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花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红楼梦中的赏花文化描写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丰富的文化描写是其独特之处。
赏花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
通过对红楼梦中赏花场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文化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在红楼梦中,赏花被描绘得十分细致,从花卉的品种、香气、颜色到花园的布局、景致,都展现出作者对花卉艺术的独到见解。
例如,在贾府的花园中,宝玉和黛玉常常一起赏花。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宝黛在花园中赏梅,宝玉赞美黛玉的才情:“你这个人,连这梅花也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实在了不得。
”这里,梅花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宝黛情感的象征。
通过赏花,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得到了深化,也展现了他们对美的共同追求。
另外,在红楼梦中,花园的布局也体现了赏花文化的精髓。
贾府的花园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各种花卉被有序地布置在花园的各个角落。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作者描绘了贾府的花园:“池中花树,绿柳黄花,蔓蔓藤萝,郁郁葱葱。
……四面绕以回廊,曲折其间,真可谓好一片风景。
”这种布局使得花园成为了一个赏花的胜地,人们可以在其中欣赏花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除了对花卉本身的描绘,红楼梦中还通过对花卉的比喻和象征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赏花文化的意义。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黛玉的心情低落,宝玉送给她一支草木香,以表达对她的关怀和安慰。
这里的草木香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代表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
通过花卉的象征意义的运用,赏花文化在红楼梦中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情感表达的媒介。
此外,红楼梦中对花卉的描绘还经常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的艺术享受。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贾母请来了一位舞蹈家,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花卉的美丽。
这种将花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赏花文化在红楼梦中更加丰富多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红楼梦中,赏花文化被描绘得十分细致入微,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艺术享受的方式。
红楼花语之“女儿棠”的象征——兼论《红楼梦》中色彩之
象征
薛志霞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20
【摘要】红学家对《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花“女儿棠”的象征意义看法各持一端,从林黛玉、薛宝钗,到史湘云甚至贾宝玉,莫衷一是。
从贾宝玉所论“女儿棠”得名
的缘由可知,女儿棠如同兼美仙姑一样兼具钗黛之美,它是所有红楼女儿的象征。
“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从海棠和芭蕉中跳脱出来,就其中“暗蓄的”色彩的象征意义而言,女儿棠的红色是所有红楼女儿的象征色;从几位重
要人物的居所的主色调绿色以及其他文本信息来看,怡红院中与红色“两两”对立、地位相同的绿色,也是所有红楼女儿的象征色。
读《红楼梦》要读懂花语,也要读懂
作者多变的象征手法。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薛志霞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浅析《红楼梦》中潇湘馆景物描写对人物的象征意义
2.从三出《红楼梦》谈戏曲布景的象征性——兼谈大制作布景的弊病
3.谁解“红”中味——《红字》与《红楼梦》中象征意义比较研究
4.“金玉对立”的原始构思及其象征意义——兼论《红楼梦》乃“闯禁区”之作
5.女儿无家:《红楼梦》叙事中的一种隐秘象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摘要】《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是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小说中,花不仅仅是作为意境的表现,更多地被用作人物性格的隐喻,时代变迁的象征,以及爱情、死亡的关联。
花的描写凸显了小说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作者的精湛功力。
通过对花的多重象征意义的揭示,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
花在《红楼梦》中扮演了重要的象征角色,为小说增添了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其美学价值。
通过对花的隐喻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领略这部文学经典的魅力。
【关键词】关键词:《红楼梦》,花,隐喻,美学价值,意境,人物性格,时代变迁,爱情,死亡,象征角色,内涵,作者,精湛功力1. 引言1.1 介绍《红楼梦》中花的重要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整部小说中,花被描写得异常丰富多彩,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花在《红楼梦》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反映和体现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承载着作者对人性、命运、爱情等诸多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对花的描写和运用,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为小说增添了深刻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花在《红楼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也为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其美学价值。
1.2 概述花在小说中的多重象征意义《红楼梦》中花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繁复的描写上,更在于其多重象征意义。
