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圆柱和圆锥
- 格式:doc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0
《圆柱和圆锥圆柱》的积本节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内容,本节要求使学生理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间的各种关系的理解。
在猜想、观察、比较等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圆柱体积的计算。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间的各种关系的理解;2、在猜想、观察、比较等活动中完善知识体系;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投影仪,小黑板。
一、导入1、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通过学习,你对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了解呢?2、圆锥的体积公式是由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得来的,看来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对比练习,看谁区别的更清楚。
二、指导练习1、公式的区别(1)找找两个公式间的联系(2)练一练:圆柱的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3米,体积是多少?圆锥的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3米,体积是多少?(3)已知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还可以已知哪些条件?怎样求?2、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1)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2)已知圆柱的高和体积,怎样求底面积?(3)圆锥呢?(4)练一练圆柱的体积是30立方米,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多少?圆锥的体积是10立方米,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多少?3、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削去部分的体积间的关系(1)将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原来圆柱的体积、削成圆锥的体积、削去部分的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呢?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描述。
(2) 用所给条件描述他们关系2︰1 3 1︰34(1)当圆柱和圆锥具有等底、等体积的关系时,高有怎样的关系?(2)当圆柱和圆锥具有等高、等体积的关系时,底有怎样的关系?(3)课件演示小结:这节课通过练习,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圆柱和圆锥间体积的关系,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三、综合练习1、填空2、判断。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篇1单元总目标: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
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单元难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难点的剖析(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
怎样把它转化。
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
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系,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
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猜想: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
(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已知R 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而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表面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现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表面积,求体积的求成了表面积等。
第四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2、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展开图。
3、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师:同学们,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非常的聪明,学习非常好,是不是?今天这节课,就由我跟大家来一起上,我相信你们的表现会更好,你们有没有信心?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谁能说一说下面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指生回答。
谁还能说一说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说明: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媒体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物体,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图形?(圆柱)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图形——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认识圆柱1、找找圆柱同学们,谁来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媒体出示)指生回答。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面请哪位同学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
指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笔筒,玻璃杯、圆珠笔芯等。
)2、整体感知圆柱请同学们再看下面这些物体,他们有什么特征呢?(媒体出示)指生回答。
媒体出示圆柱形状图。
同学们都很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圆柱这种立体图形。
媒体出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指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等。
侧面是曲面。
)(媒体操作: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后分别出现“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
)3、圆柱的侧面(1)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其实圆柱的这个面,我们把他叫做侧面。
通过你们摸圆柱,你们发现这个面有什么特点吗?(生可能回答:这个面不是平的,跟以前的那些立体图形不同。
)我们把这种面叫做曲面。
(媒体出示)[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初步认识圆柱。
]4、圆柱的高同学们真棒,你们观察的挺仔细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圆柱与圆锥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有关“圆柱与圆锥”提出三点具体目标:在图形认识上要落实“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的目标;在测量上要落实“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及“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这两点目标。
圆柱与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两个几何图形,也是要求小学生在本学段必须学习并掌握的知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圆柱,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还有圆面积公式等知识基础上编排的。
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即为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又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
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形体的知识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和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
本单元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帮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圆柱与圆锥:第一从“整体辨认”到“局部刻画特征”,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本单元是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
第二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圆柱和圆锥的几何特性、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
具体包括圆柱的定义、底面半径和高、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圆锥的定义、底面半径和母线、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还涉及到圆柱与圆锥的相互转换,以及它们在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和作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圆柱和圆锥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圆柱与圆锥的相互转换,以及它们在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和作用的理解。
3. 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计算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草稿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圆柱和圆锥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3. 拓展题: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相互转换,以及它们在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和作用。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圆柱和圆锥圆柱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表面展开电脑动画展示。
学具准备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P22中的物品,找出圆柱形的物体,再说一说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
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2.拿出圆柱体茶叶罐,或者是学生自己准备的露露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特点?并说一说摸圆柱表面的感受。
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研究圆柱侧面积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可能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比如斜着剪、拐弯剪等,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也可能有的学生把长方形纸卷成圆柱的侧面。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长×宽=底面周长×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 侧== C ×h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提高应用公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单元知识思维导图,经历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复习、整理和巩固提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回顾整理、复习已学知识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果,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应用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回顾整理、复习已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单元知识思维导图、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第四单元圆柱、圆锥的学习已经结束。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进行整体梳理。
