译古诗词则是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研究古诗词的英译不仅可以增进汉外文化相互理解,也有助于提升汉语外语翻译水平,促进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分析,可以探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语言与思想碰撞,为跨文化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够促进中外文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2. 正文2.1 汉语古诗词英译研究概况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一门古典文学翻译的重要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
2007年至2016年间,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探讨译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摘要】本文综述了2007-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情况。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现状、方法、成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在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总结和分析,揭示了汉语古诗词英译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展望。
【关键词】关键词:汉语古诗词、英译、研究、综述、现状、方法、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被视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汉语古诗词的英译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人员致力于将中国古代诗词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汉语古诗词英译研究旨在通过英文翻译呈现中国古代诗词的美感和文化内涵,使全球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精华之处。
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综述不仅可以总结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也有助于揭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推动汉语古诗词英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古诗词英译的意义在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英译可以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研究古诗词英译可以提高英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突破语言障碍,深入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借鉴和交流。
探讨古诗词英译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可以提升翻译水平,促进诗歌翻译的质量和艺术价值的提升。
研究古诗词英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深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中国古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简洁、意蕴深远的特点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中国古诗是一项极其挑战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中国古诗的英译始于几个世纪前,但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对中国古诗产生了兴趣。
因此,如何将这些经典作品翻译成英语,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翻译中国古诗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英语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古诗中常用的象征、隐喻和典故等修辞手法,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如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是一项极其挑战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翻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策略。
首先,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对应英语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一些近似的方式来表达。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
其次,为了保留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英语中的押韵和节奏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韵味。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头韵、尾韵和行内押韵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总之,翻译中国古诗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策略和方法,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中国古诗的英译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本的美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对于古诗的英译来说,音美的再现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古诗的音美不仅包括节奏、押韵、声调等语言层面的要素,还包括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意象。
首先,节奏是古诗的灵魂。
在中文中,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声调,而声调的变化就形成了古诗的节奏。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找出一种可以对应这种节奏的语言表达方式。
关联理论视角下古诗词的英译策略研究作者:池铭渌马翔杨万祺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2期【摘要】随着中外文化交往的深入,中国古诗词也借助翻译走出国门。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两会总理答记者问所引用古诗词的英译文本为语料,探讨古诗词翻译策略,力求达到交际双方互明的同时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关联理论古诗词翻译两会一、引言法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有关语言交际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眀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作为语用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的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正日益受到中西方翻译理论界的重视,成为语用学新的研究热点”。
诗是中国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炼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词是诗歌的一种,句子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
(《大辞海》)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其两届十年任期内的两会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中曾多次引用古诗词,现场译员精彩绝伦的翻译既是记者会上的一大亮点,也为中国古诗词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以两会总理答记者问引用古诗词的英译为例,探讨如何将关联理论系统、创新、实效地应用于古诗词的英译中,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他们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他们认为,格赖斯准则,包括合作原则本身,都可以简化成一条关联原则,定义如下:每一个明示交际行动,都传递一种假设:该行动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
交际成功的要求之一是“让信息发出者的意图为听众所认识”。
Gutt认为,关联原则将对译文想传达什么及如何表达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
对于译文试图进行的解释应该在那些同听众有着足够关联性的部分——也就是能够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那些方面。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汉语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语古诗词的国际传播和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动汉语古诗词的国际传播和研究。