花在小说中扮演着丰富而深刻的角色,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短暂、爱情的甜蜜和悲伤、时代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等等。
每一朵花都似乎隐含着一段微妙而复杂的含义,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通过对花的描写,作者曹雪芹展示了对人性、情感以及社会的独特理解,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盛载着美学思想的文学巨作。
花作为多重象征意义的载体,不仅点亮了小说中的情节,更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繁花似锦的意境画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动人。
《红楼梦》中女子们花的之意象完整版总结《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
女子们花的意象在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女性的美丽、娇媚、聪明和坚韧。
在这篇总结中,我们将对《红楼梦》中女子们花的意象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花在《红楼梦》中是对女子们美丽和娇媚的象征。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如花一般美丽动人,如黛玉、宝钗、晴雯等。
她们的美丽和姿态就像花朵一样吸引人的目光。
例如黛玉的美丽被形容为“湘帘翠叶弄春柔”,宝钗的美丽则被形容为“疏沙擅浪蜂。
”这些形象的描绘使得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她们的美丽,同时也意味着她们如花朵一般的柔美和娇媚。
其次,花还代表着女子们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在《红楼梦》中,女性角色不仅仅是美丽和娇媚的化身,她们也是聪明睿智的代表。
例如林黛玉拥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学天赋,宝钗则以聪明机智和睿智的性格而闻名。
她们的才智被视为花开的绚烂,使得她们在男性世界中独具一格,成为小说中最耀眼的存在。
此外,花还象征着女子们的坚韧和毅力。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面对困境和不幸时,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无论是黛玉的忧伤和痛苦,还是宝钗的坚强和果敢,亦或是晴雯的努力和坚持,她们的坚韧和毅力就如同花朵在痛苦的环境中顽强生长一样。
最后,花的意象也反映了女性命运的无奈。
在《红楼梦》中,女性角色往往受到命运的摆布和限制。
她们像花朵一样娇弱而脆弱,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贾妃的悲惨命运,还是黛玉的早逝,这些女性角色的命运成为小说中一个个悲剧的象征。
总之,《红楼梦》中女子们花的意象丰富多样,既代表着女性的美丽、娇媚与智慧,又象征着她们的坚韧与命运的无奈。
这些意象的展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花文化鉴赏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厚的花文化鉴赏为人所称道。
“红楼”一词本身就寓意着花朵的美丽和精致,而在小说中,花卉的形象更是被巧妙地运用,成为展现人物心理和命运变迁的象征。
在《红楼梦》的开篇,我们就能见到对花卉的精细描绘。
花冠、兰花、海棠等各种名贵的花卉,在贾府中的花坛绽放,勾勒出一幅富丽堂皇的花海画卷。
这些鲜花不仅仅是为了装点环境,更是凸显出贾府的富贵与繁华,暗示着这个家族的命运起伏与花开花谢的无常。
花文化的鉴赏不仅仅体现在花的美丽上,更融入了人物心理的刻画。
比如,薛宝钗与葵花的比喻。
葵花因为向阳而生,喜欢展示自己的美丽。
而薛宝钗也是如此,她才情悦人,却又深藏不露,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葵花,给人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感觉。
除了这些鲜花和植物的象征意义,小说中还有许多与花有关的意象,如“花魁”、“荼蘼”等。
其中,“花魁”一词代表着媚态与妖娆,将美艳的女子与花朵相联结,使得花的美丽与女子的妩媚相辅相成;“荼蘼”则是一种代表死亡与离别的花卉,暗示着人生无常与世事变迁。
《红楼梦》中的花文化鉴赏通过对花卉形象的巧妙运用,凝练出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的深意。
花朵的美丽、绚烂和凋零,与人物的命运变迁相互呼应,使得整个小说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花文化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增添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宝钗牡丹,题“艳冠群芳”,诗为:任是无情也动人,2,探春杏花,题“瑶池仙品”,诗为:日边红杏倚云栽,3,李纨老梅,题“霜晓寒姿”,诗为:竹篱茅舍自甘心4,湘云海棠,题“香梦沉酣”,诗为:只恐夜深花睡去,5,麝月荼蘼花,题“韶华胜极”,诗为:开到荼蘼花事了6,香菱并蒂花,题“联春晓瑞”,诗为:连理枝头花正开,7,黛玉芙蓉,题“风露清愁”,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8,袭人桃花,题“武陵别景”,诗为:桃红又是一年春贾宝玉——怡红院怡红院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也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贾宝玉在大观园的住所。
位于大观院内东路。
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相近。
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称“怡红院”。
元妃省亲期间,贾宝玉为“怡红快绿”匾额题诗为:“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该院在《红楼梦》第16-19回有提到。
林黛玉——潇湘馆潇湘馆,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中的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为林黛玉的住所。
“潇湘”之名是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
薛宝钗——蘅芜苑蘅芜苑是《红楼梦》里大观园中的建筑物,为薛宝钗在大观园里的居所,其院中只觉异香扑鼻,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牵藤引蔓,累垂可爱。
奇草仙藤的穿石绕檐,努力向上生长,彷佛象征着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
贾探春——秋爽斋秋爽斋是贾府三小姐贾探春的住所,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探春素喜阔朗,她所居住的三间住房,中间不曾隔断,当中摆放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墙上挂有米南宫的大幅山水画《烔雨图》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对联:“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意为于烟霭云霞之中,养成自己散漫的天性,在泉水山石之旁度过放浪无羁的山野人的生活。