(板书:圆柱、圆锥知识梳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二、小组合作、知识梳理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绘制一张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不知大家完成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先小组内交流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梳理思维导图并思考。
(1)、说一说你整理的思维导图都有哪些知识点?(2)、你认为你整理的思维导图有哪些优缺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选一名代表详细讲解。
)2、学生代表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如有问题,教师适时指导完善。
)3、师生小结并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三、综合运用1、指出下面物体的形状哪个是圆柱,哪个是圆锥。
2、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三角形沿着一条边旋转一定可以形成一个圆锥。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一定是个长方形。
《圆柱和圆锥》教案第1节圆柱的侧面积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在不断地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重点难点.重点:圆柱特征及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教具课件、圆柱形模型若干、罐头盒。
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1.师:(出示实物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按形状将它们分一分类吗?2.师: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已经认识,并且已经知道它们的特征的?3.师:剩下的这些物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
(板书课题,突出两个圆柱图)4.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两个圆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个圆柱,它们都是直直的,(点击,抽象出圆柱的平面图形)而且上下一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直圆柱,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5.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设计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物体为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分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教学圆柱的特征1.师:观察这个圆柱,想一想,(点击出示研究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圆柱有两个圆面。
师: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圆柱还有其他的面吗?请你来指一指。
请摸一摸圆柱上、下两个面,再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们有什么不同?师: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面,叫曲面。
那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柱平面图)师:圆柱上、下两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什么形状?(板书)师:圆柱周围的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板书)师:请同学们看平面图,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根据美术上的透视原理应画成椭圆,其中看不见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圆柱和圆锥【学习内容】圆柱的认识【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理解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1.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理解圆柱的特征。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图形,有()条直径,长度(),有()条半径,长度()。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有()个面,()的面的面积相等。
3.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
4.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么?请举例说明。
二、合作探究1.根据下列数据,想象并比划出圆柱的大小。
(1)底面直径3分米,高2分米。
(2)底面直径2分米,高2分米。
(3)底面直径1分米,高2分米。
三、自主检测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它们是()。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
圆柱的侧面展开,一般情况下得到一个();特殊情况下得到一个()。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4.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得到一个(),它的()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也可能得到一个(),它的()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还可能得到一个(),它的()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
5.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时,圆柱的()和圆柱的()相等。
6.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②一个物体上、下两个面是相等的圆面,那么,它一定是圆柱形物体。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④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长方形。
()⑤把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卷成两个形状不同的圆柱筒,并装上两个底面,那么圆柱的高、侧面积、表面积一定相等。
()木材加工问题【学习内容】木材加工问题【学习目标】1.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关木材加工的问题。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3.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1.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关木材加工的问题。
圆柱和圆锥二、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编排特点1.教材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具体编排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圆柱圆柱的认识例1圆柱的认识、组成及特征例2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圆柱的表面积例3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4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圆柱的体积例5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例6运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圆锥圆锥的认识例1圆锥的认识、组成及特征圆锥的体积例2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例3运用圆锥体积计算解决问题(一)圆柱1.圆柱的认识。
(1)主题图。
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物体的图片,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2)例1。
例1教学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
并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柱的组成,再深入对各个部分的探究。
(3)例2及“做一做”。
例2教学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想像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剪开侧面,通过操作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使学生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做一做”通过让学生制作圆柱,加深对圆柱特征以及圆柱侧面与底面、侧面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教案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复习目标:1.系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公式,以及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灵活运用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建立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复习重点:系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并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复习难点: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复习准备:复习卡、测评卡、多媒体、课件、圆柱和圆锥模型、长方形纸、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模型、圆柱形的保温杯。
课前梳理:复习卡按下面的提示整理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点:1. 圆柱、圆锥分别有什么特征?能依据特征准确判断圆柱和圆锥。
2. 整理圆柱和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并回顾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计算容积和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复习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同学们,在第三单元我们结识了小学阶段几何形体中的最后两位朋友,它们是谁?(圆柱和圆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依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快速判断下面的立体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板书:圆柱和圆锥特征)2. 课件出示立体图形。
3. 学生判断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通过叙述判断理由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4. 课件出示圆柱形罐头盒和圆柱、圆锥的组合零件。
5. 导入:要想计算罐头盒周围包装纸的面积,是求什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要想求制作这个罐头盒需要多少铁皮,是求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要想求这个罐头盒能装多少立方厘米的牛肉,是求什么?(板书:圆柱的容积)要想求这个金属零件有多少立方分米,是求什么?(板书: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本单元,我们不但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还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板书:计算公式)并体会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四圆柱和圆锥《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积展开图的过程。
2、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与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重点: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会计算侧面积。
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准备圆柱形的物品、剪刀、圆柱体侧面展开示意图、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训练:多媒体出示:2∏、3∏、4∏、5∏、6∏、:7∏、:8∏、9∏10∏、22 ∏、32∏、 42∏、 52∏、 62∏、72∏、82∏、 92∏、 102∏创情导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圆的周长怎么求?(板书公式)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说一说。