一、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概况自20世纪末以来,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接受研究逐渐崭露头角。
研究者主要通过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对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接受进行分析和探讨。
他们不仅关注翻译的语言层面,还关注读者的接受情况,并探讨诗词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研究方法及主要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主要运用文本分析、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通过对汉语古诗词的英译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者发现不同译者在翻译中的取舍和表达方式,从而揭示译者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点。
研究者还通过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探讨读者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情况,从而为译者提供改进和优化翻译策略的建议。
在理论层面上,研究者提出了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的文化转换理论、功能对等理论、语用翻译理论等翻译理论,并尝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以期提高汉语古诗词英译的质量和适应性。
三、研究进展及不足2007年至2016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具体而言,研究者在方法上主要集中在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较少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导致研究结论的局限性较大。
对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文化转换和语用翻译等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着重于诗词的译文分析,忽视了诗词英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因此在实践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薄弱。
由于汉语古诗词的英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范畴和视角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汉语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意蕴深刻,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由于古诗词语言和意境的独特性,其英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学者们对这一课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现状在2007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对古诗词译文的表面分析,而是开始深入探讨古诗词英译的方法论和审美理念。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学者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也开始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出现了一些国际合作的研究项目。
随着研究者对跨文化翻译的重视,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也开始与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结合,形成了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1. 古诗词英译的审美理念在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古诗词的审美特征和英译的审美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有学者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出发,提出了“诗之美”、“诗之境”、“诗之音”等一系列审美概念,试图揭示古诗词在英译过程中的审美特点和翻译原则。
也有学者对英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化适应”、“文化再现”等审美理念,试图在诗歌英译中实现跨文化的审美表达。
2. 英译方法论的探讨关于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对译文的分析,还涉及到翻译方法论的探讨。
学者们试图从翻译理论和实际翻译实践出发,总结古诗词英译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提出了“音译”、“义译”、“意译”等不同的翻译原则,为古诗词英译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指导。
3. 跨学科研究的拓展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尽管在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仍然集中在一些经典作品和名家译作上,对于其他诗词的英译还存在一定的空白。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汉语古诗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古诗词英译是连接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对2007-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对古诗词英译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对于英语国家读者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调查。
一些学者也从诗歌翻译的语言特点、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汉诗在国际传播中提供更有效的途径和策略。
二、研究内容1. 英语国家读者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状况针对英语国家读者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状况,研究者们通过问卷调查、阅读实验等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他们发现,尽管英语国家读者对于汉语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形式不甚了解,但他们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以及智慧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影响古诗词英译接受的因素古诗词英译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择的策略和手法,往往直接影响着英语国家读者对于诗词的接受和理解。
研究者们对于古诗词英译的译者策略、翻译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3. 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古诗词英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翻译,因其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的特殊性,翻译工作显得尤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研究者们有针对性地对古诗词英译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为英语国家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汉语古诗词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成果2007-2016年间,在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清晰地描绘出了英语国家读者对古诗词英译的接受状况,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渐加深,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翻译作为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语言活动,其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过程对于诗词的准确传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许渊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方法与技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其曲调悠扬、意境深远而广为流传。
它描绘了人们在岁月更迭中对于明月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的英译,需要用英语准确表达出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又要保留原词所具有的独特韵味。