院内种有两株西府海棠,枝繁叶茂,后院种有青桐数株,故匾额为“桐剪秋风”。
《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摘要】《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花的象征意义、色彩和形态的隐喻、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在描绘人物心境中的作用以及花园景观的美学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看出花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花不仅是《红楼梦》中的象征元素,同时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添了小说的文学美感。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花在《红楼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影响着人物的命运和内心世界。
花园景观的描绘更是展现出小说的美学意义和深厚的文学价值。
花在《红楼梦》中不仅是一种物象,更是一种富有深刻隐喻的艺术符号,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花、隐喻、美学价值、象征意义、色彩、形态、人物命运、人物心境、花园景观、重要的象征元素、内涵、文学美感1. 引言1.1 《红楼梦》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融入了深厚的美学内涵,成为小说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红楼梦》中,花不仅是繁华世界的象征,也代表了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内心世界。
通过对花的描绘和隐喻,作者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
花的色彩和形态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深刻的隐喻,不同花的品种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和命运,起到了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
花园景观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为故事情节提供了舞台背景,还体现了作者对美学的追求和审美情怀。
花是《红楼梦》中重要的象征元素,它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添了小说的文学美感。
通过对花的隐喻及描绘,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品味。
2. 正文2.1 花在《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中,花被广泛运用作为象征元素,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含义和意义。
花在小说中常常象征着美好和纯洁。
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表妹,常被描述为“花”,暗示着她的美丽和清纯。
在她的身上,花的象征意义得以体现,她如同一朵美丽的花朵,虽然身世堪忧,却依然保持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姿。
浅谈《红楼梦》中所有有名的花草树木及其艺术效果《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出现了许多花草树木的描写。
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气息,而且为情节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本文将对《红楼梦》中所有有名的花草树木及其艺术效果进行浅谈。
1. 荷花荷花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荷塘月色、贾宝玉出家、贾母折花、湘云写荷花、薛蟠游荷花等等。
荷花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象征清雅与纯洁,同时也为小说增添了唯美主义的色彩。
2. 桃花桃花是《红楼梦》中最受欢迎的花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是象征春天的到来、爱情的甜蜜与美好,大量出现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节中。
同时,桃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梅花梅花是《红楼梦》中另一个比较有名的花朵。
它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忧郁与孤独,经常出现在贾宝玉心情不佳的情节中。
梅花在小说中的描述多为自然、深沉、素雅,透露出一种大度从容的气质。
4. 紫藤紫藤在《红楼梦》中被称为“藤萝华”,是小说中用来描写高雅之物的代表。
紫藤具有繁茂、馥郁、柔美的特点,是景色优美、气息幽雅的象征。
同时,紫藤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自由与坚强。
5. 柳树柳树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很高,经常用来描写春天的景色。
它具有柔嫩、灵活的特点,常常被用来比喻女性的柔情似水、纤柔婉约。
同时,柳树也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情境因素之一,许多情节都发生在柳荫下。
6. 杏花杏花在《红楼梦》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花卉。
它的花瓣柔美而香甜,代表着充满生机的春天。
杏花在小说中的描写多与情节有关,通常表示某种情调或预示某种事件的发生。
7. 菊花菊花在《红楼梦》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花朵。
它的主要作用是象征坚强、清雅和高尚。
菊花常常出现在女子的楼台上,与女子的含蓄和温婉相契合。
菊花的描写也经常被用来描写秋天的景色。
综合而言,《红楼梦》中所描述的花草树木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
它们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境,更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清雅淡定、细腻优美的艺术世界。
锦绣红楼兰花介绍锦绣红楼兰花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花卉,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花瓣和迷人的花香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红楼兰花的外貌特征、生长环境、繁殖方式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红楼兰花,学名为Nelumbo nucifera,属于睡莲科植物,也被称为莲花。
它的花瓣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花形如锦绣般绚丽,故得名“锦绣红楼兰花”。