3、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物体图片。
提问:下面哪些是圆柱形的物体?(生交流)2、举例: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生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说一说,也可以举例或者说出教室中的圆柱形的物体。
)(三)、目标引领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圆柱。
二、课中导学:活动一:认识圆柱的特征(一)独立自学1、师提出自主学习的问题:拿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先观察,再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
⑴说一说,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⑵把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二)合作互学全班交流,圆柱的特征。
(圆柱有一个曲面的,叫做侧面;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板书完成:高、侧面、底面精讲助学1、同桌之间指一指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四单元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圆柱与圆锥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有关“圆柱与圆锥”提出三点具体目标:在图形认识上要落实“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的目标;在测量上要落实“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及“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这两点目标。
圆柱与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两个几何图形,也是要求小学生在本学段必须学习并掌握的知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圆柱,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还有圆面积公式等知识基础上编排的。
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即为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又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
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形体的知识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和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
本单元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帮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圆柱与圆锥:第一从“整体辨认”到“局部刻画特征”,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本单元是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
第二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
学生经历从实物、模型的观察,抽象出标准图形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各部分名称,概括图形的特征,整体把握知识,积累和丰富相应的形体表象。
本单元内容包括四个知识模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和解决问题,结合本单元内容,还设计了两个综合应用内容:一是“木材问题”;二是“测量土豆的体积”。
圆柱与圆锥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本套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使得教材在面貌上有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圆锥体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重视学生的观察、讨论、操作和探索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逐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教材在编排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时,增加了把罐头纸的商标沿高剪开的活动,而圆锥的特点则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触摸来发现,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推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同时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
4.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材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例如,教材联想长方体体积公式鼓励学生估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联系圆柱体积公式鼓励学生猜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圆锥体积的教学是按照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思路设计的,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圆锥和圆柱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体积、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探索物体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5.通过观察、操作、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圆柱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的含义,能正确进行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圆柱的表面积(1)学科数学六年级班级课题圆柱的表面积(1)课型新授课时主备人责任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学习重点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学习难点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学习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罐头盒,一个圆柱图,小鼓、卫生纸、小木头段、圆台形物品。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
学习过程自主实践学习要点与学法指导课前三分钟前置小研究合作探究:(1)观察各图,你发现了什么?(2)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2)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汇报点评:(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旋转成一个圆柱体。
学生体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学生体验:面动成体小组交流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面(1)摸摸圆柱。
请同学们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面,说说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1.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带来的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
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讨论: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图上标出来。
班级展示3.圆柱的高(1)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思考: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 )有关。
(2)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归纳小结:圆柱的高有( ),高的长度都( )。
4.圆柱的侧面展开(1)动手操作:请同学们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 ),宽就是圆柱的( )。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1.教师出示一个带包装纸的罐头盒,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沿着侧面的一条高把包装纸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2.教师照教材的样子,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示并把商标纸贴在黑板上。
3.分别提出教材中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动手操作: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巩固拓展1.做第28页试一试2画一个圆柱,标出上面、下面和侧面及高。
自主检测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说一说选择哪个蛋糕盒合适,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第2个小题。
2.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判断用哪张比较合适。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3.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板书设计圆柱的特征与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学反思总评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2)课题圆柱的表面积(2)课型新授课时主备人责任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经历认识圆柱展开图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认识圆柱展开图,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建立展开图与圆柱侧面、底面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学习难点经历认识圆柱展开图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习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体纸盒,剪刀,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茶叶桶学自主实践学习要点与学法指导第三课时圆柱的体积(1)第四课时圆柱的体积(2)第五课时容积第六课时容积(2)第七课时圆锥(1)第十课时木材加工问题2.这批圆木的体积有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三位小数,自己试着算一算。
小组交流3.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4.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了解木材“容重”的含义以及几种常5.介绍并让学生理解木材的“含水率”,然后计算圆木晾干后的质量,最后全班交流。
见木料的容重。
1.提出木材质量问题。
讨论:要计算这批圆木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在学生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介绍每立方米柳木重450千克,并鼓励学生计算。
然后全班交流2.结合每立方米柳木重450千克,介绍“容重”,让学生了解常见木材的容重。
3.介绍并让学生理解木材的“含水率”,然后计算圆木晾干后的质量,最后全班交流。
班级展示1.加工成最大的方木是什么意思吗?2.这根方木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3.汇报一下你们组的计算方法。
4.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教师说明加工方木的要求和“方木”的含义,然后提出兔博士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加工成“最大方木”的实际意义。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形成共识:先求出方木横截面的面积,再乘圆木的长度。
3、交流计算方木体积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加工最大方木的关键是在圆形横截面上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及圆内最大正方形的画法4、请学生自己试算方木的体积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巩固拓展1、教师谈话,提出估算正方形的边长大约是多少厘米的问题。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有20厘米吗?为什么?3.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约是多少厘米?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试着算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