考虑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特点,我们在翻译时首先要注意保留词的韵律和格律。
诗词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形式,它的韵律和格律是构成其美感的重要因素。
在英译中,我们可以采用押韵或者音韵类似的方式来保留原词的韵味。
比如,在翻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可以选择使用“When will the bright moon be there, drunk under the sky so fair”来保留原词的韵律。
其次,针对原文中的意象和隐喻,翻译需要更加注重准确的表达。
许多中国古典诗词中都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这些意象的传达对于整体诗意的表达至关重要。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象征人们独处时的思念之情,而“把酒问青天”则展现了人们对于命运的思考。
因此,在英译中需要准确传达出这些意象和隐喻的含义。
比如,可以将“明月”译为“luminous moon”,而将“把酒问青天”译为“raising my wine, I question the blue sky”。
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又能够在英语中形成一种情感的共振。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汉语古诗词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爱好者。
在过去的十年中,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综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学者们对于具体作品的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对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著名古诗词的英译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探索了诗人原意的表达和英译的艺术手法。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跨文化翻译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来剖析汉语古诗词的英译现象,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三是在研究成果的应用上,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被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交流等实际领域中,为实际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成果涉及了多个方面。
在具体作品研究方面,李白、杜甫、王维等古诗词大家的作品是研究的热点。
在研究方法上,有关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文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得到关注。
在研究应用上,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汉语古诗词英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未来有望继续深入发展。
一方面,可以继续对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挖掘其中的瑰宝,为其英译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考。
可以深入研究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等方面,提升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现象的把握和理解。
还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汉语古诗词英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对文化交流的作用,为实际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考。
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特点,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拓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基于CNKI论文库的古诗英译研究理论视角述评作者:钟慧张景发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2期摘要本文采用描写法,通过统计CNKI中有关古诗英译的论文,对1979年至2008年6月的近三十年间中国古诗英译研究进行了客观的描述。
从中既看到了我国古诗英译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也认识到它的不足。
最后,笔者从训诂学和语料库两个研究角度对古诗英译研究提出了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诗英译研究理论视角 CNKI 述评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在过去近三十年间,随着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古诗英译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对于古诗英译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卢军羽和席欢明在2007年发表了《古诗词英译理论研究回顾》一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以专著为主线对古诗英译研究进行了述评。
而后他们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二期上发表的《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的构建:述评与展望》一文从研究路径角度,对过去十年所出版的有关古诗英译研究的主要专著进行了述评和展望。
2002年首届全国典籍英译(目前主要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标志着中国古诗词英译界构建古诗词英译理论努力的开始。
接着,2003、2004年第二、第三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分别在苏州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相继召开。
2008年10月即将在大连大学召开第五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
在《中国翻译》等杂志上都刊登了前四届大会相关的述评文章。
这些述评让大家对我国大陆古典诗歌英译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期刊论文作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语料材料,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研究现状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至今却未见相关的述评文章,因此,笔者利用CNKI论文库,试图对该库论文中关键词含有“古诗英译”或者“唐诗英译”的研究古典诗歌英译的论文(1979至2008.6)进行整理,条分缕析,以期对古典诗歌研究现状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古诗英译研究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2 从统计的表格数据看当今的古诗英译研究本文采取描写法,以期对现今公开出版刊物上刊登的论文特点进行客观的描述,客观的统计和描述可以帮助我们较客观的认识当今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但是论文质量难免良莠不齐,这给笔者对论文进行分类带来不少的困难。
鉴此,笔者将CNKI所提供的论文,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包括诗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阐释学、翻译学、叙述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理论视角,进行分门别类统计,制定表格(见下页表格)。
其中将翻译学划分为:翻译家研究,翻译标准,可译度研究,散体、自由体和韵体,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案例研究,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等8个方面,这样的划分在学科意义上是不严谨的,因为彼此之间难免存在交叉,或者概念不属于同一层级,但为了便于分类统计,笔者根据文章的主题进行划分。
例如:几乎每篇文章都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而在表格中单独划分出来的案例分析类文章是属于以文本为核心,理论为辅助的一类。
对于谈论问题过泛过散的文章,笔者只能将其纳入“其他”。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古诗英译研究从1979年到1995年论文数量较少,且增长非常缓慢;从1996年开始古诗英译研究的论文数量增长迅速,论文总数是1995年以前数量的5.7倍。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研究视角也拓展了许多。