花瓣上有着细腻的纹路,仿佛一幅精美的绣花,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而红楼兰花的花香更是令人陶醉,芬芳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红楼兰花主要生长在温暖而湿润的环境中,喜欢生长在淡水湖泊、池塘以及稻田等地。
它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水深来维持其生长。
因此,在人工栽培红楼兰花时,需要提供适宜的水质和光照条件,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红楼兰花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两种。
种子繁殖是指通过红楼兰花的种子进行繁殖,这需要将种子放入适宜的环境中,等待其发芽生长。
而根茎繁殖则是通过红楼兰花的根茎进行繁殖,将根茎分割成若干段,并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栽培,便可生长出新的红楼兰花。
红楼兰花在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往往被人们视为高尚、纯洁、吉祥的象征,常常被用来装饰庭院、园林以及宫殿等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楼兰花也经常与美好的情感、幸福的家庭生活等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锦绣红楼兰花以其绚丽多彩的花瓣和迷人的花香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花卉之一。
它的外貌特征独特,生长环境适宜,繁殖方式多样,象征意义深远。
无论是在庭院中观赏,还是在文化中借喻,红楼兰花都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共同欣赏红楼兰花的美丽,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愉悦和美好。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红楼梦》中女子们的花之意象‚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贾府由盛渐衰之后为数不多的热闹场面,众儿女凑在一起为宝玉庆祝生日,他们做了一个游戏,叫做‚占花名儿‛。
(63回)薛宝钗——牡丹花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
‛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
‛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誉,盛开的时候雍容华贵,又称‚花王‛。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做《清平乐》三篇,将牡丹和杨贵妃揉合在一起歌咏。
曹雪芹在文中也将宝钗比作杨贵妃(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花中之王论美貌——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
(雍容娴雅之美)论才情——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
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
论人情练达——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
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
任是无情---就算是它无情,是假设的口气,就算她无情也可以让人心动,何况有情,岂非让人心碎。
然而宝玉偏偏不动心。
纵然有动心时刻,是宫里赐出麝珠串时候,宝玉心中一动,也是随即想,要是这臂膊长在林妹妹身上……这句其实写的不是宝钗的无情,而是她的可悲,如此人物,偏偏宝哥哥不为所动,正所谓高士晶莹雪,宝钗曾然香闺如雪洞般素净,然总归是‚有女怀春‛,而不是隐逸的高士,宝哥哥却有意无意在心中当她高士般供着,那是宝钗的无奈。
贾探春——杏花数到探春,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
‛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
爵床科植物种类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摘要爵床科植物种类丰富,花型美丽,生态适应性强,在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描述了15种华南地区常见的爵床科花卉,分析了爵床科花卉的优点,并对其在园林中的各种应用形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爵床科植物;种类;优点;园林应用中图分类号 q949.77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94-02爵床科(acanthaceae)隶属于唇形目(lamiales),为泛热带分布的大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很多种类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爵床科植物种类繁多,《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68属,300多种;形态多样,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且花冠、苞片形态变异大;分布范围广,森林、荒漠、郊野、甚至红树林均有分布,故被认为是较难研究的大科。
长期以来,爵床科的研究多集中于分类的描述和中草药方面[1],而对其观赏特性的研究报道则较为少见。
爵床科植物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爵床科植物的生长发育,多数种类在室外即可越冬。
在华南和西南部分地区,爵床科观赏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本文描述了华南地区常见爵床科观赏花卉的形态及其园林应用形式,为该科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爵床科常见观赏植物种类1.1 银脉爵床(aphelandra squarrosa)银脉爵床又名银脉单药花、斑马花。
常绿草本,叶片深绿色,有光泽,叶脉白色,穗状花序顶生,呈塔形,苞片黄色,花冠管状,黄色,叶色和花型均美丽奇特。
可布置花坛或作室内观叶盆栽,其对环境要求较高,喜高温高湿环境。
1.2 假杜鹃(barleria cristata)假杜鹃为小灌木,高可达2 m,苞片叶状,边缘具锯齿,花冠2唇形,蓝紫色或白色,花期11—12月。
树形规则,耐修剪,可作绿篱或者盆景,也可布置花群,适应性强,粗放管理条件仍可生长良好。
1.3 十字爵床(crossandra infundibuliformis)十字爵床又名鸟尾花。
红楼梦中花的象征和隐喻
《红楼梦》中的花是作者曹雪芹运用的一种重要的隐喻手法。
花在小说中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
首先,花在小说中象征着美丽和短暂。
花开花谢,美丽短暂,这与人生的短暂相呼应。
花象征着人生的美好和短暂,提醒人们要珍惜现在。
其次,花在小说中象征着情感。
花有不同颜色和形状,每种花都有不同的寓意,如玫瑰象征爱情、牡丹象征威严、梅花象征清雅等。
通过花的描写,作者深刻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再者, 书中花也具有象征女性的意义, 如贾宝玉的妻子贾母和林黛玉都被比喻成花, 表示她们的美丽和娇弱.
最后, 花也可以象征着贵族社会的繁华和虚荣. 贾府里的花园和花卉描写着贵族生活的奢华, 也暗示了贵族社会的虚伪和腐朽.
总而言之, 《红楼梦》中的花是作者运用的一种重要的隐喻手法, 象征着美丽和短暂, 情感, 女性和贵族社会的繁华和虚荣等多重意义.。
用花比喻红楼梦并说明理由400
芙蓉花——黛玉芙蓉原是荷花的别称,生于水中的是草芙蓉,生于陆地的是木芙蓉。
木芙蓉八九月开花,花冠白色或淡红色,与荷花平分秋色。
为什么我会说林黛玉是芙蓉花呢,还记得有一句形容她的话吗“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刚”,既然姣花照水,那很大可能就是亭亭玉立在水中的芙蓉花了;还有就是宝玉生日时,姑娘们抽花签,黛玉就是抽到了芙蓉花,旁边的李纨还附和道“好极了,除了她,谁也不配做芙蓉”,所以说林妹妹是芙蓉花可是有根有据的哦。
林黛玉的花影身是“芙蓉自身是当时的花中皇后”美丽自不在话下,有脱俗之气,但柔弱不胜,所以终遭风雨所欺。
在《红楼梦》中所写的“芙蓉”均是指木芙蓉。
《广群芳谱》中称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
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写众人抽花名签行酒令,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并系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可见曹雪芹是把黛玉比似为芙蓉的。
我们来看看原文: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
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那面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
“。
浅谈《红楼梦》中所有有名的花草树木及其艺术效果《红楼梦》中,花草树木被用来丰富文化背景、反映人物性格、描绘环境等。
下面就列举一些有名的花草树木及其艺术效果进行浅谈。
一、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是《红楼梦》中著名的花卉之一,在小说中被形容为“香到了极处,唇齿留香”。
它象征红楼中的黛玉,将青春和美好的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后面的“玉簟秋”则预示着黛玉的悲剧与离别的命运。
二、栊翠几欹半晕妆栊翠是一种著名的植物,是《红楼梦》里华丽的描绘之一。
它象征着荣华富贵,展示了贾宝玉家族的气度和面貌。
而描述中的“欹半晕妆”则描绘出贾宝玉的姐姐林黛玉的美貌,同时也暗示了她的柔弱和脆弱。
三、黄菊遗香冷处坐《红楼梦》中著名的花卉之一黄菊,被描绘为“遗香冷”。
它象征着冷静、清丽之美,体现了贾宝玉的品位和人生观。
而“冷处坐”则表现了贾宝玉对生活的淡然和超然态度。
四、满红翠楼,烟雨梧桐《红楼梦》中的翠楼是贾府的核心,它象征着家族财富和世家气派。
而红色则象征着繁华和热烈,预示着贾府的荣耀与辉煌。
而描述中的“烟雨梧桐”则表现出翠楼周围的环境与气氛,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和描绘深刻。
五、紫薇金阙稀紫薇是一种美丽的杂交花,同名的“紫薇诏”被认为是老佛爷的诏书,并被视为皇室的荣耀。
在《红楼梦》中,紫薇被用来象征贵族的尊荣和荣耀。
而“金阙稀”的描述则刻画出虚荣的贾母,同时描绘了整个贾府的富贵场景。
六、樱桃小口翠红唇樱桃是一种著名的果实,也是贾宝玉儿时的一大爱好。
在小说中,它象征着童年的美好和快乐,同时也表现了贾宝玉浪漫和自由的性格。
描述中的“小口翠红唇”则表现出贾宝玉天真、可爱而又俏皮的形象。
七、菊花寒光照小篆菊花在《红楼梦》中被用来象征懒逸、随意和不拘礼俗,它成为贾母放弃权势的原因之一。
同时,小篆则代表着墨宝,象征着家族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气度和风范。
通过这两者的组合,描绘了贾母不拘小节、偏爱自由的性格。
精品文档人与花1,宝钗牡丹,题“艳冠群芳”,诗为:任是无情也动人,2,探春杏花,题“瑶池仙品”,诗为:日边红杏倚云栽,3,李纨老梅,题“霜晓寒姿”,诗为:竹篱茅舍自甘心4,湘云海棠,题“香梦沉酣”,诗为:只恐夜深花睡去,5,麝月荼蘼花,题“韶华胜极”,诗为:开到荼蘼花事了6,香菱并蒂花,题“联春晓瑞”,诗为:连理枝头花正开,7,黛玉芙蓉,题“风露清愁”,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8,袭人桃花,题“武陵别景”,诗为:桃红又是一年春大观园住所贾宝玉——怡红院怡红院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也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贾宝玉在大观园的住所。
位于大观院内东路。
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相近。
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称“怡红院”。
元妃省亲期间,贾宝玉为“怡红快绿”匾额题诗为:“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该院在《红楼梦》第16-19回有提到。
林黛玉——潇湘馆潇湘馆,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中的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为林黛玉的住所。
“潇湘”之名是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
薛宝钗——蘅芜苑蘅芜苑是《红楼梦》里大观园中的建筑物,为薛宝钗在大观园里的居所,其院中只觉异香扑鼻,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牵藤引蔓,累垂可爱。