1995年以前的文章以随感类为主,这一时期的古诗英译理论研究者主要是翻译实践者,他们在译诗之余将自己的译诗经验、体会和感悟加以阐释,关注的重点是古诗英译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不少文章是较纯粹的案例分析,“缺乏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哲学基础,带有一定的主观主义和神秘色彩”,“难以形成系统性理论”(吕俊,2001:8)。
1996年以后,研究视角扩大到11个领域,特别是近几年语言学研究视角的兴起,试图让古诗英译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诗学思辨的研究方法,有一个较客观的衡量尺度,从而形成系统性理论。
例如:黄国文倡导使用功能语言学来阐释古诗英译中的问题,试图建立一个古诗词英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框架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步骤。
这个框架利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理论从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语篇结构、形式对等、静态与动态等方面对古诗词英译问题进行了较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这一理论体系为古诗词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传统诗学所无法比拟的体统性和精确性。
而其他理论视角:如心理学、阐释学、叙述学以及文体学,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关照古诗英译中的意象、意境等翻译问题。
从文章的篇章结构看,2000年以后的文章比之前的文章结构上更加规范,理论框架更加清晰,论述的更有条理,能言之有据,把不同层面的理论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陶友兰在《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2006)一文中将接受美学(指导性理论)与许渊冲的“三化”原则(操作层面的理论)相结合,强调预设读者的接受能力进而讨论译诗方法,以达到减少文化亏损的目的。
文章层次分明,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3 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在过去近30年中古诗英译研究的论文数量在持续增长,研究范围与内容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视角有所拓展,但具体来说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很多文章都局限于对古典诗歌翻译技巧的研究,对诗歌翻译技巧的研究是必要的,因为诗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可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研究翻译技巧。
应当加强对古诗英译哲学层面的思考和研究,传统诗学和美学也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对古诗英译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对理论指导实践层面,而应当适当的做一些纯理论层面的研究,以提高人们对古诗英译的认识。
(2)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提到古诗英译难译的问题。
17篇研究可译度的论文其实也可以看做是研究古诗英译难译的问题,正是因为难译,所以有些因素可译,比如诗歌的大意、内涵等;而有些因素不可译,比如说音韵、文化等方面。
可是那么多版本的古诗英译文的客观存在已经不言而喻,古诗是可译的,只是很难译。
或许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为何这几年(2005-2008.6)如表所示研究古诗英译的可译度的论文越来越多,确实是因为难译,所以需要研究哪些方面难译,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解决难译的问题。
(3)顾正阳在1999年发表了一篇专门强调背景知识对原文理解的重要性问题,文章从作者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地理背景进行探讨。
(顾正阳;1999-6)对原文的理解不仅对译者重要,对论文作者同样很重要。
有的作者在评述别人的译作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将原文和译文理解好,所以作者在下笔之前应该多下一些功夫,认真专研和揣摩原文和译文。
(4)有些文章仅局限于对某一首诗的案例分析,缺乏理论指导,因而很难将其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这种局限于以诗谈诗的文章对于读者理解某一首诗会有所帮助,但是其作用和效果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建议加深理论方面的修养,将在研读古诗英译过程中所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解释分析,使文章更有説服力。
(5)有的文章谈论的面过广过泛,没有中心,缺乏深度,以至于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 有的文章没有将使用的理论论述清楚;有的文章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部分较含混,问题缺乏中心,泛泛而谈;有的则理论与案例分析相脱节。
不少文章中还存在概念含混不清,甚至乱用概念的现象。
4 对古诗英译研究的建议2000年有一篇《“床”字训诂与英译达意》,是从训诂学的角度探讨“床”字在古诗文中不同意义的探讨与训诂。
“训诂学是一门从先代各种训释材料中总结出解释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
”(杜建芳;2006.11) 训诂学属于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范畴,它有助于研究者掌握在研究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必将涉及到一些古代汉语的词汇、典故和古代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
王寅教授在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曾强调应大力开展中西语义理论的对比研究,并指出外语界同行在进行语义研究时必须避免只谈西方语义理论,而忘却中国的训诂学。
他认为尚没有学者认真而又系统地进行中西语义理论方面的对比研究,汉语界与外语界在这方面的交流也相当少,彼此了解不多“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依旧较为严重,因此提倡外语界的同行不仅要读西方学者的书,更应当了解中国学者的理论。
在统计的文章中,只有一篇有关训诂学的文章,可见其中还大有文章可做。
进行古典诗歌英译研究免不了要选择语料,并对语料进行分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兴的语料库研究异军突起。
Laviosa曾指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诞生主要受两个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一个是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另一个是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刘敬国,陶友兰.;2006(2):66-7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有助于规定性向描述性的转向,因为大量真实语料的获得可以激发归纳性的探索,寻求理论规定或者直觉感知之外的‘规范’(norms)。
语料库为翻译批评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对这些可能性予以充分开发利用,有助于翻译批评的‘审美评价’和‘科学判断’跳出经验和直觉的内省桎梏,达到有机的统一。
”(肖维青;2005(4):60-65)在文本分析方面,建议运用语料库这一新兴的研究工具来加深对古诗英译和翻译家的研究。
5 结论本文所统计的论文仅仅是所有古诗英译论文中的一部分(因时间和资源有限),但这些在CNKI论文库中搜集到的论文较好的反映了我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在过去近三十年间,我国的古诗英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论文数量不断增长,研究范围与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研究的视角的广度不断扩大,当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最后,笔者结合训诂学和语料库这两门学科的特点,对我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了一点意见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1]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翻译,2001(6):8~10.[2] 卢军羽,席欢明.汉语古诗词英译理论的构建:述评与展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75~78.[3] 肖维青.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J].外语研究.2005(4):60~65.[4] 刘敬国,陶友兰.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兼评《语料库翻译研究:理论、发现和应用》[J].外国语,2006(2):66~71.[5] 王宏,束慧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广度与深度齐头并进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04(1):35~38.[6] 杜建芳.训诂学的现代意义解读[J].语言理论研究,2006.11.[7] 顾正阳.古诗英译中的背景问题[J].上海大学学报,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