奇草仙藤的穿石绕檐,努力向上生长,彷佛象征着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
贾探春——秋爽斋秋爽斋是贾府三小姐贾探春的住所,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探春素喜阔朗,她所居住的三间住房,中间不曾隔断,当中摆放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墙上挂有米南宫的大幅山水画《烔雨图》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对联:“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意为于烟霭云霞之中,养成自己散漫的天性,在泉水山石之旁度过放浪无羁的山野人的生活。
院内种有两株西府海棠,枝繁叶茂,后院种有青桐数株,故匾额为“桐剪秋风”。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分别代表什么花及来历林黛玉——芙蓉花芙蓉原是荷花的别称,生于水中的是草芙蓉,生于陆地的是木芙蓉。
木芙蓉八九月开花,花冠白色或淡红色,与荷花平分秋色。
在《红楼梦》中所写的“芙蓉”均是指木芙蓉。
《广群芳谱》中称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
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写众人抽花名签行酒令,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个字,并系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可见曹雪芹是把黛玉比似为芙蓉的。
薛宝钗——牡丹花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誉,盛开的时候雍容华贵,又称“花王”。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做《清平乐》三篇,将牡丹和杨贵妃揉合在一起歌咏。
在《红楼梦》中,有多处将宝钗比作杨贵妃的文字:如第二十七回的篇目便用的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在第三十回中,宝玉偶尔不慎透露说众人将宝钗比作杨贵妃,结果惹得宝钗大怒等,可见。
宝钗体态丰满,颇有杨贵妃之姿,兼之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把她比作为牡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贾元春——昙花昙花难得开花,且只开于夜间,晨即萎谢,故有“昙花一现”之说,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
贾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她在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
贾元春因病去世时年仅四十三岁,贾府从此失去了靠山,大故迭起。
所以说贾元春就像昙花,倏然一现,宛如荣宁二府的荣华富贵,盛极一时,败落也快。
贾迎春——迎春花迎春花性耐寒,常在早春时节冰雪犹寒时开花,故名”迎春”。
宋代刘敞有首咏迎春花的诗:“秾李繁桃刮眼明,东风先入九重城。
黄花翠蔓无人顾,浪得迎春世上名”。
贾迎春在众姐妹中才最平庸,对待丫环更冷漠无情,听任司棋受辱被撵,最后愤而撞墙自尽。
迎春的无才无德,正如诗人眼中的迎春花一般,只是徒有虚名。
贾探春——杏花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她抽到的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瑶池仙品”,并引入唐代高蟾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
引言“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警幻仙子的开场曲,充满了梦飞云散、花落水逝的春天的悲歌。
花开是喜,花落则悲:喜的是“荣华正好”,悲的是“无常又到”。
“花”这一美丽的表象,经过作者的情感倾注,被赋予悲剧性的情感内涵,也就上升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花意象”。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警幻仙子给宝玉品“千红一窟(哭)”茶,斟“万艳同杯(悲)”酒。
这里的“千红”、“万艳”皆是花的代称,而这一“哭”、一“悲”,也给全书定了一个苍凉而凄婉的基调。
俗话说“自古红颜多薄命”,以花喻女子,正是因为其美丽而惹人怜爱,大观园中的妙龄女子,哪个不是如花一样“鲜妍明媚”? 李纨认为,除了黛玉,“别人不配作芙蓉”;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由此可见,作者对女子的敬爱就源于她们的自然本性,而非世俗的“金玉”之性。
但谁又能想到花落时便是女子憔悴之时,即所谓“花残叶枯”。
书中不仅以“三春去后诸芳尽”的花事凋零来概指大观园诸多女子最终风流云散的结局,而且在某些具体情节中以花喻人来暗指和预示女孩子们各自的命运及未来。
所谓“悲”就是把美的事物毁灭了,花是美的,而花期是短的,更兼风雨之狂暴,所以,喜的花、悲的花,红的花、白的花,都在飘落中成为“悲”的意象。
花是女子身世飘零的意象所谓女子命运之悲剧,纵观古今,莫过于早年夭折、所嫁非人、新婚丧夫、远嫁他乡、遁入空门这五种。
而《红楼梦》中便囊括了这五种典型的悲剧命运:早年夭折者如黛玉、晴雯、香菱;所嫁非人者如迎春、袭人;新婚丧夫守寡者如李纨、湘云;远嫁者如探春;遁入空门者如妙玉、惜春等等,而作者在归结这些悲剧的时候又一一赋予了其各自不同的花意象,这又一次使“花”从单纯的、没有感情的死物上升为女子命运与品性的代表:如黛玉是风露清愁的芙蓉、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牡丹、探春为瑶池仙品的红杏而香菱则是联春绕瑞的并蒂花……这与各人的性格、命运一一相合,堪称各人的命运之花。
(一)黛玉与宝钗:芙蓉与牡丹同为封建祭坛的牺牲品林黛玉是小说中的第一女主角,作者在塑造其形象时多次以花来比拟她。
在《红楼梦》中以花拟人,拟得最妙的也是也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便是以芙蓉比黛玉。
书中第六十三回是这样描写黛玉抽签的:当宝钗、湘云和香菱都掣了各自的花签后,该轮到黛玉掣:黛玉默默的想:“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
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
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
除了她,别人再不配做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1]记得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其名篇《爱莲说》中描写莲之高洁用了“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词句。
可见,以芙蓉喻黛玉是旨在凸显其“出淤泥而不染”的脾气与本性。
这种独树一帜的孤傲与叛逆,终被封建制度所扼杀。
再来看薛宝钗。
宝钗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地位仅逊于林黛玉的人物,也是作者眼中另一个“美的极致”。
作者让她在怡红寿筵上抽得一枝牡丹签,并将其封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群芳之冠”。
关于宝钗抽签的具体情节,小说中是如此叙述的:宝钗便笑到:“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
”说着,将筒摇一摇,伸手掣出一签,大家看时,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
题着“艳冠群芳,”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云“在席者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或新曲一杯为贺。
”众人看了都笑说:“好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地念“任是无情也动人”……[2]花作为自然之物,本无雅俗之分,但经作者对其加以审美观照后就比较容易分出高下来了:花之美如芙蓉,美中带着清秀,透出高雅,为花之清品。
而牡丹,虽雍容华贵,称为国色天香,却不免显得艳俗。
从宝钗花签上的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来看,“无情”与“动人”似乎是相悖的,那么这个“动人”究竟何指呢?似乎不是贾宝玉为之而动。
通篇来看,宝玉所最钟者在于黛,而在书中虽有“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里颠来倒去地念‘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情节,这里似可窥出宝玉内心的一点端倪。
可能他还注意到“无情”与“动人”这种奇怪的联系。
看来,所谓“动人”也只能说是指她在贾府上上下下所取得的好感和赞誉,实际上,这也正是其恪守封建道德规范,投时所好的结果。
作者在有一回中称其为“时宝钗”,似乎也不是无缘无故地用了这个“时”字的。
牡丹,从来就是与“时”相联系的,宋代有诗云:雪里烟村雨里滩,为之如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3]这里也就是说,时人所欣赏的不过是牡丹一类的花,当然也是牡丹本身——这倒是与这位皇商小姐的身份与脾性相切合的,但她没能被自己钟情的人所“动”,作为封建制度忠实的维护者,仍被这种制度无情地吞噬,其悲剧可见一斑。
在故事情节中,尤其是叙述宝、黛、钗感情纠葛主线的时候,常常是把钗、黛二人比照着写的。
比如在第五回,预示着书中几个重要人物命运结局的一套【红楼梦曲】中的第一支【终身误】说: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4]由该曲看,作者把宝、黛爱情称作“木石前盟”,而“金玉良缘”则是指贾、薛联姻;曹雪芹说宝玉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也就是说“木石前盟”以悲剧告终,而“金玉良缘”则变成了既定事实。
表面看来,“木石前盟”为“金玉良缘”所取代,似乎是林黛玉败在了薛宝钗的手里,但事实上却不是那么简单。
因为在与林同是叛逆者的贾宝玉看来,薛宝钗与他根本就是两路人,“金玉”之配也根本无所谓“良缘”。
所以,他在二人结合后“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最后终于“悬崖撒手”,以遁入空门的做法来对“金玉良缘”予以否定。
再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考察,钗、黛二人也常常是以对立的形式出现的。
比如在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薛宝钗对的是“水荇牵风翠带长”,极力歌颂贾府眼前的盛景,而林黛玉只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在一片歌颂繁华太平声中加上了否定的一笔。
又比如在第三十七回共赋海棠诗的时候,林黛玉笔下的海棠是“娇羞默默同谁诉”、“秋闺怨女拭啼痕”的孤高凄恻的形象,又兼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纯洁忠贞与叛逆;而薛宝钗所咏的海棠则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不语婷婷日又昏”,完全是一位端庄雍容、矜持稳重的贵族淑女的形象。
另外,作为皇商出身的小姐,薛宝钗察言观色、投人所好的本事学得也是很到家的,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
无怪乎贾母会当着众人面说:千真万确,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5]所谓“算起”云云,其中也自然是有林黛玉的。
对于另一位权威人物元春,宝钗的的马屁也是拍得既明显又含蓄。
那次元春省亲,薛宝钗题诗“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把自己摆到如此卑微的地位,也是她独有的。
上述种种林黛玉是根本想不到,更做不出的。
所以贾府上下人等的心目中,形成了二人鲜明的对比: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远没有宝钗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得人心。
接下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宝、黛、钗的情恋纠葛问题。
贾府在选择媳妇的问题上,舍林而取薛,应该并不是完全由贾府几个当权人物的好恶所致,而是有其必然性因素的。
这就是:林黛玉是个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而薛宝钗则是个封建礼教的恪守者——所以说,封建礼教制度才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林黛玉以其“出淤泥而不染,著清涟而不妖”的品性与叛逆,如同一朵玲珑的泼墨莲花傲然于俗世之外,坚持着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渠沟”的孤洁。
这就必然导致其走向悲剧性的结局的命运。
而薛宝钗的思想行为,是完全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但她最终也落得被丈夫抛弃,空闺独守的凄惨下场,恰似过时之牡丹,同样要被世人遗忘并抛弃。
林、薛二人的悲剧,一个是作为叛逆者被扼杀,而另一个则是作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反被这种制度本身送上了“祭坛”,二人都成为了可悲的牺牲品。
“芙蓉”果然是出淤泥而不染了,然而却因脱离了“淤泥”而枯萎;牡丹艳丽而富贵,却因不适时而遭弃。
(二)探春与元春:红杏榴花同为封建王室的祭品在金陵十二钗中,探春是一个有其独特表现和作为的人物。
对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作者也曾经几次用花来形容和比拟过。
第六十三回的“群芳谱”里,作者把她比作杏花。
在这次夜宴的酒令中,她掣到的花名签子是“瑶池仙品”的杏花,背面还有诗句曰:“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中还有“得此签者,必得贵婿”等语。
由此引出一番闺阁之间的相互笑乐,一派热闹融合的气氛。
但是,作者绝不是在欣赏这些少女天真烂漫的快乐,而是在借以托寓得签者未来的不幸命运。
“杏”是“幸”的谐音。
古时君王会其嫔妃称“临幸”,那么以女子比杏花似乎也就暗含着才选后宫,备为椒房的意思。
另外“幸”有“幸福”之意,但联系探春最终远嫁他乡的结局来看,探春是不幸的,而这种以似“幸”实“不幸”的比喻,寓欢笑于悲哀之中,更添其悲剧色彩。
签上的诗句,原出于唐代诗人高蟾的《下第上永崇高侍郎》,全诗是这样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6]这首诗是高蟾科举落第时向达官贵人投谒之作,自比芙蓉,对既已得沐皇家雨露如碧桃和居于日边的红杏,表示钦羡,对自己的未来也并不气馁。
同时,也还语含芙蓉开时碧桃红杏也不免凋零之意。
《红楼梦》引此诗“红杏”之句来比拟探春,含义也是如此。
虽曰“瑶池仙品”,远居日边,但也不免逢秋凋落。
而且“日边”和“倚云栽”,对于探春来说就有远嫁的含义。
这一点,与第五回属于探春的判词和《红楼梦曲•分骨肉》是相互呼应的。
判词中的“千里东风一梦遥”曲中的“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诸语,都实际讲远离家人,骨肉离散的,词曲对照起来看,作者所喻探春的结局是极其明显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封杏花为“瑶池仙品”,这是在暗指探春有过人的心机与才干。
关于这些方面,作者在小说中也颇费心思地专为其设下了许多笔墨。
比如作者虽点出探春没有钗、黛二人作诗时的才华,却委以“初结海棠社”的重任;在大观园兴起轰轰烈烈的“除宿弊”大改革的时候,作者让她接替凤姐代为接管理贾府日常的大小事务,让她风风光光地偿了一回“立一番大事业”的夙愿,并在称赞她的时候用了一个“敏”字。
上述的种种皆能窥视出被誉为“瑶池仙品”的探春与生俱来的才干与魄力。
然而,探春身为女子空有补天之志,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终于还是无法逃脱“红杏倚云栽”远嫁他乡、骨肉分离的命运。
探春相对于贾府的大小姐元春来说,她或许还是幸运的。
小说中对元春多是侧面描写,唯一与元春直接相关的“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一回中,对她的描写也是寥寥数笔,使人对元春终有一种雾里看花,窥探不透的神秘感觉。
然而,这个似乎被作者作了冷处理的人物,却是小说中荣、宁二府的政治靠山。